“重慶人生的尖,認字認半邊”,說說重慶被以訛傳訛的地名

“重慶人生的尖,認字認半邊”,重慶人說耳聰為“耳朵尖”,說眼明為“眼睛尖”,可見尖是聰明之意。

重慶人大多平舍翹舌分不出,前鼻音後鼻音也分不清,Z、C、S、L和Zhi、 Chi、Shi、N在重慶人口中是一模一樣,加上人們又總愛寫簡單的字,對於認不得的字,總愛自以為聰明的生造,這大概就是重慶人“尖”的緣故吧。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重慶有哪些被以訛傳訛的地名。

“鵝公巖”本名“鶴皋巖”

鵝公巖本名叫鶴皋巖,其意取自《詩經》:“鶴鳴於九皋,聲聞於野”。此地濱臨長江,當年巖壁森嚴,林木繁茂。清代文人龔靖皋路過這裡,看見白鶴飛翔於巖上林中,於是揮手寫下“鶴皋巖”三字。

“鶴皋巖”取其“鶴鳴九皋,聲聞於天”,有重慶曆史底蘊。而且,重慶地方辦公室的專著《重慶地方誌》也是定為“鶴皋巖”。

因人們口傳有誤,將“鶴皋巖”說成“鵝公巖”。後來這裡修了大橋,有關部門又請領導題寫了“鵝公巖大橋”的名字。“鶴皋巖”算是和我們告別了。

“重慶人生的尖,認字認半邊”,說說重慶被以訛傳訛的地名

鵝公巖

“白市驛”本名“百市驛”

白市驛本名百市驛,也就是重慶農村人所說的那種“百日場”,趕場沒有間隔時間,天天都可以趕。後來,以訛傳訛,就成了白市驛,但從中也可以得知白市驛當年的熱鬧。

以前到成都,要過的幾個驛站中,必有白市驛。因為商賈如雲,所有驛站都有美食貢獻,白市驛就是以板鴨著稱,清代同治年間的創造至今香味悠長。

“重慶人生的尖,認字認半邊”,說說重慶被以訛傳訛的地名

板鴨

“石馬河”本名“石馬活”

《重慶市地名詞典》裡寫到:“清初境內崇德堂前有兩匹石馬,左馬僅三條腳,民間流傳‘石馬活了,偷吃禾苗,被人打斷了一條腿’的神話。‘活’與‘河’諧音,遂稱石馬河。”

“活”與“河”同音,後來就訛傳為石馬河了。

“重慶人生的尖,認字認半邊”,說說重慶被以訛傳訛的地名

石馬河立交

“七星崗”本名“七星缸”

七星崗,本來叫七星缸。原來那山崗上修造了七口石缸,裝水以備消防之用。北斗為七星,於是就叫七星缸。“缸”與“崗”同音,後來就訛傳為七星崗了。

“重慶人生的尖,認字認半邊”,說說重慶被以訛傳訛的地名

七星崗

“寸灘”本名“秤灘”

傳說從前有個神仙,他扔出一杆秤,秤坨落在了長江南岸,就成了白沙沱,秤桿落到了長江北岸,便成了秤灘……寸灘。

寸灘是長江邊一淺灘,枯水季節,淺灘就裸露出來。那淺灘中有一石樑,狀似秤桿,被人呼為“秤灘”。“秤”與“寸”諧音,“寸”字筆畫少,認得的人多,寫的時候也方便,於是就訛傳為寸灘了。

不過現在石樑所在地已經變成寸灘港了。

“重慶人生的尖,認字認半邊”,說說重慶被以訛傳訛的地名

寸灘港

“烏龜石”本名“呼歸石”

朝天門對面的南岸塗山腳下,有塊巨大的礁石伸入長江之中,人們叫它“呼歸石”。

相傳大禹在江州與塗山女結婚後四天後就去治水,一去三年,為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塗山女天天站在江邊盼夫歸來,日久天長化身為石。百姓為感念大禹治水之德,遂將塗山女所化之石叫作“呼歸石”。“呼歸石”因為寄託著大禹治水的美麗傳說深入人心。

“呼歸”與“烏龜”諧音,於是有人又把那磧石叫作烏龜石,夫歸石可謂重慶最有名的一塊石頭了,可惜是後來為了迎接萬噸輪船被炸掉了。

“重慶人生的尖,認字認半邊”,說說重慶被以訛傳訛的地名

夫歸石

“青木關”本名“親母關”

青木關故名親母關,相傳因一位卿姓少年斬蟒救母而得名“親母關”,因其與“青木關”諧音,時間久了,就變成了現在的名字。

青木關,歷史上被稱為“重慶第一關”。不論是民國前“界三縣為成渝孔道”,還是1931年成渝公路開通後,青木關都因兩山夾峙,地形險要而著稱,青木關場鎮也成為商賈雲集的繁華之地。

“重慶人生的尖,認字認半邊”,說說重慶被以訛傳訛的地名

關口

“貓兒石”不是“苗兒石”

《重慶市江北區標準地名手冊》有著關於貓兒石的身世來歷。原來,貓兒石這個地方曾經有一座蹲立著的大石頭,樣子如貓捕老鼠一樣,藉著這個標誌性的石頭,這個地方就被稱作貓兒石了。

從地名來源和普通話讀音的層面來說,這個字確實應該讀“mao”,但不知道為什麼重慶人口耳相傳習慣性地讀成了“miao”字。有可能發揮重慶人認字認半邊的特點了,貓字一半就是苗,還有可能跟貓叫發出聲音的諧音有關吧!

“重慶人生的尖,認字認半邊”,說說重慶被以訛傳訛的地名

貓兒石

魯迅曾說:“世界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自然就成了路。”重慶這些被以訛傳訛的地名,被叫久了就忘去了過去的名字,而成了現在的名字,習慣成自然吧。

以上寫了幾個就當拋磚引玉,類似的肯定還很多,老重慶都應該知道幾個吧,歡迎補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