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脫歐為何這麼難?

小說工中號一貓朵


2018年7月12日,沸沸揚揚的英國脫歐基本塵埃落定,這一天他們發佈了脫歐白皮書。人們在驚歎之餘,不禁要問,一場經濟危機就讓老牌的歐盟國家脫離單幹,他們是怎麼想的?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他們這樣的舉動一點都不奇怪。早在二戰爆發前,英、法兩國為了自身的利益,採用不制止、不抵抗的綏靖政策,先後出賣中歐和東歐各國,任由NC德國在歐洲肆意妄為。

如果說他們極力脫歐和二戰前拋棄盟友的原因,那一定是所謂的自身利益;如果說為了自身利益,不惜受到詛咒也要幹下去,那一定是島民心態在作祟。讓我們一起看看他們是如何拋棄盟友的?

一、進可成盟友,退可賣隊友。

按照“瘋子”XTL的計劃,捷克是德國獲取“生存空間”的第二個目標,在該國蘇臺德地區,那裡住著的日耳曼人多達300多萬。他採取和兼併奧地利的一樣方法,他先利用日耳曼人同一種族文化的關係,在該地區發展NC組織,並不斷滋事,要求實行“自治”。為此,他以“不容許有人欺侮境外的日耳曼人”為由,下了最後通牒,並在德捷邊境屯集重兵,隨時發動攻勢。

誰也不願引頸待割,該國政府一面調集兵力和德軍在邊界對峙,一面要求英、法等國制止德國的無理要求。這是因為一戰後該國與英、法等國有約,當其遭受侵略時,他們有義務提供幫助。然而,希望置身事外的英、法等國最怕的就是德、捷兩國間的戰爭爆發,大英帝國首相張伯倫對此最為擔憂,決定親自前往德國尋求一個“和平解決爭端”的辦法。法國首相達拉第也向他發去電報,督促他儘快介入斡旋。

當他風塵僕僕地抵達慕尼黑時,受到了XTL 的熱情接待,一貫趾高氣昂、不可一世的“瘋子”為什麼把英國抬得這麼高呢?原來,當時的德軍並未做好全面、長期戰爭的準備,用以進攻的軍隊不過12個師,而捷軍擁有35個師,且裝備相差不遠。當得知綏靖首相的來意後,他已經明白可以乘機痛宰一刀了,或者說是空手套白狼。

一個是氣勢逼人的“瘋子”,另一個以“綏靖”著稱的張伯倫,談判的結果可想而知。隨後,法國首相達拉第趕赴倫敦,一同敲定了拋棄盟友的計劃,即將蘇臺德地區有50%以上人口為日耳曼人的領土全部割讓給德意志第三帝國。最終,英、法、德、意四國元首簽訂《慕尼黑協定》。

二、“瘋子”的話也信。

盟友的“好意”,毫無疑問地遭到捷克的反對,英、法兩國遂以解除盟約作為要挾,走投無路的小國,最後唯有答應了他們的建議。一個弱小的國家,不壯大自己的力量,寄希望於一個“虛假”同盟,面對進可成盟友,退可賣隊友的聯盟,還有什麼可信而言?但悲催的是,捷克依然相信他們的盟約。

簽訂《慕尼黑協定》的同時,喜出望外的XTL表示不再對歐洲任何國家有任何領土要求。然而,在得到蘇臺德區後不到半年,他並未履行自己的諾言,悍然出兵佔領了整個捷克。這起事件,以其醜惡被後人稱為“慕尼黑陰謀”,英、法兩國領導人自此被釘在恥辱柱上,他們的綏靖政策,由此被視為笑柄。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許多過去遭受列強統治的歐洲小國,紛紛依照當時的民族自決原則宣告獨立,並且與西方列強簽訂了軍事協防條約,但是在最後,卻依舊被這些實施自由主義的國家拋棄,導致領土遭到敵國的佔領。

“西方盟國的背叛”,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殘酷現實警示著人們,這個世界只分為兩種,夥伴和敵人,也許有時候國與國會出現一些盟友,但是盟友不是一輩子的,總有一天會被劃分在這兩類之中。

三、島民心態。

英國人面對威脅的時候,極力挖坑,拋棄盟友的做法,其實都來源於島民心態。和日本人一樣,自成一體,視野有限是他們處世的一個明顯特徵。這其實就是“井底之蛙”的文雅說法,指的是人的目光短淺,只看到眼前或局部利益;心胸狹窄,看不到長遠和整體利益。

從地緣位置來看,他們和歐洲其他國家,是典型的大陸與島嶼的關係,無論是資源、文化交流,還是戰略縱深、天然環境等,他們相對於大陸,天然的處於劣勢地位,發展和生存,必須依賴於大陸的各種資源。對英倫三島而言,如果說既想保持戰略上的主動,又想獲得來自大陸的“滋養”,那麼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大陸各國保持分裂狀態。

也就是說,他們不會與任何一個國家永久性結盟,只會聯合一個稍強的來削弱最強的那個國家,“扶德製法”的政策就是他們的必然作為。以此來保持始終不會出現一個可以統一歐洲的大國出來——這也就是他們“永恆的利益”。

大家可以感受一下,站在島上,放眼望去,四周是白茫茫的一片大海,就是這麼巴掌大的一塊地方,向南走幾步,到海了,回頭,向東走幾步,又到海了。再向北和西,結果都是一樣。那麼他們所需要認識和記憶的內容能有多少?他們還需要對外部世界付出過多的關注嗎?只剩下自私了。

結語

英國人從二戰前後出賣中歐和東歐各國,到最近的脫歐舉動,他們從內心深處覺得他們跟歐洲大陸是很敵對的。他們的思維就是自身利益在於不斷獲得來自大陸的“滋養”,而並不是要推動歐洲的統一。說白了就是關起門來,自己過日子的島民心態。

這個思維,已經完全浸潤到了英國每個階層、每個人的骨髓裡。現在歐盟各國都用歐元,而他們依然堅持保留英鎊,其實就是這個思維下的產物。如果說英倫三島的島民心態讓他們四處為敵,沒有朋友,那他們一定會說是為了國家利益;那麼所謂“沒有永久的敵人,也沒有永久的朋友,只要永恆的利益”,這句話對於他們來說是最好的“遮羞布”。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白楊樹下談歷史


脫歐,指的是脫離歐盟,而歐盟是什麼?它是這個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國際組織之一。事實上,歐盟不僅是一個國家間的合作組織,已經類似於“邦聯”,歐盟的終極目標,是建立“歐洲合眾國”,雖然是一個組織,但很像一個“國家”。因此,英國要脫離的,是一個極其複雜的組織,這絕不是件輕鬆的事。

英國正式加入歐盟,是在1973年,當時還叫歐共體。此後,英國就不斷融入其中,這個組織的資源不斷流向英國,英國與該組織的交流日益緊密,該過程持續了幾十年。

進入21世紀後,英國與歐盟之間的矛盾不斷增加,有很多人希望脫離歐盟,重新回到過去的時代。然而,正視現實是必要的步驟。英國和歐盟的聯繫,是十分緊密的,雙方早已形成了依賴,其中英國對歐盟的依賴,甚至超乎很多英國人的想象,這也是為何在英國內部,有很多人反對脫歐,因為影響面實在太大,有太多人的利益會受到影響。

假如脫歐是全英國的共識,這倒無所謂了,既然是共識,那就意味著行動會趨向於一致。但是,脫歐在英國,並不是共識,只是某一部分人搞得“鬧劇”。有些英國人,由於長期對現實存在不滿,他們被鼓動脫歐的人所忽悠,在公投時投了贊成票。事後,他們緩過神來,發現選擇是不對的,這又站到了脫歐的反面,開始支持留歐。因此,在脫歐者的內部,也十分不團結,各種矛盾重重,這還只是民間的情況。

在英國政界,圍繞脫歐和留歐,更是吵得不可開交。英國政界有堅定的脫歐派,也有留歐派,在脫歐派內部,又有激進的脫歐派,保守的脫歐派,他們的意見並不統一。如此一來,英國的民意飄忽不定,政客的看法也飄忽不定,缺乏統一的指導思想,人們的行為,說變就變,以這種狀態去脫歐,當然會很不容易。

打個比方說,一個英國人選擇走某條路,但在上路的時候後悔了,於是乎回到起點,很快他的想法又變了,就繼續走路,但走到中途,又覺得不對。如此反反覆覆,這條路怎麼可能走的順?英國的現狀,大概就是這種情況。

有人說,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由於英國政治制度的缺陷,這種“一人一票”的民主模式,並不利於英國的發展。在英國,如果實施集中式的民主模式,就可以避免“一人一票”造成的惡果。如果英國政界可以統一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也就不會在脫歐和留歐問題上舉棋不定了。當英國民眾看到其政府是個開明的政府時,他們也將變的團結,而不是陷入混亂的思想,自亂陣腳。說到底,是西方式的民主制度,出現了重大缺陷,已經到了應該改變的時候。

文 / 圖維坦


圖維坦


和英國接壤的地方往來密切,脫歐會出入不方便,一家人在一起吃飯,突然分開過借個東西都不方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