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世書法欣賞:魏晉南北朝

<strong>

傳世書法欣賞:魏晉南北朝謝安《中郎帖》

謝安(320年—385年10月12日),字安石。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東晉政治家、名士。謝安多才多藝,善行書,通音樂。性情閒雅溫和,處事公允明斷,不專權樹私,不居功自傲,有宰相氣度。他治國以儒、道互補;作為高門士族,能顧全大局,以謝氏家族利益服從於晉室利益。王儉稱其為“江左風流宰相。” 張舜徽贊其為“中國歷史上有雅量有膽識的大政治家。

此貼又名《八月五日貼》,作品左邊可見南宋高宗“德壽”小璽。根據此幅作品的印璽及紙、墨判斷,當屬南宋紹興御書院所臨摹的古貼。米芾有《謝帖贊》雲:“山林妙寄,巖廓英舉。不繇不羲,自發淡古。”

王羲之歷史上被稱為“書聖”,書法好那是公認的。而王氏子孫由於生長在書香門第的家庭,書法都頗得家傳,大多都是所處時代的書法名家。而真正能達到王羲之這個高度的,或者說能有所突破的,只有王羲之的第七子,王獻之,他與其父並稱“二王”。

王獻之(344年-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生於會稽山陰(今浙江省紹興市)。東晉著名書法家、詩人、畫家,“書聖”王羲之第七子、晉簡文帝司馬昱之婿。

《鴨頭丸帖》這幅作品是王獻之的代表作之一,行筆精熟,筆畫遒勁靈動。從墨跡上看“筆鋒入紙靈巧而又變化多姿,方筆、圓筆、側鋒、藏鋒都有,如“鴨”、“當”兩字起筆處是順著筆鋒直接入筆,“故”字起筆是側鋒,“頭”、“不”等字與上一字相連,所以是逆鋒起筆,而如“明、君”等字則以頓筆和藏鋒起筆。字與字之間氣脈貫通,連中有斷,如第一行“明當必”,第二行的“集當與”筆畫連綿,而“佳、明”,“與、君”等字之間重新起筆,調整筆鋒,但暗中相呼應,斷連結合使章法上疏密得當,佈局靈活。全貼10多個字曲直結合:橫豎較直,有剛勁之美;又有圓轉外拓的曲筆,有遒婉之美,用墨巧妙自然,墨色有枯有潤,變化豐富。佈局上行距較寬,顯得蕭散疏朗,堪稱是一幅不拘法則而處處有法、嫵媚秀麗而又散朗灑脫的行草書精品。

《中秋貼》為宋代米芾據王獻之《十二月割貼》的不完全臨本。此貼筆跡流暢,情馳神縱,有若風行雨散,潤色花開。米芾是“二王”的繼承者和精鑑家,他評價王獻之書法:“運筆如火箸畫灰,連屬無端末,如不經意,所謂一筆書。”此帖曾經宋代宣和、紹興內府,明項元汴,清內府收藏。民國時溥儀將其攜出宮外,流散民間。建國前和王珣《伯遠帖》一起被典當於香港一家外國銀行。1951年底,典當期將滿時,國外有人意圖購獲,周恩來總理聞訊,當即指示有關部門購回,入藏故宮博物院。

此貼字體端麗,瀟灑秀勁,舒爽多姿,字字神奕,墨彩飛動,出入羲之法中,師古創新的面貌躍然紙上。除流傳的王獻之的《洛神賦》外,其他貼多是行草書,此貼前兩行楷行相雜,末行最後“獻之再拜”四字一筆直下,氣韻天成。本帖應是王獻之“破體”的代表作。

傳世書法欣賞:魏晉南北朝王獻之《洛神賦》

傳世書法欣賞:魏晉南北朝王獻之《洛神賦》

歷史相傳王獻之喜歡寫《洛神賦》,寫過不止一本,可惜傳世稀少。宋賈似道所獲者十三行,視為至寶,刻於石上,因石色如碧玉,世稱“碧玉十三行”。王獻之以前的鐘王楷書,均取橫勢,略帶隸意,而此貼字形已變為縱勢,是完全成熟的楷書作品。

此貼為斷札,有四字磨滅,歷來釋文至多二十九字。帖中筆法婆娑,百態橫生,蕭散秀逸,其妍美流便之書風,比其父王羲之更有過之。

《癤腫帖》是《萬歲通天帖》中一種。公元697年(武則天萬歲通天二年),鳳閣侍郎王方慶獻出他十一代祖王導,十代祖王羲之、王薈,九代祖王獻之、王徽之、王珣,一直到他曾祖父王褒,王家一門二十八人的墨跡珍本十卷獻出。武則天令中書舍人崔融為《寶章集》,以敘其事,復賜方慶,當時甚以為榮。

《萬歲通天帖》的名稱始於宋代岳珂。唐摹《王羲之一門書翰》十卷二十八人書《萬歲通天帖》唐摹本,在唐代稱為《寶章集》。原本久已亡佚,因此岳珂著《寶真齋法書贊》卷七著錄,稱殘存的七人十帖連尾款的一卷為《萬歲通天帖》。流傳於世的是摹本,摹本在流傳過程中遭遇兩次火劫,一次是明代無錫華夏(中甫)真賞齋大火,一次是清乾隆年間乾清宮大火,火燒痕跡猶存。重裝後,次序錯亂,僅存王羲之等七人十通書翰。藏於遼寧省博物館的《萬歲通天帖》前後鈐有唐宋間諸舊藏印。

啟功在《唐摹〈萬歲通天帖〉書後》認為:“世傳王羲之的書跡有兩類:一是木版或石刻的碑帖;一是唐代蠟紙鉤摹的墨跡本。至於他直接手寫的原跡,在北宋時只有幾件,如米芾曾收的《王略帖》等,後來都亡佚不傳,只剩石刻拓本。”“至於《萬歲通天帖》不但沒有誤摹之筆,即原跡紙邊破損處,也都鉤出,這在《初月帖》中最為明顯,如此忠實,更增加了我們對這個摹本的信賴之心。”

此二帖均為《萬歲通天帖》中作品。王薈,字敬文,小字小奴,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東晉大臣、書法家,丞相王導第六子。王薈恰虛守靜,不競榮利,承家學,善行書。南梁庾肩吾《書品》列其書為下之上品,並雲:“動成楷則,殆逼前良,見希後彥。”

王珣(349-400),字元琳,小名法護,琅邪臨沂人。王羲之族侄,以辭翰著稱,擅行草,《宣和書譜》載:“珣三世以能書稱,家範世學。珣之草聖亦有傳焉。”。《伯遠帖》是王珣的一通信札,也是傳世晉人墨跡中惟一具有名款的真跡。行筆出入頓挫,鋒稜俱在,筆筆有濃淡變化,後筆過搭前筆處毫鋒重迭,筆順天成,絕無頓滯痕跡。落簡揮毫,字字顧盼,盡得優遊俊朗之風神。

《伯遠帖》是現今學術界公認唯一傳世的東晉名家法書真跡,與《快雪時晴帖》、《中秋帖》並稱為“中華十大傳世名帖”之首的“三希帖”, 亦被列為“天下十大行書”之一,排行第四。

此貼為《萬歲通天帖》中作品,藏於遼寧省博物館。王僧虔(426-485),琅邪臨沂人,為王羲之的四世族孫,王導的五世孫。南朝齊著名書法家和書法理論家。少即擅書,深得家傳,工隸、行、草書,在書法理論上有一定建樹。與羲之父子相比,他的書法沒有太大突破,此貼為他最著名的作品。

傳世書法欣賞:魏晉南北朝趙榮宗妻-韓氏墓表

高昌建昌元年(西魏恭帝二年,555年),磚,墨書。墓磚有刻字填朱和直接墨書或朱書兩類,直接書寫的要在磚面塗刷一層粉堊,使磚面平滑易寫,粉堊吸水較強,使得墨書的提按頓挫、濃淡燥潤歷歷在目。

傳世書法欣賞:魏晉南北朝田紹賢墓表

高昌建昌五年(北周武成元年,559年),墓磚,墨書。北朝後期的墓誌書法峭歷,而此表和《趙榮宗妻韓氏墓表》則以趨於圓美。墓文與佛經的書寫都應該工整、鄭重。但佛經的要求更高,於是在特定的時期和地區形成了有特色的“經生體”,這是二者的差異。

傳世書法欣賞:魏晉南北朝令狐天恩墓表

高昌延昌十一年(北周天和六年,571年)墓磚,墨書。此貼書法得北魏《高貞碑》筋骨,又得《馬鳴寺碑》用筆之法,書者功力深厚,如此妙筆神韻,就算在石經洞中的萬卷寫經也難遇見。

傳世書法欣賞:魏晉南北朝張買得墓表

高昌延昌十五年(北周建德四年,575年)墓磚,墨書。寫經一般畫烏絲欄,寫碑誌有界格,每行字數相等。而高昌磚有界格和無界格兩種。無界格時,楷書兼有行書筆意,短長俯仰,參差錯落。本表即是如此,靈秀健拔,與《張猛龍碑》有相同筆趣。

﹀各位師友您認為呢?
歡迎到文章最後面留言板留言表達您的觀點哦!
(聲明:傳播收藏知識為宗旨,本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告之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