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人社交產品的3個組成部分:篩子、信息、人(二)

本文以“soul”app為依託,分析了陌生人社交產品的3個組成部分,並對其進行了梳理總結,與大家分享。

陌生人社交产品的3个组成部分:筛子、信息、人(二)

文章的文字不多,是儘量精簡的結果,信息量是巨大的。

社交產品由以下3部分組成:

  1. 篩子:篩選推薦策略(用戶自己也有篩選過程)
  2. 信息:不太好概括(會很系統的列出)
  3. 人:對用戶的一些分類研究

上一篇說到了篩子。這一篇說“信息”和“人”。

一、信息

信息大致包括:釋放、傳遞、接收。

下圖為較詳細的描述:

4個節點的顏色不同,代表著4個信息的不同。下面對信息進行拆解:

1. 信息載體

分為:

  • 圖片
  • 聲音
  • 文字
  • 視頻等

這個沒有多說的必要。

2. 信息時間

分為:

  • 即時
  • 非即時

這個也沒有多說的必要。

3. 信息交互

分為:

  • 信息的釋放過程
  • 信息的接收過程

釋放:由於不善表達、欺騙、只展示自己的一面、無語調錶情等等原因,造成釋放出來的信息與自己本身真正的信息是不一致的。這屬於信息釋放方的問題(無語調錶情是文字的弊端)。

接收:由於個人錯誤的認知、偏見等造成的對看到的信息進行放大或縮小型誤解、曲解。這屬於信息接收方的問題。

由於雙方各自的這些問題,導致信息接收方理解到的意思與信息釋放方真實全面的意思是不一致的。這種現象常常發生,尤其是兩個陌生人之間,更容易發生。

4. 信息內容

信息內容是指信息所指代的東西都有哪些,或說用戶發動態、聊天等都是在表達些什麼:發生的事情、自己的情緒、想法、照片、美圖、段子、愛好等等

抽象一下:外貌、身材、品味、能力、性格、品性、財富等等

再抽象一下:生存能力、繁育能力

男女雙方都會考慮對方的生存能力大小以及繁育孩子的能力大小。雙方考察的點不太一樣,但都是在考察這兩方面(ps:這種抽象路徑是基於兩個想談正常戀愛的人進行的抽象,如果兩人有其他目的,則抽象的路徑是滿足那個目的需要的條件)。

信息除了這四點,應該沒什麼其他屬性了吧?歡迎指正補充。

(信息的這4個屬性不只使用於陌生人社交,只要涉及交流,都有這4個屬性。比如:招聘過程、以及你看這篇文章的過程)

二、人

1. 對人的分類角度有很多

性別(以及戀愛取向)、年齡段、地理位置、興趣愛好、戀愛觀、人格特質、外貌等等

陌生人社交屬於去中心化的,一對一的交往。此時,我覺得最核心的分類角度首先是雙方的綜合條件要對等,綜合條件分內在和外在,好壞主要是客觀上的,但也包含主觀喜好。總之,雙方看得上對方,認為交流過程是有必要的。

2. 同性之間的交流

往往是兩個比較中心化(兩人有優質信息)時才會持續交流;如果雙方一高一低,通常可持續的交流是低者付費式的交流;對於兩個無基本可交流的信息的同性(占人口的絕大部分)來說,並不會持續互動,只有異性之間的聯結需求,是可能的促使交流的動力。

(線下同性交流是因為雙方有利益關係,當一個人換了學校或單位,和當初的“朋友”持續交流的有幾個?且其中不是因為利益而交流的又有幾個?線上隨便的兩個陌生人之間有利益關係嗎?)

3. 對用戶按條件、性別分類

陌生人社交产品的3个组成部分:筛子、信息、人(二)

對圖的幾點說明:

  • 紅線左右是異性
  • 3者之間並無質變的地方(因此故意設置每一塊裡面都是顏色由淺及深)
  • 3類人到底几几開並沒有精準的數字,大致是越來越少
  • 真實生活裡可能更像紡錘形而不是三角形
  • 彩色的點代表一個個的個體

4. 對圖裡信息的一些分析

(1)加上性別,分為6類人。對這6類人的分析,大家可嘗試自己進行(太多了寫不完)。

(2)我僅對soul裡的系統推薦機制說說自己當前的看法(主要是對它們的效果的懷疑):

a.靠用戶註冊時做的選擇題進行的匹配:

人與人到底是同類相吸還是異類相吸呢?有明顯的極端化特質的人是極少數吧,大部分人是中性的。

驗證這套匹配算法的一個方式是:讓大量的情侶都做做這套選擇題,看看有多少情侶之間是符合這個機制的。另一個方式是:把這個機制的一些參數變一下,看看之後人們的互動數據有怎樣的變化。

我覺得這套機制不如這樣改:按做題的量多少來匹配。做的少的人可能包含兩類,做的很多的人應該包含一類。

以上不一定對,一切需要數據驗證。

b.按用戶選擇的興趣標籤來推薦:

這種匹配方式是在中心化的產品中較為成功的:今日頭條、抖音、知乎動態推薦等等。

在去中心化的產品中效果會好嗎?

看本節開頭的那張圖:對左邊的紅點(假如他是男性)進行研究,假使他和b點的都喜歡藍色這個領域,他會對b產生興趣嗎?我覺得挺難的。

中心化產品裡的這種推薦算法之所以特別成功,是因為給紅點這個人推薦的不是b,而是a。而且,這裡很可能不是推薦的b,是c、d、e、f…。即便推薦的是a,a會喜歡你嗎?

我們喜歡某一領域的內容,是喜歡這個領域裡的優質內容,當內容不優質時,無論哪個領域都不會喜歡。

這是我認為這種推薦方式不會十分成功的原因。

當然,有比沒有應該好一些,至於能好多少,同樣需要對比前後數據。

最後,我認為此類產品應該屬於工具型產品,應滿足且儘快滿足用戶的需求。

至此,陌生人社交產品的3個組成要素都說完了,希望有對陌生人社交(以及其他很多領域,畢竟文章很底層)感興趣的人產生了有效的幫助,最大的幫助希望是給大家之後的深入思考提供了有價值的入口,而不僅僅只停留於此。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 CC0 協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