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軍運會時代,武漢應留下什麼城市升騰的因子?

後軍運會時代,武漢應留下什麼城市升騰的因子?


後軍運會時代,武漢應留下什麼城市升騰的因子?

軍運會完美落下帷幕,有多少武漢人,心裡產生“也不過如此”的感覺,在古代沒有先天耀眼的命運,一百多年來又真切經歷了潮起潮落,“不過如此”是武漢人一種榮辱不驚的坦然,也是一種處變不驚情懷,是在千百年中沉澱、衍生而出的城市性格。

後軍運會時代,武漢應留下什麼城市升騰的因子?

近代江漢關

盤龍城有3500年的歷史,卻沒有在此基礎上沿承下來成為重埠,遺蹟和遺物之外,人們知之甚少,成了斷代史,早先的武漢沒有古都那般龍盤虎踞之勢;夏口城、卻月城作為軍事城池出現,武漢沒有江南水鄉那樣的精緻溫婉。

漢水最終偏偏在這裡匯入長江,沿革地理學家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中說“湖廣之形勝,以東南言之,則重在武昌”,戰略要地,戰術前沿,武漢沒有偏安一隅的閒適從容。

後軍運會時代,武漢應留下什麼城市升騰的因子?

但從卻月城、夏口城出現以來,武漢有榮辱不驚、熱情善良、豪爽豁達、重信守義、堅韌執著的人們,他們秉承楚人的篳路藍縷之品格、“三年不飛、三年不鳴”的隱忍,以“不服周”的姿態面對各種困難,以開放包容的胸襟接納來自東南西北的人,容納千奇百怪的特色與潮尚。

3000年前,在湖北的山河中,楚人開創了嶄新的天地,2500多年前,楚莊王說“夫文止戈為武”、“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財者也”,與武漢軍運會的“創軍人榮耀,築世界和平”有相通之處,這是天意,還是巧合呢?

楚人與湖北山河

楚人是“帝高陽之苗裔”,卻因與商王朝的沒有血脈親緣,被迫離開自己的故土,數百年間從中原走向西南,顛沛流離的遷徙遭遇,練就這支隊伍堅韌、頑強的性格,終於,在丹江-漢江-荊山一帶停留下來。

後軍運會時代,武漢應留下什麼城市升騰的因子?

楚人遷徙路線

周滅商後舉行隆重的分封儀式,卻偏偏忘記了來自南方、參與滅商的楚人,一直到周成王,才想起楚人在推翻商朝的戰爭中對先王的幫助,冊封鬻熊之孫熊繹為子爵,他們以族名為國名,楚國誕生了。

然而,楚人的滿腔熱情,一次次被周朝的傲慢和冷漠澆滅,甚至把楚人與蠻夷並列,致使楚人漸漸消極對待周朝,周昭王“廣笞荊楚,唯狩南行”,徹底傷了楚人的心,楚人終於明白,唯有強大起來才能生存下去,也不在乎周朝是否承認自己。

楚國之於湖北

從來到漢江邊、荊山下,楚人就“篳路藍縷,以處草莽”,這裡氣候溫暖、雨水充沛、河流縱橫,一片片未開墾的原野異常肥沃,楚人如同攜帶著優良基因的種子,落入了無限生機的漢江流域,但也毫不影響他們向周圍的部族學習種植水稻和漁獵的積極性,楚人漸漸聽懂了土著民族的語言,學會了生活技巧,很快適應了這裡的生活。

後軍運會時代,武漢應留下什麼城市升騰的因子?

楚人逐漸把重心移向江漢平原,他們伐倒巨木,開挖溝渠,開墾農田,村落越來越多,城池越來越固,一代代人的艱苦奮鬥,在江漢平原西部建設了繁榮的郢都,從一個貧弱的、被排除在中原之外的小國,成為地方五千裡、帶甲百萬的南土大國,讓天下刮目相看。

後軍運會時代,武漢應留下什麼城市升騰的因子?

虎座鳥架鼓

第一段長城、第一個縣出現在楚國,最先進的青銅冶鑄出自楚國,最富有創造力的絲綢刺繡源於楚國,音樂、美術聞名於世,文化獨樹一幟;而失去湖北,特別是江漢平原,楚國進入了風雨飄搖之期,最終被秦所滅。

後軍運會時代,武漢應留下什麼城市升騰的因子?

楚國故郢都紀南城

然而過不了多久,楚國後人又把秦王朝給推翻,建立漢朝的劉邦和部分重臣,雖然不是出於湖北,但是楚國後人,漢朝在政治體制上“承秦制”,在文化上卻“承楚制”,只不過漢朝畢竟不是楚國的延續,八百年楚國所創造的輝煌歷史,在戰火中被沉埋於地下,唯有高蹈的靈魂活在荊楚大地上。

後軍運會時代,武漢應留下什麼城市升騰的因子?

今天,已經很難尋覓真正的楚人,但古老而輝煌的文化與精神,有著異乎尋常的生命力,以各種方式,頑強地傳遞著優秀的基因,鐫刻在湖北的山山水水中,以別樣的形式灌注在湖北兒女精神上。

武漢出場

長江、漢水的搬運堆積,使雲夢澤化身為江漢湖群,漢江三角洲逐漸往東延伸,在漢代,武漢地區由沼澤帶變成了湖群帶,有了穩定、廣闊的湖群式平原,漢水入江口也向漢陽方向移動,有了土地和水源,農業潛力得以發揮出來。

後軍運會時代,武漢應留下什麼城市升騰的因子?

東漢末年,龜山建起了卻月城,孫吳時,蛇山建起了夏口城,兩城隔江對峙,是武漢早先的城市格局,在漢陽成為漢水穩定的入江口後,武漢區位優勢就已經凸顯了;唐代,江夏(武昌)和漢陽都成為了州治,商賈、遷客騷人往來不絕,李白的一句“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帶來了武漢的別稱——江城。

後軍運會時代,武漢應留下什麼城市升騰的因子?

此黃鶴樓非彼黃鶴樓

元代,武昌取代荊州,成為湖廣行省的軍政中心,明清亦是如此,當漢水於龜山北匯入長江,並穩定下來,沒有束縛的漢水新河道凹岸一帶不經意間燃起了商業活動的火種,終於發展成了“天下四聚”和“四大名鎮”,與武昌、漢陽呈三足鼎立之勢,武漢的城市格局確立。

曾經的輝煌

在《中英天津條約》中,漢口被闢為通商口岸,1861年,漢口正式開埠,來自西方的新事物在漢口匯聚,當然也包括有屈辱性質的英租界、德租界、俄租界、法租界、日租界,漢口深處內陸,卻擁有開風氣之先的條件。

後軍運會時代,武漢應留下什麼城市升騰的因子?

張之洞

在敲定盧漢鐵路的修築事宜後,1889年,張之洞被調署湖廣總督,11月下旬,“粵秀號”輪船停靠在武昌長江邊,張之洞踏上這片土地,他來到司門口的那一刻,沒人會預料到將改變武漢的發展軌跡。

後軍運會時代,武漢應留下什麼城市升騰的因子?

漢陽鐵廠廠區

張之洞在武漢地區創辦多所新式學堂,開辦了漢陽鐵廠、兵工廠、織布局、繅絲局、紡紗局、製革廠等近代工業,還訓練新軍,在湖北施行新政,待他離開時,三鎮已經具備了“大武漢”的所有基礎,還留下了擁有新思想的新軍。

後軍運會時代,武漢應留下什麼城市升騰的因子?

“武漢所以成為重鎮,實公(張之洞)二十年締造之力也。……(革命)以是之故,能成大功,為公所不及料,種豆得瓜”(張繼煦《張文襄公治鄂記》);孫中山視察武漢三鎮時也說張之洞是”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

後軍運會時代,武漢應留下什麼城市升騰的因子?

武昌起義

1911年10月10日晚,起義的槍聲在武昌響起,11日晚,漢陽被起義軍掌控,12日晚,漢口被起義軍掌控,往後的一兩個月中,漢陽、漢口幾經易手,但武昌起義所爆發出的威力,把君主專制的長夜打得倉惶而退,對後續民主革命有深刻而持久的影響。

後軍運會時代,武漢應留下什麼城市升騰的因子?

鄂軍都督府舊址

1927年元旦,國民政府開始在漢口辦公,武昌、漢口、漢陽合併為京兆區,定名武漢,武漢市政委員會隨之成立,三鎮開始擁有統一的行政建制,短暫的統合後,三鎮又出現了分治,直到1949年5月,三鎮解放後,真正意義上合成了武漢市。

後軍運會時代,武漢應留下什麼城市升騰的因子?

武漢長江大橋

新中國成立後,武漢也有了新高度,承接了許多國家重大項目,夯實了城市的工業基礎,1957年長江大橋建成通車,九省通衢實至名歸,在熱火朝天的年代,武漢也有了嶄新的變化。

大城崛起

改革開放後,武漢在向現代化城市邁進的路途中,做出了探索,也取得一定成果,但在90年代至世紀初,武漢陷入低谷,儼然被“放逐”一般,被手握著城市命運的各路“神仙”翻來覆去。

後軍運會時代,武漢應留下什麼城市升騰的因子?

重拾信心

十幾年前,武漢又找回了大城崛起的節奏,武漢人的信心被重塑,以“每天不一樣“作為城市口號,以“追求卓越,敢為人先”作為城市精神,城市綜合實力迅速增強,可以說,只有給予機會,有所作為的武漢會找回輝煌、成就新的輝煌,這也是它能承辦第七屆世界軍人運動會的根本。

後軍運會時代,武漢應留下什麼城市升騰的因子?

軍運會閉幕式

除了傳承城市既有的優秀品格、秉承積極向上的城市性格,在後軍運會時代,武漢也應該孕育一些新的城市基因,留下城市升騰的因子,如精細化、精緻化理念,武漢已經迎來了城市建設的收穫期,又開始新一輪的城市升級,把精細化、精緻化注入城市的方方面面,這樣的武漢或許將會更加閃耀,也將更加接近現代化、國際化、生態化大武漢。

後軍運會時代,武漢應留下什麼城市升騰的因子?

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性格,這座具有江湖特質的城市,即使處於低谷,也是鮮活的,是碰撞與交融造就了武漢的處變不驚和開放包容,因處於國之中心,引來四面八方的不同文化探問,這種探問未必能在武漢得到答案,但它完成了一種碰撞與交融,最終塑造了武漢的性格。

後軍運會時代,武漢應留下什麼城市升騰的因子?

從初露頭角,到成為湖廣“省會”,是地理形勢的造化;從湖廣“省會”到“駕乎津門,直逼滬上”,是古人不可預知的天時運轉,人不過藉助難遇的天時有所作為,然歸根結底還是人和改變了城市的命運,楚人精神穿越了兩千年,灌注於武漢,“不服周”遺存至今,啟示著這座城市只有篳路藍縷、有所作為、艱苦奮鬥,才能換來榮耀,也只有這樣,武漢才能得以升騰。


  • 《楚國曆史地理研究》,作者:左鵬
  • 《漢江三角洲結構與時空過程》,作者:尹國康
  • 《武漢通史》,作者:皮明庥主編

後軍運會時代,武漢應留下什麼城市升騰的因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