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材料必備的40個歷史故事,筆桿子惠存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

1、兩手只要兩匹絹

後魏自太和遷都之後,國家殷富,庫藏盈溢。一日,胡太后賜百官負絹,要求量力自取,大多朝臣亦能稱力而去。唯有章武王元融和陳留侯李崇,因扛得太多而蹶倒傷踝。太后不與兩人,責其空手回去。而侍中崔光只取兩匹,太后詫異問之,其卻對曰:“臣有兩手,唯堪兩匹,所獲多矣。”眾臣服其清廉。

領導幹部應常思貪慾之害,時時給自己心靈上一把鎖,把貪心與私慾牢牢鎖住。唯有如此,才能在名利面前多一分淡定,在誘惑面前多一分堅毅,在去留面前多一分從容,才能保持平常心態,不為官欲所累,不為名利所牽。

2、多一些風雲氣

明嘉靖三十三年春,倭人入寇,任環在江陰督兵迎敵。兒子派人前去問候,任環回了封家書,直言:“汝輩絮絮叨叨,千言萬語,只是要我回衙。何風雲氣少,兒女情多耶!”任環的家書,鼓盪著風雲氣。“倭寇流毒,多少百姓不得安寧?爾老子領兵,不能除討,嚼氈裹革,此其時也,豈學楚囚,對兒輩相泣幃榻耶!”

他告訴兒子:幸而承平,則父子共享太平之福;不幸有變,只有臣死忠、妻死節、子死孝,大家成就一個是而已。一個人有沒有風雲氣,體現其襟懷格局的大小;一個民族風雲氣強不強,關乎其能否邁出鏗鏘步伐。

3、多做“無當時譽”之事

東晉的謝安因淝水之戰而廣為人知,然而對於江蘇江都的百姓來說,更感念的是他築埭治水的千秋之功。據載,為杜絕因旱澇頻繁而導致的莊稼連年歉收,謝安帶領民眾在甘棠以北築起攔水大堤,時稱“埭”,這種“埭”,“隨時蓄瀉,高下兩利”。

《晉書》評價謝安的這一功績是“在官無當時譽,去後為人所思。”

4、多些“一員官”

《清稗類抄》中載,有個縣令叫陸清獻,為人剛正。巡撫慕天顏的生辰,下屬官員爭相獻納奇珍異寶,唯恐禮物不豐厚。只有陸清獻,從袖中拿出一匹布、兩雙鞋,說:“此非取諸民者,為公壽。”巡撫笑了笑,卻沒有收下。沒過多久,陸清獻就因為一點小事被罷了官。

為了自清而丟了烏紗,在陸清獻看來,或許是意料之中。清操與官位之間,如何選擇?奉上一匹布、兩雙鞋的那一刻,他應當已在心裡作出了決定。只有秉持“勿為名累,勿為利鎖,勿為權迷,勿為欲困”的理念,才能像陸清獻那樣,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做個仰不愧天、俯不愧地的“一員官”。

5、顏杲卿怒斥安祿山

卿,可他不為所動,起兵迎戰,由於寡不敵眾不幸被捕。安祿山見到顏杲卿,怒曰:“吾擢爾太守,何所負而反?”顏杲卿罵曰:“汝營州牧羊羯奴耳,竊荷恩寵,天子負汝何事,而乃反乎?我世唐臣,守忠義,恨不斬汝以謝上,乃從爾反耶?”

顏杲卿此時面對的安祿山,一方面是自己的老上級,另一方面是國家的背叛者。顏杲卿沒有因擢拔之恩而拋卻國家大義,他秉持正道操守,以“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胸懷境界反戈一擊,為後人留下坦蕩君子的生動形象。

6、倔強之中的嫵媚

一次,太宗在丹霄殿大宴群臣。長孫無忌說:“王珪、魏徵,過去是仇敵,未曾想今日同此宴席。”太宗說:“王珪、魏徵盡心所事,故我用之。然而魏徵每諫,不從,我與言輒不應,這是為什麼?”魏徵對曰:“昔日舜告群臣,不要當面順從,退有後言。臣心知其非而口應陛下,是面從也。”太宗聽了大笑曰:“人言魏徵倔強,朕只覺其嫵媚耳。” 一君一臣,如同雙璧,輝映於中華民族的歷史。

7、康熙敬酒

清代康熙皇帝在他執政60年之際,舉行“千叟宴”以示慶賀。宴會上,康熙敬了三杯酒:第一杯是敬孝莊太皇太后,感謝孝莊的扶助之恩;第二杯是敬眾位大臣和天下百姓;當端起第三杯酒時,康熙說:“這杯酒敬給我的敵人,吳三桂、鄭經、噶爾丹,還有鰲拜。”眾人愕然。

康熙為什麼要向他的敵人敬酒?他說:“鰲拜、吳三桂、鄭經、噶爾丹,還有那個朱三太子,他們都是英雄豪傑,是他們造就了朕,他們逼著朕立下了這豐功偉績。朕恨他們,也敬他們。”面對強大的對手壓力,康熙以文治武功安邦治國,在血與火的殺伐征戰中衝破各種艱難險阻,最終一統天下。平三藩征戰8年,後來又收臺灣,徵蒙古,定西藏,抗沙俄。密集的戰爭使清王朝付出了沉重代價,但也造就了康乾盛世的輝煌。從某種意義上說,對手是前進道路上的動力,也是走向成功的催化劑。

8、不看來頭 不耍滑頭

明朝的正德皇帝南巡時,淮安知府薛贇為了取悅皇帝,下令“沿河皆拆去民房以便扯船”,連拉船的纖繩也“皆索民間綿帛”,以至“兩淮為之大擾”。過揚州時,知府蔣瑤就不屑於這一套,他說:“沿河非聖駕臨幸之地,扯船自有河岸可行,何必毀壞民居?”正德皇帝的寵臣江彬,傳旨要揚州報大戶。蔣瑤知道他想借此機會斂財,就把鹽運司等職能部門報上去,並說:“揚州百姓窮,別無大戶。”江彬又傳旨朝廷要選繡女,蔣瑤說揚州只有3個繡女,那就是自己的3個親生女兒,除此“民間並無”,如果“朝廷必欲選時可以備數”。後來蔣瑤升遷時,揚州百姓“爭出貲建祠祀之”,原因自在其中。

9、為官清廉不患賊

金代官員胡礪任同知深州軍州事時,敢於打破陳規,對衙門僱傭的所有弓手進行罷免。因為這些人皆是市井無賴,常以緝盜為名騷擾百姓。事後,坊間便有“某日盜賊要發難,將殺通守”的傳言。有人為此勸誡胡礪做好防備,其卻以“盜賊貪圖的是錢財,我如此貧窮”的理由予以謝絕,並於當天晚上,命令公署撤除警衛,竟也安然無事。

10、不忘初心“寧作我”

貞觀十二年,魏徵見唐太宗逐漸怠惰,懶於政事,追求奢靡,便奏上《十漸不克終疏》,在裡面詳細列舉了唐太宗執政之初到當前為政態度的十個變化,並直言太宗要“在宴安則思後患,防壅蔽則思延納,疾讒邪則思正己。”有同僚提醒魏徵給皇上提意見時委婉點,魏徵曰:“如此,非魏徵也。”

《世說新語》記載:東晉年間,權臣桓溫問與自己齊名的殷侯:“卿何如我?”殷侯回答:“我與我周旋久。寧作我!”

不論是魏徵的“如此,非魏徵也”,還是殷侯的“寧作我”,說的都是同一個意思:在處事風格和事業追求上,只有保持獨一無二的自己,才不會成為“他人的複製品”。

11、“巧言令色”留心眼

史載,漢文帝劉恆有一次游上林苑,問陪同的上林尉:“你知道這苑裡飛禽走獸共有多少種、多少隻嗎?”上林尉一時答不上來。有個管理虎圈的嗇夫,此時賣弄伶牙俐齒,對答如流,說得文帝眉開眼笑,馬上就要封他為上林令。

廷尉張釋之勸道,周勃和張相如都是大家公認最稱職的官員,在回答皇上問題時,有時也答不上來,哪像這小吏誇誇其談呢?如果提拔這樣的人,只怕天下人效仿,都去耍嘴皮子了。所以,提拔這樣的人要慎重。

文帝聽後認為有理,取消了任命。要善於明是非、辨真偽,多聽諤諤之言,少聽溢美之詞,尤其是對那些懷有某種目的的奉承、吹捧和讚美的話,那些明顯過頭的話,更要留一個心眼,保持高度警惕,在心中築起一道有效防範的堅固堤壩。

12、為官當“知惡能去”

東漢章帝時,竇憲倚仗皇后的庇護而橫行無忌,甚至低價強奪沁水公主的田地,並威脅眾人緘口。章帝得知後,怒責竇憲,說他比指鹿為馬的趙高還要囂張。然而,章帝礙不住皇后說情,僅讓竇憲把田地還給公主,卻不治其罪。此後,竇憲更加無所忌憚,甚至圖謀篡權。司馬光對此評價:“知惡而不能去,人主之深戒也。”

13、唯不安者可以安

咸豐年間,廣西內亂。正在家居的黎吉雲被重新起用,他到京師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彈劾湖廣總督程矞採庸怯誤事。黎駐守東城,他對守城的將士說:“城上宜多積磚石。”守者表面應承,不見行動。黎督責更加緊急,說:明日不備,就治罪。守者害怕獲罪,就向上反映,說侍御以明日寇至來嚇唬我們。上官報告朝廷,朝廷以張慌將他降職,時論以為可惜。

記錄這件事的清廷官員陳康祺說:明日寇至,固守者之甚其詞,但被命守城,而不作寇至之想,那守的是什麼呀?廣東內亂,所以狼奔鼠竄,天下無固守之城,大都是“明日必不寇至”之一念誤之。現在粵亂已平,今後還可以不備來祈求平安嗎?

14、終身讓路,不失尺寸

蔣琬為三國時蜀國的大司馬,在與楊戲談話時,楊戲有時故意不應答。有人就對蔣琬說此人太傲慢,蔣琬沒有認同這種說法,反而認為楊戲是個性情直率的人:“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面從後言,古人所誡。戲欲贊吾是邪,則非其本心;欲反吾言,則顯吾之非。是以默然,是戲之快也。”

謙讓是一種禮貌、一種胸襟,更是一種境界。說到底,是一種高尚的品德和人格修養,是一個人靈魂深處溢出的芬芳。

15、“關鍵少數”關鍵在定力

蘇東坡在江北瓜州地方任職時,距江南金山寺僅一江之隔。他和寺院的佛印禪師經常談禪論道。一日,他自覺修持有得,便撰詩一首送與佛印印證。詩云:“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佛印看後,拿筆批了“放屁”二字,就叫人帶了回去。蘇東坡看後不禁無名火起,乘船到對岸找佛印理論。佛印不動聲色,隨口吟道:“八風吹不動,一屁過江來。”蘇東坡聽罷自感汗顏。

故事詼諧,卻說明了“定力”二字的重要:心有定力,則能八風不動;保持定力,則能守志篤行。

16、“衛青愛馬”

漢朝名將衛青出身低微,原本只是一個騎奴,後來入宮成為建章營的馬伕。有一次,他隨漢武帝出去打獵,漢武帝一箭射中一匹馬,隨行人員紛紛喝彩誇讚皇上的箭術高超,只有衛青跪下來為馬擦血療傷,還不停地哭泣。

漢武帝很奇怪就問他緣由,衛青解釋說,漢軍之所以打不過匈奴,是因為匈奴人愛自己的馬,而漢朝人不愛自己的馬,漢朝只會把公主送出去和親換取和平。

漢武帝聽後十分慚愧,後來逐漸發現衛青能力出眾,便對衛青委以重任。衛青果然不負眾望,後來帶領漢軍大破匈奴,為穩固漢朝北部疆域做出了卓越貢獻。

17、畫人要畫手

畫人要畫手,功到自然成。《獨醒雜誌》記載,東安一士人喜畫,作鼠一軸,獻之邑令。令初不知愛,漫懸於壁。旦而過之,軸必墜地,屢懸屢墜。令怪之,黎明物色,軸在地,而貓蹲其旁,逮舉軸,則踉蹌逐之。以試群貓,莫不然者,於是始知其畫為逼真。以假亂真尚難,能掩貓之耳目,古人筆端造詣可見一斑。

18、拒絕廉價

北宋大臣丁謂進士出身,算是讀過些詩書。某次宴會上,當朝宰相寇準鬍鬚上沾了點菜湯,他立馬上前又拭又拂。寇準不屑地斥之:國之大臣,乃為長官溜鬚耶?行古志今,國之大臣,食皇糧拿俸祿,卻以“溜鬚”傳世,其人格能不輕賤廉價乎?

19、晏子逐高繚

有個名叫高繚的人在晏子手下做官,晏子要辭退他。晏子左右的人為高繚鳴不平:“高繚之事夫子三年,曾無以爵位,而逐之,其義可乎?”意思是高繚已經為你做了三年事,從來沒有辦錯事,不給他封官晉爵倒也罷了,卻要將他辭退,有些過分吧?

晏子回答:“嬰,仄陋之人也,四維之然後能直。今此子事吾三年未嘗弼吾過,是以逐之也。”意思是說,我晏嬰是一個見識短淺的人,肯定會有自己的缺點,需要別人及時提醒,就像漁網的四角需要有大繩用力撐住才穩固。但高繚在我身邊三年,卻從來沒有指出和糾正過我的過錯,所以我把他辭退了。

我們要學學“晏子逐高繚”的精神,求他人對自己多批評,多提意見,讓自己紅紅臉、出出汗,把身上“毒素”排出來,倘能形成如此氛圍,則對黨的事業善莫大焉。

20、綽號之中見端倪

北宋大臣王珪的綽號是“三旨宰相”,他執掌大權16年,守成而已,少有建樹。王珪為官明哲保身,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此公很會顧惜體面,其表現堪稱標準的三部曲——“取聖旨”、“領聖旨”、“已得聖旨矣”。至於袒露私衷,獨抒己見,絕對不是王珪的風格。

這樣的人還有很多。民國期間,譚延闓在主持當時行政院會議時,常閉目養神,對討論的問題不置可否,人稱“三不主義”,即“不負責,不建言,不得罪人”。

21、獻媚者現醜

十六國時期南燕刺史鞠仲,為了討好皇帝慕容德,奉承道:“陛下乃中興之聖主,跟少康、光武帝差不多。”慕容德就讓左右的人賞賜鞠仲帛千匹,鞠仲感到賞賜太重,正在謙讓,沒想到慕容德卻說:“你知道跟我開玩笑,難道我就不知道跟你開玩笑?你對我說的不是實話,我賞你的也是虛數。”鞠仲拍馬屁沒邊沒沿,被皇帝狠狠戲弄了一番。

22、應避“瓜田李下”之嫌

北齊時期有個官員叫袁聿修,少年老成,性格沉穩,很有見識。後來他升任博陵太守,有一次外出考察工作,路過山東兗州。時任兗州刺史的邢邵是他的老朋友,便準備贈送袁聿修一匹當地產的白緞。袁聿修得悉後,很是為難,於是便先一步離開了兗州。

部屬問他緣由,他說,應避“瓜田李下”之嫌。兗州乃盛產綢緞之鄉,人家把東西早準備好了,咱們還是走開的為好。正是由於袁聿修為官清廉自守,他不但政績突出享有聲望,還贏得了一個“清郎”的雅號,受到後人的廣泛讚譽。

23、學范蠡“好行其德”

范蠡助越王勾踐滅吳後,辭去高官更改姓名下海經商,完全決絕政界。經商致富後,范蠡三次散盡千金之財“與貧交疏昆弟”,開“裸捐”之先河。因此,司馬遷稱范蠡是“富好行其德者也”。

24、心有所畏 行有所止

明朝有個叫李汰的主考官,有一次考生私下賄賂他,他斬釘截鐵地說:“這一回由我主持考試,金錢是打不開通路的,你把銀子收起來,回去把心思用在考試上吧。”第二天,他命人懸出一副大匾,上書:“義利源頭識頗真,黃金難換腐儒心。莫言暮夜無知者,須知乾坤有鬼神。”

反思一些領導幹部違規違紀,甚至走向違法犯罪深淵,都是僥倖心理作祟,總認為做事很隱蔽,手段很高明,不會出問題。

25、浮躁,成事之敵

春秋時期,晉國一個叫趙襄子的大夫向名馭手王子期學駕車,掌握了一些技術後便迫不及待地與王子期比賽,結果是“三易馬而三後”。趙襄子埋怨:“子之教我御術未盡也。”意思是你沒有把你的技術全部教給我!王子期則回答,我的技術確實毫無保留地獻給了您,但駕車最重要的是要用心去指揮調整馬的方向和速度,而您卻把全部心思都集中在同我比個高低上面了,求勝心切,心浮氣躁,所以才會屢屢落後。

這則故事啟示我們,一個人要想幹事、幹成事,必須靜下心穩住神,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向前邁進,才能有所發展有所成就。

26、患莫大於“有所恃”

《閱微草堂筆記》裡的一位浙僧,“立志精進,誓願艱苦,脅未嘗至席”。窺戶豔女對他百般誘惑:“請容我一近,如果大師能做到真空不染,那麼你的修行就能成功了。”這位僧人自揣道力足以勝魔,便坦然許之。孰料,偎依撫摩,竟毀戒體。

有恃之人,往往自視甚高,錯誤地高估自己的能力。浙僧之“毀戒體”,便是如此。紀曉嵐點評:“此僧中於一激,遂開門揖盜。天下自恃可為,遂為人所不敢為,卒至潰敗決裂者,皆此僧也哉!”

27、讓更多千里馬競相奔騰

燕昭王因國中沒有能攻善守的將軍深感頭痛,他的謀士郭隗給他講了一個國王花費千金買來千里馬屍骨的故事。燕王聽了這個故事茅塞頓開,當即重用郭隗,給了他崇高的禮儀和優厚的待遇。各國賢臣良將見郭隗得到燕王如此厚愛,便紛紛前來投奔,一時燕國人才雲集。

“世上豈無千里馬,人中難得九方皋。”有政策優勢才有人才優勢。要讓真正的千里馬脫穎而出,需要伯樂的眼光和品德,更需要公正公平公開的賽馬規則和遴選機制。

28、“千軸不如一書”

北宋文人柳開年輕時,尚氣自任,貪圖虛名。有一年,他去參加科舉考試,穿著象徵士人身份的華麗衣服,把自己撰寫的數千軸文章用車推著,以引起主考官的注意。沒想到,主考官讀了他的文章後,覺得意境一般、文采平平,遠不如他的衣服華麗。而另一位應試舉子張景卻沉著穩重,不事張揚,僅從衣袖內拿出一篇極短文章呈給主考官。主考官讀後拍案叫絕,連連稱讚,立刻把張景的文章評為優等。“柳開千軸,不如張景一書”,一時成為文人士子趣談。

29、善用兵者蓄其怒

唐代天德軍判官任迪簡一日赴宴,侍衛一時馬虎,誤把醋壺當酒壺,給他斟了一大盅醋。任迪簡一喝,酸不可耐,但他知道軍使李景略治軍極嚴,部下稍有過失便會重罰。於是咬牙飲盡,結果“吐血而歸”。

事情傳開後,“軍中聞者皆為感泣”,任迪簡更受官兵愛戴。後人崇敬他的人格魅力,譽之為“呷醋節帥”。任迪簡體恤士兵、以德服人的帶兵之道,值得今天的帶兵人借鑑學習。

30、身正何懼喝“貪泉”

東晉元興年間,吳隱之奉命到廣州擔任刺史。路過“貪泉”時,他親自走近泉邊,舀了滿滿一缽,仰臉就要飲。站在身旁的有個官員見狀,連忙勸止說:“大人,飲不得!這水只要一沾唇,就會在心中萌發無厭的貪慾。”

吳隱之聽罷哈哈大笑,隨即將滿滿的一缽貪泉水一飲而盡。見泉水旁邊有一塊大岩石,揮筆題詩一首:“古人云此水,一歃懷千金。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意思是說,人們傳說喝了“貪泉”的水便會貪得無厭,慾壑難填。但我認為,如果讓品德高潔的伯夷、叔齊喝了它,一定不會改變其廉潔之心的。

實際上,吳隱之是借賦詩表達了自己的清白之志。吳隱之到任後,處處嚴格要求自己,他住的是簡陋的土房,吃的多是青菜鹹魚,勤政又廉潔,成為一代廉吏,尤其是他的不懼飲“貪泉”的故事,被老百姓廣為傳誦。

31、勿讓迷信迷失靈魂

清代左宗棠駐軍甘肅時,鑑於狼群為害,傷人食畜,他下令圍獵狼群,但一無所獲。經查,一名軍官說出了原委:狼群有城隍管領,非人力所能驅逐,兵不敢獵。左宗棠聽後大怒,下令把城隍偶像抬來,扒掉冠冕袍笏,重打四十軍棍,枷於營門之外。士兵一看打了城隍也安然無恙,才放膽去圍獵狼群。可見,迷信最怕較真,在客觀事實面前,迷信終將如陽光下的雪人一樣無處逃遁。

32、警惕“糖彈”陷阱

有一天,虎王出巡,眾動物急避之,狐狸則趨步向前,跪拜於地。虎王怒道:“你想做我的點心嗎?”狐狸不慌不忙地說:“我有比點心更好的東西呢!”說畢將一包精製糖果呈上。虎王品嚐,讚不絕口。自此,狐狸天天給老虎送糖吃。半載過後,虎王的滿口利牙病變成齲齒,疼痛難忍,尋醫拔牙。狐狸毛遂自薦,用草繩把老虎滿口牙齒除掉,虎王變成了“癟嘴老虎”。它自言自語:“給我糖吃,還幫我拔牙,還是狐狸好。”

這則寓言反映出狐狸的奸詐狡猾,告誡我們如果不能提高警惕、認清利害、穩住陣腳,就可能一步步掉進溫柔陷阱,要麼因授人以柄而任人使喚,要麼因慾壑難填而蠅營狗苟,最終自拔不能,威信掃地乃至身陷囹圄,落得個“狐滅虎威”的下場。

33、坐上位子就得挑好擔子

雍正是歷史上有名的勤政之君,對百官也作同樣要求。《清稗類鈔》中記載,刑部大門曾懸掛一塊匾額,雍正悄悄派人取了下來,刑部大臣無人知曉。

御門聽政之日,雍正問刑部:“你部有無匾額?”刑部大臣回答:“有,大門上掛著呢。”聽罷,雍正命人將匾額抬出來,訓誡道:“匾額在這已經很久了,你們竟未察覺,可見平日裡很少入署、疏於公務。”這裡,雍正訓誡的就是庸政懶政、在位不為的壞習氣。

與庸政懶政相對的,是勤勉盡責。徐勉曾在梁武帝帳下“參掌軍書”,為了不延誤軍機,他往往要隔幾十天才回家一次,家犬對主人陌生了,每次見了都狂吠不止。高熲任隋朝僕射,每日臥床之前都在床邊置一盤粉,琢磨好一件公事,就寫在上面,天亮之後抄錄下來,“入朝行之”。這些官員,都因勤政而青史留名。

告訴我們,每一個職位,都是一副擔子;每一個職務,都是一份責任。

34、“解帶圍城”

戰國初年,楚國僱傭發明家公輸般,製造了一種攻城利器,恃強意欲攻打宋國。墨子聞訊後,急忙趕往楚國勸楚王罷兵。

幾番勸阻無效後,墨子解下腰帶,圍出一座城,拿幾塊小木板當作工具,與公輸般演習攻防。公輸般採用一種方法攻城,墨子就用一種方法守城。公輸般的九種攻城方式都被墨子的防禦武器一一化解了。最後,公輸般的進攻武器都已用盡,可墨子的防禦武器卻還有餘。公輸般只好認輸,楚王見此無奈地放棄了對宋國的進攻。一場劍拔弩張的戰爭最終消弭於無形。

35、正考父自儆猶可效

“正考父佐戴、武、宣,三命茲益恭。”他在自家廟堂的鼎上鑄有一段銘訓:“一命而僂,再命而嫗,三命而俯。循牆而走,亦莫餘敢侮。饘於是,粥於是,以糊餘口”。這段話大意是說,正考父曾先後輔佐戴公、武公和宣公三位國君,三次任命為上卿時,他一次比一次恭謹。為了惕厲自儆和教導子孫,他特地在家廟鑄鼎銘文:第一次我是彎腰受命,第二次是鞠躬受命,第三次是俯下身子受命。平時我總是順著牆根走路,怕別人說我傲慢,不過儘管如此,也沒有人看不起或侮辱我。不論是煮稠粥,還是煮稀粥,我都在這個鼎裡,只要能餬口就滿足了。

這段銘訓生動地刻畫了正考父對待權力地位的心態——有了地位不可傲慢,有了聲望不可驕橫,有了權力不可妄為。手握權力越大,越要保持低調謹行、平和待人、儉樸生活,把心思和精力用在幹正事上。也就是唐代陳子昂所說的:“處滿常憚溢,居高本慮傾。”

36、范仲淹罷庸吏

北宋慶曆新政期間,在一次地方人事考核中,有個主管路政的官員因能力不足,工作毫無建樹,考核結果為不稱職。范仲淹從嚴把關,決定給予撤職調換。這個官員很廉政,家境一貧如洗,因而很多人同情他。有人對范仲淹說:“大人,您一筆勾下去,一家人都會哭啊。”范仲淹說:“一家人哭總好過一個地方的百姓哭。”范仲淹的做法,今天仍值得思考。

37、為官莫使“兩頭探”

範純仁鎮守西京時,經常囑咐屬下的官員,收租和納租者不要“兩頭探”。有人問這是什麼意思。範解釋說:交租的人不要探著頭,看收租的官員來了沒有。收租的官員也不要探著頭,看交租的人來了沒有。交的和收的都各自按預定時間到來,事情就不會遲滯,沒有壅塞的現象。這個故事,很有意思,也頗具啟發意義。減少遲滯、提高效率。

38、最是“崖岸”心難越

李瀚章任浙江巡撫時崖岸甚高,人稱“李大架子”。譚鍾麟以御史授浙江遺缺知府,按例他先赴李府拜謁。孰料,他跪拜之後,李瀚章竟然坐不答禮。譚鍾麟怒了,起身質問:“大人有足疾乎?”“大人目盲乎?”李回答沒有。譚鍾麟說,既然腿無疾、眼不瞎,大人有什麼理由不回禮?“卑府今日官可不做,大人禮則不能不答。”說完,拂衣而去。

譚鍾麟人爽快、話痛快,他的熱臉不願意隨處貼。李瀚章的架子倒是端足了,但失了風度、冷了人心。遇上譚鍾麟這樣的直性子,李瀚章或許能得一棒警醒,要是遇到隱忍不發、牢記在心的呢?值得深思。

39、“劉基解字”

洪武八年三月,深受迫害、還鄉養老的劉基重病纏身,生命即將油盡燈枯。臨死之際,劉基把劉璉、劉璟二子叫到床前:“我兒若為官,應盡忠報國,憂民之所憂。”又囑咐說:“我活不了幾天了。夏山我早已看過,四周有溪,地勢開闊,我死後就葬在那裡,你們去料理後事吧!”翌日,長子劉璉拿來了墳墓圖,看到“石將軍”重重把守的宏偉墓場,他一把撕得粉碎。

事後他解釋說:“‘墓’字,上是草,下是土,有草有土才能承受陽光雨露。若造石屋怎麼生草?沒有百草長青,就不是墓。古人造字大有講究。後人為了沽名釣譽,顯示豪富權勢,不惜巨資大造墳墓,這就違背了古訓。人不能靠造墳墓、立牌坊流芳萬世。”

劉基對“墓”字的解析,不僅反映了中國文字的深厚底蘊和豐富內涵,更折射了他曠達超脫的清峻風骨。這種風骨內源於風格,外化為風範。

40、楓不經霜葉不紅

明代政治家張居正從小就天資聰慧,深得湖廣巡撫顧轔欣賞,稱之為“將相才也”。張居正13歲考舉人時,雖然考得不錯,顧轔卻給監考官打招呼,希望不要錄取他,理由是“張居正是一個大才,早些發達,原沒有什麼不可,不過最好還是讓他遲幾年,等到才具老練了,將來的發展更沒有限量”。張居正自然落榜了。3年後,張居正考取了舉人,顧轔還是覺得他太年輕,告誡他“要做伊尹、顏淵那樣的人物,不要只做一個年少成名的秀才”。張居正對顧轔的做法不僅沒有怨恨,反而感激終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