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賞析之《天淨沙•秋思》:那些課本中沒告訴你的知識

從小學到初中,我們接觸到的古詩多是唐詩,宋詞。而選入課本的元曲可以說是少之又少。可就是有那麼一首元曲,在眾多的古詩中大放異彩,深得眾人喜歡,從文人學者到兒童都被俘獲。這首詩就是《天淨沙•秋思》。

古詩賞析之《天淨沙•秋思》:那些課本中沒告訴你的知識

《天淨沙•秋思》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這首詩在佈局上有個十分顯著的特點,那就是前三句是由詞語組成的。這九個詞語分別代表了九種景物:藤、樹、鴉、橋、水、家、道、風、馬。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九個字又是這九種景物的修飾詞,體現了這景物的特點。而這九個修飾詞都是選擇的冷色調。所以整個景觀帶個我們的是一幅淒涼悲慟的圖畫。

而最後兩句,“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一下子讓我們從單單的一幅畫裡瞭解到了“人物、時間、地點”。夕陽西下,描寫夕陽的詩句都有無盡的頹色。李商隱“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楊慎“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范仲淹“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眾多詩人看著夕陽都是落寞之愁漸生。斷腸人不是其他人是作者愁斷腸,為何而愁,我們不得而知,是孤身在外,還是一生碌碌無功,或者年老體弱?

古詩賞析之《天淨沙•秋思》:那些課本中沒告訴你的知識

那麼《天淨沙•秋思》向我們講述的是:一個秋日的黃昏,荒涼的古道上,西風勁吹,落葉紛飛。而古道旁的一棵孤零零的老樹,纏滿了乾枯的藤蔓。烏鴉在樹枝上不時淒厲的啼叫幾聲。不遠處,隔著小橋,橋下的流水緩緩,有一個人煙稀少的村落。正值黃昏,村落裡的人炊煙裊裊,準備著晚餐。殘陽如血,一個人騎著一匹老瘦的馬,緩緩地在古道上前進。天要黑了,他將在哪裡停歇呢?這個愁緒滿腸的人看著夕陽,口中嘆道:“我只能在天涯流浪”。

那麼關於這首曲,我們還有哪些知識是你不瞭解呢?

後世評價:

Ø 周德清在《中原音韻》中稱讚此曲為“秋思之祖”。

Ø 王國維這位國學大師將它列入了元人小令的“最佳者”。在他的《人間詞話》裡評價道“深得唐人絕句妙境”,還在《宋元戲曲考》裡稱讚道“《天淨沙》小令,純是天籟,彷彿唐人絕句”。

馬致遠,元代著名的散曲家。曾為官,後隱居。所以他自號東籬,這個出處就是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最值得說道的就是他與關漢卿、王實甫、白樸,並稱為元曲四大家。他創作了特別多的元雜劇,如《漢宮秋》、《岳陽樓》、《黃粱夢》,在當時流傳甚廣。但最能體現他個人的風格仍舊還是他創作的散曲。

但有學者考察發現,這首曲可能並不是馬致遠所為,那我們來看一看是怎麼回事?其實《秋思》有三個版本,三個版本之間偶有不同。

l 《庶齋老學叢談》收沙漠詞:

瘦藤老樹昏鴉,遠山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斜陽西下,斷腸人去天涯。

l 元墓中出土壁畫詞《西江月》:

瘦藤高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代西風瘦馬。斜陽西下,己獨不在天涯。

l 《堯山堂外紀》作馬致遠曲: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古詩賞析之《天淨沙•秋思》:那些課本中沒告訴你的知識

這三版的《天淨沙》的內容只有細微的差別。而時間上最早記載這首曲的是《叢談》,這本書的作者盛如梓是宋末元初人。他稱是“北方士友傳沙漠小詞”。學者考證得知盛如梓與馬致遠生活的年代同時但是較早,大約在1239年-1214年,而馬致遠(1250年-1321年左右)與盛如梓生活的時間上是有交叉的,但《叢談》裡是沒有記載是馬致遠所作。而馬致遠不僅當朝為官,而且創作了大量膾炙人口的元雜劇,在當時沒聽過馬致遠是難的。

甚至元人其他作品例如《中原音韻》中,周德清也未指出是馬致遠所作。並且在所提及馬致遠的其他作品的時候是明確指出為馬致遠所作的。元墓中出土的壁畫為1309年所修同樣也未提及是馬致遠。

但是到了《堯山堂外紀》 就說是馬致遠所作。這本書為蔣一葵所作,為明代人。其實明朝其他作品提及此曲仍然說的是無名氏。甚至有的學者大面積抄《堯山堂外紀》此書,都將為馬致遠所作刪去。清代記載此曲的例如朱彝尊《詞綜》,卻又採取了蔣一葵的說法。而王國維在《宋元戲曲考》提到“《堯山堂外紀》以為馬致遠撰,朱彝尊《詞綜》仍之,不知所據。”而《四庫提要》評價蔣一葵所作此書“雅俗並陳,真偽並列,殊乏簡汰之功”。認為裡面的真實性缺考證。基本上,題為馬致遠所作都是受了蔣一葵的影響。

總之,基本上可以確定,這首受人歡迎的小令為無名氏所作。而他以現在的面目出現在我們的面前,自然是經過了幾百年民間百姓或者文人的修改潤色。而裡面的情感也是集結了幾百年來人們對於愁的理解。雖然非馬致遠所作,但馬致遠能流傳於世的作品也是非常多,何愁缺其一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