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帶著村民把窮山溝變成“花果山”

他帶著村民把窮山溝變成“花果山”

從後山望去,朱家戶村靜謐祥和。

他带着村民把穷山沟变成“花果山”

在民宿內可看到山上的風景。

他带着村民把穷山沟变成“花果山”

民宿的外牆設計獨具匠心。

沂源縣燕崖鎮朱家戶村。

10月29日下午,層林盡染的小山村在暖陽的照射下更加靜謐。沿著青石鋪的小路拾級而上,玉米牆、五穀招牌、辣椒、柿子簾、石屋民宿……一步一景,處處彰顯著匠心。“這個水簾所在的地方,以前臭水橫流,雜草叢生。”

“這個花房,以前是個垃圾堆。”“村裡變成了遠近聞名的旅遊勝地,多虧了張書記,可惜……”

“我的煎餅豆腐坊,現在一個月純收入上萬元,可惜……”感慨村裡發生翻天覆地變化時,村民也在惋惜,“張書記看不到了,他走得太早了。”

村民口中的“張書記”叫張繼學。二十多年前,他放棄在城裡年收入幾十萬元的生意,回到生養他的山村,帶領著村民一起致富。24年過去了,窮山溝變成最美鄉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6萬元。可是,張繼學卻因帶病堅持工作,錯過最佳治療時期,2019年8月31日醫治無效去世,享年59歲。

他带着村民把穷山沟变成“花果山”

張繼學(前)帶領遊客在村裡參觀。資料照片

栽下梧桐樹村民紛紛回鄉創業

10月29日下午,記者來到沂源縣燕崖鎮朱家戶村。

沿著村裡的生產路往後山上走,果園裡已經不見勞作的村民,偶爾有村民推車下山。閒聊中,記者瞭解到,村裡的蘋果已經全部收完了,“很多是城裡人來採摘的,價格都不錯。”記者來到村裡,首先看到了一面畫滿荷花的景觀牆,繼續前行,進入一個豆腐煎餅坊,一名婦女坐在熱氣騰騰的大鍋旁攤煎餅。村民呂愛芳今年44歲,之前她一直跟著老公在沂源縣城打工。

“聽說村裡變化很大,來旅遊的人很多,我們就搬回來了。我們在村裡的幫助下,把老房子收拾好建了這個豆腐煎餅坊,今年五一開業,生意越來越好,現在僱了5名村裡的婦女幫忙,一個月給她們每人開3000元的工資,自己還能剩下上萬元。”呂愛芳說,跟她一樣,從城裡又回到村裡來的人不少,而這多虧了張繼學書記。朱家戶村黨支部委員張傳錄告訴記者,不管是後山上滿山的果樹,還是村裡滿眼的美景,都是張繼學書記帶著村民一點點建成的。

在張傳錄的帶領下,記者參觀了村裡的一期民宿,通往民宿的道路都是用青石鋪的,潺潺的水流順著青石而下,拾級而上,每一處都有驚喜。偶然間一瞥,牆上用水缸設計的噴泉給人驚喜;抬眼間,一節節圓木裝飾的牆面讓人讚歎……“這些都是張繼學書記帶著我們一點點設計,一點點建設完成的。”在一處鄉村民宿,張傳錄告訴記者,村裡的民宿是用村民的老房子改建的,村裡出錢改建,每年給村民分紅;15年後,民宿歸還村民支配,“這一戶是63歲的白方成家的,他以前在城裡定居了,也是看著村裡發展好了回來的。”

“張繼學書記為我們村規劃了一個非常好的前景,他栽下了梧桐樹,不僅吸引了遊客,還吸引了村民回鄉創業。”

心繫群眾成為“要飯村”當家人

過去,朱家戶村可不是這樣。那時候,但凡考上學的、當兵走的,都不願意回村。朱家戶村是沂源縣的一個偏遠小山村,共285戶、731人。因地處“兩山夾一溝”,自然條件差,村裡的生活條件不好,群眾生活困難,在歷史上是有名的“要飯村”。

“張繼學是家裡的老大,當時他們家裡窮,他幾乎沒上過學,早早地就出去打工了。”72歲的老黨員張傳太告訴記者,張繼學35歲時,已經在城裡闖出了名堂。當上了大老闆,不僅有好幾百萬的積蓄,每年收入也得四五十萬元。“張繼學要回來,我就跟他談,村裡的鄉親們都很苦,你做好回來的準備了嗎?”張傳太說,張繼學回答,他知道苦日子是啥樣,他就是想帶著村民一起致富。

1995年,張繼學回到朱家戶村擔任黨支部書記,成了朱家戶村的“當家人”。村裡一直在山上種糧食,靠天吃飯,張繼學回來第一件事,就是調整村裡的產業結構,帶著村民種果樹。村裡有些人不理解,覺得農民就應該老老實實種糧食,種果樹成效慢,行不通。張繼學就親自帶領村民修梯田、學技術、種果樹,逐漸在全村發展起了300畝蘋果、400畝大櫻桃和100餘畝的葡萄、桃等林果產業。

果樹豐收後,銷售成了新問題,他利用自己做生意時的人脈關係,幫村民跑銷售,讓村民嚐到了發展林果業的甜頭。如今,一畝蘋果收入一兩萬元、一畝櫻桃收入兩三萬元,鄉親們的腰包也都“鼓起來”。

生前不斷搭錢改造窮山溝變“花果山”

張繼學沒有止步於此。2013年起,他帶領黨員群眾開始發展鄉村旅遊。過去,朱家戶村到處是柴堆、糞堆、土堆,河道雜草叢生、垃圾堆積、臭氣燻人。張繼學決定從人居環境整治入手,建設打造美麗鄉村,讓村民過上和城裡人一樣的生活。認準的事情,張繼學就千方百計地完成。資金不夠,他不斷地往村集體裡搭錢,“等有錢了再還我,咱先把事情幹起來!”

為了節省開支,他帶著村民就地取材,“我們村裡最不缺的就是石頭,黨員群眾最不缺的就是力氣。”張繼學帶頭出義務工,發動黨員群眾從最初一天幾十個義務工,到最多的一天達210多個義務工。經過一年多的努力,村裡建成了1500平方米的文化廣場、2000多平方米的生態停車場、700多平方米的健身廣場,壘砌石頭牆3000餘平方米,完成了1600餘米長的河道治理和環境整治。2017年,朱家戶村爭取到了市級美麗鄉村建設扶持項目,配套資金50萬元;村裡還爭取了20萬元的“一事一議”財政資金和43.5萬元的支持沂蒙革命老區扶持資金,通過改造老舊學校和新建相結合的方式,建成了1000多平方米的黨群服務中心。2018年,在張繼學的協調運作下,朱家戶村成功申請了160萬元的省級美麗鄉村建設項目,在實際到位資金60萬元的情況下,鋪開了美化、亮化、硬化、淨化、綠化“五化”工程,先後鋪設石板路6000餘平方米、瀝青路3000多平方米,安裝路燈40盞,打造景觀水系1500米、沿河亮化夜景800米,建設休閒涼亭2處,粉刷牆壁3萬多平方米,完成村莊綠化4000多平方米。

朱家戶村從過去的窮山溝,變成了遠近聞名的“花果山”。

抱團發展聯村共奔“振興路”

從2018年開始,城裡的人三五結伴駕車到村裡遊玩,順勢發展鄉村旅遊成為朱家戶村強村富民的一條新路徑,張繼學帶領村民們發展住宿、餐飲等服務業。

2019年6月8日,燕崖鎮以朱家戶為“龍頭村”,聚合周邊8個村成立朱家戶聯村黨委,張繼學兼任燕崖鎮朱家戶聯村黨委委員。聯合村委按照“一村一品”模式,採取“聯建村支部+村合作社+農戶”等聯合經營方式,統領聯建村集中佈局打造了朱家戶美食美宿、石井河休閒採摘、姚南峪村落文化、計寶峪“曬秋”、碾砣傳統釀造、山水河觀光農業和王莊果蔬加工、西白峪櫻桃集市等特色產業鏈。記者瞭解到,朱家戶村採取村企合作、共建共享的辦法,村集體和農戶對半受益,流轉房屋16戶60間,發展起了“美食美宿”產業和旅遊採摘等產業。今年國慶節期間,朱家戶村的民宿開始營業,蘋果不用出村就被外地遊客採摘了,村民種的南瓜、絲瓜等蔬菜也賣上了好價錢。

“現在,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6萬元,可是,張繼學書記看不到了……”說著,張傳錄的眼睛紅了,“我們村集體至今還欠著張繼學書記6萬多塊錢。”張繼學雖然走了,可他帶著村民致富的思路被延續下來。看著朱家戶村一點點變好,83歲的房義英老人說:“這麼好的書記,說走就走了,想起來就心疼啊。要不是他,我這老婆子哪有現在的好生活?”

2019年,朱家戶聯村片區農業產業總產值預計可實現1.5億元;各聯建村集體經營性收入可全部達到5萬元以上;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可實現2.6萬元以上。張繼學留給村民一片青山綠水,一個美麗家園,這正是他回村的初衷,也是他作為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