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不知羞”的一首詩作,醉酒後做了個不雅動作,卻成千古名作

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文化點心鋪”:多數時間只聊文學,寫文人,品詩詞,講故事;偶爾看看窗外,聊聊外面的精彩;

蘇軾“不知羞”的一首詩作,醉酒後做了個不雅動作,卻成千古名作

在宋代詩壇,大詩人蘇軾可以說是一個十分“好玩”的文人,近千年來圈粉無數。他生性曠達,瀟灑不羈,言行舉止總是出人意料。無論是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我們總能夠看到他親切的背影,聽到他吟誦“大江東去”的聲音。

年屆不惑,他被貶黃州,卻自力更生,開闢出一片山地,不僅解決了自己的溫飽問題,還成就了許多偉大詩篇;黃州豬肉賤,滿大街跑的都是沒人要的流浪豬,蘇軾腦袋一拍,發明出了一道東坡肉,流傳至今。

蘇軾“不知羞”的一首詩作,醉酒後做了個不雅動作,卻成千古名作

臨近晚年,他又被貶到遙遠的“嶺南”,似乎要葬身此地。可好玩的蘇軾,卻在窮山惡水之地過得悠哉悠哉,還寫下了一首流傳千古的名作《惠州一絕》“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你說這位蘇先生好玩不好玩?

這不,時任杭州通判時,蘇軾已經一把年紀了卻還放蕩不羈,寫下一首“不知羞”的詩作。詩中的他,醉酒失態做了一個不雅動作,被滿大街的人笑話。而這首詩卻成了一首千古名作。它就是《吉祥寺賞牡丹》。全詩如下:

蘇軾“不知羞”的一首詩作,醉酒後做了個不雅動作,卻成千古名作

人老簪花不自羞,花應羞上老人頭。

醉歸扶路人應笑,十里珠簾半上鉤。

公元1071年,即熙寧五年的5月23日,時任杭州通判的蘇軾跟隨知州大人去吉祥寺賞牡丹。或許是因為高興,蘇軾賞完牡丹後喝了許多酒,喝得還有些醉了。酒勁上來,他有些失態,順手摘了一朵牡丹花插在了頭上。

詩作首二句寫詩人簪花之趣。在宋代,雖說文人士大夫簪花已成風尚,但一個大男人,一把年紀了,喝醉酒,簪著花走在街市上,始終是有些不太雅觀的。所以詩人開篇先抑,說道“人老簪花不自羞”,掀起了詩作的第一道波瀾。

蘇軾“不知羞”的一首詩作,醉酒後做了個不雅動作,卻成千古名作

而後,詩人卻又筆鋒一轉,說“花應羞上老人頭”:不知羞的不是詩人,而是不願上詩人頭的花朵。不管花願意與否,它終究還是上了詩人的頭。兩個“羞”字,一說人,一說花,相映成趣,巧妙絕倫。同時,也展現了蘇軾詼諧幽默,瀟灑不羈的天性。這是詩作的第二道波瀾

詩作三四兩句寫詩人簪花醉歸遭路人嗤笑的場景。試想:一個一把年紀的大男人頭上戴著鮮花,醉步踉蹌,頭上戴的牡丹花也跟著搖搖晃晃,那場面想想都覺得搞笑。一路上,路人看到他的樣子,大笑不止,連那樓上的佳人也半卷珠簾偷偷探頭觀看。這是詩作的第三道波瀾。

蘇軾“不知羞”的一首詩作,醉酒後做了個不雅動作,卻成千古名作

可蘇軾不僅“不知羞”,還發出會心的微笑:人老簪花有什麼可害羞的?要說害羞的應該是那朵花呢。這裡,詩人巧妙地借用了杜牧詩:“春風十里揚州路,捲上珠簾總不如”一句,寫出了自己醉酒失態,頭上簪花的滑稽樣子,真是浪漫又詼諧。

整首詩充分運用了誇張和擬人約修辭手法,通過一連串動詞的使用,營造出了一種極強烈的喜劇氛圍,十分詼諧搞笑。它不僅體現了詩人高超的文學造詣,還表現出了詩人豁達樂觀、狂放不羈的天性。這樣“不知羞”的蘇先生,童真未泯,天真可愛,試問:誰不喜歡呢?

(注:文中圖片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本作者刪除。在此,感謝圖片的提供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