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和李治两口子闹别扭,却造就了4座书法丰碑

武则天和李治两口子闹别扭,却造就了4座书法丰碑

写完《雁塔圣教序》后,褚遂良留在了中央。


武则天和李治两口子闹别扭,却造就了4座书法丰碑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局部

不到两年,因为反对立武则天为皇后,褚遂良被赶出朝廷。

武则天照样当了皇后,还逐步掌握了权力。

武则天称后之后,常到大慈恩寺做佛事。但她每次路过大雁塔,看见褚遂良所写的“圣教序碑”,就像看见了两根刺。

于是,在她的授意下,借着唐高宗去洛阳的机会,在玄奘的家乡缑氏县(今偃师市境内)招提寺让书法家王行满又写了一块《大唐二帝圣教序》碑。《中州金石记》评价此碑“用笔端方绵密,绰有姿致,不在遂良之下”。


武则天和李治两口子闹别扭,却造就了4座书法丰碑


王行满《大唐二帝圣教序》局部

领导身边总是不缺拍马屁的人,也不缺拍马屁的机会。

看到皇后这么不待见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而她又喜欢王羲之的字,有人就请王羲之的后人、弘福寺沙门(和尚)怀仁以集字的方法,从官府收集的王羲之书法作品中挑字拼成《圣教序》全文,于672年刻成另一块书法史上著名的《圣教序》碑,全称《怀仁集字圣教序》。又因碑首刻了七个佛像,别称《七佛圣教序》。

《怀仁集字圣教序》尽管是拼出来的,但绝非拼凑出来的。

怀仁学书有深厚造诣,并对集字刊刻持严谨态度,所以《怀仁集字圣教序》完好地再现了王羲之书法的艺术特征,仍不失为临习王羲之行书的最佳范本之一。


武则天和李治两口子闹别扭,却造就了4座书法丰碑


《怀仁集字圣教序》

随着武后权柄日重,唐高宗渐渐也感受到了“失势”的滋味。

663年,在褚遂良曾任职的同州,又立起了翻刻的褚遂良写的《圣教序》碑。这里面是不是得到了唐高宗的支持,谁也说不清楚。

周总理的伯父、文史鉴藏家周嵩尧曾评价同州《圣教序》:“雁塔圣教瘦而逸,同州圣教腴而庄,然同州之刻比之雁塔为后,其时褚公己没,或曰乃翻刻雁塔本也,故雁塔之价值,更在同州之上。”


武则天和李治两口子闹别扭,却造就了4座书法丰碑


褚遂良《同州圣教序》

总结一下,说起《圣教序》一共有4种:

1、褚遂良楷书,今存慈恩寺大雁塔下,世称《雁塔圣教序》。

2、王行满楷书,原建于偃师招提寺,世称《招提寺圣教序》,现只有残石存于偃师县商城博物馆。

3、怀仁摹集内府收藏王羲之书法而成,行楷混杂,《怀仁集王圣教序》,现存放于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

4、褚遂良楷书,翻刻于同州(今陕西大荔),世称《同州圣教序》,现存于西安碑林博物馆。

我们临习褚体,最常用的是《雁塔圣教序》。

因为《雁塔圣教序》最能代表褚遂良楷书风格。

字体清丽刚劲,笔法娴熟老成,方圆并用,外柔内刚,看似清瘦,却十分清劲饱满。

唐代张怀瓘说此碑:“美人婵娟,似不轻于罗绮;铅华绰约,甚有余态。”

清王澍《虚舟题跋》说:“雁塔本笔力瘦劲,如百岁枯藤,而空明飞动,渣滓尽而清虚来。想其格韵超绝,直欲离纸一寸,律以右军之法,虽不免稍过,要之晴云挂空,仙人啸树,故自飘然,不可攀仰矣。”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宋徽宗的瘦金书,也是受《雁塔圣教序》的启发而来。

一笑可不是瞎说。

元末明初史学家陶宗仪在《书史会要》中就说:“初学薛稷,变其法度,自号瘦金书。”薛稷又是学谁呢?前面说过“买褚得薛,不失其节”还记得么?

杨守敬《学书迩言》记载:“褚河南《雁塔圣教序》,宋徽宗瘦金……实从此脱胎也。”

褚遂良的影响之深远,可见一斑。


武则天和李治两口子闹别扭,却造就了4座书法丰碑


薛稷《信行禅师碑》


武则天和李治两口子闹别扭,却造就了4座书法丰碑


宋徽宗瘦金书《大观圣作之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