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是暴君?他其实是一位开明帝王,只是被儒家抹黑了

秦始皇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称号皇帝的帝王,其形象向来众说纷纭,有赞他是“千古一帝”者,也有骂他是“暴君”者。同时代人尉缭对他的评价是:“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只看这段话,秦始皇给人一种阴暗歹毒的感觉,但是只要深挖《史记·秦始皇本纪》和其他相关的史料,就会发现秦始皇的经历十分坎坷,性格十分复杂,成功十分困难,但是他最终没有像尉缭说的那样“轻食人”,在治理秦朝时,他一系列的作为反而显得胸襟开阔而政策开明,一点也没有“暴君”的样子。

秦始皇是暴君?他其实是一位开明帝王,只是被儒家抹黑了

古人笔下的秦始皇形象(看着很像暴君)

在残酷的环境中成长

公元前259年,嬴政出生在邯郸,父亲赢异人在吕不韦的帮助下,虽然已经成了秦国太子安国君的继承人,但是依然还是秦国宗室在赵国的人质。嬴政在这样的环境中出生,似乎注定他未来的人生会充满坎坷。

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的爆发使秦、赵两国的关系空前紧张起来,作为秦国代表的赢异人自然成了赵国人发泄怨恨的目标,嬴异人为人身安全着想,在公元前257年抛下妻子赵姬和儿子嬴政,又在吕不韦的帮助下成功逃回秦国,成了安国君真正的继承人。可以想见,嬴异人离开邯郸后,赵姬和嬴政母子的日子一定好不到哪里去。

公元前251年,安国君即位,是为秦孝文王。秦孝文王立嬴子楚(嬴异人的新名字)为太子,赵国为缓解秦、赵两国的关系,在这年把赵姬和嬴政母子送回秦国,一家三口乃得重新团聚。同年,秦孝文王去世,嬴子楚即位,是为秦庄襄王。秦庄襄王立嬴政为太子,三年后(公元前248年),秦庄襄王也去世,十二岁的嬴政成为新一代秦王。

年轻的嬴政没有治国的能力,担任相国的吕不韦成为秦国的掌权者。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了三个女人对政局的影响力,第一个女人是嬴政的养祖母华阳太后,第二个女人是嬴政的亲祖母夏太后,第三个女人是嬴政的生母赵太后。秦国允许外戚干政,因此这三个女人各自代表了一种外戚势力,根据李开元先生在《秦谜》一书中的观点,华阳太后是楚系外戚集团的代表,夏太后是韩系外戚集团的代表,赵太后是赵系外戚集团的代表,三个外戚集团明争暗斗,对嬴政亲政前的政治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始皇是暴君?他其实是一位开明帝王,只是被儒家抹黑了

赵太后的影视剧形象

公元前240年,夏太后去世,韩氏外戚集团衰微。赵太后利用嫪毐不断打压韩氏外戚集团,这就逼得出身韩氏外戚集团的长安君成蟜在第二年攻打赵国时临阵叛乱,造成了秦国内政的第一次大动荡。嫪毐在赵太后的支持下势力迅速发展壮大,又将目标转向了楚系外戚集团和政治对手吕不韦。公元前238年,嫪毐发动政变,企图铲除楚系外戚集体和吕不韦,却被出身楚系外戚集团的昌平君、昌文君和吕不韦联合平定,此为秦国内政的第二次大动荡。事后,嬴政清算赵太后和吕不韦的势力,从此掌握了实权。虽然华阳太后直到公元前230年才去世,但是楚系外戚集团对嬴政统一除楚国外的山东五国给予莫大的支持,俨然成了嬴政事业上的得力助手。

当三大外戚集团明争暗斗时,处在权利中心的嬴政虽然高高在上,处境却十分凶险,并不比在赵国作人质时强多少,稍有不慎就有丢失王位,甚至丧命的风险。嬴政的心智就是在这样险恶的环境中得到了锻炼,使他政治上早熟,成了那个时代最优秀的政治家。

举贤任能,统一六国

嫪毐之乱虽平,余波却未终结。公元前238年,嬴政把支持嫪毐的赵太后迁到雍城,并诛杀了赵太后和嫪毐所生的两个儿子。公元前237年,嬴政又罢免了推荐嫪毐的吕不韦。

秦国作为战国七雄之首,嫪毐之乱及其余波势必会对山东六国造成一定的影响。公元前237年,齐王田建来到咸阳朝见嬴政,陪伴田建而来的茅焦以一个外人的视角评论嬴政迁母事件说:“秦方以天下为事,而大王有迁母太后之名,恐诸侯闻之,由此倍秦也。”嬴政听完后幡然悔悟,很快把赵太后从雍城接回了咸阳。

嬴政能够采纳茅焦的意见,一方面体现了嬴政知错能改的个人修养,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嬴政重视秦国和齐国的外交关系。自嬴政的曾祖父秦昭襄王时代起,秦国便实行“远交近攻”的外交策略,和复国后的齐国(公元前284年,乐毅率领燕军攻占齐国大部分领土,直到公元前279年齐将田单击败燕军,收复所有国土)建立了良好的外交关系。秦国进行统一战争时,齐国保持中立的策略,既不反对秦国,也不援助他国,这实际上是在变相支持秦国,故而,茅焦“恐诸侯闻之,由此倍秦”的话触动了嬴政——齐国如果倒向其他五国,只会增加秦国统一天下的阻力。

同年,秦国发生了一件震惊朝野的间谍事件。韩国自知无法在战场上阻止秦国东进,便派水工郑国以间谍的身份进入秦国,为秦国兴修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的水利工程,以使秦国无暇发动战争。郑国行事不密,结果被秦国发觉,秦国的宗室和大臣对嬴政说:“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於秦耳,请一切逐客。”自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以来,张仪、范雎、吕不韦等出身山东的大臣在秦国位高权重,势压秦国宗室和本土大臣,如今吕不韦倒台,他们利用这次间谍事件表达了自己的不满,他们企图赶走外国用事者,重回权利中心。刚经历嫪毐之乱的嬴政也在内心对吕不韦之流十分厌恶,他于是听从宗室和大臣的建议,发布了逐客令。

这时,身在被逐之列的李斯给嬴政上书劝谏,他首先回顾了百里奚、蹇叔等辅佐秦穆公、商鞅辅佐秦孝公、张仪辅佐秦惠文王、范雎辅佐秦昭襄王成就霸业的往事,然后阐释了“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众庶,故能明其德”的道理,最后讲明了“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内自虚而外树怨於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的危害。

嬴政志在天下,当然不希望人才从秦国流失,他随即撤销了逐客令,对李斯提拔重用。李斯本是楚国人,刚来秦国时做过吕不韦的舍人,后来为嬴政设计离间山东诸侯的君臣,深得嬴政的器重。逐客令事件后,李斯官复原职,成了嬴政身边最重要的谋士。

秦始皇是暴君?他其实是一位开明帝王,只是被儒家抹黑了

李斯的影视剧形象

郑国身为间谍,论罪当死,但是当他表示自己愿意为秦国效力,修建水渠灌溉农田后,嬴政当即赦免了郑国,继续让郑国修建水渠。水渠建成后“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彊,卒并诸侯”,而这条水渠就是著名的“郑国渠”。

嬴政纳谏如流,求贤若渴,他想尽办法招揽并重用各种人才,即使是这些人批评自己,他也毫不在意。魏国人尉缭向嬴政提出“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不过亡三十万金,则诸侯可尽”的建议后,嬴政“从其计,见尉缭亢礼,衣服食饮与缭同”,尉缭却给出嬴政作出了“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我布衣,然见我常身自下我。诚使秦王得志於天下,天下皆为虏矣。不可与久游。”的评价,并想离开秦国。尉缭的话无疑是在贬损十分器重自己的嬴政,但是嬴政听说后,没有丝毫怪罪尉缭,反而对他提拔升官,让尉缭继续为自己出谋划策。

嬴政对山东诸侯进行战争时,对秦国本土的王翦、王贲父子和来自齐国的蒙骜、蒙武、蒙恬祖孙一视同仁,他对手下出身完全不同的将领们充分信任,讨伐楚国时,嬴政甚至把六十万秦军全部交给王翦指挥,这完美体现了“用人不疑”的思想。这些将领们率领秦军讨伐山东诸侯,接连不断取得胜利,公元前230年韩国灭亡,公元前228年赵国灭亡,公元前225年魏国灭亡,公元前223年楚国灭亡,公元前222年燕国灭亡,公元前221年齐国灭亡。随着齐国灭亡,战国时代宣告终结。

在战争中,杀戮在所难免,但是嬴政的一个举动却显得十分耐人寻味。秦军攻破邯郸后,嬴政罕见地亲自来到邯郸,下令逮捕了昔日与母亲有过仇怨的人,并全部坑杀了他们。此刻,嬴政一定回想起了自己童年时,父亲离开后,母亲为了保护自己受过的苦难。此刻,嬴政旧仇得报,在心里一定很得意。

励精图治,强盛秦朝

嬴政统一六国后,建立皇帝制度,自称始皇帝,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统一文字和度量衡,其意义之深远,兹不多叙。接下来,笔者简单说下秦始皇另外一项影响深远的举措。

秦始皇利用战国时齐人邹衍的五德终始说,认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按照水克火的原理,秦得水德,规定“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也就是说,秦朝是水德,一年的开始是十月,衣服旌旗之类的颜色推崇黑色。

秦始皇的这个举措在政治学上有一个专属名词“改正朔,易服色”,“改正朔,易服色”是先秦时新王朝为建立政权合法性而实行的一套政治措施。秦始皇在延续传统的同时融合了五德终始说,使新王朝的政权合法性又拥有了新依据。此后,历代新王朝都仿效秦始皇,用五德终始说建立政权的合法性,皇帝和百官的朝服以哪种颜色为尊亦由此决定,比如火德以红色为尊,土德以黄色为尊,故而,中国历朝皇帝的龙袍不一定都是黄袍,也有可能是黑袍、红袍。

嬴政自称秦始皇,是他废除周朝的谥号制度,建立“以计数”皇帝的制度性创新。秦朝灭亡后,汉朝全面恢复谥号制度和庙号制度,“以计数”皇帝的制度从此再也没有出现过。如果“以计数”皇帝的制度能够沿用下去,汉高祖刘邦就是汉始皇,汉武帝刘彻就是汉七世,唐太宗李世民就是唐二世,宋太祖赵匡胤就是宋始皇了,这样的话,我们对欧洲查理五世、路易十六之类的称呼就不会感到陌生了。

秦始皇是如何创建秦朝的告一段落,接下来我们再看看秦始皇是如何治理秦朝的。自商鞅变法后,秦朝确立了法家治国的指导思想,在人们的印象中,法家律法严苛,刑网密布,稍有不慎,就有丧命之险。秦朝末年,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一个重要诱因是他们不能按时抵达渔阳,面临着“失期,法皆斩”的危险,而根据《睡虎地秦简·徭律》中的规定,对“失期”的处罚是:

失期三日到五日,誶;六日到旬,貲一盾;過旬,貲一甲。

这段话翻译出来的意思是:迟到三天到五天,予以斥责(口头警告);迟到六天到十天,处罚一盾;迟到十天以上,处罚一甲。

《睡虎地秦简》出自一位名叫喜的秦朝官吏之手,喜出生在秦昭襄王四十五年(公元前262年),只比秦始皇大三岁。嬴政即位后,喜走上仕途,成为秦国官吏,也从过军,参加了秦国的统一战争。喜出于办公需要,把当时的法律条文抄录下来,以方便自己查询,这便是《睡虎地秦简》的由来。类似分级处理徭役“失期”的法律条文,在《睡虎地秦简》中比比皆是。通过《睡虎地秦简》可以看出,秦朝的律法虽然严密,却不残酷,处处体现着基于人性的变通。

秦始皇是暴君?他其实是一位开明帝王,只是被儒家抹黑了

秦始皇的影视剧形象

《睡虎地秦简》中法律的变通是秦始皇治国理念的体现。秦始皇在任用李斯这样的法家官员时,也征博学多才的儒家学者为博士,让他们为自己治国提供参考意见。说到这里,就要必须要澄清下“焚书坑儒”的真相了,秦始皇“焚书”时只是烧了“非秦记”的史书和“非博士官所职”的“诗、书、百家语”,也就是说,被博士们掌管的“诗、书、百家语”、以及与百姓生活相关的“医药卜筮种树之书”都不在被焚之列,“焚书”只是为了统一民间的思想,以达到“独尊法家”的目的。秦始皇“焚书”固然对中国文化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但他并没有完全消灭百家文化,他在宫廷中依然保留了百家文化,以方便博士们学习和查阅。秦朝灭亡后,项羽放火焚烧咸阳宫殿,除了萧何带走的“丞相御史律令图书”外,百家文化这才遭到了彻底的毁灭。

至于“坑儒”,起因是秦始皇资助方士寻找仙药,而方士在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后没有取得成功,他们惧怕“不得兼方不验,辄死”而逃亡,惹得秦始皇勃然大怒,秦始皇为惩罚欺骗自己的方士,下令坑杀了四百六十多人。这段历史在《秦始皇本纪》中疑点很多,介绍事件起因时,明言侯生、卢生等人是方士,但当事件结束时,公子扶苏却又说“诸生皆诵法孔子”,把侯生、卢生等人归类为儒生,笔者因此不得不怀疑汉朝和汉朝以后的儒生篡改了《史记》原文。

如果秦始皇“坑儒”真实发生过,那么这次事件后,天下儒生势必会仇视秦始皇,不太情愿到秦朝宫廷任职。然而,汉朝初年的大臣叔孙通就曾在秦始皇晚年“以文学征,待诏博士”,一直到陈胜吴广起义后才选择离开。即使是在秦二世时期,依然有众多“博士诸儒生”像叔孙通一样供职秦朝宫廷,这在事实上说明了秦朝从始至终都法、儒并有,只是法家的地位比儒家的地位高,法家思想具统治地位而已。

总之,秦始皇对法家之外的思想流派是开明的。秦始皇对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商业亦持鼓励态度,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

乌氏倮畜牧,及众,斥卖,求奇缯物,间献遗戎王。戎王什倍其偿,与之畜,畜至用谷量马牛。秦始皇帝令倮比封君,以时与列臣朝请。而巴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家亦不訾。清,寡妇也,能守其业,用财自卫,不见侵犯。秦皇帝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

秦朝时,像乌氏、寡妇清这样的巨商还有很多,临邛桌氏、程郑,以及南阳孔氏,都是原来山东诸侯的百姓,他们被秦朝迁徙到临邛和南阳后,以冶铸为主,成为当地的富豪后,都没有受到秦朝的打压,他们奴仆成群,和显贵交游,名闻天下。

在秦始皇开明政策的统治下,秦朝政治清明,经济繁荣,这就为大规模北伐匈奴和南平百越提供了充足的社会条件。秦朝北伐匈奴后,在边境修建了著名的长城。在这里就要说下人们对长城的错觉了,秦朝修建的长城并不是全部新建的,战国时燕、齐、赵三国皆修有长城,秦朝修长城时,是把三国的长城有系统地连接了起来,使分散的防御系统变成了一个完整的防御系统。

受杜牧《阿房宫赋》的影响,很多人以为阿房宫修建成了,阿房宫因此也成了秦始皇滥用民力的代表。实际上,阿房宫是在秦始皇驾崩的两年前才开始修建的,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驾崩后,工程停止一段时间,秦二世即位后,又下令动工,时值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天下纷乱不休,秦二世在位仅三年,秦朝便宣告灭亡,也就是说,秦朝根本没有充足的时间来完成阿房宫那样浩大的工程。根据考古发现,阿房宫只建成了前殿地基,那么,项羽自然就没有机会火烧阿房宫,他只是烧了咸阳宫而已。

至于秦始皇修建阿房宫的原因,则是因为随着秦朝的稳定发展,前往咸阳发展的人越来越多,秦始皇认为有必要再新建一座更大的宫殿作为政治中心,而不是像《阿房宫赋》中所说的“秦爱纷奢”和“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秦始皇是暴君?他其实是一位开明帝王,只是被儒家抹黑了

秦长城示意图

在后世看来,秦始皇修长城、阿房宫和骊山墓是他滥用民力、实施暴政的三大标志。如果说修长城和阿房宫是两项短期的工程,修骊山墓就是一项伴随秦始皇一生的工程了。秦始皇刚即位时就征集秦国百姓“穿治郦山”,当他统一天下后,又征集天下七十多万刑徒“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除了这七十多万刑徒外,再不见秦始皇征集百姓的记载,这说明,秦始皇修骊山墓对天下百姓的影响并不大。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沙丘驾崩,他一生善待功臣,勤于政事,遇大事和百官商议后才实行相应的政策,建立各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政治、军事、文化制度。当他驾崩后,没有政治经验的秦二世激化了秦朝的社会矛盾,加之六国残余贵族的势力太强(这也从侧面说明了秦始皇没有对六国贵族大开杀戒),秦朝仅存在15年便灭亡了。汉朝建立后,统治者为证明自己政权的合法性,不断妖魔化秦朝,歪曲历史事实,把秦始皇塑造成了一个“暴君”。

随着历史文物和原始史料的不断出土,传统史书中“暴秦”的评价被越来越多的人否定,人们摘下秦朝脸上“暴政”的面具,秦朝真实的面目已经越来越清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