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尊重兒童權利,彌補親情空洞

據全國婦聯的報告顯示,我國600多萬名的農村留守兒童中,父母都外出的佔到了46.7%,單獨居住的留守兒童人數高達205.7萬。他們普遍存在健康隱患和情感的缺失,意外傷害比例高、價值觀易發生偏離。

遺憾的是,中國兒童中心的調查報告顯示,75%的家長從來沒有聽說過兒童權利,可見我國加入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和實施未成年人保護法20多年來,保護兒童權利的宣傳教育,幾乎是一個盲點。

絕大多數父母,並沒有把孩子當成是有權力的獨立個體,普法宣傳中也沒有面向未成年人監護人的特定要求。

貴州畢節4名留守兒童自殺時,家裡有糧有肉,有錢,他們並非死於意外傷害或者貧困。吞食這四個花季生命的是骨肉分離,缺情少愛的親情空洞。

「家庭教育」尊重兒童權利,彌補親情空洞

有多少父母這樣對孩子生而不養,誰來監督未成年人?監護人履行職責,這些對孩子監護缺失、教育不良的父母本身也是社會問題的受害者,針對他們的社會支持和制約機制,何時出現?

父母對兒童權利無知和漠視的表現,

一是父母失職行為失當,比如外出務工不管孩子,忙於工作忽略孩子,推脫或放棄撫養監護責任,過於看重學習粗暴管教、侵害孩子的生存權和受保護權。

二是以成人為本位,比如把孩子當大人把孩子的特點當缺點,不允許失敗等,忽視孩子的發展權。

三是親子一體化,比如主觀臆斷、不屑與傾聽孩子的聲音,自作主張,不給孩子選擇的機會,過多嘮叨、剝奪孩子的參與權。

更有甚者,許多父母以為了孩子好的實際名義,實行家暴預約法律的底線。

近年來媒體公開報道的近700件家庭暴力案件中,有359個孩子是被父母活活的打死。

我國最高司法機關已明確家庭暴力不再是家庭內部的私事,而是侵害他人權利的公事,要受到司法機關及時有效的干預和處置,嚴重的要追究刑事責任, 這是給廣大父母敲響警鐘,絕不能對孩子為所欲為。

「家庭教育」尊重兒童權利,彌補親情空洞

中國留守兒童心靈狀況白皮書顯示,15.1%的留守兒童一年沒有見過父母,4.3%的孩子,甚至和父母已有一年沒有聯繫,留守兒童的繁亂指數和迷茫指數都比非留守兒童高,長久缺少親子的交流,他們孤獨敏感、自卑,對前途不明確,甚至感到悲觀。

沒有親子教育和情感的支持,整個家就像一個空殼。親子關係早已是有名無實岌岌可危,孩子和父母都很危險,這樣的危險來自社會對家庭功能的無知和對家庭價值的輕視。

比如媒體仍然習慣與稱讚英模人物,為了工作事業和幫助別人,而把自己的家庭責任家庭需求放在一邊,比如社會對父母教育能力幾近全無,親屬情感撫慰能力高度稀薄的家庭無能為力。與父母生活在一起,是兒童的權利,如何從制度層面解決留守兒童的監護缺失問題,保障留守兒童的親子團聚權。

比如,建立家庭功能喪失預警機制,把父母在身邊特別是父母離異家庭的孩子納入預警的範圍。

比如,實施情感低保措施,為納入預警範圍的孩子提供心靈的關愛。

比如,制定臺灣地區那樣的兒童福利法,責令未履行職責的父母或其他監護人接受親職教育輔導,並收取必要的費用。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公報提出,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行脫貧,而留守和流動兒童家庭教育的薄弱與缺失已經影響到教育均衡與社會的公平。

提升這些,若是家庭的教育水平何時成為脫貧的應有之意。

「家庭教育」尊重兒童權利,彌補親情空洞

尊重和保護兒童權利,是父母的責任,更是家庭教育的起點和歸宿,家庭教育中出現的許多問題,都可以從尊重和保護兒童權利的視角找到癥結所在。

父母以長者的權威漠視和剝奪兒童權利,是對孩子社會化過程的粗暴干預,扼殺了兒童作為權利主體的自我意識和獨立意識,使孩子逐漸失去獨立成長的內在動力和勇氣,

弱化了在現實社會中生存與發展的能力。 長大後甚至不能成為一個完整的自立與社會的人,這是家庭教育最大的失敗。

守住兒童權利的底線,意味著父母要充分的認知兒童權利,從生了孩子要養開始,從禁止家庭暴力開始,從保障留守兒童的親子團聚開始轉變教育理念,改變教育方法守住兒童權利的底線,也意味。

叫父母,要了解孩子的特點和真正的需求,著眼與孩子的健康生存和權利的發展給予孩子選擇的權利和機會,與孩子平等的交流溝通,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權利主體來尊重。

守住兒童權利的底線呢,也意味著政府要將義務教育領域促進均衡的發展的有力舉措,逐步適度的向家庭教育延伸比如制定並實施。

扶持農村和貧困地區家庭教育的專項計劃,重點關注進城務工隨遷子女和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通過購買服務和社會關愛相結合的方式,動員全社會參與提升父母的教育素養。

未來值得期待童年不能等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