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鑼鼓表現黃河兒女純樸、激昂、豪邁的情懷被譽為"中國第一鼓"

山西鑼鼓是一種傳統鼓樂

古老的黃河文化,鑄就了動人心魄的民間藝術,它以粗獷、剽悍、雄奇、自然的地域特色,表現了黃河兒女純樸、率直、激昂、豪邁的情懷,因而被譽為"中國第一鼓"。

山西鑼鼓表現黃河兒女純樸、激昂、豪邁的情懷被譽為

絳州鼓樂據史籍記載可追溯至初唐。619年(唐武德二年)十一月,李世民率兵從龍門渡黃河,屯兵柏壁秦王堡,討伐劉武周。新絳縣還遺存著李世民屯兵柏壁時用的擂鼓臺。據說當時的人們為慶祝秦王在各個戰役中取得的勝利,創作了一部表現李世民部隊的車輪聲、馬蹄聲、人喊馬叫聲,並具有氣壯山河氣勢的樂曲 《秦王破陣樂》。1988年,在北京舉行的"全國龍年音樂周"中,新絳縣農民業餘鼓樂隊上京演出,得到了國內外輿論的一致稱讚。絳州鼓樂素有"地動山搖"、"聞聲十里"之譽。絳州是山西鑼鼓音樂的一方寶地。花慶鼓、汾南車鼓、穿相鑼鼓,皆在此誕生;《秦王點兵》、《老鼠娶親》、《廈坡上滾核桃》等都在這裡昇華。2012龍年春晚,絳州鼓樂團有幸參演,以《鼓韻龍騰》擂響龍年,氣勢磅礴恢宏。

山西鑼鼓表現黃河兒女純樸、激昂、豪邁的情懷被譽為

以霍州、洪洞等五縣市組成的臨汾威風鑼鼓隊,曾赴京參加了第十一屆亞運會開幕式,太原鋼鐵公司鑼鼓隊曾出訪海外,並參加了柯受良飛黃和香港迴歸的文藝表演。當那些赤裸上身,頭系黃巾,身掛彩帶的演奏者們排開方陣,眾臂齊揮,隨著一聲震天般的吶喊,進場擂鼓時,那動人心魄的鼓聲,如波瀾衝擊九霄,似雷霆滾過天宇,以其雄渾壯闊的氣勢和撼天拔地的偉力,一展中華民族的陽剛之氣,擂出了中華民族激昂奮發,挺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偉大精神。這正是威風鑼鼓一鳴驚人、享譽海內外的根本原因。

山西鑼鼓表現黃河兒女純樸、激昂、豪邁的情懷被譽為

作為一種古老的傳統民俗文化。山西的鑼鼓文化有著悠久的淵源。《山海經·大荒東經》和《太平御覽》 582 卷引《帝王世紀》都記載了這樣一則上古神話:黃帝與蚩尤作戰時,蚩尤非常厲害,"銅頭啖石,飛空走險",長著一副銅頭,把石頭當飯吃,可以飛空走險。後來,黃帝得到了一種奇特的野獸,其名曰夔,"以其皮為鼓,撅以雷獸之骨,聲聞五百里,以威天下。"最後通過"聲震三千八百里"的鼓聲,使蚩尤為之震懾,終於將其降服。這裡,夔並非實有的動物,而是像龍、鳳、麟一樣虛擬的動物。人們認為,夔這種動物神奇無比,用它的皮製作的鼓,其響聲具有震懾力,可以除妖降魔,使人避災趨利。這體現了古老的動物崇拜。

山西鑼鼓表現黃河兒女純樸、激昂、豪邁的情懷被譽為

山西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這種原始崇拜意識也必然成為鑼鼓文化的深層內核。在山西屯留縣,傳說當地"瞪眼傢伙"這種鑼鼓藝術,最早用於敬神祭祀活動,或天旱求雨,鑼鼓手擂鼓時赤著身體,以示虔誠。在霍州一帶,傳說堯王時代當地便有以鼓樂祭神的習俗。在臨汾、洪洞一帶,有關於堯王把兩個女兒嫁給舜後,每年農曆三月初三女兒回孃家,四月初八再到婆家,當地百姓都組織龐大的鑼鼓隊迎送,並相互競賽,於是"威風鑼鼓"應運而生。由此可見,山西鑼鼓文化裡積澱著豐富的神話、傳說及圖騰、巫術等古代宗教意識。它既富有新時代的風采,又是研究古代文化的活化石。

山西鑼鼓種類繁多,內容豐富,總體風格以節奏強烈明快、場面壯闊見長。具有濃郁的的地方特色,鮮明的民族風格,觀賞後令人激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