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美高音王子,31岁的音乐教父,英年早逝的他依然被低估

华语乐坛数十年,如果要数出两个最让人痛惜的名字,我认为是:

香港的黄家驹与台湾的张雨生。两位英年早逝的音乐天才,都在31岁就离开了我们。或许这世界确实有“死亡加成”的事实存在,但在他们俩身上,我认为,从来没有被过誉,只有被低估。关于黄家驹,在「华语乐谈」之前的文章中写过多次,今天来客观地谈谈我们的宝哥张雨生。

绝美高音王子,31岁的音乐教父,英年早逝的他依然被低估

张雨生并不算那种从小就做明星梦的孩子,虽然他小时候不是什么学霸,但也是正儿八经读了大学才进入娱乐圈的。1988年3月,张雨生组建了“金属小子”乐团,参加台湾某音乐比赛,一举夺得团体组冠军及最佳主唱奖;之后,演唱一首广告曲《我的未来不是梦》,引起广泛关注。年底在飞碟唱片推出了他的首张个人专辑《天天想你》,主打歌《天天想你》传遍大街小巷,新一代偶像歌手横空出世。

绝美高音王子,31岁的音乐教父,英年早逝的他依然被低估

1989年7月,大学毕业的张雨生发行第二张专辑《想念我》,风格延续了上张专辑,但开始向创作人转变。随后入伍,服役期间积极创作。1992年,退伍归来的他正式发行自己的首张全创作专辑《张雨生创作专辑》(也叫《带我去月球》),并亲自担任制作人。同年,他还发行了另一张专辑《大海》。对比这两张专辑,走到恰恰是两个极端,《带我去月球》是他非常用心、艺术性十分高的一张佳作,无奈市场扑街,大部分歌迷并不喜欢;而《大海》就是纯粹的一张商业唱片,却大受欢迎,把“偶像歌星”张雨生再次推上新的高度,红遍华语歌坛,《大海》也成为张雨生最知名的一首代表作。

绝美高音王子,31岁的音乐教父,英年早逝的他依然被低估

面对这两种结局,张雨生很无奈,随后的《一天到晚游泳的鱼》,依然是向商业妥协的一张专辑。但在他心里,无时不在为做一个“偶像歌星”还是 “音乐人”这两者之间挣扎。若作为前者,只需迎合市场,用他天赋异禀的高音,唱着《大海》那样老少咸宜的旋律,就能收获最大的成功;若作为后者,就要忠于内心,忠于音乐,去创作和演唱更多有个性、有灵魂的作品。

绝美高音王子,31岁的音乐教父,英年早逝的他依然被低估

1994年8月,张雨生推出又一张全创作专辑《卡拉OK · 台北 · 我》,这标志着张雨生在两者之间,最终还是选择了后者——做一个特立独行的音乐人。相比《带我去月球》,这一张明显更成熟了。虽然销量再次扑街,但其中多首作品后来经翻唱后都成了经典,如《后知后觉》、《我期待》等。还有一首《永公街的街长》,长达近十分钟的“怪歌”,现在听来,真的是一首令人拍案叫绝的摇滚经典,太佩服当时宝哥的非凡才情。

绝美高音王子,31岁的音乐教父,英年早逝的他依然被低估

1996年,张雨生发行了一张双EP专辑《两伊战争》,其中有一首情歌《最爱的人伤我最深》,是他和新人张惠妹合唱的。也是因为这次,让张雨生发现了阿妹,决定打造她。就在年底,他为张惠妹制作了首张专辑《姐妹》,并创作了包括同名主打歌《姐妹》在内的两首歌。

好的歌手遇上好的音乐人,双张合璧,首张专辑就一炮打响,在台湾爆卖108万张,打破本土歌手销售纪录。第二年,张雨生继续为阿妹制作第二张专辑《BAD BOY》,同名主打歌也是来自他的创作。这张专辑让阿妹再创辉煌,销量达到135万张,打破销量纪录。

绝美高音王子,31岁的音乐教父,英年早逝的他依然被低估

就这样,张雨生用两张专辑,把一个初出茅庐的小姑娘一举推上了天后的位置。这样的功力,让人不得不服。可以说,没有张雨生,就没有天后张惠妹。

当时,在电视节目中已经有人笑着称张雨生是“音乐教父”。当然,他已经是合格的“教父”,只是对于一个刚满30岁的年轻音乐人来说,总觉得这样的称呼来得早了一些,他的音乐之路还很长,不久的将来,他一定会成为一位公认的华语音乐教父。

绝美高音王子,31岁的音乐教父,英年早逝的他依然被低估

谁知,天妒英才,就在这一年,张雨生在推出自己的最后一张专辑《口是心非》之后,就因车祸而不幸身亡。这位年轻的“音乐魔术师”,就这样永远离开了我们。

客观评价张雨生的实力,他确实是被低估的一位全能音乐人,如果还有时间,多年以后,他必定是华语乐坛的一代宗师。他的唱功,在华语歌手中已经是顶尖级,这个没有太多质疑。他被低估的是创作才华。因为很多人说,他唱红的歌就《大海》、《我的未来不是梦》、《一天到晚游泳的鱼》那几首,还基本不是自己创作的,能有多少创作才华?要这样说,宝哥真的要死不瞑目了。《姐妹》《BAD BOY》等证明,他的创作并非不能商业,但他真正耐听的好歌,都是那三张创作大碟中少为人知的曲目,如《湖心草深长》、《自由歌》、《我期待》、《带我去月球》、《河》、《玫瑰的名字》、《后窗》等。

绝美高音王子,31岁的音乐教父,英年早逝的他依然被低估

如果每首歌听上十遍,你会大吃一惊,张雨生都死了22年,居然还有这么多好歌被蒙尘。这些歌音乐性丰富,风格多样,即使现在听来,一点也听不出什么年代感。

这一点和黄家驹的遭遇相似,现在大家一提到黄家驹,只知道“海光真大喜”,可是他们又是否听过《再见理想》、《午夜怨曲》、《旧日的足迹》、《无悔这一生》、《交织千个心》、《为了你为了我》呢,更不要说《昔日舞曲》、《早班火车》、《不可一世》、《可否冲破》、《城市猎人》这些冷门歌……

绝美高音王子,31岁的音乐教父,英年早逝的他依然被低估

家驹和宝哥,在他们最青春的时光,为我们写下了最灿烂最隽永的旋律,几十年后我们听来,丝毫不觉得老。为什么呢?答案其实很简单:音乐不老,因为他们永远年轻,永远31岁!

绝美高音王子,31岁的音乐教父,英年早逝的他依然被低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