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化工冶金专业第一批博士生导师:助力化工与冶金的"牵手"

1981年,中国大陆历史上的第一批博士生导师名单发布。其中,陈家镛院士与郭慕孙院士成为新中国化工冶金专业第一批博士生导师,为我国化工冶金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

新中国化工冶金专业第一批博士生导师:助力化工与冶金的

陈家镛院士

陈家镛院士是我国湿法冶金学科奠基人、化工学科开拓者之一。他针对国家经济建设中的重大急需,开拓了湿法冶金新工艺和新流程,并将化学工程学新原理和方法用于湿法冶金过程,为我国湿法冶金学科的建立和工程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化工冶金专业第一批博士生导师:助力化工与冶金的

面对日本的军事侵略和工业品倾销,少年时期的陈家镛院士立志要为中华民族的强盛而努力奋斗。1939年中学毕业后,心怀科学与工业报国理想的他如愿考取了名师荟萃、专业拔尖的国立中央大学化学工程系。凭借学业上的过人天赋和勤奋刻苦,陈家镛院士赢得了老师们的称赞,毕业后得到了留校任教的机会。任化学系助教期间,在恩师高济宇教授的指导下,陈家镛试制成功了被国外垄断的农药滴滴涕(DDT)。

1947年,陈家镛院士赴美留学,曾担任麻省理工大学化学工程系博士后副研究员、伊利诺大学化学工程系任博士后副研究员。1956年,中美两国政府达成协议,中国留学生的归国之路不再受阻。他毅然放弃在美国优渥的生活条件,携家人回到祖国,加入到正在筹建的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工作,担任湿法冶金研究室主任,带领同事们开发湿法冶金技术处理国民经济建设急需的多种有色金属矿。

新中国化工冶金专业第一批博士生导师:助力化工与冶金的

陈家镛院士学化工出身,转投冶金领域对他来说可谓一项"挑战"。刚入所的两年间他的压力非常大,那时曾感叹道:"不懂火法冶金,根本无法开展湿法冶金。"于是他从了解国家矿产资源分布入手,通读了《矿物通论》,对岩石组成、矿物鉴定、选矿技术等进行了悉心研究。

在钻研"火法冶金"时,陈家镛院士凭借原先的知识积累,在化学反应动力学和热力学方面作了深入研究。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与同事们对含铜约为0.44%的云南东川尾矿回收铜进行了技术攻关,在中关村进行了小型实验和中间试验,最终打通了氨浸流程。1960年,陈家镛院士在昆明向中科院数理化学部主任严济慈汇报了东川尾矿氨浸的试验结果,得到了好评,冶金部随后决定在东川建立了日处理量为10吨的氨浸扩试车间。

新中国化工冶金专业第一批博士生导师:助力化工与冶金的

1962年,陈家镛院士(中)在东川与中试车间部分工作人员合影

虽"转攻"湿法冶金研究,但陈家镛院士始终没有放松对化学工程的探索与创新,深知化学工程作为学科基础的重要性。他倡导将化学反应工程学与湿法冶金结合起来,开展气液固三相反应器及非均相反应动力学的研究,延续至今已取得多项重要成果。

1981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批,陈家镛院士成为全国首批化工冶金专业博士生导师,先后培养了50余名研究生。对学生他悉心指导、因材施教、鼓励创新、全力支持,始终坚信"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谦虚谨慎、严格求实的作风是留给后辈学生的宝贵精神财富。

郭慕孙院士

郭慕孙院士是中国流态化技术的开拓者和学术带头人,是国际流态化技术学科领域很有声望的科学家之一。他用化学的方式解决了诸多中国冶金选矿中存在的问题,带动了中国化工冶金领域的发展。

新中国化工冶金专业第一批博士生导师:助力化工与冶金的

郭慕孙院士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其父亲毕业于英国设菲尔德大学,是中国国民政府高级职员、工程师。在父亲的影响下,他学习了化工专业。1939年,郭慕孙院士考入了上海沪江大学化学系,从此,走上了一条与化工永不分离的道路。1945年5月,郭慕孙院士进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研究生院进修化工,新中国成立后,他带着强烈的报国心,偕妻子及子女回到了北京,投入到祖国的经济建设中去。

回国后,郭慕孙院士参加了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的筹建工作,创建了中国第一个流态化研究室,任室主任。他一贯致力于用流态化理论与技术解决我国化工、矿产资源利用重大需求。从1957年起,通过与企业合作,将多项实验成果扩大至工业中试,先后进行了含铜铁矿的流态化硫酸化焙烧、贫铁矿的流态化磁化焙烧、红土矿流态化还原焙烧、钒钛铁矿的直接还原焙烧等多个项目。其中流态化磁化焙烧贫铁矿获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奖、红土矿还原焙烧获全国科技大会奖。

1989年郭慕孙院士在我国率先提出低阶煤燃烧或气化前,先经低温热解将其中的挥发组分提取,进一步制备油气燃料和化学品的分级综合利用方案,称为"煤拔头"。他随后于1995年提出具体的"煤拔头工艺",2004年进一步提出"煤拔头三快工艺方案"。这些前瞻性工作为我国开创新的煤炭利用模式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化工冶金专业第一批博士生导师:助力化工与冶金的

2004年郭慕孙院士(右一)在呼和浩特煤系高岭土中间试验车间

在担任化工冶金研究所所长期间,郭慕孙院士强调指出,搞科研,一定要避免没有价值的冶金成果,要切合国情和实际。他提倡科学上要造成不断创新的局面,因此要求管理部门一要抓智力开发,二要抓新思想的产生,三要抓课题更新。他还对化工前沿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在他的影响下,中国化工冶金领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

为了在化工冶金研究所开展基础研究,郭慕孙先生在1981年争取到联合国对"冶金提取过程中化学反应工程"研究的赞助,在高温、湿法冶金、流态化和计算机应用方面完成了60多篇论文,不断派人员出国外学习,为化工冶金研究所进行应用基础研究培训了骨干。

新中国化工冶金专业第一批博士生导师:助力化工与冶金的

郭慕孙院士一直工作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已把自己的全部身心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他深深热爱的科学事业。

陈家镛院士和郭慕孙院士两位先生都完成了化学与冶金的"牵手",对祖国冶金事业的迅速发展壮大做出了卓越贡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