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少年的你》,除了痛哭,我們還能做點什麼?

與朋友看完《少年的你》出來,長長的一段路上,我們都沒有開口說話。壓抑的劇情沉甸甸地墜在心中,眼角的淚痕尚未乾透。

半晌,朋友顫抖著嗓子開口:“我真的不敢想象,以後我的孩子也有可能碰上這種事。”

恐怕任何一個母親,都無法忍受自己的孩子遭受到這種待遇。可事實卻是,校園欺凌,正在以一種令人恐慌的速度,席捲各大校園,為無數學生帶來伴隨一生的陰影。

看完《少年的你》,除了痛哭,我們還能做點什麼?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校園暴力和欺凌》數據顯示,全球至少有2.46億學生,因欺凌而痛苦。

看完《少年的你》,除了痛哭,我們還能做點什麼?

在中國,約有58%的青少年經歷過校園欺凌。在這些案件裡,有11.59%的受害人身亡,31.87%的受害人重傷,38.54%的受害人輕傷。

在這其中,57.5%為故意傷害案件。

看完《少年的你》,除了痛哭,我們還能做點什麼?

更令人心寒的是,有40.1%的人表示不清楚具體情況,就是看到別人罵,自己也跟風。另有59%的人,在欺凌發生時,他們選擇沉默旁觀。

一串串觸目驚心的數據背後,是曾經純淨潔白的象牙塔,已變成骯髒血腥的地獄的事實。

少年們在掙扎求生,而我們,到底能做些什麼?

01

父母,應該是孩子義無反顧的保護者。

安徽省懷遠縣火星小學一名學生小賜,利用自己副班長檢查作業和監督背書的權利,向班級內另外6名學生要錢,不給就逼他們喝尿、吃糞。

受害者小巖為了應付勒索,一次次偷家裡的錢,在又一次被母親發現後,勃然大怒的母親扔了一把刀和繩子在他面前,讓他自己剁手或上吊,當沒養過他這個兒子。

恐慌到極點的小巖崩潰大哭,卻仍然不敢講出真相:“我不能講,我講了就不能活了啊!”

在痛斥施暴者的欺凌之時,我們更應該做的是反思:

做父母的到底是有多失敗,才會對兒子被欺凌的殘酷困境一無所知?做孩子的又是有多不信任父母,才寧願被逼喝尿吃糞,都不敢告訴父母真相?

父母本應是孩子成長路上的守護神,是孩子遇到問題後第一個求助的對象啊!

為了能讓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父母應該成為孩子堅定的保護者,那麼至少需要做到以下三點:

1.覺知

不管自己的孩子是施暴者,還是淪為了受害者,都不是一夜之間發生的。前期在情緒、心理、行為等方面都是有跡可循的。

或許是開始變得暴躁、易怒、摔打東西,或許是開始變得沉默、愛哭、不願上學,或許是直接訴說自己與同學、老師發生了矛盾、被欺負了等等。

看完《少年的你》,除了痛哭,我們還能做點什麼?

看完《少年的你》,除了痛哭,我們還能做點什麼?

只可惜很多父母都像上文小巖的父母一樣,對孩子的現狀一點覺知都沒有。

等到事情變得不可挽回之時——施暴者已犯下罪行,受害者已承受痛苦——他們才恍然驚覺,自己的孩子發生了什麼。

但其實,每天只需要抽出十分鐘,瞭解一下孩子今天的學習、情緒、狀態等情況,並及時加以引導,很多問題還未萌芽就能被扼殺在搖籃中。

看完《少年的你》,除了痛哭,我們還能做點什麼?

2.信任

電影中,懷孕的女警察對著陳念咄咄逼人:他們欺負你,你為什麼不找大人?你以為自己能夠解決嗎?

可是,正是因為大人不值得信任,因為大人無法解決問題,才只能被迫靠自己啊!

孩子遭受欺凌,父母與其在那裡責問,為什麼一開始的時候不告訴他們,還不如好好反省一下,為什麼孩子忍受痛苦,卻還不敢開口求助?

很多父母以為,我做好一日三餐,上下學接送,偶爾輔導一下作業,就已經很完美了。

殊不知,孩子成長過程中,對父母的信任,父母給予的安全感,才是最根本的。只有擁有這種全然的信任,才能在面臨問題時,毫不猶豫地尋求父母的幫助。

而那些不敢開口的孩子,大概是在他們心中,父母知曉問題後可能會有的反應,比被欺凌本身更讓他們恐慌和害怕吧。

3.教育

發現孩子的狀態不太對,此時的應對極為重要。教育得好,問題消弭於無形;忽視或放縱,則有可能釀成大錯。

最近微博上曝光一起校園欺凌案件。

美國一位名叫馬特的父親,她10歲的女兒柯爾斯頓又一次在校車上欺凌同學,被司機趕下了車。這位“狼爸”得知後,決定給女兒一點教訓,責令她在只有2度的寒冷天氣裡走路8公里到學校。

看完《少年的你》,除了痛哭,我們還能做點什麼?

微博底下一片讚揚之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必須以身作則。

文中父親的做法不見得完全理智,但態度是絕對正確的。多少施暴者犯下惡行,都是父母的縱容和袒護造成的。

影片中警察找上魏萊的父母,告知其女兒在學校欺凌同學的行為。但父母完全不以為意,還大言不慚:“我們家魏萊跟他們不一樣。”甚至倒打一耙:“我們家孩子就是太乖巧,才總是被欺負。”

是非不分的父母,養不出正直善良的孩子。

作為父母,一旦發現孩子有施暴的傾向,則應該嚴厲禁止,及時教育,加強引導,讓他明白什麼事能做,什麼事不能做。越是有力量,越不能欺負比自己弱的。

看完《少年的你》,除了痛哭,我們還能做點什麼?

要知道,你現在的嚴厲,是對他未來的拯救。

看完《少年的你》,除了痛哭,我們還能做點什麼?

而倘若自己的孩子是受害者,需要做的事更多。你要安撫孩子的情緒,鼓勵孩子堅強勇敢面對,及時尋求他人的幫助,教會孩子一些防欺凌的辦法,帶領孩子一起解決問題等等。

看完《少年的你》,除了痛哭,我們還能做點什麼?

看完《少年的你》,除了痛哭,我們還能做點什麼?

而除此之外,也要讓孩子明白,在必要的時候,“以暴制暴”並非不可取的行為。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在“開講啦”中被提問:如果你自己的孩子受到欺凌,你會不會跟他們說,打回去孩子,我支持你。

李教授毫不猶豫地回答:肯定會啊!並舉例自己的小孫女在幼兒園受到小男孩欺負,自己教她要怎麼反擊回去。

暴力並非反抗欺凌的最好方法,但在關鍵時刻,它卻是能救命的唯一方法。

此外,李教授還提醒家長:要注重孩子的體力鍛鍊,只要孩子有運動,他就有爆發力,就不容易被人欺負。

看完《少年的你》,除了痛哭,我們還能做點什麼?

02

作為受害者,沉默和忍讓解決不了問題。

校園欺凌的受害者,通常都是那些看起來更弱小、更不合群的學生,而這樣的學生在遭受欺凌之後更多的做法都是沉默和忍讓。

但沉默和忍讓解決不了問題。相反,你三番四次的忍讓,換來的只會是變本加厲的欺凌。

就像電影中,起初只是椅子上被潑上紅墨水,走過座位時故意撞掉一本書;接著,是體育課時沒有人與陳念互動,故意拿排球砸她的腦袋和肚子。

忍氣吞聲之後,暴力升級。魏萊在眾目睽睽之下將陳念絆倒使她滾下樓梯,旁觀者無一援手。

最後,欺凌向犯罪的邊緣升級。魏萊帶著刀子和老鼠在陳念家門口進行圍堵。夥同其他學生對陳念拳打腳踢,剃掉她的頭髮,扒光她的衣服,拍下她的裸照......

陳唸的目標只有一個:我要考上北京的大學,離開這裡。所以高考之前,一切都可以忍讓。但這是正一步步的忍讓,讓她在怨氣爆發之下失手將魏萊推下樓梯,差點連高考都參加不了。

魯迅先生早說過: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在欺凌的開端,不是選擇沉默和忍讓,而是選擇揭露這一切,向父母、向老師、向警察、向路人等任何可能的人求救,堅強勇敢地面對,盡力地自保並反擊......都會迎來不一樣的結果。

看完《少年的你》,除了痛哭,我們還能做點什麼?

美國男孩Keaton Jones被同學嘲笑他的鼻子,罵他是醜八怪、沒有朋友,吃午飯的時候被人把牛奶倒在身上、把火腿塞到他的衣服裡、往他身上扔麵包......被欺凌得忍無可忍之後,Keaton選擇了站出來。

看完《少年的你》,除了痛哭,我們還能做點什麼?

他讓媽媽錄了一個視頻,視頻裡他含淚反問:我真的很想知道,他們為什麼要欺凌人?意義在哪裡?欺負無辜的人能得到什麼樂趣?為什麼要想盡辦法欺負別人?

並哭著表示:我不喜歡他們對我做的,也不喜歡他們對其他孩子做出這種事,因為他們不能這樣幹。

視頻發出之後,引起了廣泛關注,從陌生網友到名人,都為他發聲,支持他的想法。

特朗普總統的大兒子也關注這件事,田納西泰坦橄欖球隊的Delanie Walker還專門給Keaton錄了一段視頻,表達對他勇氣的欽佩,還邀請他們一家去現場觀看比賽。

看完《少年的你》,除了痛哭,我們還能做點什麼?

最後Keaton在鏡頭前訴求:大家生而不同,不應該被隨意評判。這不是他們的錯,如果你被人取笑,請你不要為此煩惱。保持堅強吧,雖然這很難,但總有一天會變好的。

看完《少年的你》,除了痛哭,我們還能做點什麼?

作為受害者,請不要放棄尋找黑暗中的光。

看完《少年的你》,除了痛哭,我們還能做點什麼?

讓我們相信毛主席的話: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你強他就弱,你弱他就強。

看完《少年的你》,除了痛哭,我們還能做點什麼?

看完《少年的你》,除了痛哭,我們還能做點什麼?

03

作為旁觀者,不出聲也是一種傷害。

前文提到過:有59%的人,在欺凌發生時,選擇沉默旁觀。他們中的很多人認為,我又沒有一起欺負他,我有什麼錯?

但,僅僅是不做壞事,就能稱之為好人嗎?

在旁邊圍觀的人,難道就不是幫兇嗎?

漠視著暴行發生,不是另一種傷害嗎?

看完《少年的你》,除了痛哭,我們還能做點什麼?

就像電影《悲傷逆流成河》裡易遙指著岸上的眾人控訴:你們之後的日子舒舒坦坦,沒有一點心理負擔,覺得自己沒有做過什麼傷天害理的事,實在是太噁心了。

看完《少年的你》,除了痛哭,我們還能做點什麼?

造成雪崩的,從來不是最後一片雪花,而是每一片雪花;壓倒駱駝的,也從來不是最後一根稻草,而是每一根稻草。

旁觀者這一群體,造成的惡,遠比我們想象中的要多;但倘若引導得好,所能形成的善,力量也遠比我們想象中要大。

被譽為全球教育水平最高的芬蘭,僅用一個方法就讓校園欺凌案件下降50%,引得世界各國紛紛向其取經,它就是“KiVa計劃”。

看完《少年的你》,除了痛哭,我們還能做點什麼?

這項於2007年在芬蘭90%中小學開展的計劃,全名為“Kiusaamista Vastaan”,在芬蘭語中是“反欺凌”的意思。

而這項計劃針對的主要群體就是——旁觀者。

Kiva計劃由芬蘭圖爾庫大學開發,他們發現,旁觀者是校園欺凌事件中最容易被改變的群體,只要他們及時上告給老師,或者挺身而出,欺凌行為就會被立刻終止。

Kiva計劃就以喚醒旁觀者角色意識為重點,通過改變“欺凌旁觀者”的態度、增強他們的責任感來共同抵制欺凌。

Kiva計劃負責人 Johanna Alanen 表示,“他們必須決定一件事,那就是站出來力挺被欺凌者,還是保持沉默。不同的選擇,自然就會有不同的結果,但也有可能引領新的局勢。”

Kiva計劃實施之後,旁觀者不再是被動的證人,他們不僅會意識到自己可能是下一個潛在的被欺凌者,還能增強他們的同理心使之成為被欺凌者的保護者。

當你在凝視深淵時,深淵也在凝視著你。當你作為旁觀者漠視著欺凌發生時,下一個被欺凌的對象就是你。

看完《少年的你》,除了痛哭,我們還能做點什麼?

願我們都能做到魯迅先生說到的那樣吧:

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裡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

04

作為施暴者,譴責和懲罰終究會到來。

目前中國在未成年人犯罪這一方面的立法還不完善,導致一些犯下極端惡行的施暴者還能逍遙法外,安然無事。

能給予受害者的,只有輕飄飄的甚至毫無誠意的“對不起”三個字。

但隨著《悲傷逆流成河》《少年的你》等相關反映校園欺凌的電影上映,國家的立法制度也在一步步完善中。

2016年11月,教育部等九部門出臺了《關於防治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導意見》,明確要依法依規處置學生欺凌和暴力事件。

看完《少年的你》,除了痛哭,我們還能做點什麼?

2018年以來,共批准逮捕校園欺凌犯罪案件3407人,起訴5750人。最高檢下發的第十二批指導性案例中,明確未成年人在受到校園暴力侵害時,可以進行正當防衛。

2019年9月,寧波市鎮海檢察院對一起校園欺凌案件進行一審宣判。其中被告人陳某被判刑有期徒刑五年,董某、盧某、葉某被判處有期徒刑一年九個月,韓某被判處一年零五個月,王某因情節顯著輕微,被判處有期徒刑一年,緩刑兩年。

看完《少年的你》,除了痛哭,我們還能做點什麼?

2019年10月26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四次會議舉行分組會議,審議未成年人保護法修訂草案、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訂草案等。

那些打著“玩笑、玩樂”為幌子的未成年施暴者,再不能仗著年紀小,而肆意逃脫法律的懲處,“未成年人保護法”不再淪為“未成年人渣保護法”。

而除了法律的懲處,來自道德的譴責也不會缺席。

當他們長大成人,當有一日同樣的暴行發生在自己的孩子身上,他們才會幡然醒悟,意識到年少的自己曾給他人帶去了多少傷害和痛苦。

而從這一刻起,良心的煎熬將會日夜不休,伴隨終身,就如同那些終身伴隨陰影的受害者一般。

願大家一起,反對校園欺凌,對霸凌行為說不!

看完《少年的你》,除了痛哭,我們還能做點什麼?

讓我們守護少年,為少年們撐起一個更溫暖的世界!

看完《少年的你》,除了痛哭,我們還能做點什麼?

看完《少年的你》,除了痛哭,我們還能做點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