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幸福”的筹码押在“中不溜”孩子上,合理吗?

近日,一篇题为《养个“中不溜”的孩子最幸福?》的文章点明了深度老龄社会加速到来,养老困局撕扯着无数家庭的现象,引发人们的关注。文章说到,“儿子优秀却指望不上”,“女儿孝顺却难以解脱”,“老人说自己的身体越来越‘不争气’”,以至有人认为“只有养个‘中不溜’小孩的父母最幸福”。

但将“幸福”的筹码押在让孩子“中不溜”上真的合理吗?

将“幸福”的筹码押在“中不溜”孩子上,合理吗?


在养育什么样的孩子,如何养育孩子,如何正确看待孩子和家长、教师的关系这些问题上,当代教育名家,原国务院参事,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名誉校长、原校长、书记,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联合总校名誉校长、原校长刘彭芝在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人生为一大事来》一书中这样说:

要让孩子在成长中释放天性,成为他自己,能够对自己、对社会负起责任。

我们要为孩子服务而不是为孩子做主。

何谓恰当的教育?就是发现、尊重、激励、引导、搭建平台,使孩子成为学习和创造的主人。

就人格塑造、道德养成、身心健康、情绪情感这些方面而言,家庭教育作为第一课堂则具有更为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影响贯穿一个生命体的始终。

许多家长将家庭教育的重点放在成才,尤其是所谓的成功上,对做人的教育要么忽略、要么有所失当。更为普遍的是,家长没能意识到独立性和自主性在孩子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作用,导致孩子在责任感、抗逆力、自信度、主观能动性、抉择能力、与他人建立和谐关系的能力等方面的缺失。

教育出现的种种问题,最深层的原因,是没有把儿童作为中心,没有把学生作为主体。我们最应该做的事情,就是拨云见日,发现儿童,把社会的还给社会,把教师的还给教师,把家长的还给家长,让学生显山露水,真正成为主角。


将“幸福”的筹码押在“中不溜”孩子上,合理吗?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目标不应定位为“养儿防老”上,老年生活有儿孙绕膝固然美满,但在国家社会养老保障提供的坚实基础上,老年人使用智慧型设施充分自我调节,挖掘多种生活方式才是大势所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我们党坚持不断加大民生投入力度,着力提高民生保障水平,从扩大就业到深化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领域改革,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民生举措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将“幸福”的筹码押在“中不溜”孩子上,合理吗?


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老人深度幸福纪——幸福颐养的100个故事》一书中说到,退休老人们拥有着非常强大的自我快乐的能力,而随着他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寻求快乐的方式会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入。老人们可以跟着电视节目做一些幅度小但很实用的健身动作,可以播放自己喜欢的音乐作品,可以培养兴趣爱好,可以悉心照料自己养的植物……

很多老人已经开始更多地使用智慧型的适老化设施,包括能够让老人感到更舒适的坐便器、老人门前的智能化显示屏、老人日常活动的后台数据监测等等。智慧养老是幸福养老的深化,也是一种必然趋势。

将“幸福”的筹码押在“中不溜”孩子上,合理吗?

将“幸福”的筹码押在“中不溜”孩子上,合理吗?

将“幸福”的筹码押在“中不溜”孩子上,合理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