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窗苦读23年,一年收入15万?

80万年薪,200万安家费,800万最低科研经费。

与高校宁可开出这样的高价也要争抢的国家优青、青年长江等“四青人才”相比,大批刚刚毕业,没有海外经历,没有人才帽子,没有傲人履历的博士生无疑处在高校生态圈的最底层。

但他们才是人群中的大多数。大部分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高校青年教师的生活,都与人们心目当中大学老师的体面生活大相径庭。

他们当中,有的人到中年还只能拿到7、8万的年薪;有的为项目、论文彻夜不眠,疲于奔命;有的不得不接受工作考核,甚至正面临失业的风险。

寒窗苦读23年后,他们暂时还没能挣到生活的安稳与体面。他们中的大多数,都还是一群与工薪阶层一样为生计奔波的普通人。

▎年薪:与“帽子”挂钩

没有杰青、优青、青年长江、青年拔尖人才等人才“帽子”,没有CNS等高水平论文,高校教师的高薪酬就无从谈起。

有“帽子”才有高薪,这是近几年来才有的事。

在20世纪90年代,大学教师的头衔除了极少部分的学部委员(院士)等荣誉称号以外,就只有教授、副教授和讲师等职称头衔,职称与薪酬挂钩而“帽子”只是点缀

1998年,为了吸引并鼓励优秀学者从事科学研究,教育部和李嘉诚基金会共同实施“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开始将人才与薪酬福利挂钩

在随后的2006年高校内部管理改革中,学校开始实施绩效工资薪酬制度,将论文、科研项目以及人才奖励纳入绩效工资部分,来提高对人才的激励力度。

2008年,为吸引海外人才回流,部分高校开始实行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年薪制或协议工资。高层次人才的跨区域流动启发了地方政府和高校,至今据不完全统计,针对高层次人才的地方引才计划超过200种以上。

而没有“帽子”的博士毕业生,就只能处在这种薪资制度下的最底层。

从各大高校的招聘启事上看,新晋青年教师们的收入,与其它行业的同龄人相比虽算不上高,但也比较可观

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高校开出的待遇不尽相同,但不会有太大的差距。通常而言,985高校对新晋教师的承诺年薪大多在15-20万之间,并为其提供科研启动经费、周转房、子女入学等相关福利待遇。

而普通省属高校的承诺年薪则大约在10-15万,其中海归博士的年薪要比国内博士毕业生的年薪高上一截。

寒窗苦读23年,一年收入15万?

然而事实上,高校在引进人才时所给出的承诺年薪普遍偏高。没有“人才帽子”的新晋青年教师在入职高校后的实际收入要想达到15-20万的水准,虽然不是不可能,但与其他行业一样,想拿到高薪,就必须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出非凡的“业绩”

目前,中国高校为教师提供的薪酬制度大致分为两种。

一种为年薪制,即无论一年完成多少论文、项目,是否超出标准课时,都给予固定工资。

另一种为“三元薪酬制”,老师的年收入由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三部分构成。其中,绩效工资又分为基本绩效与奖励绩效。

基本工资、基本绩效通常只与工龄、职称相关。而奖励绩效则依据发表论文数、主持/参与项目数、标准课时外的课时数而定。完成工作越多,成果越好,奖励绩效越高。

津贴则依人才帽子、各级人才培养计划而定。如果不是能够拿到国家级帽子的大牛或者小牛,普通省属高校的老师入选校级人才培养计划,通常一年将会收到3-5万元的津贴。

寒窗苦读23年,一年收入15万?

普通高校新晋讲师基础工资约在1000-1500元/月,加上课时费、公积金等劳务及福利补贴,普通青年教师的基本工资可达到3000-5000元/月

高校引进人才时承诺的安家费或租房补贴则将按月或季度发放。也就是说,如果不拿项目,不发论文,没有任何人才帽子,那么普通高校新晋青年教师每年的基本收入最多约在9万元,比2018年城镇人口平均收入高出不到1万元,基本处在全国城镇人口收入的平均水平

在此基础上,如果能够拿到国家级项目,或发表高水平论文,入选各级各类人才计划,甚至拿到横向项目,那么收入将比较可观。

但无论如何,一名新晋大学教师的年收入如能达到15万元,那将绝对处于同行中的最顶层。

▎有人升,就有人走

除薪酬外,稳定性也是工作待遇的重要一环。

如果正常教书授业,按部就班地从事自己感兴趣的研究工作,就能每年都“旱涝保收”8、9万元,那大概也算作是一种“美差”。

然而尽管常被贴上“稳定”的标签,但事实上“非升即走”的人事制度已经在中国内地高校断断续续地走过了20余年。

国内的“非升即走”源于北美高校的“tenure”制度。1993年,清华大学率先在部分院系低调地进行了试点改革,随后大批高校开始跟进。

改革后的人事制度通常采取“3+3”的“预聘-长聘”制模式:3年为一个聘期,2个聘期内如不能达到向上一级的晋升要求,则不予续聘。

也就是说,最多6年,如果6年内不能晋升,那么只能失业。

目前,“非升即走”的制度在国内已小有规模。大部分985、211高校及部分地方高校均已开始实行或部分实行“非升即走”制度。

寒窗苦读23年,一年收入15万?

但中国的“非升即走”制度与北美高校中实行的“tenure”制度有本质上的不同。

北美大学实行“非升即走”制度的对象是希望获得终身教职的主流教师,而非青年教师。且普遍实行非升即走的北美大学,没有晋升指标限制,只要申请者达到了晋升标准,原则上就可以晋升。

但我国高校设置有晋升指标。指标有限,有人升,就有人走

博士生数量的激增,和高校有限的岗位数量让学校有资本能够依照严苛的条件来考核筛选能够做出成果,容易提高办学指标数据,能够为学校带来实际效益的人进入高校。而将其他人拒之门外。

大学教师也因此成为了一个虽然门槛异常之高、且需要长时间的稳定环境来进行研究,但仍需要在短时间内做出“业绩”,否则就将“饭碗”不保的职业。

▎为什么要做大学老师?

除了青年教师,已经评上教授、副教授职称的高校教师实际薪资情况如何?

一般来说,不同学科的教师间收入区别较大。如人文社科类专业的专任教师收入通常会低于理工科教师。

而理工科中从事基础研究的教师,由于研究性质等原因,难以通过与企业合作获取横向经费来补贴收入。

总体而言,如果无法从“优青”、“青年长江”等一路晋升成为“杰青”、“长江”等大牛,那么即使在高校工作30年直至退休,工资收入大致也将停留在10-20万之间,难以有所突破

寒窗苦读23年,一年收入15万?

从7岁开始上小学起,每一位有资格迈进高校门槛的博士生们都必须依次经过9年义务教育,3年高中,4年本科,3年硕士和4年博士的培养。

高考不复读,博士不延毕,不做博士后。如果以最理想的方式来估算博士生的培养周期,那么一名博士的成材也至少要寒窗苦读23年

假设一个人的寿命有80年,如果他想要成为一名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高校教师,那么这个人至少要花费1/4的人生来做准备工作。

然后终其一生都拿着不到20万的工资,平凡地度过余下3/4的人生。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愿意选择这样的生活?

寒窗苦读23年,一年收入15万?

当被问到为什么要选择大学老师这个职业时,他们常常提到“自由”、“福利”、“尊重”、人生“追求”,和“单纯”的人际关系。

有些人在从事自己喜欢的事,所以对于7万的年薪也感到很满足;有些人虽然时常哭穷,但依旧有能力“苦中作乐”,从未想过放弃。

与此同时,也有许多高校,尤其是欠发达地区高校和许多地方高校已经把青年人才的培养工作,摆在了人才引进的前面。提升高校教师的待遇,尤其是普通青年教师的待遇已经被提上了日程。

总而言之,尽管人类最高学历没能换来最高的工资,但这并不是一个只有怨愤的群体。他们中的大多数依旧满足于探索新知,为世界创造价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