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與美國保持距離,同時開始重視華語,或意味著重大轉向?

這個秋天對新加坡來說是喜憂參半。

“世界經濟論壇”在10月9日公佈的《全球競爭力報告》裡顯示,新加坡綜合競爭力得分84.8分,首次登頂。而美國是83.7分,屈居第二。2019年5月瑞士洛桑的“國際管理發展學院”發表的《2019年世界競爭力年報》裡,新加坡也取代美國,在時隔9年之後再次名列榜首。該報告指出,新加坡是全球最開放經濟體,無論在基礎設施、勞動市場還是衛生水平方面都排名第一,在公共機構素質、金融服務、產品市場、知識產權保護等領域也獲得高度評價,七項指標都排名全球前10位。

新加坡與美國保持距離,同時開始重視華語,或意味著重大轉向?

不過從經濟層面來看卻不容樂觀。新加坡在第三季度險些陷入技術性衰退,經濟增速環比只有0.6%,不得不放寬貨幣。新加坡曾經預測2019年經濟增長率為2.1%,後來又不得不降低了1.5%。作為亞太經濟的晴雨表,新加坡無疑已經發出警訊。

經濟問題無疑會影響到上層建築。新加坡在2019年的顯著變化就是不再對美國亦步亦趨,甚至講話都不太客氣。新加坡首腦9月接受美媒訪問時明確表示:“我們不是美國的盟友,而是美國的親密夥伴”,“新加坡與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貿易聯繫比美國要多。”他還強調“日韓、菲律賓、澳大利亞、新西蘭和泰國等作為美國在印太地區的協定盟友,都把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視作最大貿易伙伴,如果強令他們站隊,將使得這些國家處於非常艱難的境地。”他希望“美國能夠以合作和建設性的方式讓亞洲國家同時與中美保持經貿聯繫,如果大國關係不穩定,所有國家都將面臨選邊站的巨大壓力,這是一種痛苦的選擇。”

新加坡與美國保持距離,同時開始重視華語,或意味著重大轉向?

拿美國的這些盟友做幌子,新加坡其實訴的是自己的苦。美新兩國從嚴格意義上來說的確不是盟友,但實際上恐怕勝似盟友。美國的不確定性令新加坡的利益受損,因此才有上述一番警示性的表態。用一句話概括——有錢感情好,沒錢天天吵。

與此同時,新加坡在經貿領域繼續深化與本地區的合作。媒體10月16日報道,中新兩國已達成新的貿易協議,在服務貿易、投資和經濟合作、貿易便利化等6個領域實施升級。新加坡第一大貿易伙伴連續5年都是東亞大國。從2014年至2017年,新加坡與“帶路倡議”有關的融資規模累計達到109億美元。不僅如此,新加坡還在“帶路倡議”投資環境指數排行榜上位列第一名。

新加坡與美國保持距離,同時開始重視華語,或意味著重大轉向?

在軟體方面,新加坡也意識到改進的空間頗大。新加坡的“講華語運動”已經存在40年,不過從效果上看,很難說是符合初衷。20年前至少50%的新加坡華裔在家庭內部主要用華語來對話溝通,而根據2019年的調查,現在超過70%的華裔在家中使用英語來溝通。提倡華語40年了,不僅沒有擴大華語的使用範圍,反而出現了嚴重萎縮。

應該承認,新加坡起碼在表面上一直重視華語,問題在於,重視與否並不能看形式。如果真的重視華文教育,怎麼會出現這種不進反退的狀況?

如今新加坡的政要顯然明白了華語的重要性。拋開假大空的所謂“瞭解祖宗的根”、“與中華文化建立深厚情感聯繫”,真正讓新加坡轉變態度的無疑還是“實際利益與好處”。

對新加坡而言,談感情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談錢。重拾華語就是建立在“唯實利主義”基礎之上。在新加坡的“建國一代”看來,為了與西方接軌,只能把英語作為工作語言,為此不惜打壓華文教育和華語的空間。新加坡也逐漸成為“蘇伊士運河以東最英國的地方”。以李家為代表的“海峽華人”逐漸排斥“傳統華人”,甚至將唯一一所華文大學拆散,併入新加坡國立大學。

新加坡早已意識到,語言政策是經濟成功的必要條件、能夠決定一個國家的成敗。而通過英語將不同族群凝聚起來,塑造一種文化歸屬感與民族自尊,讓新加坡進入經濟發展的快車道。

而今隨著大國崛起,新加坡意識到曾經忽略的華語已經成為西方精英所熱衷學習的語言。正如“國家要進步,語言要溝通”口號一樣,新加坡想在東西方之間起到樞紐作用,從而賺取“手過豬肉留油水”的紅利。左右逢源、東西通吃是新加坡的定位,只有鞏固“雙語優勢”才能把握住商機。窮居鬧市無人識,富在深山有遠親,果然不假。

國與國之間不要講什麼世態炎涼。強權即真理,實力即友誼,對強者的包容有時候是無底線的。新加坡小心翼翼地將“甲來順甲,乙來降乙”的內核包裹嚴實,表示“雖然自身是小型經濟體,但事實證明依然具備強勁競爭力”,還聲稱在面對不確定因素,要“昂然面對”,化挑戰為機遇。新加坡的核心競爭力其實是“識時務”。在越南、澳大利亞等國還在猶豫、混亂和不知所措之時,這個城邦國家已經悄然改換賽場,拿到了一個VIP席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