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红薯的岁月,让父亲饥寒交迫


买红薯的岁月,让父亲饥寒交迫

为买这味道甘美的食物,许昌的他吃尽了苦头‖老家许昌

文‖张世伟

明代万历年间,经福建商人陈振龙千辛万苦的努力,红薯从吕宋(今菲律宾)被引进中国。经过几代人不屈不挠的栽培和传播,红薯开始遍布中国大江南北,繁衍生息。

红薯以耐干旱,易种植,抗逆性强,适宜在各种条件下生长,且营养丰富,味道甘美而倍受大众喜爱,在艰苦的年月里,红薯救活了千千万万条生命,曾一度成为人们赖以生存的食物。

我的家乡在平原,红薯是祖祖辈辈年年种植不可缺少的主要农作物之一,也是七八十年代农人们主要的经济来源。那时,脑子灵光的人会做些小生意,大部分的农民还是把目光投向了农业,农人们不吝啬的就是力气,红薯深加工给农民了带来稳稳的收益,于是我的家乡就出现了买红薯去磨的风潮。

买红薯的岁月,让父亲饥寒交迫

到了磨红薯的季节,我家也和村里大多数人家一样,会放下别的工作去磨红薯。虽然很辛苦,但是磨一季红薯收入可观,效益来得快,所以大家都愿意在这上面付出精力。

买红薯是有讲究的,一般山岗地带的红薯出芡高。红薯的品种、个头大小、颜色和生长土质都决定着着红薯的出芡率,细致的村民,会通过称称红薯和出芡的比例来选定产地购红薯。平原最大的优点是水源充足,可以满足大规模的红薯加工,山岗地带地多水穷,相对平原的红薯制品,比如粉条粉面等,更加干净漂亮口感好,所以也更加畅销。

小时候,我们家周围地区红薯种的不多,因此要去外地买。当时的交通条件不太便利,所以出门买红薯很不容易。要提前一天骑自行车去西北乡联系红薯,如果联系到红薯了就给些订金,无梁,浅井,扒村,月湾,莲花寨等地我们都曾去过。

顺利联系到了红薯,下午就会早早到家,第二天再雇车前往。如果那里有车,又遇到爱管事的热心人,事情就顺利多了,当时就会把红薯拉回家,然后给人家买几盒香烟表示感谢。

买红薯的岁月,让父亲饥寒交迫

每次提起浅井那里的一个年轻人,父亲心中就有数不尽的感激。他有台拖拉机,每次父亲到他那里,他都是跑前跑后,热心帮忙,然后用他的车把红薯给我们拉回家。

有时候去的地方偏僻,道路难行,大车进不到村里,村民们要用独轮推车把红薯一车一车地运出村子,等把大车装满已是暮色苍茫,饥肠辘辘。有时候,还要把车开到人家地里装红薯,很耽误时间,车重路赖,回家之程艰难重重。

当时条件不好,出远门做生意困难很多,父亲就遇到过不少状况。有一次装满红薯往家赶,由于坡陡,山路难行,拖拉机刹闸拉断,车灯也坏了,司机只能缓慢开车。天很晚了,再拖就回不到家了,父亲着急得不行。

好不容易来到一个村庄,父亲去代销店里买了一个手电灯,又配上好几个灯泡。幸亏遇到一个好心的婶子,父亲问人家有没有钢筋可以用用,修修车闸,没想到还真问对人啦,那婶子家正准备盖房子,院子里钢筋水泥都有,她要父亲随便截。


父亲想着人家盖房子用的,都是合适的材料不好意思截,那个婶子诚心诚意相让:“出门在外,谁会没个难处啊,只管用吧。”父亲截了人家两拖长的六圆钢筋,修好了车闸,虽然那个婶子不怎么在意,但是父亲心里很过意不去。

买红薯的岁月,让父亲饥寒交迫

父亲照着电灯,还好多买了几个灯泡,才能顺利前行,没想到离家还有十几里路时,车里没油了。饥寒交迫的父亲只好步行回家,我叔父家里有台柴油机,父亲半夜喊开我叔父的大门,取了柴油往回赶,这一路真是多灾多难,筋疲力尽。

由于路途遥远,出一次门不易,每次买红薯时都会把车装得满满的,用袋子垒得高高的,开起车来要分外小心。一路倒也平安,就怕进了村子,如果司机路况不熟,车轱辘陷沟里,还要用架子车一车一车往家盘红薯,全家个个累得鼻塌嘴歪。

出门在外,当然会遇到一些不太厚道的人,有时,会买回一些不出芡和破头多的红薯,有时,父亲会出于一片善心,为了买孤寡老人的一点红薯,把车开去而影响行程计划。

买红薯的岁月,让父亲饥寒交迫

当然不是每家都买得起红薯,买红薯要占用大量资金,有几家在一起合买的,有亲戚朋友四处借钱买的,有贷款买的,村民们把所有的积蓄都拿出来买了红薯,可以说为了买红薯,村民们使出了浑身解数。

逢星期天,我还是挺喜欢随父亲去买红薯的。见见外面的世界,欣赏山村美景,感受纯朴民风,对于一个懵懂少年,一切充满着新奇与渴望,能给父亲帮一点点忙就很开心。

父辈们的艰辛付出,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时代变迁,看着红薯制品的繁盛,之中的苦与乐,都成为难忘记忆!

买红薯的岁月,让父亲饥寒交迫

【作者简介】张世伟,生于1973年,喜欢阅读和写作。

1、本文由作者授权发表,文责作者自负,如有侵权,请通知“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本文作者观点不代表“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场。

爱许昌老家,看“老家许昌”。 老家许昌,情怀、温度、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