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绵羊》:我们能给孩子的最好的教育,究竟是什么样的?

陶行知老先生在《教育的本质》中说到: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这句话其实想告诉所有人,教育其实是为了寻求真理,而孩子们学习是为了做自己,而不是成为世人眼中成功的人。

在电影《小王子》中,电影开始小女孩和妈妈在参加一个学校的面试,她的妈妈陪她做过无数次演习,告诉她如果考官问她问题,该怎么回答能够的高分。

《优秀的绵羊》:我们能给孩子的最好的教育,究竟是什么样的?

女孩很听话,但眼中丝毫没有本该属于孩子的光芒,充满了疲倦和不安。

到女孩面试时,因为考官问了女孩她没有准备的问题,女孩一下子就懵了,还是按照原先计划好的问题回答了,答案完全跑题,她们母女失落的走出了面试的教室。

她的妈妈果断的买了学区房,这样女孩就可以妥妥的上这个好学校了。

《优秀的绵羊》:我们能给孩子的最好的教育,究竟是什么样的?

接下来的这个暑假,女孩的妈妈给她做了严格的时间规划表,什么时间吃饭,什么时间睡觉,什么时间学什么科目,包括孩子未来很多年的生日礼物,她的妈妈都列好了清单。

印象最深刻的是,女孩的妈妈给孩子每周玩耍的时间是30分钟。

女孩的妈妈为她规划好了她未来的路该怎么走,但女孩内心是迷茫的。她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如此努力,更不知道自己这样努力后,自己会成为什么样子。

这位妈妈的所作所为像极了当下焦虑的父母们,我们一心想让孩子成为优秀的人,多才多艺,成绩优异,等到成年之后去最热门的行业工作,拿着高薪,享受生活。

可这样的教育方式背后,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孩子真的都该这样过一生吗?

《优秀的绵羊》:我们能给孩子的最好的教育,究竟是什么样的?

《优秀的绵羊》这本书就是深入剖析美国精英教育背后的那些问题,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孩子所有的行为都是为了找工作做铺垫,可好工作并没有标准的定义,一份工作高薪光鲜亮丽并不能说明人人都喜欢它,只能说明人不讨厌它而已。

这本书的作者威廉.德雷谢维奇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在该校担任过研究生导师,曾经在耶鲁大学任教10年,在2008年他辞去了常春藤名校的职位,也正是因为他曾经在精英学校呆过那么多年,所以对精英教育的问题从看不见,到看得无比清晰,最终成就了《优秀的绵羊》这本书。

作者主要描述了精英教育的现状已经脱离了教育的初心,他指出教育其实应该让人看清自我,学会独立思考和经营属于自己的人生。

过度注重精英教育,会让孩子身心健康受损

当下许多人都认为只要孩子成绩好,考上名校未来就会有好前途。所以那些懂事的孩子,为了求得父母的认同,老师的认同,同伴的认同,他们把自己很多时间都用在学习上。

可当一个人所做的事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抑或是别人都这样做自己就这样做的时候,也许表面看起来他们很强大很自信,实际伤内心却有着很多惶恐,他们不敢展示自己弱的一面,导致难以建立真正深刻的人际关系,心理健康问题也让人担忧。

《优秀的绵羊》:我们能给孩子的最好的教育,究竟是什么样的?

在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那天,有一位精神科医生透漏,她一年会接触大概6000多名患者,其中50%都是青少年和儿童,最小的孩子只有9岁,主要原因是因为父母对他们期望太高,压力太大导致抑郁了。

豆瓣评分9.1分的电影《死亡诗社》中,讲述了在一个精英预科学校里,学生们面对繁重的作业,不断奔波忙碌着,但多数学生眼中都缺少光芒,心中也缺少激情和爱。

《优秀的绵羊》:我们能给孩子的最好的教育,究竟是什么样的?

他们的父母要不就是有钱,要不就是倾尽所有送孩子到这里,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考上名校,认为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找到高薪的工作。

男主角尼尔,是个非常听父亲话的男孩,他的家庭条件很一般,父亲希望他考上医学院。

他努力完成各科的作业,并且在每次考试中,都把成绩考到A。可他并不确定自己是不是喜欢学医,于是他不断地去尝试,他发现自己对戏剧有着不一样的热爱,于是他参加了《仲夏夜之梦》的试演。

《优秀的绵羊》:我们能给孩子的最好的教育,究竟是什么样的?

当他找到自己的热爱时,眼神里充满了光,脸上的表情都是喜悦,任何人看到都会为之触动。他说:

我生平第一次知道了我到底想要做什么,也是第一次,我决心要做成。

可他的父亲知道这件事之后,非常的愤怒。只是当时他已经在舞台上开始正式表演了,父亲在他表演完这部戏之后,在现场把他带回了家,并且告诉他要他做好转学准备。

那一刻,他决定不再“做”一个好儿子,而是要做自己,他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来跟父亲对抗。

对于尼尔的选择,我们无法判断对错,却不得不说他已经为了自己的梦想尽力了,他用最沉痛的方式告诉父母以及当时的大环境,倘若只是为了获得好工作学习,他感觉不快乐,他宁愿放弃自己的生命。

《优秀的绵羊》:我们能给孩子的最好的教育,究竟是什么样的?

一位耶鲁毕业的学生这样控诉自己的母亲:

我的母亲会千方百计地为我提供资源,帮助我这么一位来自普通的中产阶层家庭的孩子进入精英的圈子。她希望我能够获得一切,但恰恰不让我得到我想要的。

很多父母要求孩子多学点,成绩再好点,不去问孩子喜欢什么,不教孩子如何独立思考,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在和别的家长的竞争中获胜。

倘若孩子只追求别人眼中的优秀,他很容易失去自我。而这种伪自我的形成会让孩子忽视对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时间久了,就会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身心都会受到伤害。

接受教育不是为了赢过对手,而是为了活出自我

哈佛学院前任院长哈里.路易斯曾经说过:

大学已经忘记,他们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所承担的更重大的教育责任是帮助他们找到自我,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使命。

深以为然。不止是大学有这样的责任,家长,社会,以及从我们开始上学的每个教育机构都有这样的使命和义务。

《优秀的绵羊》:我们能给孩子的最好的教育,究竟是什么样的?

可现如今很多学校并没有告诉孩子如何了解自我,如何寻找到自己热爱的东西,反而是让孩子没有娱乐时间。因为老师只有让学生成绩好,工资才能拿得高,学校只有升学率高,才能收到更多的学生。

我哥的孩子在县城里上私立初中,据她跟我说,他们的老师特别喜欢占用学生的休息时间,都想让他们多掌握一些本科目的知识。所以中午时间,他们吃完饭之后,到教室就有老师在等着他们,给他们布置任务,或是讲知识点。

在我侄女的眼中,考到全班前三名,就是她的使命,为此她周末可以不休息,不是背书就是刷题。看着十三四岁的孩子已经不会玩了,真的是深感心疼。孩子连玩的时间都没有,就更别提花时间去了解自我了。

《优秀的绵羊》:我们能给孩子的最好的教育,究竟是什么样的?

在《银河补习班》中,邓超饰演的马皓文,用7年时间把自己的儿子从学渣培养成学霸,他用的方法根本就不是逼迫,而是让孩子找到自己的使命,找到自己最喜欢做的事。

马皓文的儿子马飞说,他长大之后要考上清华北大,这就是他的目标,如果不能考上清华北大,就不可能有成功的人生。

《优秀的绵羊》:我们能给孩子的最好的教育,究竟是什么样的?

马皓文说:

清华北大知识过程,不是目的。人生就像射箭,梦想就像箭靶子,如果箭靶子找不到的话,你每天拉弓有什么意义

他告诉自己的儿子,这世界上有趣的事情太多了,他要使劲想,一直想,直到想到自己要做什么为止。

马飞在初中高中的时间里,不断的自我探索和思考,最终他决定做一名飞行员,而不是为了取得别人的羡慕,考上全省的状元。

苏格拉底说: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得过。孩子接受教育不止是为了生存,各重要的是了解生命的方向和意义,给他们时间让他们探索,给他们信心帮他们拥有更多体验,孩子才有可能在体验中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

《优秀的绵羊》:我们能给孩子的最好的教育,究竟是什么样的?

人云亦云追求的东西,并不一定是我们真正需要的东西。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电影的主角,我们爱好不同,兴趣点不同,对未来人生的要求也不同,我们都是为了追求自己的人生而活,而不是为了活成一个或是几个范本。

真正好的教育,应该支持孩子拥有多样化的人生

哈佛大学前校长詹姆斯.B.柯南特说:

教育是当你忘记了所学的一切之后,所存活下来的那一部分。

他的言外之意就是每个人在受过教育之后,要成为自己,而不是学到的知识的体现。

《优秀的绵羊》:我们能给孩子的最好的教育,究竟是什么样的?

我们也无法预测孩子未来将面临怎样的挑战,以我们当下预测的未来来塑造他们,很有可能会让孩子在面临变化时不知所措。

塔勒布在《黑天鹅》中写道,你不知道的事比你知道的事更有意义。千万别用自己固有的经验束缚孩子的选择,捆绑孩子的人生。

《园丁与木匠》中讲到,父母能够给孩子的除了基因,最重要的就是稳定的依恋关系,让孩子感觉到他是安全的,值得被爱的,是自由的,被尊重的,在这样的养育方式下,孩子的形成的自我观念才会积极正面。

除此之外,如果想让孩子未来更加适应这个社会,就该注意培养以下三种能力:

1、成为了解自我的专家

孩子应该花时间去了解自己的天赋和爱好,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自己讨厌的和喜欢的。一个人倘若不知道自己是谁,需要什么,别人更加不可能知道这些东西了。

电影《银河补习班》里的马飞,刚开始被别人叫做缺根弦,特别不自信,但在爸爸马皓文的一次次鼓励和提问,在他一次次做成各种事情的过程中,他对自我有了重新的认识,从不自信到越来越自信,成功和失败的经历都帮助了他。

《优秀的绵羊》:我们能给孩子的最好的教育,究竟是什么样的?

孩子因为缺乏经验很难主动去了解自我,成年人要不断的向孩子提问,问他们做事的初衷,遇到挫折时的想法,以及他们真正想追求的到底是什么。

大卫.福斯特.华莱士说过,我们已经灌输给每个人一个思想,自我是每个人都已经拥有的。其实自我还是可以不断构建的,只是构建自我的过程充满挫折和挑战。

2、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没有人喜欢人云亦云的观点,一个人有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决定了这个人一生过的是属于自己的人生,还是别人过的二手人生。

教学生不以讹传讹,不自以为是,要实事求是,要敢于质疑,要善于从新的角度思考问题,而不是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盲目服从于权威或听从于别人的思考,一个人就很难能活出自我。

在看《康熙王朝》时,记得有这样一幕,当时顺治帝让小皇子们在文华殿考试,他表达了自己对汉人文化的敬仰,他说因为我们灭不掉汉字和汉文化,所以我们要学习它,利用它。

《优秀的绵羊》:我们能给孩子的最好的教育,究竟是什么样的?

当时玄烨(儿时的康熙皇帝)说了一席话让顺治很是佩服,大意如此:孩儿认为,我们不是因为灭不掉汉人的诗词曲赋和圣人之言才学习它们,因为这些东西也是天道,所以我们才要学习。

不是让学生死读书,而是教他们在读书和接受教育时候,有思辨能力。允许孩子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这过程就要给孩子犯错的机会,孩子是在不断体验中才学会独立思考和总结的。

3、鼓励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今年年初山东有个初中男孩很火,因为他在一个广场里摆摊,8天时间赚了17000元,而他“创业”的成本只有800元。

他在广场转悠时发现这里没有互动参与式的活动,于是就想到要摆个摊,地上摆满杯子,杯子里放上金额不同的人民币,如果有人想参与投球赚现金游戏,就拿钱买乒乓球就可以了。

《优秀的绵羊》:我们能给孩子的最好的教育,究竟是什么样的?

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他的妈妈,妈妈给了他800元的启动金,他就开始着手准备这个项目了,中间人手不够,他雇人来帮忙,一个人一天发200元的工资。

最后,他利用自己的想法赚到了钱,决定用这些钱给妈妈买个最好的手机。

讲这个故事,并不是鼓励家长让孩子小小年纪就去创业,只是在安全的前提下,父母能够让孩子勇敢的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管孩子成功也好,失败也好,这种能够说干就干的体验多了,会能练就孩子的超强执行力,这种能力会让孩子终身受益。

写在最后:

北京十一总校的校长李希贵说:

教育就是帮助孩子找到他们“可以伟大”的地方,让他们在通往伟大的道路上行动起来。

学校教育只占人生的一小部分,人的成长应该是终生制的,也就说每个人都应该有学到老活到老的能力。

《优秀的绵羊》

《园丁与木匠》

(本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