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车公司的出现,分了谁的羹?

网约车公司的出现,分了谁的羹?

“新生”事物

网约车租赁公司,在网约平台“顺风”、“滴滴”大行其道的头几年,是不存在的。倒是后面国家对网约车进行整顿、规范以后,这个新生事物开始出现,并迅速蔓延!

网约车租赁公司靠什么生存?从现在曝光的几起事件来看,主要是通过卖车、租车、和收取网约车司机的提成几部分组成。

网约车司机为什么要走租赁公司来买车、租车?难道就不能自己去买车?难道就不能自己办理网约车营运证、网约车资格证?

司机们自己办,还不用交这样那样的手续费。工薪阶层嘛,能省一分是一分。我相信生活无忧,家境富裕的人也看不上网约车这个行当的。

问题的关键是,租赁公司对司机们夸下海口:自己和主要网约车平台有过硬的合作关系。你只要走租赁公司购车、租车,网约平台派单量会向你倾斜。

就凭这一点,就足够震慑人心。网约车要的就是派单量,如果没有派单量,或者派单量少,网约车司机又怎么能够生存?

网约车公司的出现,分了谁的羹?

不要脸的商业模式

好一个冠冕堂皇的广告!把托关系、走后门得来的好处居然可以厚颜无耻的用到营销宣传上面来。这是公平竞争的态度吗?这是维护正常营运秩序该有的行为吗?

知道社会艰难,但也没料到艰难如此!完全没想到网约车公司耍这样的手段来侵占公共资源,玷污人心。

当然,网约车公司作为中间商赚够了卖车的差价,赚够了各种手续的费用,应该知足了吧?但这还不是他的终极目的。他还要在网约车的营业额上面抽提成,这可真是一本万利的好买卖。

如果事情到此打住,我们也只能骂骂了事。谁让它有这资源,谁让我们拼命的想要接单,想要多赚钱养家糊口。真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风口浪尖上,偏偏网约车公司不甘寂寞,屡屡爆出猛料,把穿在身上最后的底裤都脱了下来,在全社会们面前来了一场不要脸的行为艺术。这让我们惊掉下巴的同时,也感叹什么叫做厚颜无耻到了没有底线。

10月份,成都一大群网约车司机到网约车公司门口堵门,说是老板跑了!老板跑就跑了吧,车不还在你手上吗?从司机朋友们焦虑的表情来看,事情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据现场的车主反映,他们的车是通过租赁公司预付款代买的。现在老板跑路了,以前公司承诺的每月七八百元的买车月供,现在银行直接告诉他们要缴三千元。

而且就算你按三千月供还完车贷,这车到头来还不一定是自己的。因为租赁公司又把这些车辆拿去做了抵押贷款。现在老板跑路,意味着他向银行的借款无法按时偿还,银行肯定还要收回车辆。

网约车公司的出现,分了谁的羹?

突破法律的底线

这一辆车转来转去的关系,是不是听得你有点头晕?这就是不良商人想出来的办法。普通人哪里想得到,摸得透。

租赁公司把本来属于司机的车辆挂靠在自己的名下,然后又拿着车去银行抵押贷款。到底贷来的款用到什么地方去了?网约司机并不知道,因为他们一直被蒙在鼓里。

这或许就是我们常说的空手套白狼吧,租赁公司的幕后老板最起码也是九段“空手道”高手。拿着小司机的血汗钱任意的挥霍,过着酒池肉林的生活,他们完全体会不到一个网约车司机每天在马路上到底要承受多少压力。

他们也看不到一个网约车司机为了还车贷每天在马路上吃几块钱盒饭的情景。

真是可怜这群人。就算是感冒发烧,也要咬牙坚持跑出车,因为他们不敢停下来。他们的身后还有一家老小等着吃饭,还有网约车背后对于人生的无限渴望和期许。

网约车,本来是资源共享,是现代社会人与车高效利用的一个途径,怎么会让无良资本钻了空子?

他们要真能本着服务网约车行业的宗旨,想顾客所想,急顾客所急,那也无可厚非。毕竟你为公众出行贡献力量,赚点钱就赚点钱吧,理所应当,大家也不会说什么。

但租赁公司明里吃钱,暗地里还有更为血腥的交易:把本不属于自己的车拿去银行抵押贷款。

这就好像有人偷偷拿着你的房产本到银行抵押贷款,钱他用了,而贷款由你来还!

这些人或许本来就没有把网约车行业当成自己的事业。网约车司机也只不过是他们眼中的提款机。从公司成立到破产,他们都是在杀鸡取卵,压榨手段无所不用其极。等网约车司机灯干油尽,再没有什么油水可榨,老板们就开始玩消失!

老板们可能早就想好了退路,资金链断裂的那天自己拍拍屁股就可以走人。剩下这烂摊子,爱谁收拾谁收拾?

网约车公司的出现,分了谁的羹?

网约行业“寄生虫”

但自从网约车公司出现以后,网约车行业的成本不断攀升,司机赚得少了,人们的出行成本不降反增,那网约车公司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

不管在哪个行业混饭吃,想着独吃独占,不给其他人留活路,这行业他还做得长远吗?吃相难看,恶心的又岂止是网约车行业,共享经济中哪些喜欢拽新名词的假高科技公司何尝又不是如此!

我们社会管理的目的就是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不可能反其道而行之,让本来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无良资本总是自作聪明。把1+1=2就可以说清楚的事情非要用1+5+1-5=2来讲道理。对于真相来说是脱了裤子放屁,但对于无良资本来说,“5-5”就有很大的文章可做。

不要把普通人当傻子,时间久了大家都知道狗屎终归是狗屎。一些华丽的噱头除了把人搞得头晕目眩外,也并没有多少高明之处。

我们在提高网约车司机准入门槛的同时,也能不能提高一下中介服务公司的资质水准?不要是不是个人都放进来成立公司,三天两头的出毛病,好让他们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网约车公司有没有存在的必要?本来利润已经饱和的行业,让第三者横插一杠又算怎么回事?这不是无形当中增加社会消费的成本吗?

要想让一个行业良性循环,努力的又何止是司机朋友!赫赫有名的网约平台难道就不应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光想马儿跑,又不给马吃草,这就是网约车行业的悲剧。

老板跑路的案例还在网约车行业不断上演,哪些跑路的老板们到底吃了谁的饭,分了谁的羹?我们都在等待答案的揭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