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立體式司法服務鋪就民企發展新路

○趙德剛 趙大為

近年來,淮安市兩級法院結合實際,不斷延伸審判執行職能,主動對接民營企業司法需求,妥善化解涉企糾紛,依法審理企業破產清算案件,促進企業健康發展;堅持人性化司法,慎重使用查封、扣押、凍結等強制手段,幫助企業走出困境;開展法潤民企“6+1”行動,指導企業解決在生產經營過程中涉及的權益維護、知識產權、環境保護等方面的法律問題,形成了從立案、審判到執行的立體式司法服務舉措,為助推當地民營企業健康發展鋪就了一條條新路,較好地營造了“安商護企、護商興企、助商利企”的法治化營商環境。相關經驗被全國工商聯、省委辦公廳、省高院等信息採用。

走訪調研讓服務措施更“精準化”

民營企業是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服務保障民營經濟健康發展是法院審判職能充分發揮的應有之義。如何做好司法服務?淮安中院牢固樹立“一切從實際出發”的服務理念,結合所掛鉤幫扶的淮安市安潔醫療有限公司等72家民營企業,組織相關人員主動深入上述企業開展走訪調研,積極瞭解他們的司法需求。

通過走訪調研得知,淮安民營經濟貢獻了61.1%的稅收,提供了80%的就業崗位,但民營企業在經營發展中也遇到了市場、融資、轉型等方面的困難。基於調研實情,結合審判工作實際,淮安中院於今年1月2日出臺《關於為民營經濟健康發展提供優質司法服務和堅強司法保障的意見》的一號文件。該《意見》從立案、刑事、民事、商事、行政、執行等各個審判領域和審判環節,要求全市法院今後在審理涉民營企業案件中,將全面貫徹平等保護、罪刑法定、疑罪從無、誠實守信和保護產權、依法糾錯原則,積極推動形成公平公正、規範有序、合作共享、充滿創新活力、健康發展的營商環境。

根據《意見》要求,4月初,淮安中院與淮安市工商聯又共同推出法潤民企“6+1”行動項目,即民企法律風險防範機制、民企運營法律體檢機制、涉民企糾紛多元調處機制、涉民企糾紛“綠色訴訟”機制、民企法律文化培育機制、“法企同行”法律宣講機制,以及一名法官掛鉤一家以上民營企業等“六項機制一個掛鉤”,組織全市法院商事法官走入民營企業開展實地走訪調研,充分了解民營企業發展現狀、存在問題和司法需求;針對部分企業家對出臺服務企業文件能否落地見效的擔憂,紮實做好跟蹤回訪工作;及時通過約談提醒、集中交辦、實地督導等方式,將企業反映的問題反饋至責任單位或部門,推動文件精準落地,為民營企業提供“一對一精準化”服務。

10月初,上任伊始的淮安中院黨組書記、代院長章潤就來到江蘇順海科技公司、江蘇理士電池公司等民營企業,深入企業廠房和車間,詢問企業生產經營情況和司法需求,詳細瞭解企業經營風險和勞動爭議等情況,圍繞企業發展過程中可能遇到的法律問題和法律風險與企業負責人和職工進行交流。據統計,截至目前,全市法院共有400餘名法官與民營企業建立常態化掛鉤聯繫,先後走訪民營企業達500餘人次,組織進企業開展法律體檢和諮詢服務達400餘場次。

除了“走出去”瞭解情況外,該院還通過“請進門”徵詢建議形式,提高服務的針對性和實效性。2018年7月,在《關於充分發揮審判職能作用依法保護企業家合法權益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的實施意見》出臺前,該院就召開了10場相關企業家參加的座談會,收集近百條意見。多次參加過法院座談會的江蘇金象傳動設備有限公司董事長任漢友感慨地說:“法院每出臺一個服務企業的文件,都會事先徵求我們民營企業家的意見,充分體現了服務的誠意。”

通過“走出去”和“請進來”的方式,淮安中院瞭解到在淮民營企業規模較小、風險抵禦能力較弱、涉訴矛盾糾紛較多等特點,及時組織相關部門人員加強對民營企業法律風險分析和防控,編撰發佈公司治理和經營、刑事、企業用工等類法律風險提示書,專門召開公司糾紛案件審判工作新聞發佈會,發佈公司糾紛案件十大經典案例,提出公司企業法律風險防控建議20餘條,為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的法律風險提前作出防範提供了有益幫助,深受廣大企業家的好評和歡迎。

綠色通道讓企業當事人儘量“少跑路”

司法服務,從立案開始。淮安中院較早地開通涉民企糾紛“綠色通道”機制,對涉企案件實行優先立案、優先送達、優先調解、優先審理、優先執行的“五優先原則”,切實減輕涉訴企業負擔。如今,這條“綠色通道”藉助科技力量變得更加快捷便利。

今年9月17日,淮安市淮陰區法院利用跨域立案系統,跨越二百餘公里的距離,成功為一起建設工程分包合同糾紛案件在外地的公司當事人劉某立了案,減少了他的訴累。

原來,該案實際施工地在淮安市淮陰區,在安徽忙著其他工程的當事人劉某準備打官司的時候,已做好了“購買火車票、預定酒店”回到當地受理案件法院立案的心理準備。當後來聽說法院具備“跨域立案”功能時,劉某就抱著試試看的想法就近在安徽省明光市法院遞交立案材料。讓他沒想到的是,淮陰區法院跨域立案專員通過跨域立案系統,在15分鐘內對發送過來的相關案件材料進行審查接收,並予以成功完成立案。劉某連聲感慨:“當時想著儘量跑一趟就辦好立案手續,沒想到一趟也不用跑就立好了。”

開展“巡迴審判”也是淮安法院為涉訴企業打官司提供便利的方式之一。淮安中院在市工商聯建立非公企業巡回法庭,在臺商服務中心派出的涉臺商臺企巡回法庭,就近負責經調解委員會調解成功案件的司法確認以及調解不成案件的就地立案、開庭工作,並將有調解希望的案件委派或委託給調解員調解。清江浦區法院與區工商聯共同創設“法商園地”品牌,成立以來已經為49家民營企業開展巡迴審判55場次。

全市法院還紮實推進民商事案件繁簡分流工作,對涉企簡單案件“快審快結”,盡力縮短案件辦理週期;將重大、疑難、複雜涉企案件交由院庭長辦理,實行“繁案精審”,增強案件審理社會效果。

依法嚴懲刑事犯罪讓經營者“守規矩”

民營企業健康、高效的發展需要良好的社會外部環境。淮安兩級法院高舉刑事審判之劍,依法懲治涉民營企業的刑事犯罪,對欺行霸市、強買強賣、損害民營企業信譽、產品聲譽等犯罪行為以及影響民營企業正常經營的涉黑惡勢力,依法進行嚴懲。

淮陰區聶元元等15人涉嫌組織、領導、參加黑社會性質組織等罪一案是省公安廳、檢察院、法院共同掛牌督辦的重大涉黑案件,也是全省法院在“掃黑除惡”專項鬥爭開展以來首個判處死刑的涉黑案件。聶元元等人通過毆打施工方人員、插手土方工程,在淮陰區多個鄉鎮實施了尋釁滋事、開設賭場、高利放貸、暴力討債等大量違法犯罪活動,非法攫取財產共計1056.9萬餘元。最終,首犯聶元元一審被依法判處死刑,主犯徐寧及其他成員分別被判處3年以上有期徒刑至無期徒刑不等。

該案件的宣判,不僅僅還被害人一個公道,更切實維護了各類市場主體公平公正規範有序競爭的市場經營秩序,充分保護民營企業家人身和財產利益,響鼓重槌地傳播著經營必須“守規矩”的理念。

訴調對接機制為涉訴民企多元“解糾紛”

淮安某染整公司與淮安某燃氣公司因燃氣費問題鬧上了法庭,淮安中院在查明本案糾紛發生的具體原委後,通過淮安市“非公企業”訴調對接平臺邀請淮安市工商聯參與調解,並將該價格調整的具體原因和過程等情況及時反饋給染整公司,最終,在各方共同努力下,燃氣供應企業和使用企業握手言和。

早在2016年11月,淮安中院就與市工商聯聯合建立“非公企業”訴調對接機制。通過該機制促進商事糾紛實質性化解。據統計,2018年非公企業訴調對接機制成功化解非公企業商事糾紛30餘起,涉案金額達1.6億多元,幫助非公企業節省訴訟費、執行費達120多萬元,該做法當年得到國家工商聯調研組的充分肯定。

為將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挺在前面,淮安兩級法院又積極構建起“三個對接平臺”,即與工商聯、司法局聯合建成的非公企業訴調對接平臺,與臺辦聯合建成的涉臺商臺企糾紛訴調對接平臺以及市中院自主開發的“無訟淮安”在線多元調解平臺,形成了涉民企糾紛線上線下、訴內訴外聯動化解格局。目前,非公企業訴調對接平臺已吸納50多名知名企業家、商會秘書長、法律工作者等擔任非公企業調解委員會調解員。自2018年以來,非公企業調解委員會共接受市中院委託調解商事糾紛60餘起,涉案金額3.8億元,幫助企業節省訴訟成本2000餘萬元;其他非公企業調解委員會也幫助化解糾紛200餘起,真正實現了商事糾紛商人解決;涉臺商臺企糾紛訴調對接平臺自2018年10月建成以來,也依法處理涉臺商臺企糾紛30餘起,涉案標的總額達1.88億元。

破產重組讓具備再生產價值企業“重起步”

淮安法院建立破產企業分類甄別機制,對陷入資金困境但仍具挽救價值的企業,利用破產重整或庭外協議重組等方式促使企業煥發生機;對喪失經營價值且再生無望的企業,依法進行破產清算,推進“殭屍企業”出清,助力營造民營企業及時救治與有序退出的市場環境。

江蘇安華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2006年,是一傢俱備專用車生產資質的企業。2015年底,因原企業投資人投資失敗,導致生產停頓、拖欠職工工資,並於2016年3月全面停產,引發訴訟案件112件,涉案金額達5030餘萬元,出現多名債權人到該公司哄搶物資的情況。後經債權人申請,該公司破產清算一案由淮安經濟技術開發區法院依法受理。

本著“多兼併重組,少破產清算”的原則,淮安經濟技術開發區法院主要領導親自擔任該案審判長,多次深入到該公司現場調研察看,瞭解到該公司作為民營企業,具有專用汽車生產資質,具備生產條件和較好的發展前景及市場競爭力,仍有挽救的可能。為此,法院一方面按破產程序依法推進案件審理,一方面積極推進破產重整。最終,在法院等努力下,江蘇某某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與淮安經濟技術開發區達成投資江蘇安華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意向,預計總投資3.8億元,年產2萬臺,年產值10億元以上,促進了生產要素優化組合。

窮盡各種執行手段讓企業“再回生”

“我們是家民營企業,那3000多萬元要是不能儘快執行位,企業必定陷入破產困境,那段時間我真是快急瘋了。”今年8月上旬,江蘇清陶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盱眙負責人李崢對來企業開展走訪調研的淮安市中級法院黨組成員、政治部主任韓俊談起企業經歷的一場官司,臉色凝重地說。

位於盱眙縣的江蘇清陶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年銷售收入達1億元。前幾年,該公司在與山東某公司經營來往過程中,發生了金額達4000萬元的票據糾紛。作為原告的該公司將山東某公司起訴至盱眙法院,要求對方及時支付上述債務。被告山東某公司履行了400萬元的債務後,就不再按期履行債務。該公司無奈向盱眙法院申請強制執行。

“企業如涸澤之魚,我們必須分秒必爭。要是因為我們執行不力,眼睜睜看著企業倒閉,那就是我們的失職。”案件承辦人盱眙法院執行幹警王洪光一樣心急如焚。他窮盡各種手段,商請山東、天津等多家法院協助查找山東某公司名義下的各類財產,終於查詢到該公司在煙臺某商業銀行有一筆8000萬元的資金入賬。王洪光立即著手對其進行網上凍結和扣劃,但未能完成。經分析,王洪光判斷該筆資金應該是保證金,網上無法正常完成。於是他立即趕赴山東煙臺,線下依法對該筆資金中的3700餘萬元進行凍結。為了保證該筆資金安全扣劃到位,王洪光又實地到被執行人處瞭解企業生產經營、債權債務、工人工資發放等情況,並與該公司有關負責人進行溝通,反覆向他們說明有關法律法規以及企業失信的嚴重後果。懾於法律的威力,經過反覆溝通之後,山東某公司終於將執行標的額3700萬元的執行款通過轉賬的方式,全部履行到位。

“這是一起涉及跨省跨區、標的額達3700萬元債權糾紛執行案件,從向法院立案申請強制執行到執結到位,僅僅用了27天時間,讓我們企業‘起死回生’,真的是十分感謝。”李崢說到這,笑得很開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