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吴在夷陵之战中到底是胜了还是败了?

莱茵之缨


这里不讨论演义(实际上演义中孙吴胜得更加彻底,刘备基本只剩下光杆),只看历史上的记载:

(曹丕本纪)闰月,孙权破刘备于夷陵。……后七日,破备书到。
(刘备传)后十馀日,陆议大破先主军於猇亭,将军冯习、张南等皆没。先主自猇亭还秭归,收合离散兵,遂弃船舫,由步道还鱼复,改鱼复县曰永安。吴遣将军李异、刘阿等踵蹑先主军,屯驻南山。秋八月,收兵还巫。
(孙权传)蜀军分据险地,前后五十馀营,逊随轻重以兵应拒,自正月至闰月,大破之,临陈所斩及投兵降首数万人。刘备奔走,仅以身免。
(陆逊传)逊曰:“吾已晓破之之术。”乃敕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一尔势成,通率诸军同时俱攻,斩张南、冯习及胡王沙摩柯等首,破其四十馀营。备将杜路、刘宁等穷逼请降。备升马鞍山,陈兵自绕。逊督促诸军四面蹙之,土崩瓦解,死者万数。备因夜遁,驿人自担,烧铙铠断后,仅得入白帝城。其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漂流,塞江而下。备大惭恚,曰:“吾乃为逊所折辱,岂非天邪!”

可见,在几个当事人的传记里,都明确写了,是东吴打败刘备,而且刘备方面损失非常惨重,数万兵马伤亡或投降,冯习、张南等一批中生代将领也死于非命。这一战和关羽丢失荆州之战一样,使得蜀汉政权元气大伤,完全沦为三国中最弱的一国。东吴方面毫无争辩是取得了胜利。

那么,为何会有“孙吴没有取胜”的说法呢?我猜测可能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其一是孙吴在夷陵之战后向刘备求和。

但这个求和并非表示孙权打不过刘备,而是因为孙吴同时遭到了曹丕的攻击,为了防止两面受敌,而向刘备表示和好,企图恢复吴蜀抗魏的态势。毕竟,抵挡弱小的蜀汉容易,要是强大的魏国南下那可就棘手了。

据记载,当时刘备听说魏军出动,还写信给陆逊说,现在曹兵已经出动了,我再往东边来一下,你能挡住不?陆逊回信说:我们是担心您的队伍刚吃了败仗,伤口还没复原,所以才和您和谈。要是您非要把剩下这点残兵派过来送死,我们也只好笑纳。陆逊的回答可谓不卑不亢,这也反应了东吴的立场。

其二,有人认为孙吴打赢荆州之战和夷陵之战,是赢了战术输了战略。

这个说法是有道理的。毕竟魏国才是最强大的敌手。站在吴蜀联盟的大立场上。无论是夺取荆州之战,还是夷陵之战,东吴虽然打赢了,削弱的却是潜在的盟友,最终造成我方同盟的势弱,从而错失了扭转魏强局势的时机。不过,这个隐患,实际上在孙权决定偷袭荆州的时候已经确定了。至于夷陵之战,是蜀汉主动进攻(虽然根源在之前夺取荆州),东吴只是被迫应战。既然都开打了,那当然要打赢。不能因为这次胜利本身是一次内斗,就把胜利说成失败。


巴山夜雨涮锅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在今湖北宜都北),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刘备称帝三个月后,刘备以替名将关羽报仇为由,挥兵东征东吴孙权,气势强劲。孙权求和不成后,决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两线作战,一面派陆逊率军应战。陆逊用以逸待劳的方法,阻挡了蜀汉军的攻势,更在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军。夷陵之战的惨败,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损。

首先夷陵之战并不是歼灭战,而是一场击溃战,双方实力相等如果不是发生一方全部投降坑俘几乎不可能被全军覆没。而且夷陵之战最激烈的一战并不是火烧连营,而是马鞍山攻防战,火烧连营后刘备方立马舍弃营地据兵马鞍山防守,陆逊也调集主力日野围攻,双方激战一天死伤万余人,刘备顶不住压力,再打下去估计真要被活捉了,于是突围傅彤留下掩护,这大概就是史书上所说的仅以身免吧,刘备撤退后傅彤很快就力战而死,陆逊缓过来继续追击刘备,刘备一路向西将之前被打散的部队从新集合撤到了白帝城,而且人数不少,还有两万多人,还有不小的战斗力,赵云的援军此时也已经赶来,陆逊知道再打下去已经没有取胜的机会了,只能退兵去镇压反叛的西南夷以及各州郡和没来的急撤退的蜀军。马良就是夷陵之战后撤退时被截击身亡的。





潇然说


夷陵之战,是刘备主动发起的。

原因之一,是为了替关羽报仇,刘关张恩同生死,关羽一死,折了刘备的臂膀。如果刘备不报仇,等于寒了荆州将士的心。刘备军中,最有战斗力的就是荆州军。荆州军,一部分由关羽统率,在关羽北伐时表现出了惊人的战斗力。另一部分,则由刘备统率,在汉中之战中,也是表现不俗,即使是曹操亲率大军,也没有占到便宜。

原因之二,是志在收复荆州。诸葛亮隆中对提出,兵分两路的路线,但是从川蜀进军,道路崎岖,运粮和行军都极为不便。另一个就是从荆州出发,如果顺利可以非常快地逼近许都。关羽的军队属于刘备的偏军,尚且打的曹操想要迁都,以避关羽的锋芒。这一条路线,是十分便利的。关羽失败后,这条最有利的路线,就失去了。刘备志在夺回荆州,以便统一天下。事实证明,刘备的决定是非常正确的。以诸葛亮的聪明才智,从偏僻的川蜀向雍凉进军,五次北伐,都没有取胜。

作为迎战方的孙吴,面对刘备的复仇大军,目的之一是,打退蜀军。目的之二,保护孙吴的既有地盘和势力,甚至可以主动退还荆州。事实证明,孙吴不仅打败了蜀军,而且守住了荆州。从这两个方面判断,孙吴在夷陵之战中,是打胜了。


枕史润智


夷陵之战,孙吴到底取得胜利没有?这个问题有悬念吗?陆伯言火烧连营七百里,大胜蜀汉昭烈皇帝。刘备折戟沉沙,饮恨白帝城。夷陵之战是三国主力集团对决的三大战役之一,影响深远。此一役,毫无悬念,孙吴大胜,蜀汉大败!

但是抛开这个问题不说,如果联系到这场战争的起源,荆州之战,孙吴的胜败却不是那么明显的。有人说,荆州之战,吕蒙白衣过江,趁关羽鏖战襄樊之际,偷袭荆州得手,对孙吴来说,一大块肥肉入腹,国力大增,不胜之说何来?

其实小编这么发问还真不是空穴来风!孙吴偷袭荆州之举,其实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何来此言?君不见,荆州之役之前,孙刘联盟在赤壁大破曹操,天下三分已成定势。曹操在官渡之战后统一北方,无论是土地面积、人口 ,还是军事势力都是天下翘楚,论纸面势力,曹操下江南统一天下只是时间问题。但是为什么就没有得逞呢?这中间固然有周郎、诸葛、黄盖、程普等一众星光熠熠的文武英雄的个人突出贡献,但从根本战略上讲,还是孙刘结成攻守同盟的原因。没有孙刘联盟,赤壁之战不可能逆袭,也就更不可能出现后期的三国鼎立。曹魏独大,孙刘孱弱,这一基本态势在赤壁曹操惨败后仍然存在。所以在强大的曹魏面前,无论是吴国也好还是蜀国也罢,孙刘联盟都是其安身立命的基础。

荆州这个地方固然重要,也十分富庶,但在安国定天下这样的大战略面前,荆州也只是一个战术层面上的问题。但是,孙权在赤壁之战后心态爆炸,自我定位开始出现虚高!亲率大军战合肥,几次三番,不仅没有拿下目标,还折损了大将太史慈。这也就罢了,战略上毕竟属于北山抗曹的路数。但是在荆州这个诱惑面前,孙权却犯下了不可挽回的战略错误。关羽在北线战于禁、庞德,虽然是为蜀汉打地盘,但于联盟无损,但你孙权却在后面把盟友的老窝给占了!好比兄弟赤膊上阵,你不给助力也罢,怎么还对着兄弟后背来了一刀。这样的行径给卑鄙小人有什么两样?难怪刘备会这么愤怒。荆州之战直接导致夷陵之战,孙刘两家大打出手,联盟名存实亡。孙权在这两战中虽然都大获全胜,但却失去了盟友的支持。自此之后,对蜀势力范围虽然扩展,但在争夺天下的角逐中测底失去跟曹魏掰手腕的能力,几十年后也难免覆灭之命运。

所以,荆州之战,战术上孙吴获得大胜,但在战略上却遭受重创,可谓因小失大!



周周说古今


夷陵之战的战利品是荆州彻底掌控在东吴手中,牺牲品是吴蜀联盟,虽然后来有修补,但已经貌合神离,甚至是给蜀汉削弱曹魏制造了难以跨越的鸿沟。

荆州之所以重要,攻击中原的出发地,蜀汉有它,运粮出兵都有优势,东吴有了它,伺机攻击中原,席卷蜀汉也是把控主动,曹魏有了它,一统天下就会加速。

但要分清楚,荆州在蜀汉或者曹魏,它都有积极的作用,但在东吴手中只能是待机,颇为消极。

也就是说,荆州落入东吴手中算是明珠暗投了。

还有,最强的敌人是曹魏,诸葛亮的六出祁山,无非就是用主动进攻对抗渐渐碾压过来的曹魏,寻找破绽而已,最终还是难敌大势所趋。

曹魏之所以能变得越发不可动摇,只能是归功于东吴夺了荆州,又在夷陵损了蜀汉大部分积蓄,使得蜀汉后来的伐魏一直缺乏后劲。

打赢了战役却输了天下,这便是孙吴在夷陵之战的本质。

荆州肯定要制肘,因为当时隆中对若是被实行了,真没有东吴什么事,但不一定要打得那个鬼样子,可惜啊,关羽拒绝东吴分一杯羹,也就是所谓的联姻后续肯定是军事同盟共击曹魏,平分其地。

荆州导致了夷陵不可避免发生,蜀汉实力崩盘,曹魏走上不可动摇。

不打胜夷陵之战,东吴是被灭国,胜利了,也失去了坐看蜀汉和曹魏杀个你死我活,收获渔利的机会。

天意,真的只能是归属天意。

所以还是那句话,赢了战役输了天下。


鸿哥iouyh福小铺


单纯次吴蜀之争来讲,当然是孙吴胜了,但从吴蜀联盟作为一方对魏国而言,此战大大消耗了蜀的实力,等于大损了联盟的综合实力,从这一点来讲,说孙吴胜了也不全在理。


良隽


孙吴在夷陵之战中,明面上是打败了蜀国,让蜀国实力下滑;不过也使得蜀吴联盟抗魏再也不可能,也注定了吴国必灭的结局。是非胜败难论。本人倾向于孙吴在夷陵之战中胜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