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聊,早已不存在的汉服

近来“汉服”文化风靡中国年轻一代,在地铁、广场、景区,乃至办公室、校园都能看到穿着中国古代传统服饰人的身影。只要眼睛不瞎,任谁都能瞧出中国古代传统服饰真的很美。但随着“汉服”人士的大力普及,社会上也不乏反对和质疑的声音。

聊一聊,早已不存在的汉服

但在笔者看来,汉服其实早已不存在,今时今日对“汉服”的所有争论都是在扯淡。汉服,又叫做汉民族传统服饰,是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

但汉族自始至终都不是在一个孤岛上独立发展了五千年的单一民族,而是在不断的与周边民族进行碰撞和融合,在这个一过程中汉民族的服装演化更加不可能只有单一的自然演化。随着汉人政权的征服和被征服,中国古人的生活方式也在不断变化,衣着的变化更加明显。

聊一聊,早已不存在的汉服

汉服的特征就是“衣裳”,上衣下裳,可以肯定的是到西汉年代,中国贵族仍然是不穿连裆裤的。汉昭帝时候霍光擅权。皇后是他的外孙女,皇帝也惹不起。霍光当然希望皇后尽快能有子嗣,可宫里这么多女人都只穿裳,或是无裆裤,皇帝要干什么太方便了。于是就弄出来个裤子,有裆,分前后,用带子系住。这种连裆裤被称为穷裤,又叫绲裆裤。

聊一聊,早已不存在的汉服

而实际上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就已经引入胡服,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裤子。因为那时候的汉服没有裤子,根本不适合骑马,即便有骑兵也因为胯下的问题无法做到高强度的战斗,连个超级兵都算不上,只能算走得比较快的步兵。因此马匹搭配上先进的冶炼技术被制作成战车,战国中间都以战车数量作为衡量战力的标准。而赵武灵王为了能够说服国内其他人换上胡服,也要自己亲力亲为率先换上胡服。而赵国也因为此改革成为了战国七雄之一。

而到西汉的时候,穿裤子还没有成为社会共识,显然被正统“汉服”视为“异端”。此后北魏孝文帝改革,鲜卑服被汉化,这又何尝不是汉服鲜卑化,不同于汉魏时期的汉服出现了。

聊一聊,早已不存在的汉服

此时“汉服”已然不能称之为汉服,因为除了汉人在穿,鲜卑人也在穿,它的变化不是自然变化,甚至不是由汉人自己主导的变化。但这一套不是汉服的“汉服”推动了鲜卑族和汉族的大融合。此后的隋唐,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加入到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当中,更多元的文化让唐朝时期的服装变化更大。

元朝,又一个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时代。蒙古人和汉人处于同一个服饰体系之下,两者的区别仅为发饰不同。到明朝之后,这种服饰体现的民族大一统的趋势被戛然而止,朱元璋根据汉族的传统,“上承周汉,下取唐宋”,重新制定了服饰制度。这种人为重新设计,自然算不上是自然演变。

聊一聊,早已不存在的汉服

而明朝的服饰,是明朝人的服饰,并非明朝汉人的服饰,明朝依然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明朝的军队中最强大还是由蒙古人组成的骑兵。因此明朝的服饰才没有狭隘的大汉族主义,称之为“汉服”不合情理。

关于“汉服”的复兴这个问题上,有一个极大的争议就是“汉服”到底选择哪朝的服饰比较好。如果按照百度百科中对“汉服”的定义,自然演化的“汉服”就是上衣下裳,不穿连襟裤,脚踏木屐的形象,其他朝代的“汉服”更准确的叫法是中国古代传统服饰。

而汉人已经几千年不如此穿着,把一个“僵尸”挖出坟墓意义又在哪里?作为一个多次融合其他民族的民族而言,汉族不论在DNA还是文化内涵上都是一个兼容并济,不断发展的民族。汉族,一点都不狭隘。

今天推广“汉服”的人士中不乏极端的“原版主义”,他们认为改良版的汉服不是汉服;狭隘的“大汉族主义”, 用不穿汉服,不正确穿汉服,不爱穿汉服不认识汉服去标榜别人不是汉民族人,不是中国人。我们赞同对中国古代传统服饰的继承和复兴,但不接受在传播过程中附加过分且狭隘的大汉族主义,最抵制的就是“汉服”这个名词的本事。

汉服本事就是伪概念,除了极少的几个朝代之外,中国古代传统服饰从来都没有区分汉人和其他民族之间的功能。大部分时间里在中国的广袤大地上,中国古代传统服饰,也就是很多人嘴里的“汉服”是中国人的服饰,而非狭隘汉族人的服饰。

聊一聊,早已不存在的汉服

近代史上,在中国面临巨大危机的时候,汉人并不是为汉族而战,而是为中华民族而战,其他少数民族亦是如此。中国当今缺的是一件能够联合所有中华民族的服饰,而非求异存同的“汉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