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谁谁就死——唐朝奸臣郑愔的投机囧途

在唐朝,有这么一位自带衰神属性的投机分子:他帮谁,谁就死。

一投来俊臣

郑愔并非没有一个好的家世:他出身荥阳郑氏。虽然据《朝野佥载·卷四》《太平广记·卷第二百五十五·嘲诮三》记载,他是鄚(读“冒”)姓人冒充的,单论籍贯也应该别列为沧州郑氏,但单论出身,他也有个做卫州刺史的父亲。

他入仕也不全靠背景,他十七岁就考中了进士,《全唐诗》也收有他的一卷诗。

但是,他心术不正。从入仕伊始,他就走偏了。

他找上了酷吏来俊臣,被其提拔为临武丞;来俊臣每次要陷害他人,都让他起草文字。

虽然来俊臣一度凭着武则天的信任不可一世,但当武则天意识到来俊臣激起了民愤后,权衡了一下利弊,便果断地将其抛弃了。

可能因为不算酷吏集团的骨干成员,郑愔没有被追究。靠山倒了,他决定寻找新的靠山。

二投张易之

于是他攀上了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

张氏兄弟有多得宠呢?曾经做过皇帝的皇太子李显的一对嫡子女邵王李重润和永泰郡主李仙蕙及其郡马也是武则天的侄孙继魏王武延基(即嗣魏王,为了避讳其父武承嗣而改)因为说了他们几句坏话,竟被武则天赐死!

在二张推荐下,他做了殿中侍御史。

帮谁谁就死——唐朝奸臣郑愔的投机囧途

然而,忠唐五大臣张柬之、崔玄暐、桓彦范、敬晖、袁恕己等发动了神龙革命,迫使武则天提前退休,复立李显为皇帝,恢复唐朝——二张也死了。

这一次,郑愔没那么好的运气了,被贬为宣州司户参军,在任上又被弹劾贪污,于是他一下子从公务员沦为了畏罪潜逃犯。

潜逃就潜逃吧,他又不甘心,又继续寻找靠山。

还又给他找着了。

原来,当初忠唐五大臣复唐的时候,寄希望于李显,以为李显一旦复位,势必诛杀在武周一朝觊觎储位的武氏一族。可是,事与愿违,皇帝们普遍都不喜欢那些搞政变的大臣,即使自己是政变的受益人。南朝宋文帝、陈文帝等都做过对拥戴功臣过河拆桥的事。

于是,唐中宗李显不但没有诛杀武氏,反而和武氏打成一片,希望借助武氏的力量抗衡五大臣。而五大臣之一的敬晖更是屡次打压郑愔,郑愔当然是选择投靠武氏了。

三投武三思

当时武氏一族为首的,正是武则天的大房侄子梁王武三思。说起来,郑愔和武三思还有交情,当初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迎娶中宗嫡女安乐郡主时,郑愔有幸和宰相们一起为武三思写了一首赋,叫《花烛行》。有这么一层过往,套近乎也自然方便。

郑愔到洛阳,见到了武三思,虽然免了自我介绍,却也不急着套近乎,先大哭,再大笑。武三思哪见过这等架势,十分困惑。

郑愔答:“我刚见大王时哭,是哀痛大王即将遭戮灭族。然后大笑,是为大王高兴,因为大王得到了我郑愔。大王虽然得天子之宠,但那五人都据将相之权,胆略过人,神龙政变之际,废太后(武则天)如反掌。大王觉得自己和太后哪个权势更大?那五人日夜切齿想吃大王的肉,不灭尽大王一族就不甘心。大王不除去此五人,就像朝露一样危险,却还那么淡定,自以为安如泰山,这是我郑愔为大王寒心的地方。”

武三思很高兴,就与郑愔一起上楼,问他自保之计,推荐为中书舍人,从此以为谋主。很快,他和据说和他有一腿的韦皇后说服中宗封五大臣为异姓郡王,其实架空其宰相之权,再罢其相位。

五大臣被贬出中央后,神龙二年(706年),郑愔也出任许州司功参军。这一年,曾参与神龙政变的驸马王同皎图谋杀武三思、废韦后,事败被杀。

在武三思指使下,郑愔拿出了当初效力来俊臣的工作经验,把五大臣和王同皎事件联系了起来。于是五大臣又都被贬为边远州司马。武三思又用苦肉计,故意张扬自己和韦皇后的花边新闻,激怒中宗,嫁祸五大臣,郑愔时任侍御史,又利用职权加了把火,请求将五人族灭。中宗虽然拒绝,但最终五大臣还是或死于流放地或遭到武三思的追杀。

政敌死了,朝中有中宗和韦皇后撑腰,儿子又是中宗爱女的驸马,武三思的地位看起来终于安如磐石了。

其实郑愔投机的方向很明确,谁风头正盛,谁实力就最强,笑到最后的可能性也就最大,那么我就投靠谁。

但是,功夫再高,也怕菜刀,再有权有势的人,一旦遇到了不要命的,也还是肉体凡胎。而武三思的死亡,就是因为遇到了不要命的。

因为李重润死了,中宗没有了嫡子。韦皇后认为中宗庶长子李重福作为最大的潜在既得利益者难逃干系,一口咬定李重润等人是李重福出卖的,于是中宗登基后就把李重福外放当刺史,而且不仅不让他实际行使职权,还让地方官监视他。即使大赦天下,也不让李重福回京。李重福写信卖惨,也没用。

而太子之位不立则已,立了,就轮到了庶三子李重俊。但是,安乐公主也就是嫁给武三思之子武崇训的安乐郡主仗着父皇母后的宠爱,很不把这位明日之君放在眼里,明明是自己的哥哥,却张口闭口呼他为“奴”;鉴于自己的皇祖母已经开了女皇帝的先例,她还想取而代之,当史无前例的皇太女。

如此情境,李重俊不能不自危。他也没有一个能为他指条明路的好师傅,于是景龙元年(707年),他铤而走险,计划发起政变,诛杀武三思父子和韦皇后、安乐公主母女。他还把地点选在了玄武门,当年他的曾祖父唐太宗就是这么做的,只要掌控了局势,不怕父皇不承认现实按他的意思下旨,最好还能让父皇提前交班。

可他的计划却只成功了一部分:他在宫外杀死了武三思父子,却因为没有内应,被拦在了玄武门外。

在政变中不能控制皇帝的结果自然是被皇帝宣布为叛逆。李重俊的政变被镇压了。

帮谁谁就死——唐朝奸臣郑愔的投机囧途

四投韦皇后

李重俊虽死,却换了武三思父子两条命,郑愔的靠山又没了。但他很快反应过来,队友的队友一样是队友。武三思虽死,韦皇后尚在,何不投之?

于是第二年,他去太常寺上班了,作《桑条歌》十篇献上,说:民间早就传唱《英王石州》《桑条韦》,英王就是中宗以前的封号,这不就是说皇帝、皇后是天命所归,早有征兆吗?

中宗一高兴,就给了他很多赏赐,还让他充当新设立的修文馆学士。其实早在神龙二年(706年)春,他就献上过拍中宗马屁的《圣感颂》,中宗下令将其刻在石头上。

景龙三年(709年),郑愔被任为吏部侍郎,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就是拜为宰相,达到了文官界的巅峰,随即又被提拔为吏部尚书,顾名思义,就是负责选官的一把手。另一宰相崔湜兼知吏部侍郎,也是当初武三思的谋主,这臭味相投的二人又成为了搭档。

中宗虽然平时爱当和事老,甚至曾做出让弹劾者和被弹劾者结为兄弟尽释前嫌的创举,但当收到侍御史靳恒、监察御史李尚隐的弹劾和监察御史裴漼的审案结果后,却没有对郑愔和崔湜留情面:郑愔流放吉州,崔湜贬江州司马。

当初李重俊政变时,安乐公主因为不在家,逃过一劫,又改嫁了武承嗣的小儿子武延秀。他们与中宗昭容著名才女上官婉儿一起说情,于是崔湜改襄州刺史,郑愔改江州司马。后来中宗要行祭祀天地大礼,就想起他俩都曾任修文馆学士,召回他们,并且再任郑愔为吏部侍郎。

景龙四年(710年),中宗暴崩,据说是韦皇后和安乐公主为了图谋帝位所为。韦皇后立中宗幼子温王李重茂为帝,自己以皇太后摄政。

之前,郑愔一直很殷勤地抱韦皇后的大腿,与宰相韦巨源、宗楚客、右补阙赵延禧等撺掇韦皇后学习婆婆武则天。但韦皇后真的成为太后以后,却因为史书没有明言的某种原因,一脚把好不容易回朝的郑愔踢回了江州司马的原职。

五投李重福

郑愔当然还是不甘心,赴任途中经过均州,他突然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因为担任均州刺史的,正是当初获罪于唐中宗和韦皇后而一直被外放的谯王李重福。


帮谁谁就死——唐朝奸臣郑愔的投机囧途


虽然李重福的大腿不可与韦皇后同日而语,但韦皇后这个大腿已经抛弃他了,他没得选了,不如再押一次宝,再赌一把!

虽然事实证明无论主被动,及早跳下韦皇后的战车的确是最优解,可是,他这次押宝又偏了。

且不说韦皇后早就防着李重福这一手了,地方到中央的地理距离已经足够让李重福慢别人一拍了:中宗的弟弟另一位前皇帝相王李旦的庶子临淄王李隆基在姑妈太平公主的支持下,仗着自己在军中的人脉,很快发动了政变斩杀韦后母女及武延秀等,完成了李重俊的遗愿。

然后,李重茂被废,李旦复位。

其实本来韦皇后已经回心转意召回郑愔任秘书少监了,这下一朝天子一朝臣,郑愔又被贬为沅州刺史。

他怎么会安耽地去赴任呢?他为李重福筹划的政变夺位计划已经开始运转,怎能半途而废?所以他故意留在洛阳不走,在中宗驸马裴巽的官邸为李重福入主做准备,并重拾了自己的老本行,起草了一封中宗称有遗命让李重福继位的诏书和一封以李重福口吻宣布称帝的诏书,并任命自己为左丞相、知内外文武事,并给其他战友们也都安排好了官职。

只等约定的时间一到,李重福就会亲自出现,突袭夺取洛阳,拿着他准备好的诏书登基称帝,东征西讨,天下可定。

毕竟,之前投机了那么多次,靠山全不得善终了,天可怜见,总该对让我投对一次吧?

中宗尚有一子在世,如何轮到睿宗?

事实证明……光有法统还是不够的,他还是想太多了。

洛阳百官在理清局势后,用乱箭给突然到来的李重福投了反对票;得不到广泛支持的李重福当然也就失去了争位的资本,第二天就在官兵的搜捕下投水自杀了。

郑愔虽然有过畏罪潜逃后成功脱罪的经验,然而他这次犯下的罪过比当初的贪污罪大多了,在新朝廷中也再找不到需要他出谋划策的靠山了。

他梳起发髻,穿起女装,坐在车里想混过盘查蒙混过关,也顾不得什么形象和节操了——考虑到他本来就“貌丑多须”,这两样东西也许他本来就都没有过;也正是如此别致的外貌,最终出卖了他。

沦为女装大佬后,他也失去了最后的男子气概:最终受审的时候,同案犯张灵均不过一介布衣,却神色自若;他这个少年得志混迹官场多年见多识广的前宰相却吓得大腿发抖,说不出话。

这下,连张灵均这个队友都看不起他了:

“我和这种人同谋,输了也是活该。”(吾与此人举事,宜其败也!)

最后,郑愔在洛阳被就地正法,并祸及家族。不过波及的对象不包括郑愔的妹妹,在安史之乱期间官拜宰相的崔圆,就是郑愔的外甥。

以郑愔如此尴尬、帮谁谁死的人生轨迹,新朝廷对他不予招安,直接砍了算数,一点也不足为奇。

初,愔附来俊臣得进;俊臣诛,附张易之;易之诛,附韦氏;韦氏败,又附谯王重福,竟坐族诛。

元朝史学家胡三省也注道:

史言张灵均虽幸祸好乱之人,犹能临死不变。郑愔者,反覆于群憸之間,冒利不顾,而畏死乃尔,乌足以权大事乎!

不过,也许新朝廷的执政班子可以考虑一下,如果让郑愔侥幸苟免、逃到外邦,是不是会对大唐更好一点呢?

帮谁谁就死——唐朝奸臣郑愔的投机囧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