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是姜子牙封地,为何后来的齐王成了田氏?田氏是如何代齐的?

崔雨锴


齐国存在过两个政权,春秋是“姜齐”,战国是“田齐”。姜齐就是姜子牙的后代,田齐是田氏大臣篡夺了姜家的大位、成为新的齐国君。

“田氏代齐”是战国时期影响很大的一件事。

任何一个政权,会被新政权取代都有自身的问题。姜齐的问题就在于仁和弱,对于大臣们太过仁善,给了许多封地和权力,等发现不对劲想收回来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大权早已旁落。

那么田氏是怎么代齐的呢?这是个漫长而精彩的故事。

先说一下田氏代齐的经过

当时齐国内不只是田家势大,还有鲍、栾、国、庆、两个高氏,一共七大家族掌控着齐国的朝政,齐国君的处境和周天子差不多。

公元前545年,田氏四世孙田桓子联合了鲍氏、栾氏、高氏几家共同灭掉了庆氏,没过几年又联合鲍氏灭掉了栾氏和其中的一个高氏,之后收卖民心,使得齐国民众都很喜欢田氏。

公元前489年,齐景公死后,田桓子之子田僖子发动政变,驱逐了国、高二氏,立公子阳生为国君,从此齐国田氏一家独大,一直掌握着齐国的大权。

公元前481年,田僖子之子田成子杀掉了齐简公另立齐平公,齐国君成为田氏的傀儡。

公元前391年,田氏八世孙田和把姜齐最后一代国君齐康公放逐到海上,只给他留了一个小城做为食邑,姜齐彻底结束,田氏成为齐国新的主人。

再说一下背后的那些事儿

田氏的不臣之心,可不是在公元前545年才有的,得追溯到他们这一支的祖先陈完。

一个陈一个田,这真是一家?是的!(关于古人的姓氏,我写过一篇图文,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查看)

陈完本是春秋时期陈厉公妫跃之子,妫氏,名完,死后谥为“敬仲”。

妫跃是陈恒公次子,长兄太子免已死,还有三弟妫林、四弟妫杵臼(也有史书记载妫跃是陈文公的儿子,那就比妫免、妫林、妫杵臼等长一辈,此处采信妫跃是陈恒公次子)。

陈完出生后陈厉公请很有名气的周太史为他算卦,周太史一见卦象大为惊奇,说道:“这是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有取代王者之象。如果不是取代陈国,那就是异国;如果在异国,必然是姓姜的;如果不是他本人代国,那就是他的子孙。”

这段话记录在《史记》里,但我深表怀疑。能从卦象看出未来会代国已经很神了,竟然还能看出被取代的国君姓什么?这目的性太强了!很象是田氏代齐成功之后的牵强附会。

毕竟《史记》成书于西汉,离春秋也有六百多年的时候,很多东西司马迁也是听来的,并没有真凭实据。

做为国君之子,陈完本有机会执掌陈国。但后来陈厉公被三弟妫林所杀,妫林自立为陈庄公,没几年妫林也死了,妫杵臼继位为陈宣公。

本来能当国君现在只能当大夫,陈完的心情如何史书上没有记载,但我想肯定是不大好的。不过他压住了怒火,很注意经营自己的名声,成为陈国有名的贤者——这方面他的后代做得更好。

陈宣公的太子御寇被陈完的贤达所折服,和他关系很好,陈宣公就担心儿子要和亲戚联合起来作乱,诛杀了儿子。

很多人可能觉得这种思维莫名奇妙,这种情况下该杀的不是亲戚吗,怎么杀上了儿子?陈宣公是不是老糊涂了?

他才没糊涂呢,儿子才是离他的国君之位最近的人,杀亲戚顶什么用?亲戚篡位的成功性低于儿子,杀儿子才能让他有安全感。这是典型的封建统治者思维。

虽说陈宣公一时之间不会对陈完动手,但陈完还是被吓到了,收拾包袱带着家眷就跑到了齐国。

当时齐国是齐恒公在位,就是历史课本上出现过多次的姜小白,春秋五霸之首。他对陈完很礼遇,想让陈完做卿,陈完推辞了,只受了工正之官。

齐国贵族齐懿仲还将女儿嫁给了他,又卜了一卦,按卦象的意思,陈完的后代将在齐国发达,五代之后就能掌齐国大权,八代之后就是齐国首屈一指的人家,差不多就是指国君了。

我认为这和陈完出生之时的卦象一样,都是田齐为了证明自家是上天选择才杜撰出来的。

要真有这种卦象,只怕齐恒公早将陈完一家全杀了。哪能容他们在齐国生息繁荣?

那陈又是怎么变成田的呢?一方面是古音陈和田相近,一不小心就会听成田;一方面则是陈完不想为陈宣公的暗杀目标,改氏避祸。

从此陈完这一脉就在齐国发展了,每一代子孙都很有出息,得到齐国君的信任,一步步的蚕食了姜齐。

在这一过程中,田氏国内国外两手抓。

国内:注意引导舆论,同时施惠于民,让国民们自然而然的接受了田氏为君。

国外:早就和周边各国搞好关系达成协议,还拉拢了周天子,让他们在此事上保持静默。

要知道齐国是周天子分封的,擅自换国君是大罪,周天子有权过问,周边诸侯们也有义务维护他国的正统性,这其实也是在维护他们自己的正统性。

也就是说,他们都有资格站出来为姜氏说话,但他们都被田齐收卖了,默许此事发生。难怪圣贤们叹道:人心不古,礼崩乐坏。

田氏的结局

田氏延续了很久,秦始皇没把他们灭了,刘邦项羽也没有。

汉朝建立后,为了削弱各地豪强的残余势力,也为了发展关中,刘邦将各国残余贵族强行迁了过去。田氏家族因为太大了,按照门第顺序被简单粗暴的分为第一、第二、第三至第八氏。

所以我们要是听到这些像数字一样稀奇古怪的姓氏,就可以判断他们是田氏的后裔。

例如《风云》里出现过的第二梦,以前我以为这是外号,后来才知她就姓“第二”,从姓氏来看也是田氏的后人。

【结语】

值得一提的是,田氏从陈完起就非常注重民心,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代姜之后更是如此。稷下学宫是最直接的体现,学术自由开放,国君大气包容,造就了百家争鸣的盛况。

但田氏取代了有恩于己的姜氏,终究是件不厚道的事情。也许是因为自家也是出身诸侯,所以不甘居于人下吧。

而对于周天子来说,这是很危险的一件事,因为这让诸侯们看到了周朝的软弱,从此更加肆无忌惮。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缥缈峰下一粒沙


春秋时期的齐国王室是姜子牙(吕尚)的后代,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就是姜子牙的后代,齐桓公十四年,陈国公子完由于国内动乱逃到齐国,齐桓公封陈完担任工正(管理百工的官职),古代田与陈这两字音义略同,公子完死后他的后代改姓田,这就是齐国田氏的由来!

后来齐国公室不得人心,比较腐败,田氏用大斗借出、小斗回收的办法趁机收买人心,齐国百姓纷纷投靠,田氏的户口与实际大大增加。齐景公死后,田氏家主田乞驱逐当权的国氏和高氏,另立国君,自任国相,这一年是公园前489年!八年后田乞的儿子田恒杀了齐国国君齐简公和许多公族,拥立齐简公的弟弟继位,从此齐国国政彻底被田氏掌握,齐国国君成为傀儡!然后历经百年的发展,田氏对内掌握了齐国大大小小的城邑,对外争取盟友,与三晋互通使节,田氏几乎已经拥有齐国!

公园前386年,田氏家主田和正式取得周天子的准许,成为齐侯,列名于周朝王室,而吕氏齐国的最后一任国君齐康公被迁往海边,只给了一座小城祭祀祖先,到此齐国进入了田氏时代!


老宗说历史



在中原地区的超级大国晋国被三家分了,所以我们上次谈到赵韩魏三家把晋一分为三,那么在黄河的下游,率先成为春秋霸主的齐国也在偷梁换柱的易主。由原来的姜姓正在变为田姓,本来齐国是姜子牙的封国,国姓姓姜,齐国的很多女子,嫁到春秋时期各个诸侯国做妻子,给他们的国君做妻子,就出现了所谓的文姜,所谓的宣姜,都是姓姜,而且那个时候齐国是经济发达,民风开放,盛产俊男靓女,所以大大小小的什么带姜字号的齐国的女子,到其他各个国家,成为春秋时代的一道风景线。

而且齐国的国臣就是上卿,长期是由姓国和姓高两姓所控制,那么怎么就变成一个田氏呢,这是因为在齐桓公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在齐国西边有一个国家叫陈国,据说是舜帝的后裔,在西周的时候第一个诸侯国,那么齐桓公的时候这个国家发生了意外。陈国的太子叫陈完,没有能够继承这个地位,他就逃到了齐国,逃到齐国以后齐桓公想给他一个卿,给他一定的地位,但这个陈完坚决不干。说我是羁旅之臣,来逃难的,能够在齐国生存下去就非常感谢了,所以坚决不干做卿,齐桓公他也是君子之风,从来不强人所难。你既然觉得不合适,就给你一个工正,什么叫做工正啊,就专门管工匠管理工匠,这样陈完就在齐国生活下来。

同时在齐国 取了一个姜姓女子,于是就和齐国的公族联姻了,同时也避免大家老是记住他是一个陈公子,陈国的太子。所以把自己的姓由陈改为姓田,这当然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说那个时候成和田它的读音相似所以取一个谐音就姓田了。另外一个说法,说是他到齐国以后把这个田这个地方分给他,所以从此以后姓田,天下有了田氏家族,那么这个陈完,现在应该叫田完了,因为是舜帝的后代所以他行事,据说也有舜帝的那种作风,待人非常谦恭,非常愿意帮助人,他死了以后这个谦恭和帮助人变成田氏家族里第一个代代相传的家风,这样一来,这个家族就在齐国扎下根,并且迅速的繁衍起来那么到了第六代。


这个田氏的主持人叫做田乞,就做了齐国的大夫,同时主管财政,他利用这个机会干了一件在当时看起来是极其是不可理解的事,无论他自己家里的田租给别人,还是他代理国家放粮,他都采取小斗进,大斗出,这个跟我们传统理念上地主收租完全不一样,这样一来,无论是老百姓,无论是贵族都得到了很多的好处,所以大家对田氏,就更加拥护,这个时候就出现了一些传说了。两个传说,第一个传说,说这个田完就是陈完,他出生的时候,那个时候她父亲还是国君,陈国的国君,正好东周的太史来到陈国。就让东周的太史,给这个新生的小孩算上一卦,东周的太史,那就太史都是和天人对话的,具备当时最高的知识。

这太史给他占了一卦,发现这个卦象很奇怪,很难理解,这个卦象叫观国之光,所以他就对这个陈国的国君进行解释,说你看看这个卦象很奇怪,第一观国之光,有反客为主的意思,那么是不是这个小孩以后的陈国另外建立一个国家呢,不可能因为他是这里的主人。那么第二他就有可能在另外的地方建立一个国家这叫反客为主,但是从卦象来看,的这个小孩这一代他实现不了那么应该是他后代干的事,那么他应该在哪里反客为主,好像是应该在一个姓姜的国家,这个指向就非常明确了,最后如果这个小孩的后代在姓姜的国家长大了,你这个成果就要衰落下去,这叫,物莫两大,你不可能说你的后代在别人的国家壮大起来,你这个国家又繁荣起来,物莫两大不可能得两头这是一个传说。


另外一个传说,说是陈完到齐国以后,娶了一位姓姜名女子做妻子,这个姓姜女子家里也给他算了一卦,这个卦象指向非常明确,这占文是这样说的:凤凰于蜚,和鸣锵锵,有妫之后,将育于姜,五世其昌并于正卿,八世之后,莫之与京。这个就有意思了这个指向非常明确,什么叫做有妫之后就是陈氏的后代,那么通过姜氏,他在齐国进行繁衍,繁衍到了第五代以后,他开始昌盛,变成正卿,到了八代以后,恐怕齐国没有哪个可以跟他进行争锋了, 他一定是正在取代齐的过程中来制造社会舆论,过去的舆论是非常重要的,他使民心觉得本来一个可能不合理的事情,它逐渐变得合理化了,它起这样的作用,后来田氏果然是这样,刚才说到这个田乞,就是田完的第六代孙,到了田和的时候,第九代,受到周天子的承认,成为诸侯,这个时间是公元前404年,比承认赵韩魏三家还早一年,这样一来在齐鲁大地上。应该说在齐国出现了一次偷梁换柱,虽然国号还是齐国,但是国君的姓已经有姜姓变为了田姓,在这个过程,中,好应该,是个长期的演变过程,齐国是姜子牙的后代,而且齐桓公为齐国人民争下的巨大的脸面,首霸中原。

那么眼看田氏在取代姜氏,他的人民.他的贵族难道不闻不问.难道不奋起反抗.难道听之任之,我说一个最简单的道理,有的时候我们,对一个事物我们看不透想不明白的时候我们恐怕可以把这个复杂的事情简单化。用最一般的道理,用最简单的道理来分析它,可能我们可以看到它的本质,那么就齐国的人民来说,对于民众国君到底姓什么重不重要,根本不重要,人民所看到的是我生存在这个国家,我生命是不是有保证社会治安是不是好,我这日子过得是不是不错,生产是不是能搞。老百姓讲究的是过安稳的日子,你只要给老百姓看得见的,利益,管你姓张姓王还是姓其他的,通通没有关系跟老百姓无关,老百姓要的是看得见的利益。

那么特别是田氏代齐的过程中,民众还用不着付出任何代价和任何的牺牲,不需要付出,他只会得到实惠何乐而不为。每个人都会选择田氏,抛弃姜氏,如果说贵族你不是跟姜氏是同姓么,从姜子牙开始几百年的历史这个姜氏家族已经分层了,已经分成很多支了,除了跟国君最靠近的这些贵族以外,其他的都变成旁支的旁支,他的血缘已经很远了,很难能够说得到齐国国君的关照。但是田氏不同,田氏对这些旁支非常客气给他们非常好的优待,在这样两种选择之下,这个选择是非常容易。当齐国的国君,在不争气的醉生梦死,是逃难来的田氏则抓住了机会不断发展,最终鸠占鹊巢,反客为主,齐国由姜姓改为田姓,史称“田氏代齐”。


田氏上位并非朝夕之功,而是经过九代人的共同努力,那么在这个长达数百年的过程中,难道姜姓子弟和齐国近臣就没有人看出危险,任由田氏一家做大么,里头有没有反对的,当然,这些主要发生在和齐国关系比较密切的那些贵族和在齐国的政权里头担任比较显赫职务的那些人们,这里头有一个代表人物,大家都知道耳熟能详的他的名字叫什么,叫晏婴,就是我们经常说到的晏子,我们中学教材里头就知道他了,说晏子使楚的故事,宴婴使楚,因为宴婴他有一个特点,个子比较矮小,这个楚国,楚君知道齐国来了一个北方的小个子,那北方人大个子吗,想奚落他,一下于是在我们楚国选一批高个子。

用南方的高个子来接待北方的矮个子,使宴婴要感到自惭形秽,宴婴跟着这些高个子接待人员来到楚国,做得更绝的是让他走,旁边的小门,不开正门,这是对齐国的一种侮辱,齐国是大国么,要讲究礼节的,结果他开小门。不进去抬起头来,望望身边的接待人员高个子,说你们是不是带错了地方,我来到的是楚国,这么不小心你们把我带到狗国来了,这不是狗洞么,是狗钻的,不是人走的,,楚王受到奚落,受到奚落还不甘心,于是当着晏婴的面,审判一个由齐国来的小偷,当着宴婴的面审判,那我问一下,那听说齐国那是文明程度很高的国家吗,怎么盛产小偷,宴婴怎么办,宴婴回答,说齐国确实文明程度很高,民风也很好。

我们国家是从来不发生小偷的,但是齐国的人到楚国来变成小偷,说明楚国的社会风气不怎么好,好人到你这里来都变成坏人,楚王碰到这样的人他没有一点办法,司马迁认为宴婴有两个大智慧。

第一始终保持自己的这种谦虚,始终保持自己的这种坚持原则,用自己的这种人格来争取感染齐国的贵族,这是他的大智慧。第二就是不断地协调各种关系,不断地缓和各种矛盾。尽可能的延缓这种田氏代齐的步伐。


东周迁到了,洛阳从此以后正不由,天子,出有哪个,处诸侯处有哪些诸侯处有五大洲所以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都可以对诸侯们发号施令都可以对周天子,说三道四,随着增大的过程,之中,各个大家族在五八的过程中他心情小光。再通过对小国的治理过程中他也逐渐崛起所以风云际会,优胜劣汰,所以在这些大大小小的,诸侯国,中也兴起了一批新的。那么,这些家族开始在自己的,国家发号施令所以孔子一句,名言说天下有道礼乐征伐天子守天下无道礼乐镇花。随处有诸侯处如果再,不去,游大夫,现在的形势就到了这样一个,形式,谁做个私家,他占领的地盘越来越多他战友的人。

燕子再贤德,也只能一代人管一代人的事。在晏子死后的几十年之后,齐国发生了一场不流血的和平政变,从此田氏代齐,从春秋到战国国际局势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而对于天下无道,礼坏乐崩这个局面感到非常不满的。

恰恰是对晏子推崇备至的鲁国人孔子,齐国在发生这种情况,不但齐国贵族有些在着急,比如宴婴,邻国也有人着急。有一个当时并不著名,但是后来极其著名的伟大人物,他的名字叫孔子,他关注了。他一看到田氏这样干,上书给鲁国的国君,要求进行讨伐,他干这种事,他干这种事属于他出于它的理念所造成的,所以我们谈了齐国,我们看看他邻国怎么样。这个孔子实际上他的血统是很高贵的血统,血统是商汤的血统,商汤的后裔,他的先祖在宋国,因为周武王伐纣以后。把赏汤的后裔,一个叫微子的封在商丘,建立一个宋国,这是代表商汤的后代,应该说孔子的血统比较高贵,但是到他曾祖父那一代,他家里破败了。

这和其他的贵族争夺的过程中没有争夺胜利,结果逃到了鲁国,这样一来就像田氏到齐国一样,鲁国从此出了一个孔氏。他们这个家族到了鲁国了,说到孔子的出生也很有意思,他的父亲叫叔梁纥,到73岁的时候创造奇迹,跟一个十八岁的小姑娘生下了孔子,如果他不生下这个小孩,我们到现在绝对不知道在中国的历史上还有一个叫做叔梁纥的人存在,之所以知道他是因为他生了一个伟大的儿子。这个儿子叫孔子,孔子生下来果然与人不同,有缺陷这引起父母的极大担心,它有什么缺陷,我们每个人看一下脑门脑袋。我们都是拱起来,脑顶是凸的,但是他的是凹的,陷下去,这个就糟糕了,这个小孩是不是畸形所以给了他一个名字叫丘。


孔丘就是这样来的,但是随着这个小孩逐渐长大,智力发展一切正常,不但正常,而且显示出超人的智慧,还有一个特点与人不同,这小孩子长得特别快。最后长到九尺六寸高,那不得了,但是不知道那是当时的尺,我们得有一个参照九尺六寸到底有多高。我们把我们刚刚说到齐国的那个,北方的矮个子拎出来,宴婴多高,身高六尺,孔子的身高比他多三分之一,但是宴婴是出名的矮个子,不能作为参照值,我们取一个美男子,作为参照值,叫优孟,是当时最著名的演员,美男子,楷模,他身高八尺。如果我们按照,春秋时期孔子,那个时代,因此相当于我们现在20厘米左右来计算,那么那个优孟身高是平均身高,大概当时的人的身高是一米六零到一米六五左右,那么孔子的身高是多少,一米九零到两米,即使在我们现在也是个大个子,所以人们叫它长子,是很高要抬起头来看他,父母的这种野合,不守规矩,没有遵照正常的生理年龄,生下来的小孩竟然变成一个奇才,所以中国人说任何事情的发生可能都有奇特,这个孔子也许是与生俱来的,我们后来的知识分子,后来的儒家学者,总有一个遗憾,遗憾是什么,遗憾是孔生不逢时子。孔子周游了九个国家,没有在一个国家能够在高的位置上待留很久,也就是说没有掌权,没有领导一个国家,没有机会施展他的领导国家的才能,但是我坦率地说,根据我读史料,孔子不具备管理国家的才能,他更大的强项。

他可能是属于一个教学科研,他搞学术可以,他不属于政治管理型,他最大的兴趣是什么,从小就喜欢礼,从小就跟周周围邻居家的小孩。他就教别人演习礼,他对这个感兴趣,后来就变成礼的专家了,他可能根据自己的这个经验说了一句著名的话。说一个人要学习,怎么学最好,学识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你学习一个东西不如喜欢这个东西,喜欢这个东西不如以做这件事情,作为自己的快乐,它就是以习礼,作为自己的快乐。后来随着年龄逐渐长大,对鲁国的形势,对齐国的形势,对天下的形势特别担忧。所以这样一来,他把自己的学术对于礼的研究和把他对现实的关怀,结合在一起,所以成为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

中国历史上所有伟大的思想家,都是把学术和现实关怀结合在一起,如果不结合可以有点伟大,但是不能形成很伟大,孔子生活的时代正是这么一个动荡的社会,所以他特别希望恢复礼,孔子一生对礼的追求孜孜不倦,把礼列为儒家的五经之一。我们现在对礼这个字有很多误解,一说到礼就觉得是教条,一说到礼就觉得是繁文缛节,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没有那么多复杂话,但是我们是一种误解,礼应该是什么,礼有两个含义,第一个含义是由原始社会的风俗和人们在生产里形成的习俗,然后通过一些专家把它整合起来,同时又通过夏商周,不断的制度化规范化他的一套仪式。同时是完成这套仪式的一种程序,但是这只是礼第一个方面,也就是我们看到的繁文缛节的方面,但是在这一套程序和它的仪式里头。存在着道德的标准,承载着人生的规范,所以礼它包括两个方面,那所以孔子他不断地习礼,他希望在这个看得见的礼的仪式过程中,来灌注看不到的这种道德标准和为人的准则,他对礼也有自己的解释,礼的目的是什么,礼的目的,习礼的目的为了达到另外一个字,叫仁,所以我们说在孔子在礼的核心价值就是一个仁字。


什么是仁这就是个概念,我们也说到很多,但是在孔子那里,仁是一种和天道并行的人道,它也可以包括两个方面,哪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看得到,摸得着,看得到的摸得着的是什么,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关心,这就是仁,这是我们看得到。还有看不到的,看不到的是什么,看不到的是仁的道德的标准,仁的道德的境界,由看得到的仁来体现看不到的仁,所以他谈仁,他就有两个标准一个是最高标准一个是最低标准,对于这个最高标准,所谓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这是孔子仁的最高标准,这个很难达到,孔子也觉得自己很难达到所以他跟弟子们有一番话说的很好玩,他怎么说呢,他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达到了那个仁,那就变成圣人了。如果要说圣和仁,我怎么敢当,我是不敢当的,如果说我该做什么,我只是不断地去努力,我只是不断地教育别人,如此而已。这是尽我的努力,这是他认为的仁的高的境界,那么仁呢,他有一个低的标准,低的标准就简单了,我们看得到的,因此他有一句名言说:子曰 仁远乎哉,仁太远么,我想仁,斯仁至也,仁就到了,什么意思,就是我刚才所说到的,看的到的,人们能不能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关心,这就是仁,所以仁又是做得到的事情,我们通过做得到的仁,来逐步实现,逐步接近到那种很难到达的这种仁的境界。

他的弟子们经常说孔子有三个字实际上很少说的,三个字第一个字,利字孔子很少说,还有一个命字,孔子也很少说。还有一个仁字,就是我刚才说到的仁字,孔子也很少说,但是孔子有一次和他第一个他认为最能和他沟通思想的弟子叫颜渊,谈过这个仁字,颜渊问仁是什么,仁该怎么达到,孔子说了一句名言: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仁怎么达到克己复礼,就可以达到仁也就是说每个人克制自己对财富,克制自己对权利,克制自己对美色的这种过多的欲望那么仁就比较好达到了,那么仁就比较好达到了,那么颜渊不太明白我到底怎么实践它。


你教我,有哪些道路可以走,这个孔子又说了四句非常著名的话,16个字,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不合乎礼不合乎道德的事情我们不要去看不要去听,更不要去说更不要去做这就可以达到仁。恰恰是这的四勿,在后代碰到猛烈的抨击,我记得我们鲁迅先生就专门谈到这个说的四勿非礼勿视。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恰恰是把它束缚中国人,把中国人说束缚成一副死相,什么事都不敢动,实际上这也不能怪鲁迅。实际上是当时的人民对礼的歪曲,我们已经很长时间,把孔子说的礼歪曲的一塌糊涂,把它有全体民众不管是上层还是下层,都要遵守的礼,变为束缚下层的一个枷锁,把孔子认为的对一切人都应该实现的仁,把仅仅变成对上层的这么一种仁,已经发生变化,那么我们现在说孔子的伟大,我觉得有一点特别要突出来,我们曾经说到过政治家管仲宴婴子产这都是政治家,我们也曾经说到过著名的军事家,孙武,我们下面还将说到几个更著名的军事家吴起,但是无论是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们所做出的事情,是有时效的,有时间界限有时效,通过他们的努力所得到的实惠也是有局限性的,只是部分群体,比如说军事家孙武,他通过他的智慧,他带来的利益吴国享受,楚国就是灾难。


但是孔子不是这样,孔子提出的礼仪,孔子提出的仁实际上是带有永久性,所有它长期以来成为中国思想界成为中国,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部分,但是就像我刚才所说的那样后来情况发生变化,孔子的伟大还在于一个,还在一个什么了,他始终是站在在我看来也许有学者有听众觉得不以为然,但是至少就我看来他考虑问题更多的角度是下层,什么原因。存在决定意识,尽管他出生高贵,但是在他这一代已经败落了,尽管他想进入上层但是他生活中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下层。所以,他考虑问题的立场往往是站在下层来考虑,他把贵族的精神,贵族提炼的精神来延伸到对全体民众的一种最高的这种信仰扩散。

一种道德境界,同时他希望可以过来来影响贵族,所以我们就看到一个很好玩的现象,我刚才说孔子经历过九个诸侯国这是就记载的,没有记载的可能更多,但是没有一个地方能够接受他的理念,那是不是他的理念不实行,但是他身边总是跟着一大批有志青年。那些人不离不弃,自始至终跟随着他,这就说明他的思想,在当时就已经产生影响,然后它怎么变化那我们将在以后的过程中逐渐谈。从下一期开始我们,又到把眼光由我们刚才说到的齐受到凌辱,说道齐鲁大地我们将转回到中原地区。


九州猎奇LieQi


这是一个很长的故事,先是陈国的公子陈完来到齐国,齐君封他做了官,后来官越做越大,齐君把田这个地方封给了陈完的后代,后代就以田为氏。

等到田氏的势力越来越大的时候,他们就开始谋划着夺取姜氏的侯位了,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他们对上架空齐君,对下对百姓行善,用大斗借出米给百姓,百姓来还的时候用小斗。。。如此田氏获得齐国民心,等到姜氏齐君的权力被完成架空之后,田氏代齐就成了必然了,当然在齐国西边的晋国也发生了类似的事情即“三家分晋”。


小城谣


齐国原系周室分给功臣姜尚之封邑,在桓公时曾盛极于一时。到了春秋、战国之交,姜氏之国亦大权旁落,渐为卿大夫田氏所控.

公元前391年,田成子的曾孙田和废掉齐康公。公元前386年,放逐齐康公于海滨,自立为国君。同年,周天子(周安王)正式册命田和为齐侯。公元前379年,齐康公死,姜氏齐国的历史就此结束。田氏完全取代了姜氏的政权,不过仍然保留「齐」作为国号,史称“田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