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三年副總經理,因公司關閉重新找工作。但行業不景氣,你能接受做一個部門經理嗎?

大王愛學習


這個問題,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這個“副總經理”做得有些窩囊。主要有兩個方面,第一是到了副總這個級別,依然面臨職場求職的窘境不應該;第二,是行業不景氣的情況之下,自己竟然出現迷茫,不應該。

行業不景氣不是求職不順的真正理由,要不要“屈尊”做一個部門經理也要看實際情況。

職業發展的過程也是個人自身不斷優化和積累的過程,優化的是技能和思維,而積累的則是資源和經驗。如果,你在職業過程中,做得夠優秀,就不會面臨就業的尷尬。

對於題主提到的“副總”,這個級別是否具有求職的優勢,是否有職業選擇的空間。首先要看的就是其“職業儲蓄”是否足夠。手裡有錢,心裡不慌,同樣的道理,只要你的職業“儲蓄足夠”,也不用擔心就業不利條件帶來的影響。

1.職業“儲備”一:生存技能

所謂的生存技能,是指在熟諳職場規則和基本的技能要求的前提下,明辨職場發展的基本規律。不斷優化自己的思維與實際工作能力,擴展知識結構,使得自己又更廣泛的職場適應性和更強大的職場競爭力。

沒有一個職場人靠唯一的一項技能能夠屹立不倒,至少自己的知識結構是均衡的。既然都已經上升到了副總這個位置,在職場的生存能力上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造詣。除了自己的本職工作之外,是否還有第二或第三技能?如果換個崗位或者環境,是否依然能夠擔當高管的職責?

一些人一旦當了領導,不但沒能擴展自己的技能,真實的專業能力反而退化,甚至出現眼高手低和手生的情況。

一個職場人,只要你還不是老闆,無論做到怎樣的位置,都不能忘記“技多不壓身”的道理。強大的職場生存能力是無論什麼環境和條件都壓不倒的。

對於題主所說的這位“副總”來說,職場的技能儲備是否足夠?這決定著他的競爭力和選擇的底氣。

2.職業“儲備”二:資源積累

職場人,隨著職業的不斷進步和發展,一定會不斷積累自己的資源。資源是財富,也是機會。

一般情況下,職場資源有兩大類。

A.人脈資源。

所謂人脈資源,是指在職業發展過程中所結識的同事、朋友、客戶、合作商等公司內部和社會上的人脈。這種積累是長期的,也是紮實的。

一個人如果做到副總這個位子,一般情況下,應該有豐富的人脈積累。

B.職業資源

所謂職業資源,是指在職業發展過程中接觸和了解到的適合自己工作開展或者就業選擇的職業渠道,以及自己為了未來發展可以用來與公司博弈的具有話語權的人事、財務或者客戶等方面的渠道與資源積累。

一個成熟的副總,應該能夠積累足夠的人脈,也應當具備了相當的職業資源。如果做了三年副總,還是兩手空空的話,只能說這個領導做的太失敗了。

3.職業“儲備”三:職業準備

何為職業準備?就是一個成熟的職場人應當具備的職業風險意識,應當具有的立足當前著眼未來的職業發展路徑設計和不同條件下依然能夠穩健過度的職業能力。

之所以說道這種要求,是因為當事人已經達到了“副總”的高度,不是職場小白,更不是羽毛還未豐滿的一般職場人。

一個成熟的高階職場人不但有足夠的職業風險意識,能夠未雨綢繆,同時為了自己職業的發展也會提前做好渠道、技能和思維等各項準備工作。即使所處環境有大的變化,依然不會被動。

但是,“副總”如果還沒有這樣的意識,不能考慮到這樣的因素的話,還是欠修煉的。同時,我必須指出,職場憂患意識和風險準備,並不等於個人不敬業。只是為了自己生活和發展不得不做出的準備而已。

小結:判斷“副總”能否願意接受一個部門經理的崗位,首先要考慮他的技能準備、資源積累和個人的職業先見性。這是前提,不同的人不一樣,也決定著後續的選擇方向。

要做出最後選擇,還有第二個需要考慮的因素。那就是大環境的影響。行業不景氣的大環境,對於一個資深職場人的擇業來說,到底有什麼影響呢?

1.行業不景氣的影響一:就業機會少

對於職場人來說,所處的行業不景氣,意味著作為市場主體的企業盈利能力下降,競爭激烈。企業更關注成本、競爭力和生存能力。為了增加盈利空間和生存可能性,會盡量減少開支,儘量減少企業用人的數量。

這勢必導致就業崗位和需求的數量降低。市場上的求職者選擇的機會就會變少,而且要求會更高,競爭也會更激烈。

這是行業不景氣最直接的影響,它會增加就業的難度。即使你是一個資深經理人,一樣不能例外。

2.行業不景氣的影響二:換行業挑戰大

到了副總這個級別,有利也有弊。好處在於積累較為豐富,不利之處在於已經形成職業和思維慣性,個人技能或者能力基本已經到了瓶頸,想要突破很難。

而對於其他行業的崗位需求來說,在招聘的時候會特別關注其他行業過來人的職場能力與思維。何況是一個倒閉的企業高管,很可能也是企業倒閉的“功臣”,其他企業在選擇的時候會慎之又慎。

所以,換行業的挑戰難度較大。

3.行業不景氣影響三:工作挑戰大

因為行業不景氣,企業在崗位設置和工作要求上也會發生變化。這種變化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方面,是工作量的變化,同樣的崗位,企業會加大工作量的要求,比如加班、比如目標提升等等;另一方面,則是工作崗位職責的變化,原來由副總做的工作現在可能壓到部門經理來做。

原因也很簡單,企業希望增加單個員工的工作效能,希望最少的投資能獲得最大的收益。

小結:副總在職業選擇的時候,還要考慮到自己就業機會多寡、行業挑戰難度與本行業崗位與工作壓力增加的現實情況。

做了兩大方面的分析,那麼這位副總到底要不要接受部門經理的崗位呢?原則上,我個人是不建議的,因為個人原來的職位優越性、工作和思維慣性很難改變,高職低就極容易造成就業者的敏感心態和不滿足的心理。但是,實在無奈也只能選擇接受。

1.如果這位副總有足夠的資源積累,可以選擇合夥或者創業,而不是委屈自己去做一個部門經理。

如果這位副總在職期間有足夠的人脈資源、客戶資源或者渠道資源,個人在項目開展或者盈利創收等方面有自己的獨特優勢,何必去做一個部門經理呢?

要麼去找一些資源互補的人合夥,自己作為股東或者重要的合夥人,去做點事;要麼,直接組建一個團隊,利用自己的優勢去創業就好了。

到了副總這個級別,應該有創業的膽略和氣魄,有敢於挑戰風險的能力和思維。

2.如果這位副總有足夠的技能儲備,有競爭力和不可替代的職場優勢,也不用去接受一個部門經理的崗位。

就如同我在上面所說的,即使行業不景氣又如何?你的競爭力足夠,你的技能有足夠的優勢,無論是跨行業挑戰還是本行業競爭都不在話下。

這個時候,就不要降低自己的身份,不要去接受一個自己不情願的崗位,而是去接受行業或者更高階的崗位挑戰。

有能力,你怕什麼呢?

3.如果這位副總的職業準備足夠,早已做好了就業的鋪墊和準備,就更不用接受這個部門經理的崗位了。

未雨綢繆,預先鋪就就業的路子。一旦出現企業不景氣、行業不景氣等情況,自己早就鎖定了就業的渠道與目標崗位,直接去面對和選擇原來鎖定的目標就好。

如果原來的工作做的足夠,連挑戰都不用,直接報道,走馬上任。職業充足準備,可以有更好的機會和更適合自己的崗位等著自己。所以,無需考慮部門經理的問題。

4.如果這位副總在職期間沒有足夠的積累,也沒有預先的準備,而是被動就業、倉促就業,那就接受現實吧。

其實,這樣的經理人佔有大量比例。在職時悶頭工作,對於自己的職業、崗位、未來考慮不夠,既沒有資源積累,又沒有職業準備。事到臨頭,要啥沒啥。

這個時候,自己已經沒得選擇,也沒有不選擇的實力和底氣。那就乖乖的接受這個崗位好了。但是要放低姿態、調整心態,否則連部門經理的崗位都會丟掉。

結論:

選擇只是給一個結果性的東西,選擇還是不選擇,到底選擇什麼,取決於個人曾經的積累和優勢塑造,取決於個人的風險意識與未雨綢繆的鋪墊。如果你有足夠的積累,根本不用考慮選擇的問題,如果你什麼也沒有,也不用考慮選擇的問題。

所以,現在這位“副總”所謂的選擇,並不是客觀實力的考量,而是一種自我矛盾而又不甘心的心態而已。其實,答案在公司沒有倒閉之前,在行業還景氣的時候,就已經定了。

更多職場觀點,請關注我的頭條號“指尖視野”。本文由@指尖視野原創,未經授權,侵權必究!


指尖視野


接受吧。我和你一樣,說說我的類似的情況吧。

兩年半以前,我是公司總監、黨委委員、工會主席,是公司副總級。這個公司我是資歷最老的人,也是當時集團系統內最年輕的高管。

三個月後,集團有個項目籌備,讓我任常務副總經理,我就同時兼著原公司職位,同時籌備新的項目。兩個月後項目未成功啟動。我繼續留任原公司職位,但工作量少了很多。

七個月後,我被調到集團另一個公司任事業部部長,待遇和原公司一樣。 半年後,我辭職,應聘到了一家新的公司,任事業部負責人,待遇比之前公司高20%。 兩個月後,新工作因公司一把手涉嫌貪汙受賄被抓,項目忽然停了,團隊解散。我失業了。

兩個月後我找到了新工作,到了一個客戶的公司,任總經理助理,公司二把手。幾天後我辭職了,因為工作時間與家裡有衝突。

一個月後,我應聘到一家小公司任副總,兩個月後我辭職了,因為不認同總經理管理方式。

半個月後,我到了一家當地有一定知名度的企業,任總裁助理。 工作四個月後,我被一家很小的資本公司挖過去了,任董事長助理、兼事業部總負責人。

工作四個月後,辭職,到了一家公司任一個部門的所謂“院長”。

不到一個月,我離開了。到了現在的公司,一個部門的主任。 現在的公司是我只為最低的、工資最少的,但還是接受了,長時間的換工作,總會有各種原因不適應,想讓自己安穩一下。

昨天,有一家我家附近的公司邀請我去他們那裡做副院長,本來挺好的。但我知道那公司管理混亂,經常辱罵員工,小三當道。我拒絕了。

不用考慮或糾結我為什麼辭職那麼頻繁,原因太多。誰也不願意輕易換工作。

我只想說一句話,職位沒有任何意義,是別人給你定的,說再說小一點,就是一個稱呼。

除了我第一家公司的總監職位權力非常大之外,其他所有的職位都是虛的,沒有任何實際權力,現在的私營企業,都是老闆一個人說了算。

永遠記著這句話:在私營企業裡面,職位,是老闆給你封的,在他面前,所有他下面的都是員工,對他來說,所有的職位稱呼都不在乎。 業績,才是自己的。


田埂上的魚腥草


親身經歷,回長沙前為一個5000人海外廠的二把手,回長沙後,已經調整心態重新開始,因行業完全不同,本人大專學歷在長沙動轍本科起步的市場下,放低身價是必須的。

很遺憾,本人心態是調整了,也甚至願意從助理開始學習新行業,但機會仍不多,也有小公司老闆非常欣賞我,加入後,才瞭解光是心態調整好,願意吃苦學習仍是不夠的,以往長久的工作環境造成的習慣是不容易,或者說還不夠接地氣吧...

如果有經濟壓力,不管是經理,主任還是助理,相信都能夠堅持下去。如果是考慮未來的事業發展,還是找個有前景的公司,儘量不換行業,職位不應是重要關注點,薪水與未來職業前景才應是。

以上僅個人粗淺的經驗分享。


靜待枙子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比較靠譜,從畢業在一家單位幹了十多年,做了分公司總經理,35歲出來,現在一家單位做部門經理。

原來單位5-600人,現在單位3-4000人。收入略有降低,但是應酬幾乎沒有了,幹活也順心許多,效率也高了不少。加上內心也煩人叫“總”,從前彈丸大的公司,能有20-30個“總”,也是醉了…


一個大2


不說做部門經理,只要收入能保證做業務員都樂意,任何抬頭都虛的,人要學會拿起又放下。


我上家公司的一位朋友最早和我一起加入公司,一路最高也是做到副總經理,後來公司裁員和一些鬥爭,她被一擼到底,成了業務員。

但她也沒抱怨,沒想著要維持可笑的“尊嚴”,依舊踏踏實實在公司幹。

由於之前是副總,各個部門關係都維護的不錯,資源方面多少能爭取到不少,降下來以後,她的綜合收入不比做副總時差,操心的事情還少。


抬頭和職位是空的,沒有實質性權利只是一個負擔。

我曾在一家公司負責全國銷售管理、運營管理、客戶成功管理,收入還沒下屬高,有什麼用。

後來想通了,辭去了後兩個職能,責任少了很多,影響力依舊在,沒什麼區別——公司很多高管都要讓幾分。


做人不要被職務吊著走,給個副總經理,下面沒有骨幹支撐又有什麼用,只是空有抬頭的光桿司令罷了。


鵬君的職場江湖


看到這個答題我覺得自己挺適合回答這個問題的,因為跟我本人的經歷非常相似;

本人在目前的單位已經服務10年,入職是時候是一個部門經理的角色,隨著公司由一個單一的企業發展壯大為一個集團公司,本人也從一個部門經理,提升到一個分公司總經理,再到一個區域技術副總的角色,並且在這個副總的職位上做了六七年,主要分管設計預算計劃部門的工作。後來公司生產基地異地搬遷到四線小城市 ,除了大量人才流失和內部權力鬥爭之外,企業經營不善,內部的管理班子也做了多次的調整,本人也經歷了從副總直接降為技術部門經理的時段(職務相當於回到了10年前的階段),但這時我並沒有特別的想法,在我的觀念裡,職務那些都是虛的,最重要的我的收益沒有大的改變,另外我還有機會證明我的能力。

針對你的想法,我認為,職場是一條漫長的路,有高有低,不僅要有爬坡的能力,而且還要適應下坡的路;

人生就像股市裡的k線圖,不僅有漲,還有跌,勝應不驕,敗自不餒,還有一句就是男人要拿得起放得下,不要被虛名所累。

在企業裡,崗位的設置是不同的,不一定具有可比性。

一個私企的副總經理,能力、收入、待遇、管的人數就一定比一個央企的部門經理強?答案其實很明顯,即使同樣的職位,不同企業、部門的同等職位含金量都不一樣。

不要為虛名所累

國人喜歡稱為領導為“總”,部門經理則為“經理”,被人叫“總”感覺到有面子。但實際有意義嗎?如果有一個月薪8000元的“總”,跟一個月薪2萬元的技術經理,讓你選擇,你會選擇誰?答案也是顯而易見的。

生活重壓之下,你的選擇能體現出你的擔當

原來的企業倒閉了,而你不得不重新出去選擇工作,而且行業還不景氣情況下,保證就業是首要的,就得放低身段,從低做起,在工作中證明自己的實力,那時如果公司有這個架構或者平臺,你就用自己的實力獲得副總甚至比之前更高的位置,也是一種成功,這一切都需要你努力去獲得。但,這不是你現在要考慮的問題。

找到工作,生存下來,為家庭承擔起應盡的義務和責任,體現你的擔當吧,兄弟!


湘古子自娛體


行業不景氣導致了公司關閉,而你能在不景氣的行業中找到部門經理一職就證明了你的能力。


行業不景氣首先遭殃的就是小公司,因為小公司資金流有限,很容易成為犧牲品,而你找的新公司之所以能繼續生存,相比各方面都比原公司要好吧!大公司的部門經理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崗位。

我原來在一家小型的裝修公司做財務經理,公司大概也就二十幾個人吧!後來也是因為精裝房的衝擊,導致公司經營不善倒閉。 隨後就開始了應聘之路,在一家連鎖的公司做了財務主管,職位上是有所下降,但是薪資波動的幅度並不大,我在主管的崗位上做起來得心應手,很快得到了公司認可,那麼提拔也是遲早的吧!後來因為孩子上學接送的原因不得已離職了。


如果你從小公司的副總經理成為大公司的部門經理,雖然頭銜上看似降低了,但是收入卻不一定降低吧!

人活在世上,還是要現實一點,能夠有一份薪資不錯、發展不錯的工作就挺好,畢竟你還要掙錢養家。你現在要做的就是在景氣的行業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提升自己的能力,就有機會繼續在崗位上得到提升。

總的來說,如果公司未來發展還不錯,可以直接去上班,不但可以解決經濟問題,也可以在公司長期發展,穩定且未來有希望,何樂而不為呢!


大牙嘟嘟職場論道


如果拿得起,卻放不下,只能說明這三年的副總經理還沒有教會自己很多成長路上必備的東西。

一個頭銜而已,沒人會因為一個頭銜真正的高看你一眼。職場講究的就是利益關係。

01

崗位名稱,不代表什麼。環境不一樣,崗位千差萬變

曾經很多人獵頭我,讓我去做副總經理,我都沒答應。

在我還是個經理的時候,就有公司打我電話,約我面試副總經理的崗位。

當時聽到這個電話的時候,把我自己都嚇了一跳。心想,我只是一個經理而已,何德何能坐上副總的位置。

再接著聽下去,結果是個創業型公司,賣醫療器械,剛剛起步。而我雖然是個經理,但是卻是在一家大型公司,整體來說經驗還算豐富。

我當時就拒絕了,結果後面還有不同的獵頭給我打電話,推薦這個崗位。

不用去,我都可以想象得到所謂的副總經理,究竟要幹些什麼。

一個十幾號人的公司,和一個幾千人的公司,這崗位性質能一樣嗎。

說白了,我去到那裡,說好聽點叫做副總,說不好聽點,就是個打雜、跑業務的。

所以不要看到職位從經理升到副總就高興,從副總降到經理就難過,沒什麼,這說明不了任何問題。

02

找工作,找的是機遇、發展、薪酬福利,而不是崗位頭銜

混跡職場,沒有人是衝著頭銜去的。我給你一個副總經理的頭銜,卻讓你做經理的工作,拿小兵的錢,誰又願意呢。

我們工作,無非是想有更好的發展前景、更大的提升空間和更高的薪酬福利待遇。畢竟工作就是為了生活。

沒人會為一個頭銜而活。頭銜並不飽肚子。

所以,如果一個部門經理,給到的薪酬福利、發展前景,和副總經理持平,甚至還要好,那為什麼就不能接受呢。

這就像很多大公司招新人,提供的都是些基礎崗位。但招進去的這些人,大多數都在外面已經做到主管、經理級別的崗位了。

他們之所以願意接受,肯定是因為現在崗位整體,要比之前更好。

網上不也有人經常問一些很稀奇的問題嗎,比如“給你月薪10萬,你願不願去深山工作”之類的。

這種問題下面往往會有這樣的回答“在哪?我去。我可以做到你破產”。

雖然這是個搞笑的回答,但很顯然,只要錢足夠,其他一切都好談。

03

找工作,本質上還是能力的問題,能力夠了,相應的職位不會差

不過話說回來,既然是從副總到經理,而不是保持原樣,至少說明在現在的崗位上,個人能力還不足以勝任副總的崗位。

這樣一想,就更沒什麼心裡過不去的坎了。畢竟這個結果的產生,是因為自己能力不足導致的。

如果足夠,就算這家公司不提供副總的崗位,自己完全可以再換一家,而沒必要死磕著這裡不放,內心還如此的糾結。

再強大一點,自己創業,自己當老闆,那比副總不是更上一層了嗎。

所以說啊,不要太過於糾結崗位名稱了,只要這個職位在發展上,和自己的預期是吻合的,那就可以做。

如果實在是過不去那個坎,很簡單,再換就是。沒必要太委屈了自己。

我是 ,管理諮詢公司COO,頭條等多平臺簽約作者,擅長職業規劃與心理輔導,專業書籍《從零開始學招聘》全網售賣。歡迎關注!為您解惑!

次等大叔


忘記自己做過副總經理,才能重新開始,那一頁翻片了,找不到同等職位的工作,就應該重新從基層做起,首先做好現在的本職工作,絕不能在心裡總拿過去副總經理官位和現在作比較,那樣的話是自己還活在過去,自己把自己給困住了。

我以前有個朋友,和你一樣也是經理,年薪也很高,.在十五年以前每月都有30萬左右,後來也是工司不景氣裁人,他就在其中,他從這以後也沒找到他滿意的工作,他就是總做比較,我過去拿多少,現在工作賺太少又太辛苦,就總換工作,安不下心來,換來換去自己都煩了,後來就幹粹不上班了,一天遊手好閒,到處去玩,到處去旅遊,錢用沒了就開信用卡,錢花完了還不上就管父母要錢還,就這樣意志消沉,生活了很多年,現在巳經50多了,更沒了鬥志,現在找了一份幾幹塊錢的工作做一年半載就又不想做了……過去的東西永遠回不到現在,所以必須放下,才能輕鬆前行。一切都不是別人不接受!是自己放不下過去。


如如菊


休整待發,保持狀態,只為更好的未來。

2011-2015,這是我和拍檔的創業項目是互聯網智能硬件。中間的過程不復述了,因為與問題不相關。隨著技術和政策的發展,導致不能繼續堅持下去,我們於2016年創業結束。

閒賦在家,沒有合適的創業方向,錢倒不缺,只是閒著,心理憋得慌;也沒出去找工作,只是自發弄一些小項目,保持著工作的狀態。

2016年初,我有一位同學知道我沒創業了,他很賞識我的業務開拓和帶市場團隊能力,邀請我去他公司任職部門經理,行業是互聯網金融,一個我沒接觸過,但是又耳熟能詳的行業。

識時務者為俊傑

行業前景、公司規模、人員配備、市場方向,都很完善,而且是我同學,信任度高,重點是我覺得要跟著風口走,利用自己的優勢,做上升期的行業;至於黃昏落幕行業,首先也給不出高薪酬,其次也沒有發展空間。

不是不可以接受部門經理,首先看行業空間。

我在公司算是部門經理(市場部),有一定的權限,也就大膽的放開手腳工作;雖然我對行業陌生,但是在堅持學習新行業知識,也迅速取得不錯的成績。

從3C分期到現金貸,再到銀行與資產的資金撮合,也算是進入了互聯網金融行業,成為半個專家。然後現在也融入了部分互聯網金融的理念,開始了新一輪的創業項目,發展還算順利,融資洽談中。

跨行業導致的崗位落差,需要注意4點:

  1. 心態調整:平常心對待原行業的落寞,堅信自己的實力,保持工作和學習的狀態;

  2. 尋找風口:每年都會有新興的行業,要保持產業的敏銳度,也要觀察分析剛需性求,新興行業遠比老舊產業容易取得成績;

  3. 快速融入:學習、學習、學習!書本、新聞、資訊、課程、行業前輩等等,各種渠道,初期一定要大量學習,讓自己快速融入行業,而不是糾結自己崗位降了,心理不平衡。

  4. 做出成績:你的實力 + 快速學習,就是為了創造崗位成績。有了好的成績,無論內部提拔,還是跳槽高就,你又會從部門經理,成長為總監,副總,甚至像我一樣,找到剛需痛點,開始創業。

崗位落差不是你失敗的藉口;

成功者的素養註定東山再起!


白襯衣MR.羅15年成功創業 & 職場經驗免費分享者線下實體 / 教育培訓 / 人力資源 / 智能硬件 / 互聯網金融謝謝你的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