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城的壽峰寺,你知道它的故事嗎?

壽峰寺位於鄒城市石牆鎮後圬山村西壽峰山下西山峪中,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今存遺址,大殿座西朝東,南北長20米,寬14米。大殿基石依然展露,周圍殘磚斷瓦,隨處可見。大殿南面約10米處,有石砌水井一眼,深2米,常年泉水清澈;東南面現存石制飲馬槽。大殿後面殘存一小殿遺址,離小殿不遠的斷崖石壁上有人工刻掘的石洞,當地人稱鵓鴿洞。

鄒城的壽峰寺,你知道它的故事嗎?

二、始建年代和緣由

據石碑刻文記載,該寺建於唐(五代中的後唐)長興元年(930)。不是大唐,而是五代中的後唐。後唐為李存勖(即後唐莊宗)所建,都洛陽。後唐從建立時的923年到其亡國936年共歷時十三年,短暫實現了對中國北方的統一,對後來中原王朝最終統一全國具有歷史推動作用。

後唐雖存國不長,但以佛教、道教為主要宗教,並且山東全省皆為後唐疆域。據《冊府元龜》卷52,帝王部,崇釋氏二載:“後唐莊宗同光二年(924)九月,敕:天下應有本朝所造寺觀,宜令所在長吏取寺司常住物添修,至萬壽節日,須畢其功。”

我們可進行推測:在大背景環境下,鄒魯一帶佈設寺廟,這與佛教的突出政治地位有關。

鄒城的壽峰寺,你知道它的故事嗎?

唐(五代中的後唐)代壽峰寺古建築遺址

其一,北魏到五代時期,“太原佛教之盛、隋王朝及隋秦王楊俊在太原興佛、太原又是唐起兵之地”;

其二,後梁時期,太原為李存勖家族所據。後唐建立後,太原亦被視為後唐“龍興”之地,政治地位十分顯赫。況且後唐莊宗、明宗都十分崇信佛教;

其三,鄒魯鳧山區域的鄒滕交界處,是鄒魯文化的原始生髮區,又是重要的古代交通要道。

由此,在此修建寺廟更有利於在這一區域弘揚佛法、教化子民。

至於選在此地建寺廟的原因,史志碑刻均無記載,據當地老人口耳相傳得知:有一得道高僧,雲遊至後圬山。夜間坐禪時,忽然感覺光亮如晝。高僧起身觀看,只見西山下,九龍盤繞,頂一九品蓮臺,蓮臺上觀音菩薩帶著慈顏笑意微微頜首。高僧趕緊下拜,光亮瞬時而滅。高僧第二天披荊斬棘上山查看,果然發現群山環抱中有一寶地,四周有九股清泉汩汩流出。高僧於是負土上山,廣結善緣,歷時十餘年,建成寺廟,定名壽峰寺。

壽峰寺建成後,香火鼎盛,漸成周邊信眾心目中的寶剎靈寺。不管是求平安、求姻緣還是求功名求子等,都會虔誠地在佛前跪拜祈禱。那映在綠樹叢中的寺院,杏黃色的院牆,青灰色琉琉瓦殿脊,蒼綠色的參天菩提,伴著晨鐘暮鼓,或迎來第一輪朝陽,或沐浴在玫瑰紅的晚霞之中。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山中無日月,寒暑不知年。轉眼200多年過去,由五代十國至北宋又到宋金時期,伴隨著世事飄搖,壽峰寺也是日漸凋敝殘破了,它渴望著一次重修,一次涅槃一樣的重生。

三、寺廟重修年代

經現場辨認大殿前的石碑碑刻,壽峰寺復修先後有五次:

金大定三年(1163)四月二十日,尚書禮部諜;

大明正德十六年(1521)十一月八日,重修壽峰寺記,為龜駝碑,碑頭刻二龍戲珠;

大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歲次戊午三月二十日,重修壽峰寺碑記;

大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歲次己酉孟冬,重修塢山壽峰寺碑記;

大明崇禎二年(1629),最末修茸。

關於壽峰寺的重修問題,筆者有兩點猜測,都與皇家有關:

第一點猜測:壽峰寺的修復與一段傳奇美麗的愛情故事有關。

鄒城的壽峰寺,你知道它的故事嗎?

第一次重修時間是金大定三年(1163),是什麼原因大修呢?

大定年號,是金世宗完顏雍的年號,且是金世宗在位29年唯一用過的年號。說起來完顏雍,和我們鄒城真有些密切關係:在郭裡有座金烏林答將軍墓,而烏林答這個姓,是金世宗唯一妻子的姓氏。《金史》記載,烏林答氏“聰敏孝慈,容儀整肅,在父母家,家族皆敬重之。”她和完顏雍5歲訂婚,先是青梅竹馬,後是恩愛夫妻,是完顏雍心頭的一顆硃砂痣。海陵王完顏亮是個殘暴淫邪之徒,他聽聞烏林答氏貌美,便在完顏雍當濟南尹的時候,詔烏林答氏去中都。烏林答氏知道,如果不去,丈夫必遭其害;如果在去中都的途中而死,丈夫既無罪責,自己又可保持貞節。於是她毅然踏上了赴中都的路。在行至良鄉時,烏林答氏投湖自殺。自殺之前,烏林答氏給完顏雍寫了一封遺書——《上雍王書》。靠著愛妻遺言力量的支撐,完顏雍養精蓄銳,勵精圖治,終成大金國一代仁君。他沒再立過皇后,昭德皇后烏林答氏是他唯一的妻。

當時鄒縣作為鄒魯聖地,必然是文武全才的他心之嚮往的地方,特別是他曾任濟南府尹(相當於今天的濟南市市長一職),和鄒縣離得如此之近了。我甚至猜測,他和烏林答氏造訪過壽峰寺,並且在佛前許下情定三生的誓言。兩人話語間的心有靈犀、凝視時的脈脈含情都被記入那些山的岩石洞穴,那些樹的年輪中。特別是不久之後烏林答氏為保全完顏雍父子自盡,在鄒魯的自由與甜蜜更成了他心中難忘的美好記憶。於是,在他成為金世宗後,他任命烏林答家族子弟到這裡守護他們的愛情聖地,在大定三年(1163)四月二十日,第一次對壽峰寺進行了修葺。

第二點猜測:壽峰寺的修復與“納緡投狀”有關。

從現場留存的金大定三年(1163)四月二十日的碑刻“尚書禮部敕牒”碑可知:“尚書禮部牒”是朝廷頒給寺觀的正式命名或更名的批文,相當於現在政府宗教事務管理部門給寺院、教堂、廟宇等發放的命名、更名等批覆認可文件。

由於石碑文字模糊不清,經過反覆辨認,古碑上的文字基本可斷定為:

古碑上方中央嵌刻:“敕賜壽峰之寺”,上首“尚書禮部牒”,下中“正奉×××”、“敕可持壽峰寺牒準”、“敕故牒”,左下自右自左:“中憲大夫行員外郎李”、“宣威將軍郎中耶律”、“侍郎”等字樣。至此,這座古碑所記載的事情大概是:金代大定(初)年間,村裡有人報請朝廷,請求批准重修寺院,朝庭就批文賜名“壽峰寺”,由尚書禮部發文告知,石碑就是官牒,即批覆的文件。一個姓李的員外郎、複姓耶律的郎中和一名侍郎負責督辦此事。

一般情況下,古代寺觀名額由僧俗道眾向朝廷提出申請並經有關部門的勘驗議定後即可頒發敕牒,不需繳納“合著錢”(買寺名的費用)。至於金代,連年對宋用兵致使“府庫空虛”,國家財政入不敷出,為籌措兵餉,金統治者除了加重平民賦稅橫徵暴斂外,又採取官賣度牒和寺觀名額等方式,把聚斂之手伸向寺觀僧眾,凡世間原無名額、新創建或更名的寺觀,必須繳納一定數量的“合著錢”方可獲得名額,史稱“納緡投狀”。

“納緡投狀”的字意解釋是:納,交納;緡,錢財;投,遞交;狀,申請。合意就是交上錢遞上申請,那麼交錢想申請什麼內容呢?

自唐代以後,無敕額寺觀一直是封建國家限制和重點打擊的對象。這些寺院按現代話來說就是野寺,黑寺,是一部分沒有官方認可戶口的宗教場所。不過,金代以後朝廷對於這些黑寺的態度有了一定轉變,不再是嚴厲的打擊,而是變成有條件的允許其註冊上戶口,使其成為合法的寺觀。而這種有條件的註冊就是交錢。首先,由僧道信徒向政府遞交申請,寫明要註冊的寺觀的基本情況,想取一個什麼名字,之後就是交上錢,然後由禮部進行核實批准,最後頒發官方正式標準格式的證書。

金代的這種“納緡投狀”制度盛於金世宗大定初年,海陵正隆年間已有官賣寺觀名額之事,但未及推廣,世宗即位後,為解決財政困難,順理成章地沿續了正隆年間官賣名額的成例並加以完善,以此形成了一整套系統的官賣寺觀名額制度,大定年間是金代官賣寺觀名額的第一個高潮時期。金世宗朝官賣度牒、紫衣師號和寺觀名額,學界較為通行的說法是在大定初年。

但到金末的衛紹王崇慶年間(1212—1213)仍在實行,可見在金朝統治下的中國北方一直盛行此法。金大定年間(1161—1189),山東正處於金朝統治之下。從壽峰寺尚書禮部敕牒碑刻時間看是大定三年(1163)四月二十日,壽峰寺現存的這種敕牒碑就是這個時期的產物。這與“納緡投狀”不無關係。也即是說,大定三年(1163)壽峰寺有了正式的名稱,又進行了大規模的修葺。

“納緡投狀”制度開始以後,各地的新建寺院道觀,原來的無名小廟只要有人贊助,大多交上錢成了合法的。從考證情況看,當時的納緡價格也不盡相同,但基本在100貫文到300貫文之間(相當於今天200畝小麥產量的價格)。而這種價格的差異一方面和地域有關,另一方面也和申請的名稱有關。比如你想申請的是“某某院”則只需交納100貫文即可,而如果想取一個比較響亮的名字,如“某某寺”,則多交上200貫文就能如願。壽峰寺從名字看,當時能請的撰文並書丹者--遇真,可見是較富有的。

敕額牒也習慣上稱作敕黃、詔黃,或有“省牒”之簡稱。在發牒機構上,金代,則由尚書省的禮部負責給牒。從敕牒的形制格式來看,金代敕額牒包括髮牒機構、本事(申狀)、議定的名額、發牒時間和簽署人等內容,與唐宋敕牒並無根本的不同。金代敕額牒雖稱“尚書禮部牒”,但敕牒末尾的列銜者均為禮部官員,有禮部尚書、侍郎、郎中、員外郎以及主事、令史。其中,主事和令史雖“列於正班”,但品秩較低。

鄒城的壽峰寺,你知道它的故事嗎?

四、建築規格

從壽峰寺的建築規格講:壽峰寺應該是皇家工程。因為在大殿遺址及周圍中發現不少破損的黃色琉璃瓦,瓦的質地非常細膩,和曲阜大成殿的黃色琉璃瓦一個顏色。在唐代,黃色就已被規定為代表皇室的色彩;到了宋朝,封建帝王的皇宮開始採用黃色的琉璃瓦頂;至明、清兩代,便明文規定只有皇帝之宮室、陵墓建築及奉旨興建的寺廟才准許使用黃色琉璃瓦,其他建築一律不得擅用。那麼是壽峰寺建造伊始就用的黃琉璃瓦還是重修時所用?又是哪一次重修所用呢?因為什麼原因、什麼人與事給壽峰寺的殿堂屋頂覆上了黃色琉璃?這已經是一個淹沒在時光中的故事了。

古老的壽峰寺除了留下碑刻遺址供世人憑弔、想象、追思外,還留下了至今涵養後圬山村民的寶貴財富:古井水。

壽峰寺因名為壽峰,十分吉祥,又風景秀麗,神佛靈驗,僧侶雲集,善男信女往來如織,香火鼎盛,廟會興旺,盛極一時。由於連年戰亂,民國初期壽峰寺毀於兵火。現遺址內現存留有殘磚斷瓦、大殿基礎。部分殘碑和山石間大大小小石龕,千年古寺失去往日的風采。2013年10月10日,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佈為山東省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