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遼寧紅山文化考古結碩果——發現遺址500餘處

近十年,遼寧紅山文化考古結碩果——發現遺址500餘處

帶蓋彩陶甕


近十年,遼寧紅山文化考古結碩果——發現遺址500餘處

短體筒形器

近十年,遼寧紅山文化考古結碩果——發現遺址500餘處

建平東山崗墓地全景圖

近十年,遼寧紅山文化考古結碩果——發現遺址500餘處

玉鳳首

近十年,遼寧紅山文化考古結碩果——發現遺址500餘處

勾雲形玉器

近十年,遼寧紅山文化考古結碩果——發現遺址500餘處

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牛河梁工作站工作人員在修復文物。 王臻青 攝

近十年,遼寧紅山文化考古結碩果——發現遺址500餘處

牛河梁遺址博物館。 王臻青 攝

遼寧省博物館“又見紅山”精品文物展吸引了大批省內外觀眾。在該展覽舉辦的同時,“紅山文化與中華文明起源學術研討會”在瀋陽召開,考古界、文博界、文化界百餘位專家會聚瀋陽,交流紅山文化研究成果。其中,關於近十年遼寧紅山文化考古發現與研究成果頗受關注。在205平方公里範圍內,發現了100個小型地方社區的紅山文化遺存。

發現100個小型地方社區遺存組

10月27日,記者採訪了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館員、大淩河中上游地區紅山文化考古項目負責人熊增瓏。

他告訴記者,在2009年至2011年,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國人民大學、美國匹茲堡大學、夏威夷大學聯合在朝陽市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的大淩河上游流域開展了系統性考古調查,在205平方公里內有針對性地發掘了二布尺、三家遺址。

專家認為,以喀左縣東山嘴遺址為核心的大淩河上游地區在紅山文化階段,存在地方性社區和超地方性社區。專家根據地表採集的陶片數量,進而推測出當時每個社區內的人口數量,這次的調查成果反映在《大淩河上游流域紅山文化區域性社會組織》一書中。

經調查,紅山文化遺存在這一區域內廣泛分佈,確認了反映100個小型地方社區的遺存組,區域人口規模約在750人至1500人。約有50%的地方社區是由一到兩個家族構成的農莊。其餘社區人口規模較大,最大規模的地方社區人口大約有150人。大多數聚落不論大小,分別可以劃歸四個小型超地方社區或行政區。每一行政區由一組小型地方社區組成,通常在中心有一個規模較大的社區。分佈範圍約4公里至8公里,人口約有100人至700人。在每個行政區的中心是紅山文化禮儀性建築的地面遺存以及彩陶筒形器,這表明禮儀性行為是最主要的社會向心力。

目前,專家在人口統計方面還沒有發現各行政區之間有隸屬關係的證據。

自2016年開始,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國人民大學、美國夏威夷大學、匹茲堡大學聯合在牛河梁遺址保護區西北開展“紅山文化社區與分期”研究項目,仍然採用區域系統性調查方法,目前已調查了150平方公里。

東北亞地區重要的考古學文化

牛河梁遺址自上世紀70年代開始,在其中的第一、第二、第三、第五、第十三和第十六地點開展過系統的考古。牛河梁遺址第一地點的主體是一個具有神廟性質的建築和一個大型平臺,還有倉庫性質的附屬建築和祭祀坑。第二、第三、第五、第十六地點均為積石冢,尤以第二地點積石冢規模最大、結構最複雜、隨葬品最豐富。第十三地點則很可能是一個大型的祭壇。在牛河梁遺址內,神廟、祭壇、積石冢群形成一個有機整體。

熊增瓏介紹說,1954年,著名考古學家尹達先生正式提出紅山文化的命名,歷經60餘年的發展,紅山文化已經成為中國東北地區最著名的一支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中華五千年文明進程中佔據獨特地位的一支考古學文化、東北亞地區具有廣泛影響力的一支考古學文化。近十年來,遼寧、內蒙古自治區的考古工作者在前人工作的基礎上,繼續開展田野考古調查、發掘等工作,不斷充實紅山文化研究材料,開展多學科研究,取得了顯著成效。

新發現紅山文化遺址500餘處

據熊增瓏介紹,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我省朝陽地區文物部門相繼在管轄區內發現了紅山文化遺址的線索:在北票地區發現了兩處紅山文化遺址,在建平縣發現了南梁埡口遺址,在朝陽市龍城區發現了半拉山墓地,在凌源市牛河梁遺址保護區新發現了40餘處紅山文化遺址等,但總體來看,遺址發現的數量較少。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地區、通遼地區文物部門發現了較多的紅山文化遺址,總數約1000處,其中,僅敖漢旗境內就發現了約530處遺址。以上調查材料表明,在大淩河、西拉木倫河、老哈河流域內廣泛分佈著紅山文化時期的遺址。

2017年開始,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與朝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喀左縣博物館、建平縣博物館、凌源市博物館組成聯合調查隊,對紅山文化遺址進行全面考古調查,新發現紅山文化遺址416處。十年來,遼寧紅山文化考古調查共發現500餘處遺址。此次調查,主要沿大淩河(含部分老哈河流域)及其支流兩岸臺地進行調查。經調查發現,紅山文化遺址大多分佈在河流兩岸的山坡。墓地多分佈在河流兩岸山樑頂部或獨立的山丘頂部,少數墓地分佈在緩坡處。遺址和墓地多沿河分佈,兩河交匯區域遺址和墓地較豐富,遺址多選擇臨近水源,背風向陽、地勢開闊平坦的位置。在調查區域南部的大淩河西支、大淩河南支、第二牤牛河和老哈河中游南段地區,紅山文化遺址和墓地多相伴分佈,遺址多位於離墓地不遠的坡地上。在調查區域北部的老哈河中游北段和蹦蹦河地區發現,遺址分佈密集,遺址數量遠遠高於墓地數量,在遺址分佈的密集區極少發現有墓地。在遺址中採集的遺物有陶片和石器等。陶片有夾砂陶、泥質陶兩種。夾砂陶火候低,陶質疏鬆,多飾“之”字紋,兼有刻劃紋、壓印指甲紋、席紋等。泥質陶包括泥質紅陶和泥質灰陶,素面為主,有些飾“之”字紋、黑色彩繪、紅色彩繪等。石器包括石斧、石鏟、石耜、石磨盤、石磨棒、細石器等。墓地採集遺物以祭祀陶器為大宗,兼有少量的石器和骨器和少量塔形器殘片,石器主要為細石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