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永遠是骨感的,堯舜禹禪讓制背後的真相

真相永遠是骨感的,堯舜禹禪讓制背後的真相

禪讓制歷來被傳為美談,堯舜傳賢不傳子的品質為人們津津樂道。

後來人對堯舜禹的這種禪讓制,本著精益求精,嚴謹認真的態度,提出了懷疑論調。在《莊子·雜篇》中說:"非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孰得其久!萬物皆種也,以不同形相禪,始卒若環,莫得其倫,是謂天均。天均者,天倪也。"

意思是說的"相禪"就是替代的意思,權力地和平轉移,其中以堯舜禹最為美談,千古以來,人們提及這三位君主都是稱頌不已,他們成為了"託古改制"的原始依據,但是繼續考證下去,卻不是這麼回事了

在史書上有所記載:《尚書》的《堯典》、《舜典》、《大禹謨》等篇這樣寫道:"堯在位70年後,其子丹朱不成器,不得百姓愛戴,作為駙馬的舜那時已然攝政,但仍保薦丹朱治理南河8年。直到朝臣和百姓認為丹朱不是治國之才,紛紛靠攏"賢明"的舜,讓堯也瞭解到他的兒子朽木不可雕,舜才以一句"天也"結束了丹朱的政治生涯,坐上了帝位。這樣看來,似乎並不是堯讓位,而是舜自己取代了丹朱。

所以,法家先人韓非子有這樣的批語:"舜逼堯,禹逼舜。"堯不得不傳位給舜,實乃舜已經完全得到百姓的愛戴,近百歲的堯又能如何呢?

《尚書》中還有言:"堯使舜嗣位,正月上日,受終於文祖,流共工於幽州,放歡兜於崇山,竄三苗於三危,殛鯀於羽山,四罪而天下服。"

真相永遠是骨感的,堯舜禹禪讓制背後的真相

舜即位後,立刻除去了共工、終、鯀、歡兜等一干堯在位時的名臣,終使天下臣服。很顯然,共工等人大可能威脅到舜的順利即位,所以才慘淡收場。此招"殺雞儆猴"再明顯不過。政治上的權謀和利益關係,哪裡是一言就道得清楚、說得明白的。不過舜的地位到最後也坐得並不踏實,因為即將取代他在人民心中地位的人,正是鯀之子大禹。

舜是禹的殺父仇人,此乃毋庸置疑的事情,所以禹治水成功後,能甘心為舜所用嗎?此時再看韓非子的"禹逼舜"這句話,頓覺其中的精到之處。

雖然《史記》上講,舜南巡不幸病死途中,但魏國史書《竹書紀年》記載的卻是,舜年邁體衰,禹於是迫舜去南方巡查,實則"放逐",舜因此死於途中,兩個妃子娥皇、女英都不在身邊。舜死得如此孤獨,於是便有了晉代張華《博物志》中記載的悽慘結局:"堯之女,舜之二妃,曰:'湘夫人'。帝崩,二妃啼,以涕揮竹,竹盡斑。"一劇"湘妃斑竹"的戲目,在娥皇、女英哭死之後悽婉落幕。

不管是《史記》的記載更符合真實歷史,還是被稱為"野史"的《竹書紀年》更貼近現實境況,總之舜的死確實是有蹊蹺的。今日無論如何推測,都不可能再現當時的情景,又如何知道舜傳禹帝位是否有內幕的存在?

真相永遠是骨感的,堯舜禹禪讓制背後的真相

其實,原始社會除了堯、舜、禹三人是以"禪讓"名目傳帝位之外,在之前"禪讓"根本就不曾存在。從軒轅黃帝開始一直遵循著子承父位的規矩,黃帝王朝子孫相傳共傳了七君,這是不爭的事實。

孔子翻遍了歷史,才找到堯、舜、禹三人並非子承父業的例子,於是以"天下德者"居之教育子弟,到各國遊說各色君主,把禮樂、道統束之高閣。而事實上,孔子及其弟子用了兩千多年的時間,實踐的一直都是希冀將君主化為聖人的治國政統,而非將聖人化為君主的治國道統。儒家的道德理想,從始至終都為君主所利用。

禪讓在儒家的道統中是上古聖賢明智的象徵,是最正確的政治的舉措。堯讓位給舜,舜讓位給禹……這些無疑是道統凌駕於政統的標誌。天下唯有德者居之,此乃孔子一生篤信的聖人治國策略、追尋的道德理想,就連呂不韋也曾以此言,暗示秦始皇的暴政即將倒臺。

於是有人認為,政道合一、儒家道德規範成為政治手段,才是永久的統治之道,但可惜古老的禪讓和德治還是破滅了。真正的事實是,人們一直認為存在的"禪讓",不過是為政治杜撰出的謊言而已。

真相永遠是骨感的,堯舜禹禪讓制背後的真相

是誰剝開了"禪讓"的謊言,我們或可從魏文帝曹丕的身上得知一二。曹丕心安理得地接受傀儡漢獻帝禪讓地位之後,脫口而言:"舜禹受禪,我今方知。"一句話揭露了古代"禪讓"背後的實質,在曹丕看來:原來天下唯"德者"居之,實則應該改為天下唯"權者"居之,誰的實力足夠強,誰的地位足夠穩,誰就可登上帝位。曹丕度古人之腹,雖有偏頗,但未必不是空穴來風。

看天下千百年鬥爭,越是亂世,"禪讓"的戲目上演得便越精彩。以上內容是講政權的輪替更迭,讓古老的"和平性異姓奪嫡"事件走出了"禪讓"的神話光環。

真相永遠是骨感的,堯舜禹禪讓制背後的真相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歡迎您在留言區交流。您的認可和鼓勵,是我們精進的最大動力!懇請您把今天的內容轉發給您的親朋好友。不勝感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