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小石虎胡同的这颗枣树,应该“见过”曹雪芹的

点击右上方“关注”游遍北京,带您游遍北京。

这里有过很多传说,还曾传此处是北京四大“凶宅”之一

这里住过贝子住过公主,曹雪芹在这里创作了《红楼梦》徐志摩在这里写出了:我们的小园庭,有时荡漾着无限温柔……

西城小石虎胡同的这颗枣树,应该“见过”曹雪芹的

传奇 | 公主府成“凶宅”

小石虎胡同,东西走向,东起横二条,西至西单北大街,全长199米,明代称石虎胡同。

1965年改称小石虎胡同。

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座落在这里的两处宅子,小石虎胡同7号和8号(今31、33号),这里是京城里保存较好的明清府邸。

西城小石虎胡同的这颗枣树,应该“见过”曹雪芹的

7号院在明代是延陵会馆,又称常州会馆或武进会馆,是江南举子进京科考居住学习的地方;

明末,为东阁大学士、宰相周延儒的府第;到了清初,这里又成为吴三桂之子吴应熊的府邸。

因清皇太极的小女即十四格格恪纯公主下嫁给吴应熊,这里一直被人们称为“驸马府”,又称“恪纯公主府”。

康熙年间,这里成了右翼官房;雍正三年改为右翼宗学,曹雪芹当教师就是这个时候。

乾隆二十一年(1756),清大臣、学者裘文达入住这里。裘文达时任工部尚书,在此度过18个春秋直至病逝。

道光二十年(1840),这里成了安徽潘氏住宅;民国初年,是议长汤化龙宅,属财政部官产;民国十一年(1922),经梁启超申请,当时的大总统黎元洪批准将此院拨予开设松坡图书馆第二馆。

8号院原为绵德府。

绵德是清高宗第一子定亲王永璜之长子,乾隆十五年(1750)袭王爵,乾隆四十二年封镇国公,此处是他封镇国公以后的住宅。此院旧时也称“毓公府”。

府坐北朝南,三进院落。府中北院,巍然屹立着一棵巨大的古枣树。树高达15米,干周长达3米,始植于明初,距今已六百多年,是北京的“古枣树之最”,人称“京都古枣第一株”。

西城小石虎胡同的这颗枣树,应该“见过”曹雪芹的

据说明末武进人董心葵,一次看到延凌会馆门斜墙塌,就出钱把会馆整修一新。

董心葵很有心机地把宅院送给了万历四十一年的状元郎周延儒,这里成了“周府”。

崇祯三年(1630年),37岁的周延儒就成为首辅大臣。

崇祯六年(1633年),因为周延儒为官贪婪、任用亲信,被另一个大学士温体仁排挤,托病还乡。

崇祯十四年(1641年),他复出再为首辅。

清兵打来后,不谙军事的周延儒,请僧道百人在石虎胡同口设大法场,诵《法华经》第7卷,热闹一时

崇祯十六年(1643年),清兵逼近京畿,周延儒自请督师,然而他“驻通州不敢战,整日与幕僚饮酒作乐”,却假传捷报蒙骗皇帝,后被锦衣卫指挥骆养性揭发,周延儒获罪流放戍边。不久,崇祯帝勒令他自尽。

西城小石虎胡同的这颗枣树,应该“见过”曹雪芹的

康熙十三年(1674年),因吴三桂反清,“吴应熊及其子吴世霖处绞,其余幼子俱免死入官”。

驸马爷死了,但皇太极的第14女和硕公主毕竟是皇族格格,康熙帝经常下诏慰藉公主,谓其“为叛寇所累”。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公主去世,时年63岁,一辈子也没有留下名字。

故人们又称这里为公主府。

西城小石虎胡同的这颗枣树,应该“见过”曹雪芹的

传说纪晓岚曾描述过这所房子:

“袭文达公赐第在宣武门内石虎胡同,文达之 前为右翼宗学,宗学之前为吴额驸府,吴额驸之前为前明大学士周延儒第,阅年既久,故不免有时变怪,然不为人害也。厅西小房两楹,曰‘好春轩’,为文达燕见宾客地,北壁一门,横通小屋两极楹,童仆夜宿其中,睡后多为魅出,不知是鬼是狐,故无敢下榻其中者。”

惊鸿 | 文人百年对话

雍正二年(1724年),清政府分设左、右两翼宗学,培养宗室弟子。

宗学就是专为宗室所设的官学,主要接受王、贝勒、贝子、公、将军等级和闲散宗室的18岁以下子弟入学读书。

于是这里又成了右翼宗学所在地。

乾隆十年至十九年(1745—1754),曹雪芹在右翼宗学当差,与宗学学生敦敏、敦诚兄弟结识,并成为好友。也就是在这里,他开始构思《红楼梦》

西城小石虎胡同的这颗枣树,应该“见过”曹雪芹的

为了糊口他先在内务府做过短时期的堂主事,即整理文书档案的工作,乾隆十年(1745)前后又到西单石虎胡同(后迁至宣武门里绒线胡同东口)专为皇室子弟开设的官学——右翼宗学当了两年管理日常事务的差事。

当曹雪芹过着“寒冬噎酸齑,雪夜围破毡”的生活时,敦诚写了“劝君莫弹食客铗,劝君莫叩富儿门。残杯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

的诗句,鼓励他一定要把《红楼梦》写出来。

西城小石虎胡同的这颗枣树,应该“见过”曹雪芹的

敦诚《寄怀曹雪芹》诗中有句:

“爱君诗笔有奇气,直追昌谷披篱樊。当时虎门数晨夕,西窗剪烛风雨昏”。

诗中“虎门”一词,吴恩裕教授据《八旗文经》载果亲王允礼的《宗学记》一书考出即是右翼宗学。1964年,周汝昌先生又考据出“虎门”的地点是西单北石虎胡同。

乾隆二年,曹氏一家曾经出现过短暂的回光返照。

那是雪芹之父曹福頫在经过数年的监禁之后,终于赦免还家,雪芹也得授从六品州同的官职。曹氏一家眼看兴旺在即,然而晴天霹雳,另一桩大案使得这一家人再次惨遭抄没,曹雪芹的祖母也终于在连番打击后撒手人寰。

关于这一桩大案的来由,历来学者争论不已,始终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

屡逢剧变的曹雪芹也离开了蒜市口,迁居到小石虎胡同33号居住

西城小石虎胡同的这颗枣树,应该“见过”曹雪芹的

曹雪芹正是在这里创作他的毕生之作《红楼梦》的,可以想象,当年金风乍起,暑气日消,夕事渐长,秋灯有味,夜话是多么大的享受,可恰没有聆听的耳福,以致咳唾珠玉,随风散尽。按周汝昌所说:

“院里的一株三百年的枣树,应该 ‘见过’曹雪芹的。”

西城小石虎胡同的这颗枣树,应该“见过”曹雪芹的

而百多年之后,又一位文人出现在这里,写下影响一个时代的作品。

1918年,徐志摩离京,赴美留学,1922年底,徐志摩回到北京,很快来到石虎胡同7号好春轩居住,出任松坡图书馆第二馆的英文干事。

西城小石虎胡同的这颗枣树,应该“见过”曹雪芹的

1924年春,徐志摩在今天的小石虎胡同创办了新月社。

对徐志摩来说,石虎胡同七号具有特别的意义。当时感情上遭遇挫折,事业上也不太顺心,他以排解忧愁的方式,发起以石虎胡同7号为俱乐部的聚餐会,每两周聚餐一次,经常来参加聚会的有胡适、陈西滢、林徽因、林语堂等作家文人,也有梁启超、林长民等社会名流。

作诗叙旧,唱和痛饮之余,徐志摩还经常表演京剧、昆曲,为宾客助兴。

聚餐会后来逐渐发展壮大,演变成为著名的新月诗社。

徐志摩曾这样评价新月社的沙龙:

“房子不错,布置不错,厨子合适,什么都好……有舒服的沙发躺,有可口的饭菜吃,有相当的书报看。”

西城小石虎胡同的这颗枣树,应该“见过”曹雪芹的

而关于小石虎胡同,最让人难忘的还是那首《石虎胡同七号》:

西城小石虎胡同的这颗枣树,应该“见过”曹雪芹的

我们的小园庭,有时荡漾着无限温柔:

善笑的藤娘,袒酥怀任团团的柿掌绸缪,

百尺的槐翁,在微风中俯身将棠姑抱搂,

黄狗在篱边,守候睡熟的珀儿,它的小友

小雀儿新制求婚的艳曲,在媚唱无休——

……

落定 | 古迹终成历史

民国之后,这里已不再是贵族大院,但各种历史风云仍在此会际。

1912年,蒙古贵族贡桑诺尔布(俗称贡王)出任参议院议员、蒙藏事务局(两年后改称蒙藏院)总裁,总管边疆和民族事务。

贡王性情恬静,通晓蒙、满、汉、藏文字,是个力图变革图强的新派王公。

他呈报大总统,设立民国后第一所专门招收蒙古族学生的国立官费学校——蒙藏学校。

西城小石虎胡同的这颗枣树,应该“见过”曹雪芹的

1913年3月,蒙藏学校在西黄城根西南转马台内的孙家花园成立,学生来自前清理藩部所属咸安宫、唐古忒学、托特学和光绪年间设立的蒙古学等校的学生。

课程开始只设政法(补习班性质),后来增设蒙古文,其余课程与普通中学相同。由于孙家花园教室少,离学生宿舍又远,经费困难,蒙藏学校停办了数月。

1916年8月,北洋政府财政部把西单石虎胡同8号院毓公府租给蒙藏学校办学。

“本校租到财政部官产处官房一所,坐落于石虎胡同,共计大小房屋103间。约定租期以10年为限,每月付给岁修费洋70元。”11月复课时,蒙藏学校就迁到了西单石虎胡同。

1918年4月,第一批预科学生毕业,进入法律专科,学校改名为蒙藏专门学校,简称“蒙专”,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少数民族高校。

西城小石虎胡同的这颗枣树,应该“见过”曹雪芹的

1919年五四运动中,蒙藏学校学生积极参加游行示威,并在《晨报》上以《蒙藏学界之愤激》为题,刊登了蒙藏学校学生的罢课宣言。

学生代表荣耀先与瞿秋白、许德珩、张国焘等共同发起成立北京学生联合会,以“蒙藏学校一百三十人”名义参与签署《致巴黎专使电》、《致巴黎和会电》等爱国文电。

在李大钊的鼓励下,荣耀先回到家乡土默特旗,动员蒙古族学生到北京蒙藏学校求学。

1923年秋,李裕智、云泽(乌兰夫)、吉雅泰、孟纯、云润、多松年、奎璧、赵诚、朱实夫、佛鼎等39名蒙古族学生来到蒙藏学校就读。

进入蒙藏学校后不久,由于学生声援了土默特旗农民代表反对丈量土地的斗争,1923年冬,北洋军阀政府取消学生的官费待遇,企图逼迫贫困学生退学。

西城小石虎胡同的这颗枣树,应该“见过”曹雪芹的

后来,这里一度成为百花市场,再后来,就有了特别特鞋业城、西单劝业场、民族大世界。

十余年来,招牌几换。只有南侧小院内的北京枣树王还在,树被围栏保护,说明牌上写着这里曾是曹雪芹旧居。

2006年,这里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更多美文,敬请关注“游遍北京”;关注“游遍北京”,带您游遍北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