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15万人口,从人口红利到人才红利,大湾区是人才增长“新动力”

过去两年间,经济学家樊纲曾在不同的公开场合预测,粤港澳大湾区的人口到2050年将达到1.4亿的庞大规模,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圈之一。

非珠三角地区人口加速向珠三角聚集

截至2018年底,广东全省常住人口11346万人,比上年增加177万人,增长1.58%,新增常住人口连续4年超百万,增幅同比略升0.03个百分点。其中,男性5920.34万人、女性5425.66万人。由于户籍人口基数大且拥有规模庞大的跨省流动人口,广东常住人口总量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还将保持增长趋势。无疑,粤港澳大湾区已经成为广东人口增长带来了新的“引力”。

泛粤港澳湾区区域坐拥全国五分之一国土面积,三分之一人口,以及贡献近三分之一经济总量。可见粤港澳大湾区朋友圈之大。


7115万人口,从人口红利到人才红利,大湾区是人才增长“新动力”


大湾区人口突破7000万,再过30余年,有望翻倍吗?

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常住人口突破7000万人,达到7115.98万人,比上年增加158.82万人。从常住人口分布来看,珠三角9市是常住人口数量增幅最大、增长速度最快的区域。

广州作为广东省的省会城市,2018年末,广州市常住人口达1490.44万人。其中,白云区是广州常住人口最多的区,为271.43万人。放眼珠三角,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政策红利下,人口也不断增长。非珠三角地区人口有继续加速向珠三角聚集的倾向。

2018年,珠三角9市常住人口占粤港澳大湾区人口总量的88.55%,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分别占10.51%和0.94%。

据中国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预测,粤港澳大湾区的人口到2050年将达到1.2亿至1.4亿人。

95.30%的跨省流入人口和91.63%的省内流动人口在深圳、广州、东莞、佛山、中山、惠州、江门、珠海8市工作、居住。

深圳、东莞、佛山、中山4市的城市流入人口超过户籍人口。珠三角人员流动的活力,从这一组数据中可以得到有力的说明。

数千万的人口增量空间,粤港澳大湾区底气何在?

2018年,广东全省常住人口增长177万,其中,珠三角九城就独占150.5万。

同一年,香港人口增长了6.94万;澳门人口增长了1.43万。若在未来若干年内保持同等的年增长值,到2030年,大湾区确实会形成近2000万的人口增量空间。

人口增长势头能否长期保持?

大湾区又如何抵抗全国范围内人口增速的放缓?

在老龄化加速的背景下,如何留住人口红利?

从过往的经验来看,广深是贡献人口增长的主力。

今年9月,东莞和佛山相继发布了专项的人口发展规划,东莞提出2030年将冲刺千万人口,佛山则表示,2030年常住人口规模将超过850万人。

广深还有多大想象空间?

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副主任袁易明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空间关系来看,世界上没有另外一个地方像珠三角这样,在如此近距离范围内容纳下了三个大都市,广州、深圳和香港。

2018年,广州和深圳的常住人口增长成绩傲视群雄,分别增加了40.6万和49.8万,远远将其他城市甩在了身后。近五年广深人口增量之和超过400万。

广州和深圳的人口变化有一定的同步性,2014年都增长了15万,2015年同时爆发,并在随后几年都保持了高速增长的势头。

深圳在2014年出台了新政,2015年1月1日后接收的应届毕业生、新调入的在职人才、新引进的归国留学人员;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深圳户籍并且本人在深圳未享受过购房优惠政策、未正在租住公租房的,享受本科6000元/人;硕士9000元/人;博士12000元/人的补贴。这几乎是全国最早的落户补贴政策,并且深圳在2016年又大幅提高了补贴标准。

作为一线城市的广深,如此放低“身段”,竞争力得以突显。尤其是在京沪控制人口的背景下,广深的政策优势尤其被反衬出来。

但未来的一个变量在于,在城市资源以及治理体系等因素的制约下,广深的宽松落户窗口期还能维持多久?

第二梯队的潜力

破解大城市人口过多的难题,通过都市圈来合理引导人口分布或许是一个有效破解之道。

恰好在不久前的9月,与广深毗邻的东莞和佛山相继发布了《东莞市人口发展规划(2020-2035年)》(公众征求意见稿)和《佛山市人口发展规划(2018—2030年)》,两城分别提出了2030年人口冲刺1020万和850万的目标。

2018年,广东省发布《人口发展规划(2017-2030年)的通知》,其中将佛山和东莞划分为特大城市,人口规模等级在500万到1000万之间。2018年底,东莞和佛山和人口总量分别为839.2万和790.6万。

对于东莞而言,距离目标还有大约180万的差距,落实到每一年需要增长15万。目前,东莞执行的落户政策为:符合“参加城镇社保满5年且办理居住证满5年”的条件即可入户,包括新生代农民工、举家迁徙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就业居住5年以上的人口等8类重点群体落户全面放宽。

相比之下,佛山的目标堪称“保守”。

2017年和2018年,除广深之外,佛山的人口增量在大湾区城市中最为亮眼,分别为19.4万和24.9万,甚至超出了诸多明星新一线城市的表现。到2030年的850万目标之间,佛山还仅剩60万的任务。如果按照近两年的增长势头,佛山有望“超额”完成任务。

在粤港澳大湾区的“第二梯队”,素以宜居形象示人的珠海称得上是一个独特的城市,在珠江西岸的“珠中江”组团中,它位列首位,伴随着港珠澳大桥的开通,珠海的战略地位也进一步提升。但从人口规模来看,2018年珠海全市仅189万人,在珠三角九市中垫底,与毗邻的澳门共同成为“小而美”的代表。

但珠海的人口增长在近两年突然发力,2017年和2018年分别增长了9.0万和12.6万,远超过去几年的表现,并且因为基数较小的缘故,增长速度在大湾区城市中领先。这离不开珠海的放开户籍制度、加码人才奖励组合拳。2017年初,珠海正式取消了“积分入户”政策,技能人才、大学应届毕业生、全日制大专以上学历人员等10类人才可直接落户;2018年4月,珠海又提出,人才连续工作10年可获赠住房50%产权,其力度之大成为全国首创。

此外,惠州曾在一份交通规划中分析,2035年常住人口达到870万;中山则曾提出2035年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550-600万人,对比当前,都有数百万的人口增量。


7115万人口,从人口红利到人才红利,大湾区是人才增长“新动力”


从人口红利到人才红利

在老龄化加速的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人口红利消退的局面。近几年各地的人口政策,吸引的主要是以大学毕业生为主力的劳动人口,一方面,这将延缓当地人口红利的消退,另一方面,年轻群体的增长又将有助于提升生育率,从这个角度来看,广深等城市又占有优势。

现阶段大湾区的产业发展及人才流动究竟有哪些特点?智联招聘基于平台大数据发现,粤港澳大湾区在自身发展基础和战略红利的刺激下,人才吸引力强,当前处于人才净流入的状态。

智联招聘基于平台大数据,采集2019年1月1日至3月15日间全平台上与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有关的企业招聘和简历投递等信息,围绕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才流动、人才供需、人才环境等数据研究发现:湾区总体人才净流入率为1.39%,人才虹吸效应明显;湾区与京湘苏浙等地人才往来最密,向国外流失人才现象凸显;流入湾区人才以年轻男性为主,房地产行业和销售岗位居多;来自湾区外人才质量整体高于湾区内部人才,湾区人才结构趋于优化;湾区就业竞争较为激烈,平均每个求职者对应0.65个工作机会;保险行业、销售职位人才缺口大;民营企业人才需求最旺,港澳台企业竞争最为激烈。

从粤港澳大湾区与外界的人才流动情况看,湾区人才的前十来源省份和流向省份基本一致,主要为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东部沿海省市,以及湖南、四川、河南等人口输出大省。流入方面,流入湾区的人才中,来自北京的占比最高,为11.33%,其次为湖南省和广东省其他地区(不包含湾区九市),分别占7.45%和6.99%。流出方面,从湾区流出的人才中,流向江苏的占比最高,为10.71%,其次为浙江和湖南,占比分别为8.35%和8.18%。

数据显示,粤港澳大湾区总体CIER(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指数为0.65,说明湾区当前人才需求低于人才供给,平均每个求职者仅对应0.65个工作机会,就业市场竞争较为激烈。从各类性质企业的人才供需情况看,民营企业人才需求最高,在所有类型企业中占比达66.48%,远高于其他类型企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