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家長已瘋!好學校都減負了,還有必要買學區房嗎

無錫家長已瘋!好學校都減負了,還有必要買學區房嗎


昨天有篇叫《南京家長已瘋》的文章在朋友圈刷屏了。

這篇文章講的是南京最近搞素質教育試點,提倡減負,一系列不許補課、不許考試、不許公佈分數、不許按成績分班的舉措被落到了實處,結果孩子3點就回家了,回家也沒作業要做。然後家長們就瘋了:回家要做作業的情況下孩子學習成績都不見得好,這下沒作業了,學習效果還不一落千丈了?

不知道為啥,話題很快就引到了學區房上。有人跳出來說:這下學區房價又要漲了!

為啥呢?

因為好學校有好老師啊,好老師可以抓緊在學校裡的每一分每一秒,把更多的知識、學習方法通過更高效的方式灌輸給孩子,這樣即使回家不做作業,也能依然領先於其他普通學校的孩子。所以最後得出的結論就是:此舉是在變相抬高學區房房價!

我把這個觀點拋給了幾個比較熟絡的讀者,想聽聽他們的看法,沒想到,7個讀者裡面,有5個很認同,並且認為:

能買學區房的話一定要買!在校學習時間有限的情況下,有好老師帶肯定效率更高啊!

如此強烈的需求反映到二手房市場上,就是房價的飆升。

比如,無錫第一梯隊的學區房價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大多實現了翻倍!

坦白說,跟蹤無錫學區房價的這一年,無錫家長對學區房的瘋魔程度讓我非常吃驚。

甚至,半年前我還遇到過一個想提前23年買學區房的極端案例。當時的對話是這樣的↓

讀者(以下簡稱D):我想買學區房,有推薦麼?我:投資還是自己孩子用?D:自己孩子用,兒子現在12歲。我:無錫的初中是跟著小學學籍走的哇,你買學區房沒用啊!D:不不不,我是要給我孫子買…我:?????????孫子?你剛剛說你兒子12歲?D:對,我兒子12歲,我想提前給我兒子的孩子買學區房。我:……


我掐指算了算,假設她家孩子26歲結婚,28歲有娃,35歲孩子上一年級,距今還有23年…提前20多年就買學區房……我忍不住問:你提前20多年買學區房,會不會太早了?

她回覆:我的公積金有閒餘,覺得其他房子也沒什麼持有的價值,有了學區房起碼能讓孩子有個好的教育環境,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啊!

這麼一說我理解了。但還是覺得太誇張了。

個人認為,現在無錫一流學區房的價格事實上已經透支了,現在那麼高的價格入手,將來如果入學政策改了,比如施教區調整了,或者學校合併或分立了,或者,不用學區也能上呢?這些房子立刻就會變得一文不值,而從長遠看,入學政策早晚會改。

此外,我對“好學校=好教育”一類的觀點持保留意見,最起碼,好學校並不是孩子獲得好教育的唯一要素。

分享一個我看過的一篇文章的觀點吧。有一篇名叫《教育永遠是重要的東西,但學區房未必》的文章在提到學區房時這樣說:

“與其看所謂學校牌子,不如觀察另外兩點:一是整個板塊的房價水平、二是業主平均受教育程度。”因為,其一,即使是在教育資源平均化的趨勢下,房價比較高的板塊、配套的學校也會略微有點優勢;其二,即使教育資源完全同質,這些板塊最後拿出來的教育成果,也會略微有點優勢,因為收入水平相對高一點的家庭,在孩子身上的教育投入通常也會比較高,這種投入往往不只是錢,還包括方法、以及陪伴的時間。”


這位作者的觀點我感同身受。

就無錫來看,要說頂級的教育資源,大家都明白並不在公辦學校。而為了獲得更好的資源,家長們削尖了腦袋都想把孩子送到質量看起來更優的民辦學校裡。可送進去了才發現:教育資源更好的民辦學校,對學生要求高的同時,對家長的要求更高,粗暴一點總結就是:一定要有錢有閒有耐心

之前坊間就有謠傳,稱無錫民辦學校招生時更希望父母雙方有一方是賦閒在家的,這樣可以更好的陪伴孩子學習。

因為,“如果家長對教育不重視,即便再好的學校再好的師資力量,能培養出好學生的概率也很低。”

簡言之,真正的好教育,一定是好學校+好老師+好家長的共同賦能

減負之前已是如此,減負之後,課餘更多的時間留給了家長,對家長的能力要求就更高了。

你怎麼看?歡迎在文末留言互動~

無錫家長已瘋!好學校都減負了,還有必要買學區房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