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生十八式之典故,科普紫砂壶背后的文化

文玩更应注重它背后的文化价值,不然就是面对一个个冷冰冰的物体,我们要和它们交流情感,产生共鸣,就必须先要了解它们的故事。

下面带大家了解一下紫砂壶曼生十八式的背后文化故事。


曼生十八式之典故,科普紫砂壶背后的文化


西泠八家

清代以杭州为中心的篆刻流派。其治印宗汉法常参以隶意,讲究刀法,善用切刀表达笔意。直接开启了近代篆刻。


曼生十八式之典故,科普紫砂壶背后的文化


陈曼生

陈曼生,本名陈鸿寿,字子恭,号曼生等,清篆刻家,钱塘人。

书法长于行、草、篆、隶诸体。篆刻印文笔画方折,用刀大胆,自然随意,锋棱显露,古拙恣肆,苍茫浑厚。为“西泠八家”之一。

文人壶

清嘉道年间,在溧阳为官期间(嘉庆二十一年前后),当时文坛名流麋鹿集,他和钱叔美、汪小迂等关系甚密,期间又结识宜兴的制壶名手杨彭年、杨宝年、杨风年兄妹,对紫砂茗壶产生浓厚兴趣,并聚集了郭频伽、江听香、高爽泉、查梅史等一批书画名家共同设计,创制茗壶造型十八式,每式都撰拟题铭,分别书写,由杨氏兄妹,邵二泉加制,曼生在壶上题铭书刻,这些加工制作的茗壶正契合了中国文人雅士在美学上追求幽野之趣的理念,在当时极受文人雅士的喜爱,故称之为“曼生壶”,这就是“曼生十八式”的由来。

主张制壶创新,因他倡导“诗文书画,不必十分到家”,但必须要见“天趣”。他把这一艺术主张,付诸紫砂陶艺。

曼生壶

成书于民国1937年的《阳羡砂壶图考》上卷“雅流篇”中,对陈曼生题铭的八件传器分别作了介绍,其中较明确的壶名有“台笠壶”、“合欢壶” 、“匏壶” 、“井栏壶”、“方山壶”、“石铫壶”等六件。

现在我们见到的嘉庆年间制作的紫砂壶,壶把、壶底有“彭年”二字印,或“阿曼陀室”印的,都是由陈鸿寿设计、杨彭年制作的,后人称之为“曼生壶”。


曼生十八式之典故,科普紫砂壶背后的文化


曼生十八式

“曼生壶十八式”多年来一直引起人们的浓厚兴趣。因曼生壶简洁明快造型、深刻隽永的题铭乃至书法篆刻、在壶体上的布局章法都值得后人细细品味,使得文人紫砂壶升华为融合多种文化元素的绝佳载体,从此便以纯粹文人化的身份跻身于艺术珍品之列,被紫砂界奉为珍品。

一 石瓢壶

石瓢典故:

陈曼生在做官之余,经常微服简从,漫游于市井中,偶而或淘选古物,加以收藏。一日,忽然见到一个乞丐,行乞于街角,前置一石器。曼生观看其器许久,未曾得见。于是近前捧起细细的看,只见这件器形状独特,似瓜非瓜,虽显陈旧,却难掩其典雅古朴的面貌。观看它的底端,竟有“元人邵氏定制瓢器”字样,曼生不禁大喜过望,立马取出纹银二两购买下来。曼生得了这件东西如获至宝,匆匆回到家里清洗干净,再细一看果然乃一元代石瓢也。曼生乃紫砂玩家,依这个造型制壶的心情油然而生。于是以石器为原形绘壶再加上壶盖、壶嘴以配之,经过易稿数百次,终成壶式,起名曰“石瓢”。


曼生十八式之典故,科普紫砂壶背后的文化


【壶铭】不肥而坚,是以永年。 

【落款】曼公作瓢壶铭

【底款】阿曼陀室

【把款】彭年

【释义】

第一,陈曼生得前朝石铫diao,仿其型,易数百稿,而得紫砂石瓢。此石铫历数百年,辗转于乞儿市井,传至有清一代,不仅因为它石质坚硬,还因为它器型收敛,口沿、肚腹不易磕破,所以铭曰:“不肥而坚,是以永年”。

第二,茶水可以消除肥腻,瘦而矍铄是健康的标志,才能长寿永年。

第三,寓意人的品格,谦逊而笃定,这样的品格这样的人,才能有所作为,能够长远。

这个石瓢款为紫砂茗器中经典款式,后来经过许多人改良,细分为子冶石瓢、景舟石瓢、汉棠石瓢等。


曼生十八式之典故,科普紫砂壶背后的文化


曼生子冶石瓢:壶身:一面刻竹一枝,刀法有力。另一面横刻诗一首:“画竹多而作书少,人道余书无竹好。偶然作此当竹看,又道竹不如老。子冶自记。


曼生十八式之典故,科普紫砂壶背后的文化


近代壶艺泰斗顾景洲所作“石瓢”,就不多说了,把现代美学思维融入于壶中,他的“石瓢”身、盖、把、滴之比例无一不恰到好处,多一点则显臃肿,少一点则有失落之感,且工艺精到、枝法老辣,成为一代“石瓢”之楷模。景洲石瓢现在和子冶石瓢是石瓢领域的两大主流了。


曼生十八式之典故,科普紫砂壶背后的文化


景洲石瓢的特点是比子冶石瓢更加古朴大气。如果子冶是书法中的“柳体”,那么景洲可以说是“颜体”,“柳骨颜筋”也正说明这两只器型的特点。


曼生十八式之典故,科普紫砂壶背后的文化


像徐汉棠首创的三弯石瓢,颇具特色,自成一家。与矮瓢有相似之气质,只是三流之后,汉棠石瓢更显古意,每每看到此款器型,总使我联想到驼背的大龟,或者香炉之类的,自然而然就古意盎然。

二 井栏壶


曼生十八式之典故,科普紫砂壶背后的文化


井栏壶典故:

初夏一日,制壶知己彭年来访,曼生设席庭院,以紫砂茗壶为题,互交心得。彭年问近日可有新思?曼生摇头曰:“近日公务繁忙,未曾拾得!”彭年曰:“勿躁!万物皆可成壶!”曼生曰:“但求精!”二人相饮甚欢。庭院之南,有一深井,恰一丫环于井边取水,栏高水深,丫环取水,腰身弯得有如一只彩虾,二人见状相视而笑。曼生紧盯井栏与汲水丫环,慢慢地丫环化为一只优美的壶把,井栏化作壶身。


曼生十八式之典故,科普紫砂壶背后的文化


彭年眼望曼生,已知其意,遂传下人送笔墨,当即在石桌上描绘开来,数遍而终成一壶。彭年曰:“此壶命为汲水壶如何?”曼生摇头曰:“此壶天成,唯曰井栏。”二人相视大笑。


曼生十八式之典故,科普紫砂壶背后的文化


【壶铭】汲井匪深,挈瓶匪小,式饮庶几,永以为好。

【落款】曼生铭

【底款】阿曼陀室

【把款】彭年

【释义】

第一,仿“诗经体”。汲水的泉井并不深,这把壶握在手中也不小,是恰到好处的一把壶,用来饮茶正当好,愿永远都是这么美好!

第二,告诫世人:学识有如人生必备之水,唯不停汲取,才能修身养性,颐养天年。

井栏壶可分为高井栏、低井栏、和方井栏(六方、八方) ,但于壶的整体形式却没什么大的改变。 只是在细节 :如钮、 流、 把、 盖上的处理却有着细微的变化 ,也可以从是看出历史的痕迹 。


曼生十八式之典故,科普紫砂壶背后的文化


低井栏


曼生十八式之典故,科普紫砂壶背后的文化


井栏壶流多一弯嘴, 也有的以短直嘴出流 。长似鲸虹, 短如鹰喙, 曲直皆微妙 。把圈多现大弧, 也有以方手把圆略呈下垂态 ,外扁平里多圆润 。方把刚俊挺拔, 稳健有力 ,底圈而大, 丰亭饱满 ,为最早的流线型设计。


曼生十八式之典故,科普紫砂壶背后的文化


仿古井栏壶


曼生十八式之典故,科普紫砂壶背后的文化


井栏壶是以石井栏为造型基础,借鉴了井栏刻字之美而成为壶铭之美,样式古朴而文辞优雅,紫砂工艺师按照井栏的轮廓制作成了井栏壶,井栏壶方中有圆其圆中有方,壶形简约美观,显示流畅大气,深受人们的喜爱。


曼生十八式之典故,科普紫砂壶背后的文化


井栏壶形式简单,因此在装饰手法上有很多发挥的空间,诗书画印皆可点睛。也正因为这样,井栏壶已成为紫砂壶收藏家们特别看重的经典壶型。

三合欢壶

合欢典故:

曼生在溧阳为官,上任伊始,便遇到运送“白芽”贡茶上京之重任。曼生召集故友亲朋,全力以赴,因白芽乃是每年皇家钦点的名贵贡茶,须在清明之前作为十纲贡品茶中第一纲运至京城。曼生不敢怠慢,征集、挑选、包装,命人昼夜兼程,送往京城。终如期而至,龙颜大悦。消息传来,曼生及其幕客好友皆欣喜。曼生设宴以贺。席间曼生一时兴起,挥毫泼墨,写下“八饼头纲,为鸾为凤,得雌者昌”之墨宝。好友郭通提议,何不造壶以载此喜,曼生喜不自禁。席间鼓乐欢天,乐手执大镲卖力敲击,声音洪亮悦耳,曼生乃性情中人,下席亲自手持大镲用力合敲,欢喜之情溢于言表。


曼生十八式之典故,科普紫砂壶背后的文化


大镲凹凸有致,合则响,合而美。曼生有感于大镲分分合合,奏响人间欢乐,遂以合镲为样,合欢为名,设计出合欢壶,以朱泥造之,通体大红,富含吉祥与幸福之意。此壶极富天趣,取皆大欢喜之意,适用于节庆、祝福聚会之场合以添乐趣。


曼生十八式之典故,科普紫砂壶背后的文化


【合欢壶】(唐云藏)


曼生十八式之典故,科普紫砂壶背后的文化



曼生十八式之典故,科普紫砂壶背后的文化


【壶铭】八饼头纲,为鸾为䍿,得雌者昌。

【落款】曼生铭

【底款】曼生

【把款】彭年

【释义】

第一,八饼头纲是北宋时最好的贡茶龙凤团饼,鸾䍿(凰)即凤凰,暗示龙凤配,凤求凰。“得雌者昌”有“列异传”秦穆公得雌者霸典故。

第二,壶名“合欢”,铭文中的“雌”,在茶道中指茶与水和紫砂壶之间的关系,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

第三,可以理解为这是尊重女性的一段铭文。


曼生十八式之典故,科普紫砂壶背后的文化


合欢壶,上下两半对接而成,“合欢”之名涵义甚广。合欢壶型典雅精巧,线条圆融流畅,特别是圆鼓身、圆流口、圆嵌盖、圆珠纽、圆扳手,五圆相融相和,协调通达。



《合欢壶》胎体坚致,质地细腻,表面光泽洁净,颜色纯正明快、造型端庄,古朴大方,线条流畅,棱角挺括。


曼生十八式之典故,科普紫砂壶背后的文化


一代代的紫砂艺人们继 承和发扬前辈的探索精神,紫砂茶具自创始 之初就是 因茶而发展的一种煮茶,从不同的文化和工艺中吸收有益的元素,把它们应用 到创造出“ 方非一 式、圆不一相 ” 的艺器具,取宦兴独有的紫砂泥料,经艺人 的工艺手段制造,而紫砂艺术的实践中去,使紫砂壶闻名于世。

四 周盘壶

周盘典故:

周曼生喜好夜读,每每捧卷至深夜,间或倦怠,品茶以缓之,闭目静思:十年寒窗无人晓,一举成名天下知,而其中艰辛唯有自己能够体味,更何况为官处世为自保有时不免强己所难……思之不免惆怅,起身信步,恰见置于小桌之罗盘,随手拨弄,见其勺柄经由其转,却始终如一,指向一方。曼生感叹,罗盘虽如铜勺,表面圆通,却坚持己见,曲直合一乃为人之道也。遂以罗盘为原型,绘壶以省之,名曰周盘,因其三足形似乳钉状故又称乳鼎壶。

此壶圆润而不失刚劲,三足鼎立方显智者胸襟,周盘暗蕴太极,有形而无穷,或曰大视野,宽胸怀,任凭大风大浪,我自巍然不动。坡颈平口,平盖扁钮,泥质泛紫,道劲中出媚姿,纵横中见青铜遗韵,肃然绝俗。寓意为人处世,宽容大度,能屈能伸。其境界有如将白云、清风与归,远引若至,临之已非。诵之思之,其声愈希。拥壶自省,以净其身。相逢重大抉择,执周盘品清茶,三思而后行,方能至方至圆。


曼生十八式之典故,科普紫砂壶背后的文化


【壶铭】吾爱吾鼎,疆(强)食疆(强)饮。

【落款】曼生作乳鼎铭

【底款】阿曼陀室

【把款】彭年

【释义】

第一,此壶圆润而不失刚劲,三足鼎立方显智勇者胸襟,周盘暗韵太极,有形而无穷。

第二,我爱我的乳鼎壶,鼎原为古代炊器,今天成了茗壶,不仅可以努力加餐,享受美食,还可以品尝佳茗,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曼生十八式之典故,科普紫砂壶背后的文化



曼生十八式之典故,科普紫砂壶背后的文化


“周盘壶”如水一般流动的波浪线条,更显天然本色。在紫砂壶园地里为不多见的创新之作。波浪线看似柔若无骨。实际上“周盘壶”壶面的波浪纹绵绵不断地卷成一个周盘。不但具备视觉的动感之美,还蕴含了“柔中带刚”,深藏着力量。


曼生十八式之典故,科普紫砂壶背后的文化


何道洪制 小周盘壶

“周盘壶”蕴含的“小桥流水”里的深刻主题波折经历、周盘人生,仿佛是人生的境界——历经坎坷,终究功德圆满。


曼生十八式之典故,科普紫砂壶背后的文化


周盘壶为曼生经典壶型之一,其经典在于所蕴含的意志——“表面圆通却坚持己见,曲直合一为人之道也”,对于常以古人之道用以自勉抑或修身养性之人来说,此壶所蕴含的意境已经远远超过壶本身的功用,正所谓经典自有自经典之处!

五横云壶

横云典故:

初夏之季,好友二泉喜得贵子,曼生前往贺喜,归途之中,暴雨突至,于一溪旁草屋避之。转瞬雨骤停,一道美丽彩虹横挂于天,一头隐于云端,一头没于溪间,有如彩虹渴饮清泉。曼生本文人,观如此美景,岂不痴迷,久久不愿离去,至飞虹消散,犹恋恋不舍。及归至家中,有感而发,绘稿数十种,成得意之壶式。因心恋彩虹汲水,乃起名“饮虹”,但觉不足以抒怀,苦思冥想,终有所获,以“横挂彩虹,飘于云端”为意,而终定名“横云壶”。


曼生十八式之典故,科普紫砂壶背后的文化


【壶铭】横云(正面)。此云之腴,餐之不癯qú,列仙之儒(反面)。

【落款】祥伯为曼公铭并书

【底款】阿曼陀室

【把款】彭年

【释义】

第一,语出苏东坡诗“列仙之儒瘠不腴,只有病渴同相如”。典故却在《史记》:司马相如认为传说中的众仙人居住在山林沼泽间,形体容貌特别清瘦,这不是帝王心意中的仙人,于是就写成《大人赋》。

第二,云,代指茶。各位仙人,这茶很丰富,饮之就不会营养不良而消瘦了。

第三,观“横云”壶,形如丰腴之乳,与西施壶同出一脉。


曼生十八式之典故,科普紫砂壶背后的文化


女之丰腴之乳,转代为壶,以“横云”隐称,学士文君,上手合爱,自有妙意融深。观“横云”壶,形如丰乳写真。


曼生十八式之典故,科普紫砂壶背后的文化


横云壶是曼生十八式之一,以自然简练的线条、高雅淳朴的质地取胜,尤其符合中国人质朴自然的审美眼光。横云壶壶盖为乳钉钮,钮侧有一孔对穿,溜肩,单孔直嘴,壶底设三只乳足。


曼生十八式之典故,科普紫砂壶背后的文化


横云壶的壶体以扁三角为主要形态,造型充满变化,壶流、壶把的设计体现了对使用功能与形式统一的要求,壶腹大面积空白留得干净利索,好让其诗、书、画尽情发挥,从而将诗、书、画、铒集为一体,达到完美的统一。陈曼生与诸名匠合作制成的紫砂“横云壶”,也因此成了“壶随字贵,字依壶传”的茗壶设计经典之器。


曼生十八式之典故,科普紫砂壶背后的文化


此壶蕴含深厚的文化底蕴,以流畅造型、色泽明丽而显华美高雅;壶身铭文寓意深远,乃文人壶之代表。赏其风格可曰“纤秾”,细腻纤秀而格调明朗,浓郁华美而清新流畅。正所谓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窈窕深谷,时见美人。碧桃满树,风日水滨。柳阴路曲,流莺比邻。乘之愈往,识之愈真。如将不尽,与古为新。壶之精者莫过于此。


曼生十八式之典故,科普紫砂壶背后的文化


此壶由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樊永平制作,原矿紫砂泥料,做工细致入微。知名金石书画家问字楼主人亲绘刻砂,刻砂以篆刻为基,艺术风格独特。整套紫砂壶器型尺寸适中,绝非观赏性紫砂壶,收藏、使用皆相宜……

六南瓜提梁壶

南瓜提梁典故:

曼生乃文士,自诩坡仙之徒,一生所崇拜者,首推东坡。适值生日聚会,恰在隆冬,其时炉火新旺,曼生呼朋唤友,煮茶斗诗,乐在此中。其间好友郭麟,把壶言欢,遥指东坡,言及当年“松风竹炉,提壶相呼”,今曼翁诞辰,何妨古为今用,活火煮茶,神游古今,众皆言妙。一语惊醒梦中人,曼生惊异于提壶二字,提梁之意朦生于心,席散人尽,客去主安,长夜漫漫,秉烛夜思,绘提梁于案头,易稿数十,不得真谛。恍恍然,东方泛白,曼生信步入庭,侍女婉儿,恰送南瓜羹,曼生惊喜,忆昔年东坡归田,院内外皆种有南瓜,自己本自诩坡仙之徒,何不以南瓜为壶,与东坡先生同喜南瓜岂不妙哉,再入书屋,依南瓜为壶身,绘三叉提梁,得此南瓜提梁壶式。


曼生十八式之典故,科普紫砂壶背后的文化


【壶铭】开心暖胃门冬饮,却是东坡手自煎。

【落款】曼生铭

【底款】阿曼陀室

【把款】彭年

【释义】

第一,出自苏东坡原诗句。讲的是书法家米芾冒热送来门冬饮子,然后苏东坡午睡之后亲自煎茶的情境。门冬,中药。滋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

第二,相传陈曼生忆昔年苏东坡归田,院内外皆种有南瓜,得此南瓜提梁壶式,气势超凡,繁简得体,造型独特。


曼生十八式之典故,科普紫砂壶背后的文化


南瓜提梁壶的浑圆壶身逐渐向上收敛,整壶形成上窄下丰的倒三角形制,凸显工艺的精湛。截盖设计,盖同壶身严丝合缝,浑然一体;壶钮似瓜蒂,形象生动,提捏舒适;流嘴浑厚微曲,转折自然,尤其是提梁柄,立体感十足,且提握更舒适,再现工艺的高深。


曼生十八式之典故,科普紫砂壶背后的文化


此壶系有感于东坡提壶所得,故文人气息最浓,文人雅士,群聚得以高朋满座,独处得以与古人神交,人生之乐,莫过于此。其风神可谓典雅,把玩此壶,犹如茅屋赏雨,竹林读诗。似眠琴绿阴,上有飞瀑;如白云初晴,幽鸟相逐。典丽高雅,正是落花无言意当远,人淡如菊品自高。


曼生十八式之典故,科普紫砂壶背后的文化



曼生十八式之典故,科普紫砂壶背后的文化


2012年1月4日首届艺术品拍卖会上,紫砂艺人汪寅仙制九头南瓜提梁套壶以322万元人民币成交,在紫韵溢彩·紫砂器专场上博得无数人侧目。


曼生十八式之典故,科普紫砂壶背后的文化


壶的身筒作瓜棱状,符合南瓜特点,是细节的真实。瓜蒂、瓜叶,作壶嘴、壶盖,结构合理。南瓜藤茎作提梁,更富于变化。瓜藤舒展,上有一只小小瓢虫,给构图带来动感,更增添了生活的情趣。汪寅仙的组合茶具作品少,“九头南瓜提梁壶”就更是珍稀的传世杰作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