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機車文化發展史

現今,摩托車已不再只是交通工具,更多時候呈現玩具屬性,在車友心中,它便是“自由”的代名詞,更可能成就一種灑脫的生活方式。當你騎摩托車旅行時,每個角落都可能有驚喜在等待你。喜歡它,可能沒有理由,但如果你喜歡它而不瞭解它,可能就沒有什麼理由了。下面,小編與大家一起走進摩托世界,瞭解它的前世今生,一起領略精彩的機車文化。

淺談機車文化發展史

文化的形成離開不孕育的“土壤”

在歷史長河中,任何一種現象、方式或理念都有可能積澱為一種文化,比如傳承幾千年的酒文化,再比如新世紀產生的網購文化。它們都不是一蹴而就,歷經長時間的淬鍊和積澱,更離不開孕育它的“土壤”。這“土壤”便是“人們在生產生活過程中的需求”。而文化的產生與形成,是時刻伴隨著“排斥”與“接納”的過程,在一番“拉鋸戰”之後,最終成為社會認同,如此,一種文化便形成。

淺談機車文化發展史

機車文化亦是如此。機車,在中國人的字典裡,指的是具備牽引力、可自行推進的車頭,或特指火車頭。而在一些地區,“機車”特指摩托車,圍繞機車所產生的所有行為方式或生活理念的總和,便是“機車文化”。隨著國外機車文化的滲透以及國內摩托車的普及與推廣,越來越多國人接納了“機車”這個稱謂。這是一種必然現象,因為,先進文化總是具有引領作用。當然,您要是願意,也可稱之為“摩托車文化”。

機車文化的產生與發展

每個國家或地區都有自己獨特的機車文化,美國是世界上最早形成機車文化的國家,而哈雷機車文化又是各地區機車文化之鼻祖。

關注下面幾個重要時間節點,便可大致瞭解摩托車的產生以及機車文化的萌芽和發展歷史。

1.1869年|首輛蒸汽驅動自行車誕生,被認為是摩托車的雛形。它是發明家基於蒸汽驅動汽車改造而來。

淺談機車文化發展史

首輛蒸汽驅動自行車

2.1885年|首輛帶有內燃機的木製自行車,被公認為世界第一輛摩托車。依然是建立在汽車引擎的工作原理之上改造而來。

淺談機車文化發展史

淺談機車文化發展史

首輛蒸汽驅動自行車

3.1896年|英國考文垂的汽車製造公司開始製造摩托車。意味著摩托車已走出科研階段。

4.20世紀初|世界三大老牌摩托車企,包括印第安摩托車製造公司、英國凱旋摩車製造公司特別是1903年成立的哈雷戴維森汽車公司,共同開啟了現代摩托車歷史嶄新的一頁。奠定了現代摩托車製造技術基礎,也使摩托車真正成為人們生產生活的一種便利工具。

淺談機車文化發展史

5.“一戰”和“二戰”時期|將摩托車推到了相當重要的位置,因為,它被公認為是戰場上最可靠的交通工具。當然,它作為相對昂貴的交通工具,也逐漸被人們所認知和接納。

6.機車文化的萌芽|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戰勝國美國的第一批由退伍軍人為主體的摩托車俱樂部便誕生了,退伍軍人是真正感受到了摩托車帶來便利和激情的群體,甚至可能救過自己的性命。他們對摩托車有特殊的感情,因此,摩托車俱樂部便成為了他們情感宣洩和改裝交流(Bobber風格車型開始盛行)的匯聚地,同時,也為機車文化的萌芽種下了一粒種子。

淺談機車文化發展史

Bobber風格

就像第一座城市的誕生,標誌著國家的建立一樣,摩托車俱樂部的誕生,被業界認為是機車文化產生的重要標誌。

7.美國摩托車協會(AMA)的成立|這個組織成為了美國機車文化推廣與發展的重要推手。AMA通過有組織的比賽,將摩托車運動帶入到了尋常百姓的生活中,使摩托車運動為了一種和平的消遣活動。在AMA的推動下,美國境內各類摩托俱樂部像雨後春筍般湧現。

淺談機車文化發展史

8.1947年美國發生臭名昭著的霍利斯特騷亂(Hollister Riot),催生了摩托車俱樂部,也推動了機車文化向縱深發展|在這裡,不得不要提到這場風波,也正因為這場風波,改變了公眾對摩托車的看法,給摩托車和摩托車愛好者蒙上了一層厚厚的烏雲,同時,也了推動了美國機車文化向縱深發展。

1947年7月3日至6日,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霍利斯特小鎮裡舉行了由美國摩托車協會(AMA)批准的 “吉普賽巡迴摩托車集會”。7月4日當天,約有500名非協會成員騎摩托車擁進了小鎮,在集會現場飲酒社交,一些摩托車手酒後鬧事,以至於引起整個會場失控而發生騷亂。

淺談機車文化發展史

Hollister Riot事件 留影

針對Hollister Riot事件,AMA表示99%的車手是守法公民,言下之意,僅有少數不守法的車手,他們表示譴責和不歡迎的態度。而對於未被AMA接受的摩托車幫會,實際上他們對拒絕不但不生氣,相反,他們為成為了少數One Percenters(1%)而感到高興,他們認為這是創造自己身份的絕佳機會,甚至自詡就是百分之百不遵守法律並按照自己的規則行事的摩托車手(實際則不然,他們是不守規則,卻遵守法律的群體)。

在此背景之下,眾多摩托車俱樂部猶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如:地獄的天使摩托車俱樂部、歹徒摩托車俱樂部、Bandidos摩托車俱樂部等等。最具代表的便是“One Percenters”(1%)俱樂部,他們狂放不羈,個性張揚,標新立異,為了顯示這種區別,在牛仔布背心上穿了一個菱形的“One Percenters(1%)”圖案,以證明自己的身份。

淺談機車文化發展史

根據當時美國ADL網站刊發的評論文章表示,“並不是騎摩托車的人便是造成1%的犯罪的原因,也未使用“1%”的描述,但卻引用了美國聯邦調查局FBI對這些俱樂部的描述“非法摩托車幫派”。關於所有“1%”的人是否都是罪犯,尚無定論。而且,犯罪份子中騎摩托的人僅佔所有摩托車俱樂部的一小部分。

實際上,受Hollister Riot事件影響,很大程度上,摩托車俱樂部是被社會誤解了或被不法份子利用了。按照他們的話說,“我們可能不會遵守社會規則,但我們確實會遵循法律。”

簡述美國這一段以摩托車引發的歷史,對理解世界機車和本土地機車文化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

機車文化大發展

騷亂事件之後,徹底改變了美國公眾對摩托車的看法,甚至把”騎車者“與“歹徒”劃上了等號。也正是這場風波,催生了摩托車俱樂部的擴展,同時也推動了機車文化向縱深發展。

淺談機車文化發展史

馬龍蘭度主演的電影《The Wild One》劇照

進入60年代,在美國這個相對發達的國度裡,摩托車成為了一個熱門話題,掀起了一波又一波機車文化浪潮。圍繞摩托車主題的小說、電影、紀錄片、音樂、服裝等等商業文化快速發展。如:1951年出版的著名短篇小說《騎士的突襲》,就是由好萊塢作家弗蘭克魯尼根據霍利斯特騷亂事件編寫而來;由馬龍蘭度主演的電影《The Wild One》中,講述了一個虛構的摩托車團伙的故事,等等。

淺談機車文化發展史

機車樂隊

淺談機車文化發展史

Perfecto機車皮夾克盛行

60年代,機車文化走向成熟期!摩托車已真正成為了一種文化認同,已完全滲透到了人們的生產、生活中。圍繞摩托車的商業行為更是成為機車文化推廣和發展的強力助推劑。

淺談機車文化發展史

在美國機車圈,盛傳兩句話:“Ride or die”和“Live to ride ride to live”,這是美國流傳的俚語,“Ride or die”翻譯過來的意思是:全心全意地投入; “Live to ride ride to live”的意思是:生來騎手,為騎而活。這兩句話並被視為是摩托車手的信條,縱使在機車文化的發祥地——美國,抑或是50年代初期那些不受制約的摩托幫派,也很難在現實中兌現。但是,至少表達了騎士對自由的追求,對機車的熱愛,對機車文化的膜拜。

國內並沒有成體系的機車文化

國內摩托車工業發展滯後很多,改革開放後,隨著進口摩托車的引進以及國外機車文化的滲透,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裡,國內機車愛好者也是同樣承受著“反叛”“不務正業”的帽子。甚至,由於一些不法份子以摩托車為作案工具,使得摩托車淪為“街頭盜搶”的幫兇,以至於為個別城市禁、限摩留下了口實。當然,也成為了制約摩托車工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淺談機車文化發展史

近幾年,國產摩托車製造水平有了較大提升,摩托車運動得到廣泛普及,摩托車由單純的工具屬性向玩具屬性轉變。大排量摩托車開始活躍在公路上,摩托車俱樂部發展勢頭迅猛。

淺談機車文化發展史

但是,儘管國內的機車俱樂部多如牛毛,尚處於萌芽階段,還停留在邀約旅行或週末聚首階段,並未注入更豐富的文化元素,也沒有形成體系的機車文化。究其原因是缺少機車文化生存的土壤和文化積澱,甚至缺乏強有力的推動。說簡單點,在人們的生產、生活裡,摩托車並不是重要需求品。因此,國內機車文化的發展與推廣可謂任重道遠。

結語

我們大多數人都是普通人,喜歡機車的普通人,過著普通人的日子,騎著普通的車。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的內心沒有隱藏著”狂野“和等待掙脫的”自由“。無論你的騎行原因是什麼,有一個不爭的事實是,摩托車帶給了騎士無與倫比的感覺。有摩托車和車友相伴的日子,使心中的“自我”得以釋放,使我們的生活更加精彩奪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