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林丨A股為何長時間“百點糾纏”?

A股為何長時間“百點糾纏”?

本週A股各指數均收出周陽線,並且連續第三個月收出月陽線,但是陽線實體都很小。

記得物理學上有個術語,叫“量子糾纏”。套用一下,中國股市今年也發明了“百點糾纏”。

從今年1月4日2440點到4月8日3288點,A股發動了春季行情之後,半年多來,A股的價值中樞是2930—2950點。以此為軸心,大盤一直在上下50點範圍裡窄幅波動,“百點糾纏”。往上漲50點,當大盤突破3000點時,每每市場一陣狂熱,以為可再摸3200點,奮起追漲,但指數卻掉頭向下;往下跌50點,當大盤靠近2900點時,市場一片悲觀,叫出“2800點不保,2500點見”的口號,紛紛殺跌止損,但大盤卻莫名其妙地強勁反彈了!

李志林丨A股為何長時間“百點糾纏”?

這種“百點糾纏”,實在讓投資者揪心,感到難測無心戀戰。是何原因造成的呢呢?

1、新股“堰塞湖”封殺了3000點上方的空間。

都說股市是經濟的晴雨表,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中國股市與世界股市已聯成一體。

然而,人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

金融危機發源地的美國股市,早已征服了危機前的高點,在連續10年大牛市中,100多次創了歷史新高,指數比危機時漲了3.2倍;

歐債危機發源地的歐洲各國股市,經濟增長僅1%都不到,但也是連續10年大牛市;

連續20年經濟危機的日本股市,10年來也從6994點漲到24448點,漲了2.5倍;

德、英、法、意等國股市紛紛創歷史新高,表現非常強勁;

包括印度、巴西、越南等新興國家股市,K線圖上,也是一派持續大牛市的繁榮景象。

唯獨40年經濟年均增長9.8%、至今仍然6.2%,在全球經濟中一枝獨秀的中國股市,至今連金融危機前高點6124點的半山腰都過不去,13年前的3000點,竟遙不可及。成了“鐵頂”!

之前,有人還老是拿受外部挑戰的影響來說事,如今第一階段的協議即將要簽了,但A股還是那個熊樣,障礙在哪裡呢?

3000點的指數恐高症,首先是受到新股擴容“堰塞湖”的壓制。

今年上半年僅發行64只新股,募資613億,所以上半年的春季行情火爆,各指數的漲幅均達到35%—40%,堪稱是一波中級牛市。

李志林丨A股為何長時間“百點糾纏”?

但是,從下半年開始,新股擴容層層加碼,A股就每況愈下了!

7月發新股42只,募資505億,一個月幾乎相當上半年的融資額。

8、9兩月,由於新股需補上半年財務數據,發行放緩,約募資100多億,股市便反彈到3000點之上。

到了10月份,新股擴容再次加速,募資346億,僅渝農商行就募資100億,佔了三分之一。

11月還沒開始,10月底,便有11家公司發招股書,募資438億。其中“大塊頭”浙商銀行126億,郵儲銀行280億,京滬高鐵也將發行。就把大盤嚇癱了!

12月,根據上交所年底前科創板上市公司將達到80—100家的進度表,科創板又將是批量上市的高峰。

有意思的是,每當大盤衝上3000點,擴容大躍進的消息便紛至沓來,一步不落。如,監管層將周核准的新股額度由以往的2家變成4家。又如,一週發16只新股,創了30年股市的紀錄。再如,不失時機地推出幾隻大盤股的擴容消息。這種股市稍好就變著法子千方百計圈錢的做法,傷透了投資者的心。不僅頓時澆滅了市場的做多熱情,而且把原本可以繼續將股市往上拓展的資金,都趕到一級市場為新股融資做貢獻了。向市場抽血的速度,比引進的中長期資金快的多和大得多了。久而久之,便加固了市場“3000點是大頂”的習慣思維。

擴容大躍進的另一表現,是7月份A股新開闢了註冊制的科創板試點,實施新股首日不限漲跌幅,日常交易20%漲跌停板制度,並規定只有50萬元以上的大戶才可以參與。這就一下子把市場最有資金實力、交易最活躍的約400—500萬戶的大戶投資者,引向了科創板,導致了主板大量失血。而留在主板和中小創的個人投資者,基本都是資金在10萬元以下的散戶。市場一旦失去了這麼多的生力軍,所以,大盤就難以像以往那樣,大、中、小投資者聯袂用螞蟻搬家式的“人民戰爭”,來推動指數上升。

而進入科創板交易的大戶,現狀又如何呢?3個月下來,絕大多數科創板的股票從上市時暴漲3—5倍的最高價上被腰斬,被參與70%新股網下配售的各路大機構獲取了無風險暴利,被狠狠地割了“韭菜”。

面對科創板新股源源不斷地上市,以及再過9個月,小非解禁時股價還將被腰斬,目前參與科創板二級市場交易的大戶,正在不斷地進行“多殺多”,股價一路下行。融資交易的大戶不是被打爆,就是傷筋動骨,哪裡還有心思和實力去主板和中小創,充當推高指數向3000點上方拓展的生力軍?

2、大小非減持是比新股更大的“堰塞湖”,對指數的殺傷力巨大。

2016—2018年初,上屆證監會主席劉士餘在任期間,搞了中外股市史上罕見的擴容大躍進,發了774只新股。

去年是小非解禁的高潮,今年到明年則是大非解禁的高潮。

由於新股髮型時,總盤4億股以下的公司,上市時僅流通四分之一;四億股以上的公司,上市時僅流通十分之一。就是說,1--3年後,隨著,原來的1只新股,變成了4只或10只新股。大小非解禁的市值,4倍或10倍當年超年新股募資額度。解禁的消息,就可以領該股幾個跌停板。一旦發佈減持消息,對市場的打擊更大,成為抑制股指上漲,導致股指和個股接連跌停板的最大殺手。

據數據寶統計,從11月到明年一季度,將有1541億股大小非解禁,按現有股價,解禁市值高達1.9萬億,甚為驚人!這都是加快擴容造成的嚴重後遺症。其中,只要有10%股份減持,就超過了全年新股募資金額。

這便是近期人們一看到3000點就奮不顧身出逃的重要原因!

就連主力資金,迄今已經連續29天淨流出了。誰還敢打包票:“大小非減持對市場影響不大”?

3、境內外大機構入市資金的增加守住了2900點底線。

10月31日,央行公佈了境內外機構三季度持股中國股票的數據。

(1)國家隊:持股市值4.35萬億,較半年報又增加了2300億;

(2)公募基金:持股市值2.2萬億,較半年報增加了1156億;

(3)保險資金:持股市值1.3182萬億,較半年報減少141億;

(4)社保基金:持股市值1658億,較半年報增加了130億;

(5)養老基金:持股市值122億,較半年報增加了3億;

(6)券商:持股市值346億,較半年報增加了21億;

(7)QFII持股市值1042億,較半年報減少了74億;

(8)境外機構和個人:持股市值17685.54億,較去年底的11517.35億增加了53.56%,創了歷史新高;

做一個加法,8大機構持有A股市值共8.18萬億,佔流通市值45萬億的18.2%。

一方面,無論是境內外機構原有的持倉市值,還是新增的持倉市值,絕大多數是上證50的大盤股和滬深300的中盤股,對上證50指數、滬深300指數和上證綜指,具有舉足輕重的穩定作用。哪怕中小創和科創板的小盤股跳水,對這3個大盤股指數的衝擊有限。

另一方面,這9個月,外資新增的市值,比去年年底增加的幅度較大,為53.56%,表明外資看好作為全球估值窪地的A股的後市。隨著美聯儲今年第三次降息,全球央行也跟進降息,以及美股在歷史新高附近步履蹣跚,相信會有更多的外資進入A股,對封殺A股的下行空間有益。

再一方面,我注意到,MSCI現有納入15%A股的比例,其3次建倉期分別是在3100點、3000點、2900點。11月8日,它還將把比例從15%上升到20%,並表示,建倉大盤股和中盤股權重佔比分別為85%和15%,並且仍然是在2950左右加倉。包括此前的富時羅素、標普道瓊斯的兩指數建倉位置,也是在3000點左右的位置。

因此,一年來,這3大指數建倉的A股,至今大多數被粘住了,或者部分被套,即使部分個股有盈利,總體上也很有限。他們是不會甘心指數輕易跌破2900點的。這也是北上資金7月以來加倉1200億,近期在內資主力不斷流出的情況下,北上資金卻連續逆向淨流入的原因。也是11月MSCI加倉是把大盤股和中盤股的比例定為85%和15%的原因,很可能有守護指數、防止被套、生產自救的考慮。A股11月開門紅,上證指數收漲近1%,止步三連跌。北向資金大幅淨流入74.5億元,為連續7日淨流入;本週外資累計流入超230億元,刷新近2個月來最大單週淨流入額。

李志林丨A股為何長時間“百點糾纏”?

4、擺脫“百點糾纏”有賴於基本面改善。

迄今為止,監管層所謂的“打造有活力、有韌性的資本市場”,與市場的期待是有相當大的差距的。原來,他們所謂的“活力”,在股市中僅是表現為局部個股而已,或者如本週一區塊鏈概念的一日遊。而指數的“百點糾纏”,根本稱不上“有活力”的!

他們所謂的“有韌性”,也僅僅指指數的“百點糾纏”,或上下50點波動;既漲不高,也跌不下去。用上海話講,就是“牛皮糖”,與市場廣大投資者期待的,與經濟相適應、股市穩中有漲、漲多跌少、趕上美、歐、日、印那樣的國際股市持續大牛市的步伐、股指漲到高位也能長期震盪橫盤,並盤得住的那種“有韌性”股市,相距實在太遠。

A股指數這種“百點糾纏”,在全球股市中找不到第二個。說實話,長此以往,中長期資金、外資也是不願來、留不住的!

那麼如何才能擺脫指數的“百點糾纏”,使A股走向良性的慢牛軌道?

首先,要像韓志國先生近日主張的,必須在股市的定位上糾偏。即在市場定位上,是以投資為主,還是融資為主?在監管定位上,是行政管制,還是由市場決定?在發展定位上,是注重市場規模,還是追求市場效率?在A股已成為全球第二大股市情況下,監管層應該突出後者!

其次,在化解新股擴容堰塞湖和大小非減持堰塞湖上,要走群眾路線,廣泛聽取市場各方有益意見,堅持民主決策和科學決策;應及時新老劃斷,以對新股股權結構改革(控股股東比例不得超過三分之一)為突破口,一勞永逸地杜絕新的大小非“堰塞湖”源源不斷地產生。

再次,給A股以休養生息、修復行情的機會。既然監管層一再強調目前A股是全球的估值窪地,很有投資價值,那就不應把外資放在引進中長期資金首位,而應採取各種措施,包括放緩擴容,尤其是排除週期性傳統產業的大盤股上市,以便讓國內廣大居民的資金踴躍入市,來填補A股的估值窪地,為他們創造財富保值增值的機會,以有效拉動內需,促進經濟復甦。

最後,還有賴於基本面和政策面的的改善。如外部問題取得實質性進展,各項經濟指標止跌回升,上市公司業績大幅提高,自主核心的高科技股顯示其高成長性,取消印花稅和大幅降低券商交易稅、建立嚴厲打假的各項制度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