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是如何发现郑国渠是疲秦计的?

张进娣


在英国人瓦尔特发明蒸汽机以前,人类社会生活工具非常落后,从事生产劳动基本上靠马拉人扛,不但生产效率十分低下,其艰苦程度也可想而知。但勤劳智慧的中华先祖,顺应天时,依托地利,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举世闻名的工程奇迹,如秦代的万里长城、汉代的都江堰、隋代的大运河等等。这里要说的郑国渠,也是中华先祖在水利工程方面的伟大创造,在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前最显著的政绩之一,直到两千年后的今天还在忠实地履行着灌溉职能,2016年成为陕西第一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按说修渠筑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郑国渠后来在水利方面发挥的历史作用也充分印证了这一点,但它在修建之初却实实在在是个阴谋。秦国自商鞅变法之后,国家实力大增,统一全国的进程大大加快,但秦国地处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粮食生产基本上是靠天吃饭,难以供养实现秦国野心的军队,大力加强水利建设已经成为当务之急。而韩国作为秦国的东邻,时刻面邻被秦国吞并的危险,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韩国的谋士们想出了一个"疲秦"的策略。他们认为,秦国急需水利工程建设方面的人才,而韩国正好有一位著名的水利工程人员郑国。韩国正好可以利用这一机会,派出郑国到秦国参加水利工程建设,以此耗尽秦国的人力物力财力,致其再也无力侵略韩国。

具有优秀爱国主义素养和工程专家素质的郑国依计而行,经过周密计划和勘察设计,形成了一整套工程设计方案,胸有成竹地来到秦国。在见到秦王政后,郑国亮出了关于开凿一条连通泾水和洛水的大型水渠,借此灌溉拥有万亩良田的关中平原的建议。这时秦王赢政年纪尚幼,朝政由相国吕不韦把持。正苦思治水妙计的吕不韦大喜过望,想什么来什么, 这真是天佑大秦,但又使他心生疑虑,郑国是韩国人,凭什么平白无故来帮助秦国?心思缜密的吕不韦一方面任命郑国全权负责开凿大渠,一方面不露声色地暗中派人调查郑国来秦的真实用意。“没有不透风的墙”。果然,在开渠天才郑国的主持下,工程建设进展非常顺利,同时,可靠的情报也陆续传来:郑国来秦援建水利并非真心实意,而是用心险恶,是地地道道韩国派来的间谍。

吕不韦大怒,立即奏请秦王政派人把郑国抓来要就地正法。正在工地上干得意气风发的郑国不但不慌乱,反而十分镇静地说了一番话:“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当初韩王命我来修水利,确实不是为了秦国着想。但修建水渠只不过为韩国延续几年的寿命,却为秦国带来了千秋基业)吕不韦很有远见卓识,他细想过后,觉得郑国说得很有道理。秦国的水利技术确实比较落后,如果杀了郑国,剩下的工程将难以为继。

秦国最终没有杀死郑国,依旧让他主持余下的工程。在郑国不遗余力的指挥下,泾河岸边成了当时最为壮观的建设工地。专家研究推算,当时修建郑国渠的秦人多达10万余人。秦人流血流汗地干了十多年,这个浩大的工程才终于完工。郑国渠合理利用泥沙,解决了水土问题,改良了大面积的低洼易涝沼泽盐碱地,变泽卤之地为良田。引浑淤灌荒地,扩大耕地面积,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它主要灌溉广袤的关中平原地区,渠水流经泾阳、三原、富平、蒲城等县,灌溉面积达280万亩,对于推动秦国的政治、军事、经济、科技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为秦国统一六国提供了坚实后盾。

成功开凿郑国渠的郑国历史上后来不知所踪,笔者推断有可能在他大功告成之后即被秦国秘密处死。但他和他负责开凿的郑国渠,对于中华民族发展农业生产、实现国家统一所作的贡献将永留史册。





结绳纪年


在战国晚期秦国一家独大,山东六国再也没有任何能力与秦国抗衡,尤其是紧邻秦地的韩国,此时的韩国在秦国连年的军事打击下仅仅有不过十万甲士,大小城池十余座,面对秦国的咄咄攻势一边联合其余国家对抗秦国,一旦战败却又要割地求和。长此以往韩国君臣一面向秦国卑躬屈膝,另一方面象一些歪点子来削弱秦国,其中就有大臣想到派遣水工入秦,为秦国修建一条贯穿全国的水渠,只要故意多绕一些道路,多在一些难度较大的地方施工,必然可以削弱秦国的国力,这就是“疲秦计”通过消耗秦国的国力来达到保全韩国的目的。

于是就在公元前246年韩国水工郑国入秦,向秦王提出了在秦国的泾水和洛水之间打通一条大水渠,工程一旦完成就可以灌溉关中的万亩良田,使得当地许多低洼盐碱地得以灌溉和排泄,已完成秦国数代人的愿望。此时的秦国秦王政刚刚亲政,主政相国正是吕不韦,秦国君臣正是想要借此大干一场完成对秦国国力的积累,从而有能力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

郑国渠

秦国军民在商君变法之后,人人以勤劳苦干为荣,以逃避徭役兵役为耻,国王一声令下全国百姓皆奋勇向前,这条水渠是自西引泾水向东注入洛水之中,前后长达300里之长,这泾河之水乃是从陕北的群山地带中冲刷出来,至礼泉县而转入关中地带,郑国巧妙地利用关中地区西北高而东南低的地理特点。故此在礼泉县东北角的谷口修建干渠从而使水流从北面向东面延伸,从而将干渠分布在灌溉徒弟的最高位置上,自上而下形成了自动灌溉的供水系统,由此可灌溉良田四万倾之多。

但是就在这宏伟工程进行到了一半的时候,突然间有秦国义商从韩国传来消息,称水工郑国实乃韩国奸细,是韩国君臣施行疲秦之计,以避免秦国攻打韩国。秦国君臣震惊之余再度派遣细作前往韩国查探消息,当消息被告知证实之后。秦王政勃然大怒,再加上不久前发生的嫪毐与赵太后的丑事曝光,其中就有吕不韦参与其中结果被罢相逐回封地。秦王政年轻气盛一怒之下,认为所有的山东六国人士都不可靠,将郑国关押又下大“逐客令”限三天之内所有六国人士离开秦国。

后来李斯著名的《谏逐客书》便是发生在这个时期,随后李斯又劝服秦王,郑国此举虽为韩国君臣本意是疲秦,但事实则是此渠是秦国灌溉四万倾土地,秦国国力再上一新的台阶,郑国此举并非疲秦而是助秦一臂之力,故此打消了秦王政的疑虑将这条水渠修建完毕,并以郑国之名来为此渠命名,正是如此才使得秦国进一步积蓄国力,一举荡平天下。


非狂不可


郑国渠这个名字很有意思。虽然名字叫郑国,但其实和郑国没有任何关系。

郑国渠是一个叫郑国的韩国人在秦国修的一条水渠。是不是很绕口。没关系我们简单梳理一下其中的利害关系。

韩国,是战国七雄之一。在战国初年也着实风光过一阵,被称为“劲韩”。但是到了战国后期,韩国国力衰微,被周边国家打成了孙子。尤其是秦国,动不动就拿韩国出气,侵夺韩国的领土人口。

韩国位于秦国的东边,秦国要逐鹿中原,必须经过韩国。两国矛盾不可调和。韩国打又打不过,跑又跑不了,随时都有可能被秦国吞并。

韩国上下忧心忡忡。就在此时,有人给韩桓王出了一个主意,叫做“疲秦之计”,就是使秦国国力疲惫的计谋。具体怎么实施呢?

原来韩国要派遣著名水利工程师郑国进入秦国,通过游说,向秦王献策修建大型水利工程,明面上是为秦国建设水利基础设施发展秦国的农业生产,真实目的是消耗秦国的人力物力财力,让它无力进攻韩国。

不得不说,这一招确实厉害。秦王果然中计。公元前246年,秦国命郑国主持兴修大型灌溉渠,它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长达300余里。为此征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韩国由此获得几年的喘息之机。

但是水工郑国却命悬一线。在施工过程中,韩国“疲秦”的阴谋败露,秦王大怒,要杀郑国。郑国很聪明,讲了一番大道理,说服了秦王,也保住了自己的命。郑国说:

“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

(我起初确实是间谍,但是水渠修成以后对秦国大大的有好处。我为韩国延续几年的国运,却为秦国建立万世之功。)

秦王一听,郑国说的对啊。磨刀不误砍柴工。修个水渠虽然费时费力,修成以后农业大发展,国力大涨,岂非利在千秋?于是命令郑国继续修渠。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全渠完工,人称郑国渠。

《史记·河渠书》记载:“渠成,注填淤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折今110万亩),收皆亩一钟(折今100公斤),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

有一个问题需要探讨一下,郑国的计谋究竟是怎么暴露的呢?史书中语焉不详,不可考证。我们不妨大胆猜测。

第一种可能。

是秦国安插在韩国的间谍,通过韩国高层发现了“疲秦之计”的阴谋。这种可能性最大。因为在战国时期,各国都会相互派遣密探、间谍。秦国国力雄厚,在六国收买、安插了很多间谍,措辞发挥重要作用。

第二种可能。

是郑国自己无意中泄露的。郑国在秦国修渠好多年的时间,难免有疏漏之处。可能是哪一次喝醉了,无意中泄露。也可能是与秦人闲谈,说漏了嘴。

第三种可能。

是郑国身边的人泄露的。郑国作为著名水工,到秦国兴修水利,很可能带着一些学徒、助手,这些人或许知道郑国的计划,为了邀功请赏而出卖郑国。

第四<strong>种可能。

是郑国在施工过程中拖延时间、延误工期,被秦人察觉。郑国自视水利专家,故意采用种种手段拖延工期,从而更好的消耗秦国。结果被秦人发觉,细究之下,郑国的计划彻底暴露。这种可能性也是有的。

不管是哪一种可能,都十分精彩。


上将嗳福斯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先说句题外话,“郑国渠”三年前已经获得了“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称号,你看,遗惠今日呀!

言归正传:

公元前238年,秦始皇亲政后,在李斯和尉缭的辅助下:

  1. 制定了“灭诸侯,一统天下的”总体国家发展战略。
  2. 决定开展“耕战一体”运动发展经济,强大武装,为打仗,打大仗做足准备。
  3. 抽出巨量资金,侦谍四处,遍布六国,刺探一切情报,以备战争之用

各国风闻,紧张纷纷,尤其韩国最是紧张,因为韩国地缘政治位置奇差无比,我们看地图:

是不是,地图上显示的清清楚楚,秦国无论想打谁,第一个要打的就是韩国,战略交通要道渭水在哪里,不灭了韩国秦国也不敢往东打呀!

不知道是谁,给韩国国王出了一个主意,说秦国国内正在大搞耕战运动,不若我们派一个水利专家忽悠他们搞一个超级大工程,疲惫他们的国力,他们一定会上当的。

然后,韩国国王愉快的答应了,马上付诸实施,选出了郑国,打着睦邻友好的旗子,说秦始皇曰:你们不是搞耕战吗?韩国愿意帮助你们搞水利,大水利。

这里要插一段,韩国为什么这么奇葩呢?

其实一点也不奇葩,因为韩国和秦国体制不一样,其时,韩国举国上下正在大造武器,韩国大造武器不是为了打仗,而是为了卖钱。

韩国有一座宜阳铁山,当时是青铜武器的末期,铁质武器市场需求巨大,光秦国就不知道花了多少钱买韩国的武器,有一句话“天下强弩尽出韩地”,天下其他六国皆买韩国的铁质武器也。韩国就是现在的石油国!

一句话,韩国是“贸易立国”,不怎么在乎土地收入的,韩国国家手中也没有土地,全在卿大夫手里,韩国国家虽小还是分封制,不是郡县制,以己度人,自然认为秦国花费国力搞水利除了便宜卿大夫,得不偿失!疲惫国力!

说回郑国这个水利专家。

他到了秦国,秦始皇正愁没有水利专家呢!一听,好呀!好呀!于是调拨了所有可以调拨的力量交给了郑国:“你去好好干吧,一切你说了算。我宣布:此工程是国家一号工程!”<strong>

郑国这个专家确实专家,工作如火如荼的开展了。

时光不长,上面说过了,秦国为了“一统天下”的大业,早就提前多少年派出了大批的间谍埋伏在六国了,这时候,先前秦国派出去的间谍传回了消息,郑国是韩国间谍......。

下面的故事就不复述了!因为人人皆知!

反正,郑国没有被治罪,花费了十年之久建造了郑国渠,一直惠民到现在。并且他本人在秦国也善始善终的老死了,一生都在管理郑国渠!

说完了秦国如何发现韩国的疲秦计,我说一点我个人的不成熟猜想!

郑国也许根本不是间谍,以当年天下人才皆归秦国的趋势,郑国这个人完全有可能是自己去的秦国,毕竟,他的母国不需要他呀!在韩国,他难有用武之地。

说郑国是间谍只是秦国为了打韩国寻找的口实,一如现代的“洗衣粉”!


葭明通半瓶历史


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定都成周(今河南洛阳),中原进入春秋分裂时期,赵魏韩三家分晋,至此战争更加频繁的战国时期拉开了帷幕,中原大地分裂了几百年,战国晚期,秦国一家独大,宛若如今世界一超多强,秦国的强大,给周边国家带来无尽的惶恐,战国多出智士,先有苏秦以众弱合击强,致使秦国十几年不敢强犯诸国,后来张仪破合纵计划,秦国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秦国空前的强大,中原六国再无其他能力与其抗衡,尤其是作为秦国邻国的韩国,由于两国连年交战,韩国实力大为减弱,在多年的作战下,韩国只剩下十万甲士,大小城池被打的只有十余座,面对秦国的来势汹汹,韩国唯有求援其余几个大国。战国时经常发生土地吞并,但凡一国打仗输了,又要割地赔款,对于国家来说是重大打击。

秦国强大韩国不能坐视不管,否则便是给自己挖坑,韩国的发展道路十分简单,一方面君臣上下对秦国俯小,另一方面暗中给秦国使绊子,于是出现了郑国渠事件,秦国地处中原腹地,常年多晴天少雨天,因此有人建议,派遣水工进入秦国,为秦国修建一条可供全国人民使用的水渠,当然了这是个阴谋,古代科技水平低下,但凡有国家大型工程,全部靠人力填补,例如说秦始皇下令修建长城,使得国家大半劳动力丧失,弄的天怒人怨,间接导致国家灭亡。还有隋炀帝修建大运河,本质上与修长城一个道理,修建大型工程,不仅靠的是人力,还有物力人力,长此以往,国家必然会被拖垮,韩国的阴谋十分简单,便是找能修建水渠的工人,去往秦国修水渠,但在此过程中要多绕远路,尤其要在道路艰难的地方施工,这样子一来,秦国国力必然会被拖累。

韩国这条计谋,又被称为疲秦计,他们认为秦国如今急需兴修水利的人才,而如今韩国境内,恰好有一位知名水利大师,此人名为郑国,韩国可以将其派遣过去,一来表面上向秦君示好,二来让郑国参与秦国水利工程建设,耗尽秦国的国力。郑国是个具有爱国思想,以及技术优秀的水利工程师,韩国把如此重任交付给他,自然要依计行事,经过一番详细谋划,郑国信心慢慢来到秦国,在面见秦君时,郑国展现一个工程师应有的专业素养,郑国所讲的只有一点,便是说服秦国开凿一条连通泾水与洛水的大型水渠,一旦水渠建成,那么关中平原的万亩良田,也就有救了。有的人可能会说,韩国此举不明智,颇有些偷鸡不成蚀把米的感觉,万一秦国不用郑国,那么计划无法进行下去,更重要的是,秦国一旦发现韩国的阴谋,那么韩国所要承担的是,秦国无穷无尽的报复。

然而这不是韩国第一次出昏招,韩国的行为也许在许多人眼中十分奇葩,但如果你了解它的制度,那么应该不会感到奇怪,韩国与秦国的制度不同,秦国可以说以法治国,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有许多条例限制,韩国则不一样。当时,韩国举国上下正在大肆打造武器,此举不是为了打仗,而是为了卖武器赚钱,韩国宜阳有座铁山,在青铜武器时代,铁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即使到了现代,铁依然是十分重要的资源,铁质武器的需求量很大,韩国私下贩卖铁器给好几个国家,其中就包括秦国,秦国不知道花了多少钱,向韩国购买武器,将韩国比喻为战国军火商,一点也不过分,因此也诞生了一句话,天下强弩尽出韩地。韩国以贸易立国,不在乎农业发展,同时古代农民少有土地,良田大部分在贵族手上,韩国国土不大,却实行分封制,仔细想来,韩国贩卖武器也是打在自己人身上。

抱着这种观念,韩国人顺利自然的认为,秦国花费那么大的力气修建水渠,只有便宜那些握有土地的贵族,对于国力只亏不涨,郑国的建议,很快被心动的秦君所采纳,同时召集大量的人力、物力,任命郑国主持此次水利工程,在修建过程中,韩国的疲秦计暴露,秦王知道以后大怒,扬言要诛杀郑国,郑国为自己辩解,说自己在为秦国建立万世之功,秦王与丞相商议过后,认为郑国说的不无道理,首先秦国的水利技术比起其他国家较为落后,其次即便是韩国的阴谋,但如今秦国已经知晓,那么肯定不可能让郑国在过程中拖延,水渠建立之后造福的百姓,所以秦王仍旧重用郑国,经过数十年的努力,这条水渠终于建成,被人冠以郑国渠的名号。其实换个角度想,如果秦国中途放弃修水渠的话,那么久中了韩王另一个计谋,由于发现郑国是奸细,使得秦国内部草木皆兵。

许多秦国大臣认为,国内不少诸侯国的客卿,都有奸细的嫌疑,于是上书给秦王,让其下令把这些客卿全部清除,就连后世大名鼎鼎的李斯,也在清除名单之中,李斯为了自救,上书秦王“逐客令”,其中阐述逐客后的利弊,最终说服了秦王逐客之举,从而避免了一场政治动乱。韩王的计谋十分高明,但秦王应对之策也很妥当,留下郑国继续修建水利工程,一来已经知道他的目的,有了防范肯定不能成功,二来也是让来自其他国家的客卿放心,当年秦国内部缺乏人才,曾经广招人才,很多在本国无作为的人,都跑去秦国碰运气,结果真有出人头地的,因此营造起了秦国爱才的活字招牌,倘若此次秦王将客卿们逐走,那么势必让天下人不好想,今后人才想去秦国发展,估计还要顾及几分。关于这项水利工程,韩王使用了间谍战术,疲秦计是为了延缓秦国东征的脚步,但对于秦国来说,即使中计了,也不过是缓兵之计而已,实际上饮鸩止渴的行为,与后来太子丹求助荆轲刺杀嬴政一样,不成功便成仁的险举。

不过韩王轻视了秦王的野心,秦国不仅仅要消灭韩国,它是要消灭中原的全部国家,一统天下,所以兴修水利不过是提前,想要成为一个大国,那么势必壮大经济实力,古代以农为本,水利工程利于农业发展,可以帮助军队储备粮食。恰好秦国缺少郑国这样的人才,于是顺势而为,借力使力,把不利因素化为有利,事实证明秦王确实有长远的眼光,郑国渠修建完十五年以后,也就是公元前年,秦王完成了统一中原的大业,韩国的阴谋不攻自破,虽说是疲秦计,但被人发现以后,就成为助秦计。也许秦王一开始时,就知道郑国的真实目的,毕竟他来自于韩国,是自己的敌国,国内缺少水利工程师,一下子就出现了一位,就好像困了,突然有人送枕头过来,总归是有些怀疑的,只不过郑国的能力使得秦王不得不答应,这招化阴谋为阳谋,实在是令人赞叹不已,后来这条水渠建成,就以郑国之名来命名,间接为秦国统一天下提供了后援。

《战国策》

《史记》司马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