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经济发展趋势及产业规划思路(上)


中国海洋经济发展趋势及产业规划思路(上)

海洋产业是人类在海洋、滨海地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和空间以发展海洋经济的事业。这种活动具体分为五个方面:直接从海洋中获取产品的生产和服务;直接对从海洋中获取的产品所进行的一次性加工生产和服务;直接应用于海洋的产品生产和服务;利用海水或海洋空间作为生产过程的基本要素所进行的生产和服务;海洋科学研究、教育、技术等其他服务管理。

海洋经济是开发利用海洋的各类产业及相关经济活动的总和。主要涉及的海洋产业及海洋相关产业包括海洋渔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油气业、海洋盐业和盐化工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海洋可再生能源业、海水利用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旅游业、海洋文化产业、涉海金融服务业、海洋公共服务业等。

中国海洋经济发展趋势及产业规划思路(上)

一、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概述

近年来,我国海洋经济发展较为稳健,势头良好。从产出规模来开,以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经济区为主力的海洋经济产出规模呈现逐年增加趋势;从产业结构来看,目前海洋三次产业结构初步实现三二一的格局,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前景不断向好;从产业空间布局看,三大经济区产业发展参差不齐,但海洋经济发展单一、粗放的模式等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成为各地区所共同面临的问题;从国际空间格局看,沿海地区海洋经济政策力度大、速度加快,我国海洋经济和国际涉海企业竞争力都相对偏弱。

1、海洋经济总体运行情况

2018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83415亿元,比上年增长6.7%,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3%。2009-2018年,我国海洋经济生产总值由31964亿元增至8341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6.73%左右,占GDP比重随呈现出轻微的下降趋势。值得注意的是,自2015年来,我国海洋经济增速及占GDP比重均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分别稳定在7%与9.5%左右,海洋经济在经历2004-2006及2010年前后的高速增长后,目前正保持与GDP相对同步的增速进入较为稳定的增长阶段。

中国海洋经济发展趋势及产业规划思路(上)

2、海洋产业结构情况

2018年,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新兴产业和新业态快速成长,海洋经济的“引擎”作用持续发挥,推动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其中,海洋第一产业增加值3640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0858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48916亿元,海洋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4.4%、37.0%和58.6%。

自2009至2018的十年间,我国海洋经济产业结构不断经历着动态演进与优化调整。目前我国海洋产业三二一结构基本成型,但二三产业之间差距较小,格局尚不稳定,有待进一步的调整。《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中对海洋三次产业结构的目标设定为:2020年海洋第一二三产业实现2:3:5的比例结构,目前正积极向该目标结构调整。

中国海洋经济发展趋势及产业规划思路(上)

3、海洋经济主要产业构成

2018年,我国主要海洋产业保持稳步增长,全年实现增加值33609亿元,比上年增长4.0%。其中,滨海旅游业占比最大,为47.8%,全年实现增加值16078亿元,比上年增长8.3%,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其次,占比较大的是海洋交通运输业,为19.4%,全年实现增加值6522亿元,比上年增长5.5%,总体处于稳定状态。

海洋船舶工业占比为3%,全年实现增加值997亿元,比上年下降9.8%。受国际航运市场需求减弱和航运能力过剩的影响,造船完工量显著减少,海洋船舶工业面临较为严峻的形势。

总体而言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海洋渔业作为海洋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其增加值占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47.8%、19.4%和14.3%。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电力业等新兴产业增速领先,分别为9.6%、12.8%。

中国海洋经济发展趋势及产业规划思路(上)

4、区域海洋经济发展情况

2018年,北部海洋经济圈海洋生产总值26219亿元,比上年名义增长7.0%,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1.4%;东部海洋经济圈海洋生产总值24261亿元,比上年名义增长8.0%,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9.1%;南部海洋经济圈海洋生产总值32934亿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0.6%,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9.5%。

中国海洋经济发展趋势及产业规划思路(上)

在我国海洋经济分布中,环渤海、珠三角、长三角地区构成我国主要海洋经济分布区域,由各自的资源环境及经济条件造成其海洋经济规模上的差异,形成各自具有一定特色的主要海洋产业结构。

5、海洋经济相关政策

近年来,围绕着国家总体规划的涉海部署,海洋领域出台了海洋资源、海洋经济、海洋科技、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及海洋防灾减灾等一系列专项规划,这些涉海专项规划明确了本领域发展的目标和任务,以支撑和满足国家发展的重大需求。

中国海洋经济发展趋势及产业规划思路(上)


中国海洋经济发展趋势及产业规划思路(上)

6、我国海洋经济资源分析

我国是海洋大国,拥有长达1.8万多公里的海岸线,跨越了南海、东海、渤海等诸多海域;自然深水岸线400多公里,深水港址60多处,滩涂面积3.8万平方公里,广阔的海域面积和众多的海岛为我国发展海洋经济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在海洋生物资源方面,我国拥有海洋生物2万多种,包括浮游生物、底栖生物、鱼类、海草、红树植物、珊瑚等,其中海洋鱼类3000多种。且我国濒临舟山、北部湾、黄渤海以及南海沿岸四大渔场,这些地区多数位于寒暖流交汇处,海水的数值胶东为海洋生物提供了丰富的饵料有有机质,为我国发展海洋渔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

海洋矿产能源方面,海洋矿产资源包括石油、天然气、金、铜、煤、硫、磷、石灰岩等矿产;化学资源包括海水中可直接提取的溴、镁、钾等化学元素;能源资源主要包括海上风电、潮汐发电、温差发电等资源。其中海洋石油和天然气资源量分别约240亿吨和16万亿立方米,滨海砂矿资源储量超过30亿吨,海洋可再生能源理论蕴藏量6.3亿千瓦,为海洋矿业、油气业、海洋电力等产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中国海洋经济发展趋势及产业规划思路(上)

其中,截止2017年底,我国海洋石油累计探明技术可采储量为124303.4万吨,剩余技术可采储量60878.2万吨;海洋天然气累计探明技术可采储量为6649.4亿立方米,剩余技术可采储量5078.2亿立方米。其中,渤海海区海洋石油资源最为丰富,占到总剩余技术可采储量的75%以上;南海、东海海区天然气资源较为丰富,分别占到目前剩余技术可采量的56%、33%左右。

在滨海旅游资源方面,我国拥有长达32000公里的海岸线,其中包含14000公里的岛屿岸线,18000公里的大陆海岸线,横跨38个纬度,地处热带、亚热带、温带三个气候带,礁石滩、滩涂、沙滩各种类型同时存在,资源丰富。但也需要关注到两方面的限制因素:热带海滨的沙滩比较适合度假旅游开发,而我国的气候深受季风影响,滨海和海岛的冬季旅游项目开发面临巨大的挑战;加之我国的工业项目建设要占用大量的优质岸线。因此,在我国真正适合度假开发的海岸线是及其宝贵的资源,真正能够全天候和全年开发的休闲岸线较少。

7、海洋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1)海洋经济发展模式亟须升级

虽然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取得了很大进步,但长期以来的粗放式、掠夺式海洋资源开发和集约利用率低下的问题仍普遍存在。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目前主要以资源开发型和劳动密集型为主,以高耗能和资源依赖型产业作为依托。渔业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低下,近海渔业资源枯竭,海洋捕捞作业监管缺失,海水养殖业污染过度,海产品深加工技术粗糙;滨海旅游业、交通运输业等传统海洋产业发展对自然海岸线的破坏非常严重;油气资源勘探开采技术工艺低端,油气资源的勘探规模有限、效率低、效益不高,污染严重。围填海造陆生态系统破坏严重,生态承载力持续下降。

2)海洋产业结构调整亟待优化

我国海洋经济基本形成了三二一的产业结构格局,2018南海洋产次结构为4.4 :37 :58.6,总体趋于合理化。但是我国目前的海洋产业结构仍旧不平衡,海洋服务业发展不足,新兴海洋产业比重较低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海洋科技转化成生产力效率较低,

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也相对较低;海洋产业的工业化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发展力不足,海洋产业的后向关联效应十分明显,而向前的关联效应不显著;沿海地区海洋产业结构既存在分化现象,也存在趋同现象,区域海洋产业结构联动性较差,难以支持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海洋经济统计数据亟须完善

我国海洋经济数据统计开展时间不长,还存在较大的改善空间。海洋经济统计数据分类还不细致;统计指标鲜有季度数据和月度数据;海洋经济统计数据的时效性不强;重要部分的海洋经济指标统计数据缺失;全国、省、市、县等海洋经济统计数据尚不统一。

8、海洋经济发展制约因素

1)近海资源破坏和海洋污染严重

《2017年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虽然与上年相比有所好转,我国近岸海域整体污染状况仍不容乐观,河流排污量大,局部海域初现较严重的污染。部分沿海省份不断开始涉水工程建设、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而建设诸多大型海上项目,大规模的围海造田等,都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恶劣影响,给邻近海域造成巨大污染。近海生态环境大面积受损,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不仅对沿海省份的居民生活造成影响,也严重制约了我国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多片海域初现污染,各大渔场生态环境退化严重;受污染的海水中含有大量金属元素,严重影响了我国海盐的质量;海洋药用生物资源环境恶化、药用资源不足也对我国海洋生物制药领域的发展造成影响。对海洋资源合理利用、科学利用,保证海洋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维护海洋产业健康发展成为下一步发展的亟需关注的问题。

2)近海海域资源匮乏枯竭

海域资源的匮乏是由两方面导致的,其一是市场导致,其二是认为破坏。以海洋渔业为例,我国近海海域海洋捕捞业非理性扩张,海水捕捞强度不断加强,实际捕捞量远大于最佳可捕捞量。捕捞船队主要是小型渔船,捕捞范围基本在近海区域,很大程度地破坏了近岸地区的可再生能力,且水产养殖网密度过大,加之养殖海域水质污染严重,海域生态环境的质量不断降低,制约了海洋捕捞业在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3)相关人才结构及培养机制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海洋经济领域的人才主要集中在临港大工业、港口服务业和海洋渔业等领域,而在相对较高层次的航运金融、航运保险等高端海洋服务业的人才十分匮乏,与发达国家间有一定差距,亟须扩充这方面的海洋人才。

而目前海洋经济的人才培养计划中,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但相对缺乏实际应用、技术创新和实践方面的培养。加之目前我国海洋科研机构分布在高等院校中,因经费缺乏等原因,海洋科研力量闲置,导致海洋科研资源浪费,使科研成果难以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无法实现产学研的协同进步。

日本、美国等海洋强国十分注重海洋产学研的结合,并积极培养创新型人才。在这些国家的海洋人才培养体系中,大学、科研机构和相关企业都是重要的主体,他们之间相互合作,共同承担培养紧缺的高层次创新型海洋科技人才的责任。

因此,为了高效推进海洋经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工作,我国应加紧产学研的结合,依托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为科技创新平台,积极促进企业与科研院所的紧密合作,明确对重大海洋科技项目的目标要求,多方位共同管理,在技术和实践中培养和聚集海洋科技高端人才。

4)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现阶段我国海洋科技水平仍难以满足海洋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需求。

一方面,我国海洋产业科研经费投入不足。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海洋生物医药、海水利用业、海洋电力等海洋新兴产业对于发展资金、海洋科技的依赖程度较高,科研经费投入不足使我国海洋产业的科研力量落后于世界上其他主要国家。另一方面,我国海洋经济自主研发能力较为薄弱,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

目前,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沿海省份都有相应的涉海研究技术及资源,但地域上的分离与隶属关系的分散,使海洋科技不能有效整合,科技力量无法集中。其一是部门沿海省份对海洋科技的发展缺少统一的指导规划,导致其组织化程度不高,管理工作滞后。其二是海洋科技项目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海洋科技项目的目标不够长远,技术开发往往限于局部而忽视整体性,应用研究也过于片面而缺乏全局性,这使海洋科技项目应有的集群效应大打折扣。

9、海洋经济未来发展趋势

1)海洋产业高端化

海洋经济高端化,一方面将表现为海洋产业向新兴海洋产业倾斜,另一方面,则表现为海洋经济各行业向各自产业链高端环节迈进。把“人才链+产业链+创新创业链”作为集聚创新资源的战略基点,以海洋科技创新体系来支撑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新兴海洋产业迅速成长,成为我国发展海洋经济的战略重点。新兴海洋产业作为沿海省市经济转型升级的重点力量,未来几年仍将保持迅速增长的态势。经过产业化初期的迅速增长,新兴海洋产业必将面临要素驱动向技术驱动发展的新阶段。以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生物医药为代表的新兴海洋产业,是未来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关键点。随着未来我国海洋经济在政策层面的推动、海洋产业配套基础的完善及在技术领域的不断提升进步,也将带动各新兴海洋产业突破各自发展瓶颈。推动海洋工程装备制造高端化、海洋生物医药与制品系列化、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规模化、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工程化、推动海洋新材料适用化、海洋服务业多元化。

海洋经济向产业链高附加价值环节转移。随着我国近海渔业资源的枯竭,目前我国海洋渔业已进入到以海水养殖为主的阶段,未来有进一步替代近海捕捞的趋势,并随着海水养殖规模的扩大,向水产品精深加工延伸。随着技术提升及我国制造能力的不断增强,以LNG船舶、海上风电关键零部件等为代表的高端制造也将随着市场倒逼、研发投入的持续增强等大环境因素逐步实现国产化。

2)海洋产业集群化

海洋产业具有技术密集、关联广泛的特点,链条式、集群化发展能够更好地产生规模效应,提高创新速度和资源利用效率,提升企业经营效益。

海洋产业集群化发展,一方面,在沿海区域发展以产业园为主体的海洋经济集群,另一方面,可以协调沿海地区海洋经济产业,充分发挥各自特色,协调区域间的竞争合作关系,避免产业结构同质化。以产业园区为依托,积极培育产业链条,构建企业分工协作、协同发展的内部联系,实现产业集群化发展,是海洋产业园区的发展方向。

产业集群一旦形成,在产业增长速度、市场占有率和生产效率方面将产生较强的正面影响,形成产业竞争新优势。一是产生集聚效应。具有共同生产要求的企业共享各种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资源,节约原料消耗和生产成本,加快新技术的推广扩散。二是提高专业化水平,进而提高经营效率。集群内大中小企业集中在一起,共同构成一个环节完善、功能齐全的企业功能生态网络,既有利于大企业内部分工的外部化,也有利于小企业的经营专业化,提高专业化效率。三是形成良好的竞合关系。同类企业集聚在一起,市场信息相对透明,企业间既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也便于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强化区域核心竞争力。四是刺激企业创新行为。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集合涉海企业、科研机构、高校和中介服务组织,通过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联结在一起,进行海洋科技研发、产业化等一系列活动和服务,通过相互学习和竞争,提高创新动力和创新效率。

3) 绿色低碳化

随着海洋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绿色海洋经济发展理念已经成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导。如何实现由“蓝色经济”向“绿色经济”平稳过渡,重要的是充分注重发展质量。

在海洋管理角度,保障海洋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海洋的重要内容之一。未来将逐步实现区域内产业政策、环保政策、节能减排政策有效衔接,完善跨界污染防治的协调和处理机制,全面提升海陆两大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产业发展角度,培育绿色产业,把“调结构转方式”作为提质增效的重要举措,以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来引领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拓宽海洋绿色养殖空间,发展现代绿色海洋渔业。加大海洋渔业资源养护力度,发挥海洋牧场示范区的综合效益和示范带动作用。

二是遵循绿色发展路径,实施新兴产业培育计划。加快培育海洋生物医药、海洋高端装备、海水综合利用、海洋新能源等新兴产业,推动海洋产业结构向中高端攀升,构建绿色海域经济链,打造沿海绿色产业经济带。

三是以低碳化为引领,构建“立体海洋”绿色发展新模式。通过构筑规模化、标准化的生态型和集约型海洋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和产业园区,集聚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四是发展现代海洋服务业,推进航运服务功能集聚区建设。完善金融服务、科技研发、行业中介等海洋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整合海洋信息技术和资源,加快现代海洋服务业向集团化、网络化、品牌化发展。

4) 海洋产业国际化

海洋本来就是面向国际的。海洋是一个通道,它是全球化的一个边界,也是一个平台。所以,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要积极主动地参与产业链的全球分工协作,分享全球分工协作的好处。

以船舶工业为例,近年来我国船企利用国际航运市场小幅上涨,新船市场持续活跃的契机,积极开拓市场。至2019年上半年,我国出口船舶分别占全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的92.9%、91.5%和90.8%。造船工业出口船舶的高占比、产业发展中不可避免的国际化趋势都对我国制造业及产业链协作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国海洋经济发展趋势及产业规划思路(上)

5) 海洋产业信息化与智能化

“智慧海洋”建设事关重大战略和国家利益,是实现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需要。作为国家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方面,海洋信息化发展正步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随着我国科技、经济实力的增强,海洋信息化技术装备得到快速发展,但相对于迫切的现实需求和产业发展,还有很大差距。

加速推动海洋信息领域核心技术突破,要加强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海洋领域的深度融合,着力推进形成“信息透彻感知、通信泛在随行、数据充分共享、应用服务智能”的海洋信息化体系。

10、海洋经济发展建议

1)坚持协调发展理念

一方面协调海陆经济,扩大海洋经济,实现陆海协调发展;另一方面协调好海洋产业布局,避免区域之间恶性竞争,引导和推动海洋产业区域间的合理分工与合作。

2)创新“海洋+互联网”、“海洋+大数据”等发展模式

通过推动海洋传统产业逐步向智能生产、智能销售等新模式转变,引导海洋产业技术创新,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和国家级海洋重点实验室,从而提升高技术水平和产业化能力,打造适应需求、高级的海洋高技术产业体系。

3)培育支撑海洋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知名度的龙头企业,加强创新平台建设,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引进国外先进生产技术,逐步实现高端制造领域的关键设备、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

中国海洋经济发展趋势及产业规划思路(上)


中国海洋经济发展趋势及产业规划思路(上)


中国海洋经济发展趋势及产业规划思路(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