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价前路如何?

tdjrx


2020年猪价预测

1 什么是“猪周期”

  1.1“猪周期”的产生

  猪周期是生猪生产和猪肉销售过程中的价格周期性波动现象。具体而言,猪肉价格上涨时,养殖户会扩大产能,增加能繁母猪,推动生猪存栏量上升,育肥成熟后生猪出栏量增加,猪肉供给增加,价格下降。养殖户观察到猪肉价格下降,减少产能,淘汰能繁母猪,生猪存栏量和出栏量下降,猪肉供给减少,猪肉价格重新回升,周而复始。

  猪的生产周期决定了一轮完整的猪周期历时3-4年,同时在一年之内受节假日和气候影响呈现出小周期波动。能繁母猪代表产能,扩大生猪供应先要扩大产能。从猪仔成为后备母猪需7个月达到可繁殖状态,能繁母猪妊娠期114天左右,哺乳期20天,空怀期14天,所以1头母猪生产一胎需要148天(5个月)左右,2年可产仔5次(2.4-2.5胎/年)。2018年,国内平均每头母猪年提供的商品猪数量(MSY)为19.2头,低于国外先进水平4-6头,随养殖技术进步将提高。母猪产仔再经过1-2个月的保育期和5-6个月的育肥期,生猪可出栏。因此,直接补栏仔猪仅需6个月左右即可,意味着可根据当月生猪存栏量推断未来半年的生猪供给;但从补栏母猪到增加猪肉供应需18个月左右,因此一轮猪周期约3年左右。我国每年生猪出栏量在7亿头左右,因此月末生猪存栏量应至少有3.5亿头,但截至8月底我国生猪存栏仅1.98亿头,同比-38.7%;能繁母猪1968万头,同比-37.4%。

  猪周期的本质是供需关系,需求端总体稳定,关键在供给端。我国以散户养殖为主体的环境放大了价格的波动性。第一,猪肉消费需求从长期看由居民收入水平、人口增长和消费结构决定,短期受季节性饮食习惯、流行疫病、食品安全和消费替代效应等影响。第二,猪肉供给端主要受养殖利润、政策干预、天灾疫病等因素影响。政策干预包括环保、财政补贴、收储投放制度等。由于猪肉直接影响居民生活水平、CPI及货币政策等,政策干预相对较多,主要根据猪肉价格、猪粮比、养殖利润等指标观测市场供给和养殖户盈亏情况,进一步调节生猪和能繁母猪存栏量、出栏量、屠宰量等。盈亏平衡点的猪粮比一般在5.5-6,当前猪粮比价为13.92,养殖盈利较高,自繁自养生猪和外购仔猪养猪利润已达到1683.6和1412.5元/头。但是如果干预措施力度过大,反而会加大价格波动。第三,我国的养殖业以农户散养为主,生产者同质程度较高,行业集中度低,单个生产者对市场价格的影响力较弱,更容易“追涨杀跌”,且防疫技术、资金不足,更容易大起大落,猪肉价格呈现出较为明显的蛛网周期的特征。

  生猪养殖为处于产业链中游,上游主要有种植业、饲料、兽药疫苗等,下游主要是屠宰场和肉制品加工厂等,产业链总产值超过3万亿元,其中养殖业产值达万亿以上。当前生猪养殖主要分为两种模式,即“自繁自养”,典型如牧原股份;另一种是“公司+农户”,公司提供仔猪、饲料、疫苗兽药及技术人员支持,待生猪长到出栏体重后由公司负责回收销售并给农户支付代养费,如温氏股份、新希望等。目前两种模式均有成功案例,前者占用资金相对较大,折旧多、兽药和疫苗费更高,但过程可控;后者占用资金少,折旧少,有利于刚进入生猪养殖行业的公司弯道超车,但需要支付大额委托养殖费。牧原股份每头猪分摊的折旧费用为温氏股份的2.58倍。当前养殖方向主要为规模化、科技化和产业化,盈利的关键在资金、技术和成本控制。

  1.2 猪肉价格波动与CPI高度相关

  从历史数据看,我国猪肉价格波动和CPI波动高度相关,2008年至今,猪肉价格和CPI指数的相关系数达到0.82,远高于CPI篮子中的其他商品。

  猪肉价格走势和CPI高度相关主要源于猪肉在CPI篮子中占比较高。据测算,目前猪肉在CPI篮子中的比重约为2%-2.5%,考虑到食品类商品在CPI篮子中总比重约为30%,且CPI篮子中商品种类众多,猪肉作为单一商品的比重是很大的。此外,CPI篮子中的部分商品如服装、家用器具等商品价格一般比较稳定,周期性不如猪肉价格强;另一些商品如房屋租赁费用价格的波动周期长于猪肉价格变动周期,这使得猪肉价格的周期性变动在CPI中体现得较为明显,成为影响CPI的重要变量。

  1.3 2006年以来的四轮猪周期

  2006年以来,我国大致经历了四轮“猪周期”,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每轮猪周期基本上在3-4年,下行时间略长于上行时间,主要是因为在下行阶段,利润下行但只要未亏损,养殖户退出的意愿不强;二是每轮猪周期均伴随疫病助推,但最近的猪周期相较过去明显存在非市场化的政策因素如环保干预;三是规模化和技术进步导致需要的能繁母猪和生猪存栏量下降,因此新一轮猪周期产能恢复后对应的存栏量将低于前期;四是不同于历次猪周期,本轮猪周期仅影响CPI,并未传导至PPI,核心CPI和非食品CPI下行、PPI连续为负,宏观环境是总需求不足。

  第一轮“猪周期”是2006年中-2010年5月,历时4年,其中上行周期2年,涨幅132.6%,下行周期2年。2006年初猪肉价格持续处于低位,致使养猪业处于亏损状态。部分养殖户亏损严重,永久退出,大量母猪被淘汰。2006年全国能繁母猪的存栏量下降3.6%,生猪存栏量同比下降2.6%。在大规模的产能出清后,生猪数量下降开始逐渐传导至猪肉供给端。2007年,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在全国范围内爆发,延缓了补栏速度。因此,猪肉价格从2006年中开始企稳回升,2007年全国22个省市的猪肉平均价格为18.8元/千克,较上年上涨41%;加之春节等短期因素作用, 2008年3月猪肉价格达到25.9元/千克的高点。此后,猪肉价格开始进入下行通道。2009年甲型H1N1(猪流感)疫情爆发,2010年出现瘦肉精和注水猪肉等食品安全事件,公众的消费信心受挫,需求阶段性下降,对猪肉价格形成进一步压制。2010年6月,全国22个省市猪肉平均价跌至15.5元/千克的低点。

  第二轮“猪周期”是2010年6月-2014年4月,历时约4年,其中2010年6月-2011年9月为上行周期,历时15个月,涨幅98%,2011年9月-2014年5月为下行周期,历时32个月。这个周期是相对经典的猪周期,外部干扰因素较少,价格主要是受到猪周期内生动力推动。在前一个周期的影响下,能繁母猪的存栏量自2009年起开始下跌,进入2010年,对猪肉供给的影响开始逐步显现,猪肉价格开始攀升。2010年8月,能繁母猪存栏量降至4580万头,为周期内低点。13个月后,猪肉价格迎来周期内高点,2011年9月,猪肉价格攀升至30.4元/千克。随着猪肉价格的高涨,养殖户纷纷增加后备母猪存量,猪肉价格又一次进入下行通道,并一直持续到2013年上半年。为了稳定猪肉价格,2013年5月,商务部等三部委联合开启冻猪肉收储工作,提振了市场信心,短期价格有所恢复。但随着反腐工作深入和打击“三公消费”,2014年猪肉价格再次下行。

  第三轮周期是2014年5月至2018年5月,历时4年,其中2014年5月-2016年5月为上行周期,历时2年,涨幅76.6%,2016年5月-2018年5月为下行周期,历时2年。2014年底猪肉价格迈过W型底部,开始进入上升区间。由于自2014年起,我国开始实施严格的环保禁养规定,并着力提升生猪养殖业的规模化程度,导致大量散养户退出市场,生猪和能繁母猪存栏开始进入持续性的下降通道中,2015年上半年爆发猪丹毒疫情等使得猪肉供给减少,猪肉价格上行至2016年5月。此轮猪周期的特点是受环保和规模化影响,猪肉价格上行并未带动生猪显著补栏。因为环保压制补栏,同时规模化养殖提升了产业效率,一方面提升了生猪的单体重量,另一方面使得能繁母猪提供的仔猪数量上升,因此能繁母猪存栏持续下降、2016年生猪存栏下半年略回升3%,生猪屠宰量未受到明显影响。猪肉价格自2016年中开始下降,并在2018年中完成筑底。

  第四轮周期为2018年中至今,已历时1年3个月,根据2年左右的上升周期算,可能持续到2020年中,但考虑到本轮周期生猪和能繁母猪供给过快下滑,预计上升周期可能延长至2020年下半年。本轮猪肉价格受到非洲猪瘟、环保限产政策、猪周期内生上涨动能、规模化养殖等多重因素影响,呈现出涨幅大,速度快等特点,价格上涨幅度为历次猪周期之最,堪称“超级猪周期”。今年4月以来,猪肉价格快速上涨,截至9月底,猪肉价格全国22省市猪肉价格均值已达到38.3元/千克,已经明显超出前两轮周期30元/千克的高点,较年初上涨83%。反映猪肉价格与成本比例的猪粮价比已高达13倍,远远超出6倍左右的盈亏平衡线和11倍左右的前期高点。当前猪肉价格的绝对水平和相对水平都已创下历史新高。当前猪肉供给缺口仍然较大,短期供应增加困难,预计后期猪肉价格仍有进一步上行空间。

2.1.1环保政策导致生猪存栏持续下降

  近年尤其是2015年以来,环保政策对生猪养殖产业的影响逐渐凸显。生猪养殖业对水资源的需求量高、污染大,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南方水网地区等生态敏感区的环保压力明显加大。近年与生猪养殖业相关的环保政策陆续出台,这些政策聚焦传统小规模散养对生态环境特别是水资源的污染,提出要加快转变行业生产方式,促进规模化养殖的发展,降低散养的规模。其中,新《环保法》要求环保不达标的养殖户加速退出,提高养殖成本;《水污染防治计划》明确提出要防治畜禽养殖污染,科学划定畜禽禁养区,2017年底之前依法搬迁或关闭不符合标准的养殖企业。在此基础上,农业部下发了《关于促进南方水网地区生猪养殖布局调整优化的指导意见》,提出转变方式,提质增效的原则,大力发展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提高养殖的生产效率和生产水平。其中,调减南方水网地区养殖总量1600万头,全国水网地区133个主产县禁养区内关闭或搬迁养殖场24659个,减少生猪存栏282万头。

  在中央各部委的大力推动下,各地方纷纷制定了划定禁养区和区内污染养殖户搬迁计划,层层加码扩大化,一刀切。从环保部公布的进展情况来看,南方水网地区禁养区养殖场关闭搬迁工作进展顺利。山东、四川、重庆、湖北等省市已经完成禁养区的搬迁工作。但在执行过程中,一些地方的政策执行层层加码,导致禁养区划定范围不断扩大。例如,广东番禺在今年5月修订了生猪的禁养区规划,禁养区面积由原来的50平方公里大幅扩大至410平方公里,达到原规划面积的8倍。大量散养农户不得不退出生猪养殖,一些不符合环保规定的大型养殖场也被关停,大批生猪被处理,导致近年来生猪存栏量持续下降。

  环保政策的初衷是为了降低生猪养殖业对南方水网地区的环境压力,但是在南方减少养殖规模的同时,北方地区无法承接或不愿承接生猪养殖产业,加剧了生猪的供给短缺。一方面,由于北方地区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环保考核压力,因此对于承接生猪养殖也存在顾虑。另一方面,由于地理、气候与人文条件的差异,一些北方地区并不具备直接承接南方转移的生猪养殖产能的条件。例如东北地区气候寒冷,因此保暖成本明显上升。同时,受到东北人口流出和工人知识结构的影响,东北地区生猪养殖工人的供给明显不足,也限制了生猪养殖的产能转移。

  2.1.2规模化养殖升级导致散户大量退出,猪肉供给下降

  近年来,我国推行了规模化养殖策略,鼓励养殖厂扩大产能,同时不断缩小普通养殖户的规模,但仍未改变我国散户养殖占比较高、规模化养殖率不高的格局。规模化养殖相对于散养户存在规模效应,且管理、技术和资金等更具优势,有利于增强市场的稳定性,减少散户养殖的盲目性。散户养殖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老龄化率提高、资金和技术匮乏等将逐步萎缩,但这是一个过程,短期内以环保等手段推进提高规模化养殖反而不利于猪肉供给稳定。2016年农业部发布《全国生猪生产发展规划(2016—2020年)》,要求2020年出栏5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比重达到52%;国务院办公厅2019年9月印发的《关于稳定生猪生产促进转型升级的意见》提出,2022年和2025年,生猪产业转型升级取得重要进展、产业素质明显提升,养殖规模化率分别达到58%左右和65%以上。近年来小规模散养的农户数量明显下降,年出栏量小于100头的散养农户数从2007年的8100万户,下降至2017年的3700万户,降幅达54%,而同期年出栏头数超过1000头的规模养殖场数量则从4万增至8.2万,增幅达150%。其中,年出栏数超过50000头的大型养殖场的数量则从50家增长至407家,增幅超过700%。即使如此,养殖100头以下的养殖户数占比仍高达97.8%,500头以下的养殖户数占比为99.4%,500头以上的出栏数量占全部出栏数不到50%(约49.1%)。

  我国规模化养殖率任重道远,难以一蹴而就。近年来大规模养殖厂的效率提升正在边际递减。2018年我国MSY(能繁母猪每年提供的商品猪数量,反映养殖效率)约为19.2头,较2017年的18.5头增长3.7%,增速较2016年的11.6%明显下滑,显示出规模效应正在边际递减。另一方面,当前我国的MSY与国外先进养殖场23-24的MSY水平相比仍有差距。

  2.1.3非洲猪瘟导致大批生猪受到感染

  2018年8月,非洲猪瘟疫情传入我国。由于传染性强,没有有效疫苗,加之一些不法商贩为了牟利违规运输带病猪肉,非洲猪瘟很快传遍全国所有省区市。同时,由于我国部分地区防疫能力较弱,客观上也未能有效阻止非洲猪瘟的广泛传播。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于康震表示,近年来,一些地方动物防疫机构队伍弱化,突出表现在机构体系不完善、基层工作队伍不健全、经费保障不足、基础设施老化陈旧等,难以满足防疫工作和产业发展需要。非洲猪瘟的蔓延对我国生猪养殖业带来了明显的损失。截至2019年7月,全国共发生非洲猪瘟疫情143起,扑杀生猪116万余头。

  历史上看,由于没有有效疫苗,非洲猪瘟一旦传入,防控难度很大。例如非洲猪瘟1978年传入巴西,巴西政府花费6年时间,才于1984年将非洲猪瘟从巴西境内消除。2007年传入俄罗斯后,非洲猪瘟便一直在俄罗斯流行,时至今日仍然未能完全根除。因此,本次非洲猪瘟传入我国,对我国的防疫能力、疫情管理、疫苗研发等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短期内我国生猪养殖业仍然面临着来自非洲猪瘟的严峻挑战。

  2.1.4新一轮猪周期使得猪肉价格存在内生上涨动力

  目前,我们正处于新一轮猪周期的上升阶段。从猪周期的自身规律来看,上一轮猪周期中积累的过剩产能逐渐出清完毕。2016年6月-2018年5月,猪价持续下行,养猪利润持续下降,自繁自养生猪利润从780.1元/头下降至2018年5月的-381.3元/头,2018年3-7月连续5个月养殖利润为负,带动生猪产能和产量持续下降。2018年8月非洲猪瘟传入我国前,除2018年3月小幅回升以外,能繁母猪和生猪的存栏量已下降15个月,生猪存栏处于历史较低区间,因此猪肉价格存在内生上涨动力。环保限产、非洲猪瘟等外部因素进一步放大了猪肉供给缺口,带动猪肉价格加快上涨。

  2.2未来展望:短期内,猪肉价格可能仍将保持高位,2020年下半年可能出现价格拐点

  2.2.1我国猪肉消费整体较为稳定

  如前所述,猪肉消费需求从长期看由居民收入水平、人口增长和消费结构决定,短期受季节性饮食习惯、流行疫病、食品安全和消费替代效应等影响。在低收入水平下,肉类消费需求受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影响较大。而当社会进入中等收入水平之后,肉类消费需求主要与居民的饮食结构以及饮食偏好有关。

  1978-2018年,我国猪肉消费量从779万吨增长到5540万吨,年均增速5.03%,主要源于收入水平提高和对猪肉的偏好。从人口看,我国人口从9.6亿增长到13.95亿,年均增速0.93%。从收入看,城镇居民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7.11%。从消费偏好和习惯看,1978年我国以全球22.3%的人口消费全球猪肉总消费量的18.4%,2018年以全球18%的人口消费全球猪肉总消费量约50%;在国内肉类消费结构中,猪肉占比从1978年的90%下降到目前的73%左右,总体稳定,仍远超牛羊肉和禽肉,占绝对主导。改革开放初期,受到我国传统农耕饮食文化影响,加之居民收入水平整体偏低,猪肉在我国肉类饮食中的占比处于绝对领先的地位,其消费量占肉类消费总量(猪肉、牛肉、鸡肉)的约90%。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多样化、健康饮食等需求逐步增长,猪肉消费的占比有所下滑,牛肉、鸡肉的消费占比稳步提升。2000年以来,肉类消费中收入因素的影响逐渐降低,饮食偏好的因素上升,使得猪肉消费的占比基本保持稳定。目前,居民猪肉消费量占肉食消费量的比例稳定在73%左右,期间偶有小幅波动。

  从未来看,长期方面我国居民受收入、城镇化进程、消费习惯影响对猪肉的消费总量还将继续上升,短期内受价格上升、猪瘟影响可能有所下降,但与供给端的大幅下降比需求端影响变化相对更小。我国居民收入将持续增长,城镇化进程持续上升,对健康的追求可能略降低猪肉消费比例,但是从世界水平看,我国大陆居民人均猪肉消费量39.8千克,在亚洲国家和地区中处于中高水平,与香港67.1千克相比,仍有一定的增长潜力。

  2.2.2进口猪肉占消费量比重不足3%,难以弥补产量缺口

  长期以来,我国的猪肉市场高度依赖于国内供给,进口猪肉量占总猪肉产量的比例不超过3%。今年以来,由于猪肉供给缺口不断增大,我国已经加大了从南美等地进口猪肉的力度,7月以来对美进口猪肉大幅增加。1-8月,中国累计进口猪肉116.4万吨,逼近去年全年119.3万吨的总额,累计同比40.4%,金额同比56.7%。5-8月猪肉进口当月增速分别为62.6%、62.8%、106.7%和76%,其中对美猪肉进口自去年3月中美贸易摩擦以来持续下行,去年四季度基本上不从美国进口猪肉,2018年全年为-48.3%,占中国猪肉进口的比重从近年的13%下降至7%。今年以来,中国加大对美猪肉进口,增速从年初的-30%上升到7月的206.5%和8月的426%,累计增速85%。

  中国猪肉进口占全球出口总量的18.5%,其他亚洲国家如日本、越南因国内猪瘟对猪肉进口的需求同样大增。与约1000万吨的供给缺口比较,猪肉进口数量仍然偏低,难以起到稳定市场供给的作用。中国猪肉进口主要集中在11个国家:德国19.1%、西班牙18.4%、加拿大13.4%、巴西12.6%、美国7.2%、荷兰7.1%、丹麦6.1%、英国4.2%、法国4.1%、智利3.7%、爱尔兰2.8%。

  伴随中国增加猪肉进口,进口单价也大幅提高,8月达到2.27美元/千克,较年初上涨31.6%,同比为36.6%。

  2.2.3环保政策纠偏及猪瘟疫苗研制需要时间

  非洲猪瘟疫苗研制目前仍然面临很多困难。当前非洲猪瘟的疫情防控取得积极进展,今年以来非洲猪瘟的疫情发生频率有所降低。但要真正防控非洲猪瘟疫情,需要研发出有效的疫苗并广泛接种。然而,非洲猪瘟疫苗研发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截至目前在国际上还没有任何一种非洲猪瘟的疫苗被批准上市。目前我国的非洲猪瘟疫苗研发尚处于起步阶段,研发出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的非洲猪瘟疫苗任重道远。因此,我们预计非洲猪瘟疫情仍难以彻底消除,对生猪生产的负面效应仍将持续。

  为了纠正在环保政策执行过程中一刀切、扩大化等问题,各部委开始对前期执行过度的环保政策纠偏。但是,政策落地执行需要时间,生猪育肥也需要半年左右时间。生态环境部、农村农业部联合下发通知,要求各地除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核心区域外,不得划定禁养区。取消排查中发现的超出法律法规的禁养规定和超划的禁养区。对违反法律法规限制养猪业发展和压减生猪产能的情况,要立即进行整改。对符合环保要求的畜禽养殖建设项目,加快环评审批。农业农村部和财政部也已经发文提出为生猪养殖企业提供流动资金支持,稳定生猪生产意愿。

  综上,短期猪肉供求缺口难以解决,生猪价格上涨仍将持续。鉴于当前能繁母猪和生猪存栏量大幅减少,完全恢复产能需从增加能繁母猪开始,能繁母猪到仔猪再到育肥需要的周期较长,预计到2020年下半年供需矛盾缓解,届时猪肉价格可能迎来拐点向下。


养猪人的第二空间


比起"蒜你狠"这”猪一刀”更有劫财力。

"蒜你狠"是调味品,再狠对一个家庭来说,也没多大影响。

这“猪一刀”一挥,挥挥心跳,刀刀瘪包,杀伤力强,家家中彩。

最开心的应该是”猪一刀”了,叫你们宰我,现在可轮到我宰你们了😄😄看到你们在我面前付钱的表情,哈哈,我拽,我拽,拽,拽,拽。以前老把我和邻居比,说我肉质量没它们好,价格低……给我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连吃我的都分等次😔😔

真应了那句话了,”十年河东十年河西”,以前你对我爱理不理,现在让你们高攀不起!现在你们继续摸摸兜里的钱能买多少肥,我继续拽…拽…拽…😁😁





丽186766191


10月底是本轮猪周期的盈利最高峰,前路?盈利进入下行通道的趋势十分的明显。

今天的猪价是内蒙古大草原,绿油油一片,惟一的亮点是东北地区开始企稳反弹,期待明天红色地区增多,绿色地区减少。如果下周猪价以跌为主,在恐慌心理的影响下,三四百斤的牛猪将会集中大量出栏,虽不至于“管涌”,但也会拖累市场下挫。

目前的猪价在40元/公斤左右,很多人看好能到50元/公斤,极少数人认为能到60元/公斤,前些天来自知名证券公司的分析师放出这个消息后,牧原股份硬是封住了涨停。当下的猪肉价格多在每斤30元以上,结果就是消费大幅下跌,因为赔钱肉铺档主大量关门。如果猪价能到60元/公斤,猪肉价格超过90元/公斤才会比较合理,这种情况下,屠宰公司和肉铺档主将会全面亏损,如果有关部门不给予大量的补贴,将没有多少人愿意杀猪和卖肉。

10月份的猪价大幅上涨,主要原因是养猪人惜售和肉商“抢猪囤肉”,并不是真实需求拉动。根据笔者的了解,不管是哪个城市的商超,都有充足的猪肉供应,只是价格有点小贵,结果就是买肉的人大幅减少。

猪价取决于猪肉价格,后者又受限于消费。由于高价抑制消费,我们认为40-45元/公斤是猪价的头部,2019年第四季度将是本轮猪周期的拐点,其中盈利拐点在10月份,价格拐点落在12月份的概率较大。

至于2020年猪价,全年是振荡向下的格局,上半年跌破30元/公斤的概率不大,如果2020年中旬非洲猪瘟疫苗上市的消息明确,市场预期将会改变,助力猪价将加速下跌,滑至20-25元/公斤的概率较大。


畜牧大集网


我来回答一下下半年的猪价情况吧。想了解未来猪价的走势,我们势必要从多个方面来看。目前大大环境是这样的:国家已经开放了25个地区的生猪跨区运输,非洲猪瘟还在盛行,进口猪肉逐日增加,生猪存栏量达到了近5年以来的最低点。接下来我为大家具体来分析一下。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近半个月来的猪价行情。

由于受到国内非洲猪瘟和存栏量减少的影响,从5月份以来猪价就一路飙升,首先是从东北地区开始上涨,进而跟随非洲猪瘟的脚步,“哪里死哪里涨”,南方地区的猪价也很快也爬了上来。而这些似乎预示着,下半年猪价还会升高。

其次,我们需要知道开放生猪的跨区运输意味着什么。

我们养猪户都知道,很多疾病都是因为交叉感染产生新的病毒之后,传染病才开始大规模爆发的。特别是夏季,只要有猪感染了,那么传播速度会快到你反应不过来,而主要原因是病毒在夏季极拥有足够适宜的环境,所以快速大量繁殖,根本不是问题。而在这个节骨眼上国家开放生猪跨区运输,表面上说给养猪户信心,实际上我认为是埋下了一个炸弹,只是不知道这个炸弹何时会爆炸,会不会爆炸。若是炸了,新的一轮非洲猪瘟可能会席卷大半个中国,那时候猪价会真的高上来。

最后,我们需要紧紧盯住一直持续增加的猪肉进口量。

过去的半年,虽然国内的猪肉和生猪运输被阻止了,但是这些丝毫没有阻止进口猪肉的运输,有关部门一直针对市场不停地释放进口猪肉,即使我们现在知道生猪存栏量降低到了近五年以来的最低点,但是市场上的猪肉却丝毫没有告急,这就得益于进口猪肉的功劳了。而且5-6月份,我国进口猪肉猛增,而6月份猪家上涨到了历史的最高点,作为养猪户的我们没有猪可以卖,白白的看着“由市无猪”瞪眼。而进口猪肉就趁势而起,赚的口袋鼓鼓的。

总结:猪价前路坎坷,有非洲猪瘟威胁,有存栏量待增长,下半年猪价只会因为进口猪肉的多少而改变,不会因为国内自然市场而改变。猪周期已经名存实亡了,所有的价格请看进口量。


欢迎关注:@猪宝宝的公仆,带你学习养猪技术,交流养猪经验!


猪宝宝的公仆


猪价前路如何?相信这是每一个养猪人都非常关心的热点问题,我的观点就是:猪价的前路将不再有前期的辉煌,接下去将会在上下波动中逐渐走弱,并慢慢回归正轨。你同意吗?



一、猪市前期的暴涨行情并不是市场正常的应有表现

商品的价格受市场供需关系的左右,当供大于求,价格就会下跌;当供小于求时,价格就会上升。生猪或猪肉本就是一种商品,其在市场中的价格表现也应该遵循这一规则,如果脱离了这一规律,商品的价格就脱离了正轨。

至去年非洲猪瘟爆发以来,生猪存栏量急剧减少;再加上一些地方的“禁养”措施,也让养猪农户大为减少。这两个因素叠加,使得今年的生猪存栏量比往年减少了一亿多头,供给远远小于需求,价格就上扬。

同时,猪市商贩也存在囤积居奇的行为,造成猪市肉少的假象;另外高昂的猪肉价格也严重阻碍了人们对于猪肉的购买欲望,这些因素又使得猪肉价格具有下跌的动力。

所以猪市价格前期的上涨,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人为的因素,并不都是完全由市场左右的。

二、目前对猪市调控的手段有哪些?

既然目前的猪市行情并没有在正轨上运行,那监管部门就绝不会坐视不管,相关调控措施就会相继出台。而实际情况是诸多调控手段已经出台并正在紧锣密鼓的实施过程中。

1、积极扶持、鼓励养猪户补栏:这个措施早在今年8月份就已经出笼了,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很多养猪场和零散养猪的农户都已经恢复了生猪养殖,生猪存栏量已经开始提升。

2、动用储备猪肉:目的就是为了弥补猪肉市场的缺口,平抑肉市的不断上涨,虽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是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加大猪肉的进口数量:其作用同上,与储备猪肉一起,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4、打击商贩不良囤货、扰乱市场秩序行为:对于猪市中正常的囤货,不会受到影响;但是对于有意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的行为,监管部门不会放任自流,必将严厉打击。


三、下步猪价的走向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个人认为,猪价在下一步的走向中,没理由会再出现连续暴涨的现象,在我看来,下一步的价格走向可能会逐渐走弱,慢慢的回归到正常价位。

主要的理由就是两点:一是生猪存栏量会逐渐增大;二是市场监管力度会逐渐加强。按照市场规律,有这两个方面作为基础,生猪价格就再以没有上涨的动力了。

总之,对于猪价今后的前景,我认为不可能再继续上升,只能是以上下的小幅度波动,并朝回落的趋势进行发展。建议有猪的人们该及时出手了;准备养猪的也要谨慎进入。

大家觉得呢?你们看好未来的猪价吗?


洒脱农人


猪在亚洲一些地区常常作为肉类的主要来源所食用,并且猪的饲养也可以从很早以前就有着记载。养猪一直是农业上的热门话题,然而最近一段时间养猪业却因为去年的非洲猪瘟问题而格外“火”。而如今在饲养猪的过程中大家都比较关心一个问题,那就是猪的价格优势,那么接下来我就为您具体分析一下猪价的走势。

首先,相对往年相比,今年猪价会呈间断的增长趋势,虽然五一过后猪价回调,但是,五月中下旬猪价或将稳步上涨。因为前段时间一些非洲猪瘟以及猪膨胀的关系,给国内大部分养殖户甚至大规模养殖公司带来了很大的损害,而同时国内的母猪存栏量也因为非瘟大幅度下降,这就是今年猪价上涨的直接原因。

接着我们就用近些天的一些数据来告诉你们,这段时间猪价的总体行情,在4月27日的时候,猪价还是19块5毛钱每公斤的价格,等到28日就稍微低调了一点,掉到了19块2毛钱。这几毛钱的小浮动,对总体的价格没有很大的关系,但是,随着29日之后的几天时间,30日到5月3号这段时间,猪的价格一直在持续平稳的上升,总的加起来,直到5月3号的时候就已经打到了19块七八毛的样子,估计用不了多少时间就可以超过20元每公斤的大关了。

而在这段时间,由于国家对非洲猪瘟的管控增强,保证病毒的检测和及时灭毒,非洲的猪瘟疫情没有持续的对诸市场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我们预计,这段时间非洲猪瘟在猪肉的交易市场中占据的威胁可能会降低一些,也就是说,非瘟对大型的企业和屠宰场所产生的影响会逐渐减小。但对于一些小型的养殖户心中的恐慌原理就会造成猪的产量下降,这会是一个稳步爬升的一个过程,也就是说,在度过了非洲瘟疫的影响下,猪肉会稳步的上涨,而且经过了五一长假的影响,节后的猪肉成交量也会有一定几率的回升。并且在节日过去之后,猪肉的交易量也不会大幅度的下降造成很大的损失,所以在猪肉价格有一定增长之后,还会趋于平稳。

所以我们可以大胆的预测后期猪价的一些走势,在假期过去之后,猪价还会继续的上下浮动,维持在19元每公斤的价格,并且很多屠宰场因为前期屠宰的猪肉库存很多,这样就会造成在猪肉供应充足,不会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而且预计在五月上旬的时候,猪价还会上下的跌宕,这小部分的跌宕十分利于市场的调节,但经过库存的消耗。距离新猪出栏的日子还有较大的一些时间,这就会出现猪肉供应不足的情况了。

预计在五月中下的时候就会造成猪肉价格的上涨,这时候就需要大家把握住这个机会,在这段时间中获取最大的利益,并且它们的价格也不会多于20元每公斤的样子。等这段供不应求的状况,过去之后就会在生猪批发价格上持续缓跌,这段时间中大家可以看好手中的资源,等待时机再进行出售,预计五月中的时候,猪肉价格一般就会维持在19到20元每公斤的这个样子。

以上就是我对猪价走势的分析,在此提醒一下,养殖户们可以根据实力适当补栏,为接下来的机遇做好准备!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对您有所帮助。

农事农忙


到现在为止,全国猪价已经连升七天了,但是云南的猪价一直一动不动。

11月份以来,特别是有非洲猪瘟疫情的省份。猪价呈现了月初涨,月中降,月末涨的趋势,现在中国进入了传统猪肉消费旺季,终端消费回升,12月份应该是一波上涨的趋势。

12月生猪行情预测:

1,本周生猪价格持续上涨,随着行情的好转,养殖户看涨的心理渐浓,同时月初规模养殖场上市量有限,猪市的话语权向养殖户倾斜。预估本周猪价还会上涨。

2,从供应量来看。月初生猪出栏量或小于中下旬,但整体而言,在冬至之前,养殖户的出栏量将增大。加之之前养殖户的压栏行为,这部分猪将在12月份出栏,因此供应量增大。同时大体重猪的上市比例也将提高。因为12月份民间腌腊等活动的带动。生猪价格上涨一定的。

3,冬至过后。腌腊接近尾声。但生猪供应仍然充足。所以价格会下滑。



罗小小飞


猪肉价值涨跌是有周期性。主要受以下几点影响。1.受大豆,玉米等主要猪饲料原料价格影响。比如今年中美贸易战影响,中国从美国进口大豆,玉米关税大幅提高。饲料随之涨幅。2.猪病疫情影响,如今年湖南衡阳,邵阳猪瘟疫,为防止疫情扩散 ,阻止了商品猪流通。造成地区性猪价上涨。和母猪存栏下降。造成周期性猪肉供不上。3.政策性,如这几年环保政策。许多小散户环保不达标造成商品猪存栏量减少。而中国的大型养猪厂相对不规模。出栏量供不上供应量同时环保投入也提高养猪成本。4.国家没有完善猪期市场,中小散户都主观意识养殖。今年猪涨或跌,就立即增加或投入,而商品猪生长周期比较长。你可能猪还达不到商品规格时,肉价上涨。达到了商品规格猪存栏比较大。肉价下跃。总之猪肉价格一般周期为一年。今涨明跌。


湘南胡子


猪价将会呈现逐年上涨的行情,原因如下:

一是环保压力影响,粪污处理成本增加,导致养殖成本增加。

二是禁养区(限养区)的划定,小型猪场将逐年减少。

三是疫病风险增加,导致防疫成

本增加。

四是生猪(生猪产品)运输成本增加。

五是饲料和人工成本增加。

综上所述,生猪产业在各环节均不同程度出现成本增加的情况,同时,未来一段时间里将会出现上涨的情形。


西红柿农场


目前猪肉价格虽然低迷,但已显示起底回升态势。进去12月后,非洲猪瘟造成的消费者心里恐慌已慢慢消除。2019年2月5日是农历新年,这段时间,各地猪肉价格会有明显上升,最高价格可望达到15元/斤。其主要原因有三:1.区域差别导致生产与消费的衔接导致南方主要消费区与北方主要生产区之间的流通问题无法彻底解决。2.目前,市场上活猪存量相对较低,随着春节的临近,消费市场需求增加。3.随着猪瘟疫情禁令的取消,消费者心理障碍消除,需求量随之增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