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认为不满18岁不受约束,当用青春为欺凌事件负责时都显苍白无力

作者按:本文不针对任何人和事,仅从校园欺凌带给我们的思考:如何更好的保护青少年远离校园欺凌,既不做受害者,也不做欺凌的施暴者。

近日呼和浩特某中学发生的校园欺凌事件,再次将这个城市点燃,此时燃烧的不是烟花和庆祝,而是数万网民的怒火和各大媒体的争相报道。

总认为不满18岁不受约束,当用青春为欺凌事件负责时都显苍白无力


五六名未成年人对一个女孩进行勒索、群殴到抢劫,是什么让一场欺凌事件演化成了犯罪。

直到《都市全接触》的报道,才将这件事情推到了大众面前,现在公安已经立案,政府相关部门也已近发布公告。

今天我们不谈造成这个事件的相关责任人的原因,而是从犯罪构成帮助大家了解一下,不满18岁,到底受不受法律约束。

多少年来我们有个误区,说我不满18周岁,还属于未成年人,其实这个18岁是《民法》中对完全行为能力人的界定;而《刑法》中,完全负刑事责任的年龄是16周岁,就是说你只要满了16周岁触犯刑法就会受到处罚,有原则就会有例外,例外是: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那么校园欺凌是怎么界定的那?

校园欺凌,指在校园内,学生间一方单次或者多次蓄意或者恶意通过肢体、言语、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者是精神损害等的事件。(来自百度百科的定义)

从定义看,校园指的是,学生放学到校外欺凌也属于校园欺凌,学校也不能作为疏于管理的托词。学生是指本校学生,即使要毕业或转学也不能作为推脱责任的借口,因为学生当事人仍然为该校学生。除了肢体、言语,网络欺凌的发生成为近几年的一个增长趋势,欺凌一方通过网络社交平台一对一或者一对多发布有损他人的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对当事人造成严重的思想负担和精神损害,应该得到我们相关部分的重视。

总认为不满18岁不受约束,当用青春为欺凌事件负责时都显苍白无力


校园欺凌有哪些形式:给受害人起绰号;进行物理攻击;损害受害人的财产和学习用品;传播谣言说闲话;恐吓和威胁他人;让受害者遭遇麻烦,或令受害者招致处分;中伤、讥讽、贬抑评论受害者的体貌、性取向、宗教、种族、收入水平、国籍、家人或其他;分派系结党:孤立、杯葛或排挤受害者;敲诈:强索金钱或物品;画侮辱画,写侮辱性的文字;在网志或论坛上发表具有人身攻击成份的言论。

如果你身边的孩子遇到这类现象或者给其他同学实施这类行为,那么你一定要注意了。如何及早发现自己孩子被欺凌了或者欺凌了别人。

一、学会和你的孩子做朋友

如果能够和孩子成为朋友,做到无话不谈,那么你会轻松、及时掌握孩子的动态和内心世界,孩子会主动向你倾诉。

二、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细节和反常表现

如果不能够和孩子成为很铁的朋友,那么你就要主动多跟孩子聊天,学会耐心相处,善于发现孩子内心世界和反常的表现。

三、换一个角度看你的孩子

有些孩子在家长面前特别乖,家长对孩子特满意,可以出了家长的视线,你的孩子就是校园里的小霸王,就是欺凌的施暴者,当一天孩子出事,你自己都不相信。所以学会换一个维度你考量你的孩子,也许他并不是那么乖;也许他在学校被欺负,回来也不敢跟你说。

总认为不满18岁不受约束,当用青春为欺凌事件负责时都显苍白无力


在我们传统观念里,家长往往觉得,孩子上了学,就都归学校管了,学校以为,孩子放了学,就可以不管了;那么这就形成了一个管辖盲区。从社会工作的角度来说,孩子的教育是建立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统一。当家庭和学校出了纰漏,只能依靠社会教育,那么在法治面前再谈亲情总显得为时已晚。

今天我们都怜悯受害者,但施暴者同样是一群未成年,当我们说谁该为事件负责的时候,各环节都能开脱掉。

然而当他们用青春年华时为欺凌事件负责时一切都显得苍白无力。

声明:本文不针对任何人和事,仅从校园欺凌带给我们的思考:如何更好的保护青少年远离校园欺凌,既不做受害者,也不做欺凌的施暴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