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神話中的”龍“到底是如何被創造出來的?

成帛鍇


其實,龍圖騰形成過程說法不一:

1、 黃帝創龍圖騰,顯然,是附會。

2、顓頊創龍圖騰,顯然,也是附會。

3、伏羲創龍圖騰,顯然,也是附會。

原因如下:

出土文物中,最早的龍圖騰是7000-9000年前,是傳說中的女媧伏羲時代,但伏羲女媧圖騰均非龍,龍是東夷太皞少皞等部族發展出的圖騰,由於史料的顛三倒四,以及附會,成了民族圖騰。

糾正其原因,歷代帝王用品多以龍為主題,所以,成為尊貴的象徵,慢慢演化為大家公認的最尊貴的圖案,後世被附會為中華民族圖騰。

其實,龍鳳圖騰均來自上古部落圖騰而已。

鳳圖騰:東夷為鳥圖騰,其後與太陽、火等圖騰結合,發展火成鳳圖騰。

龍圖騰,原始為蛇圖騰,傳說伏羲女媧人頭蛇身、南蠻崇拜蛇,龍是由蛇與其他動物圖騰結合發展成龍圖騰的。

另外,一般認為“炎黃子孫”“華夏兒女”是通用的,泛指中國人。

華胥傳華夏,華夏傳中華:

華、胥、夏,三字了互用,均為人的意思。

一般認為,華夏源於西北:

1、源於華胥古國:華胥陵在陝西,生伏羲成紀,女媧陵在山西,在西北。

據說隴山周邊是伏羲的諸夏部落聯盟,華山周邊是女媧的華夏部落聯盟。

2、源於地名:華山和夏水,在山西陝西。

3、源於炎黃:炎帝名華,黃帝為夏,在西北。

4、腐儒附會:衣服文化。

5、源於扯淡:花朵。

炎黃子孫是民國時期的公認說法:

這主要與中華民族的形成有關,傳說,漢人祖先是由炎黃華夏部落聯盟與蚩尤部落聯盟合併、融合而來,所以,後世漢人遍尊炎黃為祖先,自稱“炎黃(蚩尤)子孫”。

當然,蚩尤也是中華民族始祖之一,自古就是稱黎民的,顯然是蚩尤九黎後裔。

先說下上古傳承

河北人:燧人,共工,后土,蚩尤,夸父。

山東人:太皞,少皞,皋陶,伯益,后羿。

甘陝青寧晉人:弇茲,華胥,女媧,伏羲,神農魁隗,神農炎帝,軒轅,炎黃嫘祖,大禹。

太皞崇拜太陽、鳥,最後搞成龍。

伏羲蛇身(蛇紋身)八卦(龜)崇拜。

三皇五帝夏

燧人在河北,燒陶萬年前;華胥在陝西,生伏羲成紀。

女媧葬洪洞,炎黃源氐羌;堯舜禹晉地,夏建都晉南。

女媧伏羲源西北;

伏羲生於甘肅,甘肅有大地灣遺址。女媧陵在山西。華胥陵在陝西。

楚帛書《創世篇》說:雹戲“乃娶子之子曰女皇”。

《帝王世紀》說:“伏羲生於成紀”,即今天水市。

《隋書·地理志》河內郡濟源縣有“母山”,即王母山。

北宋《新定九域志》:孟州有“皇母山,又名女媧山,其上有祠,民旱水禱之。”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太行山,一名五行山,亦名王母山,又名女媧山”。

女媧的陵墓古史也有記載,山西洪洞,也有說山西芮城的,也有一些其他說法。

《楚辭·天問》載:后羿“射夫河伯而妻彼雒嬪”。王逸注:“洛嬪,水神,謂宓妃也。”

這位洛水之神“宓妃”即伏羲女媧氏之女,說明伏羲女媧氏與陝西北洛河洛商洛地區有著密切的關係。

從以上文獻記載可以看出,女媧氏的活動地域,大體是陝甘寧晉的廣大地域。

《左傳·昭公七年》說:“陳,大皞之墟也。”“陳”在今河南淮陽縣一帶,顯然,太皞是與伏羲同時代的東夷首領,太皞與伏羲是兩個人。

考古發現的山東北辛及大汶口文化等可能就是伏羲女媧部落後裔從陝甘向東遷移後的文化遺存(也可能為東夷太皞時期文化遺存),其傳說均為伏羲女媧族後裔陝甘帶去的(也可能是春秋戰國諸子百家稷下學宮爭鳴時流傳下來的。諸子曾經一度把齊國地名等對應過大九州,所以,山東境內有很多全國各地的上古傳說及地名)。

炎黃源西北

炎黃是傳說人物,居最早的史書記載是西北人。

《國語.晉語》《史記》:炎帝以姜水成,黃帝以姬水成。

目前的說法是,姜羌一體,姬氐同源。

據傳黃帝築涿鹿城,有可能定都涿鹿。但目前的石峁城與山海經崑崙城的描述重合度非常高。黃帝建立的是非常強盛的王朝,其國都理應有一定規模的。

河南的是顓頊和火正重黎,與炎黃無關,那個有熊的說法更是後世腐儒附會編造的。

另外,西北的還有如下人物:

華胥伏羲女媧神農軒轅大禹周秦,都是西北人。

華胥陵在陝西,伏羲故里在甘肅,女媧陵在山西。神農炎帝陵廟在陝西,黃帝陵廟在陝西。

大禹部落源於部落源於隴西,遷居黃河壺口瀑布附近,定都晉南。


用戶1789621402868715


龍起源於新石器時代早期,距今不少於八千年。這個時期,原始先民已不單純地、被動地依靠上天的賞賜了,他們把獵獲的野馬野牛野豬等等畜養起來;也不單單吃那些是採拾得來的野果了,而是有選擇地種植穀物以求收穫。他們能夠熟練地取火用火,學會了用木頭搭簡單的房子,開始磨製石器、骨器,手工製作陶器,逐漸定居下來,從事生產活動了。生產活動使人們同大自然的接觸越來越寬泛,自然界作為人之外的不可思議的力量對人們精神世界的撞擊也越來越大。

為什麼魚類穿遊不居,灣鱷聲形俱厲,蛇類陰森恐怖,蜥蜴形色怪異?為什麼雲團滾滾,電光閃閃,雷聲隆隆,大雨傾盆?為什麼海浪翻卷,虹貫長空,泥石流咆哮而下,吞吃人畜,所向披靡?……這些動物的行為和變化不已的自然天象對古人來說,是無法科學解釋的。

他們模糊地猜測到,應當有那麼一個力大無窮的,與“水”相關的“神物”主宰著指揮著操縱著管理著這些動物和天象,像一個氏族必有一個頭領那樣;或者說,這些動物和自然天象是這個“神物”的品性體現,像人要說話,要呼叫,要吃喝拉撒睡,要嘻笑怒罵一樣。

龍,作為一種崇拜現象,一種對不可思議的自然力的一種“理解”,也就從這個時候起,開始了它的“模糊集合”。中國龍的產生至少有6000年的歷史了。在遠古時代,人們常把他們所敬畏的動物、植物和自然現象作為自己氏族的標記,他們崇拜它們,祈求得到它們的保護,這就是圖騰崇拜。龍就是一種圖騰崇拜物。

有人說龍起源於鱷魚,有人說起源於蛇,有人說起源於豬,還有人說最早的龍就是下雨時天上的閃電。現在多數專家認為龍是以蛇為主體的圖騰綜合物。它有蛇的身、豬的頭、鹿的角、牛的耳、羊的須、鷹的爪、魚的鱗。專家們的這種看法,為我們展示了一幅遠古社會的生活圖景:在遠古氏族社會時,以蛇為圖騰的黃河流域的華夏族戰勝了其他氏族,後來華夏族又聯合了其他氏族,組成了巨大的氏族部落聯盟,同時吸收了其他氏族的圖騰,組合成龍圖騰。

中國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中國文化的象徵。遠古人們認為應當有一個力大無窮的,與“水”相關的“神物”主宰著指揮著操縱著管理著這些動物和天象,龍作為一種崇拜現象,一種對不可思議的自然力的一種“理解”,也就從這個時候起,開始了它的“模糊集合”。在幾千年浩瀚的歷史進程中,龍成了一種文化。它代表了中華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蘊。




中華國學文化講堂


美好一天很榮幸為大家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每個人都不可否認自己是龍的傳人,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中國文化也可稱之為龍的文化。這種神秘而令人嚮往的圖騰,在中國歷史舞臺上活躍了數千年。

如果說到龍的可信度,最大證據就是《山海經》。雖然幾千年來,《山海經》一直被當做荒誕的神話故事。但近代專家普遍認為,《山海經》的研究價值無可比擬,它是記載上古時期歷史、地理和民俗文化的百科全書。

《山海經》之所以古老,是因為它的用語缺少形容詞。比如《山海經》在描述鸚鵡時,說它“像貓頭鷹,有人的舌頭,能說話”。又比如《山海經》中“六足、四翼、蛇身”的肥遺,其實就是蜻蜓而已。《山海經》只能以常見動物描述未知動物,比如“鴟目蛇尾”、“人面魚身”,只看字面意思很容易曲解,把普通動物當成妖怪。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山海經》是以常見動物做形容詞,那麼“龍”為什麼能當形容詞呢?例如:“鳥身而龍首”、“龍身而鳥首”、“龍身而人面”、“龍首之山”和“龍首之神”……至少有幾十處之多。也就是說,在《山海經》作者的眼裡,龍和牛、馬、狗一樣,是生活中常見的一種動物,古人是親眼見過的。

許多人認為,龍是黃帝創立華夏部落時,才拼湊而成的圖騰。其實這種說法,早就被考古學打破了。考古學家在河南濮陽古墓發現的蚌殼龍,距今已經有6500年左右,龍的形象已經與現代龍的圖騰相似。

《拾遺記》記載的不是神話,先秦古籍《左傳》也有類似記載。另外,百家姓中“董姓”的先祖是董父,他因擅長飼養龍,被舜帝賜姓為董,董氏家族因此得名“豢龍氏”。《史記》和《竹書紀年》中,都提到了“孔甲好龍”的故事。

在夏朝晚期,夏王孔甲在黃河、漢水之中,捕獲了2條龍,任命堯帝的後裔劉累負責飼養,封他的家族為“御龍氏”。後來有條龍死了,劉累將龍肉烹飪給孔甲享用。誰知孔甲上癮了,不斷要求劉累獻上龍肉,劉累只能逃到了魯國,改姓範。到商朝時,“御龍氏”被商王改封為“豕韋氏”。

《夢溪筆談》是北宋奇人沈括的製作,它記載了許多古代發明和科學知識。但在《夢溪筆談》中,也提到了“遼太祖射龍”的傳奇故事,沈括還曾經親自到過夜來山的“遠祖射龍廟”,見到過形似寶劍的“龍舌”。這個故事出現在《遼史》中,目擊者眾多,應該是歷史上真實發生的故事。

據《遼史》的《太祖本紀》記載,公元920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在內蒙古境內,發現天空中有一條十幾丈的黑龍。遼太祖認為有人以巫術謀害他,於是張弓射箭將黑龍射成重傷。黑龍逃出1千5百里,降落在吉林省黃龍府,落地後縮小為2尺。遼太祖命人截掉龍角和龍舌,將黑龍屍骨收藏在遼國府庫

後來金國滅遼,這件黑龍屍骨又被收藏在金國內庫。南宋禮部尚書洪皓出使金國時,曾親眼見到這件寶物。他在古籍《松漠紀聞》中提到:“龍尾、龍身猶在,龍角不知所蹤”。南宋學者元好問在《續夷堅志》中也提到,直到公元1214年初,金國遷都開封時,這件黑龍屍骨仍然在寶物清單之中。

晉朝王嘉的《拾遺記》中,提到了三皇五帝時期養龍的故事。書中寫道,在舜帝執政時,長江下游的南潯國捕獲了2條龍,作為貢品送給舜帝。舜帝特意建造了“豢龍之宮”,蓄積雨水來飼養龍,一直到夏朝時期仍然存在。

雖然目前人們無法證實真龍是否存在於地球,但是仍然有很大一部分人將希望寄託於不斷的探索和發現中,從“恐龍”的名字就可見一斑。或許有一天,我們能夠發現真正的龍,在答案揭曉之前,它們將是怎樣的狀態也未可知。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紫氣東來661319


在早期,古人對大多自然現象無法做出合理解釋,於是便想象有這麼一種動物能夠主宰、操控、管理這些動物和天象,像一個氏族必須有一個頭領一樣。他們把許多動物的特點都集中在一起上,漸漸構成了龍的樣子:駝頭、鹿角、牛耳、龜眼、蝦鬚、馬鬣、蛇身、魚鱗、蜃腹、鷹爪。這種複合結構,意味著龍是萬獸之首,百鱗之王。

龍的模糊集合過程的起點在新石器時代的夏代,商周時期至戰國發展出許多種龍,到秦漢時龍的樣子逐漸統一固定下來,之後的歷朝歷代,直到今天,其模樣都在這個基礎上不斷地加減、變衍和發粘

中國龍的形象是怎麼產生的?

龍的形象的來源有多種說法,一說來源於鱷魚,一說來源於蛇,也有人認為來源於豬,甚至有說法稱最早的龍就是下雨時天上的閃電。現在多數專家認為龍是以蛇為主體的圖騰綜合物。它有蛇的身、豬的頭、鹿的角、牛的耳、羊的須、鷹的爪、魚的鱗。這種看法展示了一幅遠古社會的生活圖景:在遠古氏族社會時,以蛇為圖騰的黃河流域的華夏族戰勝了其他氏族,組成了巨大的氏族部落聯盟,同時吸收了其他氏族的圖騰,組合成龍圖騰。 1987年在河南省發掘了一處距離今天6000多年仰韶文化早期的大墓,在男性墓主人身邊出土了一條用蚌殼堆塑的龍,這是目前我們見到的最早的龍。 滿意請採納

龍是怎樣形成怎樣演變的呢?

中國龍是古人對魚、鱷、蛇、豬、馬、牛等動物,和雲霧、雷電、虹霓等自然天象模糊集合而產生的一種神物。龍的模糊集合過程,起自原始社會的發展與繁榮時期,即採拾經濟過渡到生產經濟、神物崇拜普遍產生的新石器時代前期,至今約有八千年的歷史。\r   中國龍的形成過程,與中華民族的多元融合的過程同一。在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中,龍或作為開天闢地的創生神,與盤古齊名;或積極參與了伏羲女媧的婚配,從而繁衍了人類;或幫助黃帝取得了統一戰爭的勝利;或協助夏禹治理洪水,為千秋萬代造福。因此,鑑於神話傳說與民族起源難以割離的關係,可以說,所有的炎黃子孫、華夏兒女,都領受過龍的福祉,都可稱為“龍的傳人”。\r   作為中華民族大融合的參與者和見證物,中國龍的精神也就是團結凝聚的精神;同時,龍又是水神,普降甘霖、司水理水是龍的天職,因此,龍的精神,也就是造福人類的精神;進入現代社會後,龍逐漸由神物演變為吉祥物,作為吉祥物,龍有騰飛、振奮、開拓、變化等寓意,因此,龍的精神,也就是奮發開拓的精神。\r   喜水、好飛、通天、善變、徵瑞、兆禍、示威,是龍的基本神性。進入階級社會後,龍的身上又增加了象徵帝王皇權的神性。時代的變遷,文明的嬗遞,現代化的衝擊,已使龍身上象徵帝王皇權的神性及兆禍、示威的神性呈現弱化的趨勢,相應的,其他的與吉祥物身分相關的神性,卻有強化和發揚光大之勢。\r   中華大地是龍的故鄉、龍的家園。龍文化廣泛地滲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不管是工藝美術、建築名勝、歌舞影視,還是歲時節令、婚喪禮儀、服飾冠履,龍都作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以盤旋、騰躍、奮飛等多種形式,佔據著醒目的位置,體現著不可或缺的文化蘊涵。人們通過祭祀祈禱召喚龍的神靈;通過雕塑,描繪、模擬、展現龍的形象,顯示龍的神力;通過著述文章,探討龍的源流,索解龍的秘密;通過歌舞、競技、影視劇作品,秉賦龍的神性,煥發龍的精神,弘揚一種縱橫江天浩然宇內的民族大氣。\r   龍是一種內涵豐富的文化符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象徵,一個圖章,一個徽記。

中華龍到底是怎麼演變出來?

說一下中國古代有關龍的傳說是怎麼形成的?

在中國,龍的標誌誕生在商、殷朝(公元前16-11世紀,中國出現最早的象形文字期間),它被刻在動物的骨頭與海龜的外殼上。這些刻花描述了一種有角的爬蟲動物,它有牙齒、鱗,有的也有爪子。上述符號通常指明龍被視為一種殘酷的、罪惡的,帶來不幸的創造物。基於這些符號,中國科學家總結出它其實是一種短吻鱷魚。\r \r 在幾個世紀中,科學家提出過許多關於龍的解釋與推測。無疑,龍在它最初的形象中一定是一種爬蟲動物、一種蛇、一種短吻鱷或是蜥蜴。距今5000-6000年的化石與古蹟說明,蜥蜴、短吻鱷及龍是由象徵榮譽的圖騰改編而成的。通過研究這些發現上的畫像,我們可以追溯到龍最早的形象。\r \r 雖然第一條龍只有一種單一的形象,但隨著中國古人彼此間的聯繫越來越多,人們開始把他們的圖騰描繪地更具有想像力。經過很長一段時間,這種圖像就演化成了一種性質完全不同的龍或圖騰。\r \r \r 龍的資料- 奇幻設定-物種神話 \r \r “人類雖然聰明到能夠消滅許多的物種,但是,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辦法救回任何一個被他們滅絕的族類。”——Gerald Durrel,《CATCH ME A COLOBUS》 \r 龍槍系列中出現了很多的巨龍,他們有的是善良的,有的是邪惡的,有的老眼昏花,有的年輕激進,都讓人對於這些活在傳說中的生物感到好奇。我們自稱龍的傳人,皇帝要穿龍袍,喝酒有景德鎮的著名瓷器“九龍公道杯”,端午節還可以劃龍船;而西方的龍則是看守金蘋果,把守伊甸園,任意吞吃無辜的人類,是魔王撒旦的使徒,幾乎每一個功成名就的英雄都必需要宰上一兩個才行;不過,這個帶著極重神秘色彩的傳說生物到底是怎麼誕生的,而東方和西方又各有著什麼樣的傳說呢?就讓我們來看看吧! \r \r 歷史和考古學家會說,龍只不過是人們幻想中的生物,其實根本不存在。但是筆者既不是歷史學家,也不是考古學家。筆者要做的,不是破壞龍的美麗傳說和幻想,而是寫出這些傳說中生物的故事;至於他們到底存不存在?就像“小飛俠彼德潘”中的小仙子一樣,只要有人相信,龍就是存在的…… \r \r \r 中國的龍 \r \r 中國人一直自許為龍的傳人。原因到底是什麼呢?因為遠古的時候夏族的代表就正是以後流傳數千年,神性越來越強的龍。 \r 據說當年鯀奉天帝之命治水,他看到了當時地面上的人們受到洪水的侵逼,四處逃竄,無法打獵耕種,幾乎快要生存不下去了。但是鯀對於這樣大規模的洪水所能想出來的辦法就只有圍堵。眼看著這些洪水不斷的突破他的堤防和水壩,鯀再也不能忍受眼睜睜看著凡人受苦卻無能為力的無力感了,於是他決定盜取天庭的寶物“息壤”——這是一種會不斷生長的土壤,能夠使得鯀的圍堵不會再失效。 \r \r 在“息壤”的幫助下,凡人們脫離了洪水的災難,開始離開的貧瘠的山丘和洞穴,在地面上重新開始生活。鯀看著這些凡人能夠因為他的幫助而開始安居樂業,感到十分的欣慰。正準備要回去天庭交差的時候,天界的主人堯對於“息壤”被盜,感到十分的震怒。於是收回“息壤”,讓洪水重新肆虐地面,原先安居樂業的景象又成為一片汪洋。 \r \r 鯀束手無策,不但無法拯救這些凡人,自己也被堯用雷電殛死(“昔堯殛鯀於羽山……”——《左傳·昭公十七年》)。治水失敗的鯀懷著滿腹的怨恨,被雷電殛死了之後,不但死不瞑目,屍身經過了三年都不腐壞。堯唯恐鯀的屍身會產生什麼異變,於是派出勇士用鋒利的吳刀將鯀的屍身剖開,但是沒有料到鯀的怨氣醞積在腹中,變成了一隻黃龍,這隻黃龍也就是鯀的兒子禹(“鯀死,三歲入腐,剖之以吳刀,化為黃龍。”——《山海經·海內經》,郭僕注引《歸藏·啟噬》;“鯀殛死三歲不腐,副之以吳刀,是用出禹。”——《路史·後紀》,注引《歸藏·啟噬》)。 \r \r 禹用疏導的方式來將這場可怕的洪水結束掉。而在這段治水的過程中,一方面他運用龍乃水神的力量解決了許多問題,另方面手底下也收服了許多隻興風作浪的孽龍,轉而幫助他治水。長江三峽中的“斬龍臺”和“錯開峽”據說是當年禹斬掉一隻亂開水道,險些誤了大事的孽龍的地方。接著建立的夏王朝,既是中國史上的第一個王朝,也是一個以龍為圖騰的氏族,自此,龍就在中國人的傳說中開始生根…… \r \r 至於中國傳說中龍的形象呢?據說龍是可以幻化成任何形象的,他可以像一條小蟲一樣,也可以變成天上騰雲駕霧的的神獸,他也可以幻化成人等等的各種生物。不過在傳說中,或是在民間藝術中,龍還是有一個固定的形象的:“三停九似”,就是一隻龍的基本形態描寫,在古籍中看到的記載,說龍的身體可以分成三個部分,而三個部分之間都是長度相同的,“自首至膊,膊至腰,腰至尾,相停也”——《淵薦類函》卷四三十八引《會編世傳》。而九似則是宋人羅願在《爾雅翼·釋龍》中所提出來的:“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後來明代李時珍則在本草綱目中用了這種說法,並且將“鱗似魚”換成了“鱗似鯉”,而且增加了“其背有八十一鱗,具九九陽數”,“口旁有須冉,頜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鱗”的說法,也因為九九陽數的這種說法,解釋了為什麼傳說中龍具有降妖伏怪的本領,因為九九乃至陽,至陽之物當然能夠輕易的降服一些屬陰的魑魅魍魎、妖邪之流。而在《夢溪筆談》中也提到,黑水之西有一座夜來山,山上有一座射龍廟,廟裡珍藏著一具龍舌,“其形如劍”。而古代的人在替這種神獸作畫的時候,也有一些繪畫上的忌諱:嘴忌合、眼忌閉、頸忌胖、身忌短、頭忌低。 \r \r 在畫龍的時候最重要的是“畫龍點睛”。“畫龍點睛”這句話到了後來則變成形容人用精闢的詩文或語句來點明一篇文章的主旨的成語,但這句話是怎麼來的呢? \r \r 南梁畫家張僧繇是個專門以畫龍聞名於世的畫家。據唐人張彥遠《歷代名畫記》的記載,張僧繇曾應邀在金陵安樂寺的牆壁上畫白龍四條,龍鬚龍爪龍頭龍身龍尾龍鱗一應俱全,但他就是不肯點睛,且說一但點睛,這些白龍就會乘風飛去。百姓們不肯相信,以為他信口開河,再三要求他為龍點睛。張僧繇實在熬不過大家的要求,於是提筆蘸墨,但是他為了要讓廟中留下兩隻白龍,只肯為另外兩隻白龍點睛。鋒毫落下,兩條白龍就有了炯炯有神的眸子,須臾間雷鳴電閃,白龍身在的畫壁從中裂開,兩條白龍乘雲駕霧而去,只剩另外兩條沒有點睛的白龍還留在畫壁上。張僧繇除了會“畫龍點睛”外,據說他還能“畫鎖制龍”,他在崑山惠聚寺,“畫神於兩壁、畫龍於四柱”,方圓百里之內的百姓若是患了疾病瘴癘,只要來到壁下虔誠祈禱一番,再停留個片刻就可以痊癒。但是每逢天色陰暗,風雨欲來的時候,牆上的飛龍就蠢蠢欲動“潗潗其潤,鱗甲欲動”彷佛要乘風飛去一般,於是張僧繇就畫了一把鎖將龍制住,讓他不能逃脫這個地方。 \r \r 說起龍,一般大家最常想到的就是鳳了。在古籍的記載中鳳是一種美麗的鳥類,而以它的歌聲與儀態為百鳥之王,它能給人間帶來祥瑞,同時也擁有“非梧桐不棲,非竹實不食,非醴泉不飲”的特殊靈性,而由於它是“羽蟲”之長,所以和“鱗蟲”之長的龍在傳說中就漸漸成了一對,一個變化多端,一個德性美好,就成了民俗中相輔相成的一對,更由於龍象徵著至陽,而原來也有陰陽之分的鳳(鳳為雄,雌為凰)在跟龍相對之後就漸漸的成為純陰的代表了。 \r \r 而另外一個常常跟龍相提並論的就是——虎,百獸之長。它的威猛和傳說中降服鬼物的能力,使得它也變成了屬陽的神獸,常常跟著龍一起出動,“雲從龍,風從虎”(所以在山風極大的地方,往往可以看到所謂的“虎”字碑來鎮壓這些怪風,臺灣的早領古道就有一個十分有名的虎字碑),成為降服鬼物的一對最佳拍檔。除了道教中的四靈包括了青龍白虎之外,連在風水師探勘墓地時,在地形前方左右兩邊突起的地形,可以當作墓穴的地方,都有獨特的稱號,稱之左青龍、右白虎,取其護衛之意。而在公堂中也有相同的裝飾,在左右堂柱上繪有青龍百虎,以其鎮壓邪靈。而在道教興起之後,龍虎被借用為道家煉丹的術語,就是指“鉛汞、坎離、水火、陰陽”等的同意詞。而道家煉丹分內外(內丹煉氣,外丹煉丹藥,筆者才疏學淺不敢十分確定),內丹是就陰陽五行而言,龍陽,生於離,離屬火,故云“龍從火裡出”,虎陰,生於坎,坎屬水,故云“虎向水邊生”,兩者結合之後,一陰一陽,互相調和,稱為道本,都是元神、元精的代表。而另外一種說法是,性屬木,木代表東方,於卦為震,故比為青龍;情屬金,金代表西方,於卦為兌,金白色,故喻為白虎。金能夠克木,故情多損性,而用二八之真精氣,使之交合為一,則金木無間,龍虎自伏而成丹,在人體中則以肝為龍、腎為虎,而外丹則仍取陰陽之意,以龍為鉛,虎為汞。 \r \r 而在古代的中國到底存在過哪些龍類呢?我們就從黃帝的時代開始講起吧!當年黃帝和蚩尤在涿鹿掀起大戰的時候,蚩尤帶著手下的魑魅魍魎出戰,而黃帝則帶著他所訓練的一些猛獸以及神兵出動。雙方各出奇兵,黃帝派出了手下的“應龍”,他是一條掌管雨水,長著翅膀的龍類,本來想要以他的大水來淹沒蚩尤的大軍,沒想到蚩尤那邊的風伯、雨師率先出動,打得“應龍”根本無法發揮他的實力,最後狼狽而逃(據說後來又投奔到大禹的旗下幫他治水和規劃水道的工作),迫不得已黃帝只好請出他的女兒“旱魃”將風伯、雨師的水全部給蒸發掉,讓黃帝在這一回閤中贏得了勝利。但是在後來戰爭結束後“旱魃”因為耗了太多的法力,沒有辦法回到天上,所以在民間造成了極大的災害;就這樣,我們掌管雨水的“應龍”在第一次出戰的時候就很狼狽的吃了敗仗,不過以後每當人們要求雨的時候,就會塑出一個“應龍”的形象,希望能夠得到他的回應,這樣也不算敗的太慘,至少和“旱魃”比起來,他是輸了片刻,但是後來則是受到大家的歡迎,“旱魃”則還是四處遊走,給人類帶來不幸的旱災和饑荒…… \r \r 在五行學說盛行的年代裡,慢慢的也開始流傳著有關青龍的故事。五行家們照著陰陽五行給東南西北中配上五種顏色,而每種顏色又配上一個神獸與一個神靈:東為青色,配龍,西為白色,配虎,南為硃色,配雀,北為黑色,配武,黃為中央正色。而四方的神靈中,根據山海經的說法,“南方祝融,獸身人面,乘兩龍。”;“西方蓐收,左耳有蛇,乘兩龍。”;“東方句芒,身鳥人面,乘兩龍。”;“北方禺疆,黑身手足,乘兩龍。”。比較有趣的一點是,在山海經中的龍都是用騎乘的,而跟他同類的蛇則都是被或握或操或繞頸,顯示出兩者的不同來;不過在五方的五神卻跟四方的四神不大一樣,這裡就不再詳述了。朱雀、玄武(黑色的龜蛇,武是龜蛇之意)、青龍、白虎又分別代表了四方的二十八宿。龍是東方的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而這七宿的形狀又極似龍形,從他們的字義上就可以看出來,角是龍的角,亢是頸項,氐是本,是頸根,房是膀,是脅,心是心臟,尾是尾,箕是尾末(二十八宿分為四組,就是常被提及的“四象”,除了東方青龍外,北方玄武是鬥、牛、女、虛、危、室、壁,西方白虎是奎、婁、胃、昴、畢、觜、參,南方朱雀是井、鬼、柳、星、張、翼、軫)。還有在龍心的部分,有人稱之為“大火”(即著名的紅巨星心宿二,即天蠍座α星)的,跟晴雨有關。又因為青龍屬木,所以也是木星當年的年太歲。而在道教興起之後,這些四靈也被冠上了人名,便於人類稱呼,青龍叫“孟章”,白虎叫“監兵”,朱雀稱“陵光”,玄武為“執明”,而在眾多的朝代中也有一些君主取青龍來做自己的年號,如三國的魏明帝(曹睿,文帝曹丕之子,曹操孫)就是一例,而史記中也有關於夏朝是屬於木德的朝代,所以他有“青龍生於郊”的祥瑞之兆的記載。 \r \r “鯉魚躍龍門”,一隻小小的鯉魚在躍上龍門之後,就可以變成驕傲尊貴的的巨龍,這中間到底要經過什麼樣的過程呢?讓我們來看看吧!《太平廣記》卷四六六“龍門”條引《三秦記》中記載了:“龍門山,在河東界。禹鑿山斷門闊一里餘。黃河自中流下,兩岸不通車馬……每歲季春,有黃鯉魚,自海及渚川爭來赴之。一歲中,登龍門者,不過七十二。初登龍門,即有云雨隨之,天火自後燒其尾,乃化為龍矣。”難怪許多人會把科舉制度或是現今的考試比喻做“鯉魚躍龍門”,看看這麼激烈的競爭,幾乎可以說是比臺灣的聯考還要可怕,而且上不了龍門的鯉魚,往往因為耗盡力氣而不能繼續游回原來的出發點,最後只有“曝鰓龍門”,變成蝦蟹食物的一條路。這裡所指的龍門是黃河的“禹河口”(山西河津縣西北和陝西韓城縣東北),就象上文所講的,兩岸峭壁對峙,的確很像是一個雄峻的門,而這裡也是禹當初傳說中疏導洪水時所開鑿的一個水道。當地的傳說則是,有一群各式各樣的鯉魚自東海而來,逆流而上到黃河龍門附近向禹報名,大禹鼓勵他們說:“魚龍本是同種生,躍上龍門便成龍”。鯉魚們鼓鰓搖尾,用盡力氣向上躍,躍了七七四十九天,沒有到達龍門,因為龍門高達百丈,後來他們又一條為一條墊高,再躍上七七四十九丈,這加起來總共有九十八丈了。大禹眼見這些鯉魚們這麼努力,於是搧過一陣清風,讓這些鯉魚都藉著風力躍上龍門,只剩下最後為大家墊背的一隻金背鯉魚沒有辦法躍上龍門。他靈機一動,藉著水力躍上浪峰,再用尾巴拍擊浪尖,一躍就姿態優雅的越過了龍門,大禹看了心裡高興,馬上就給這金背鯉魚頭上點了紅,於是魚龍變化,從此這條由鯉魚變成的龍就奉大禹之命鎮守此處龍門。 \r \r 另外一種為人所熟知的龍類則是蛟龍。傳說中他是能夠引動大水的神異龍類,他的形象則在晉人郭璞為山海經,中次十一經所做的注中有提到“似蛇而四腳小,頭細,頸有白廮,大者十數圍,卵如一二石甕,能吞人。”。據說他的尾部有個環,能夠在身體穿過某些東西之後,在用頭去穿過這個尾部的環,來把這個物品束綁住,不過傳說中沒有說明蛟龍做出這種奇怪行為的原因,不知道有沒有可能是為了神格更高的天神充當鑰匙圈之類的物品?不過蛟龍的生性兇猛,在地方上常常危害很大,甚至連飲水的猛虎都會被拖進潭中,而過河的船家和渡客也都非常害怕這種為禍的龍類,在遇到蛟龍襲擊的時候,受害者往往會“必笑而沒”,被嚇得痴呆了,反而笑起來,最後跌入水中,成了蛟龍的餌食,另外有一些龍格比較低下的蛟龍,他們攻擊人的方有點類似水中的吸血鬼——八目鰻,會先用他們腥臭不已的口水將你全身舔一遍,最後再將受害者拖入水中,從胳肢窩下吸血,血不盡不罷休,常常有人遭到這種蛟龍攻擊之後,數天以內,屍體浮上岸邊的時候,兩腋下會有大如酒杯的洞。而周處除三害中的斬蛟故事自然也是每一個小學生都有聽過的故事,這裡也不再多言。而在傳說中有也所謂的蛟人的蹤跡,往往在海邊可以看到這些形體類似外國傳說中的半人魚的生物,有許多的漁夫不慎將他捕上岸後,會好好的照顧他,不過最後不是蛟人過度悲傷而死,就是漁村被大浪吞食,蛟人又重返家園,比較特殊的一點是,這些蛟人的淚珠都會化成極為閃耀動人的大珍珠,十分值錢,有許多蛟人都是以這些淚珠幫助他們的恩人,或是換取自己的自由,龍宮中自然也收集了許多這樣的寶物。 \r \r 要談到種種的龍類,自然不能少掉耳熟能詳的“龍王”,不過龍王一詞卻是從西域引進的,在翻譯的《妙法蓮華經》中第一次出現了龍王的名稱,而這裡的龍王有八位,一難陀龍王,二跋難陀龍王,三娑伽羅龍王,四和修吉龍王,五德義伽龍王,六阿那婆達多龍王,七摩那斯龍王,八伏缽羅龍王。而在《華嚴經》中,則出現了十位的龍王,而且跟《妙法蓮華經》中的龍王名稱不完全一樣,一毗樓博叉龍王,二娑竭羅龍王,三雲音妙幢龍王,四焰口海光龍王,五普高雲幢龍王,六德義伽龍王,七無邊步龍王,八清靜色龍王,九普運大聲龍王,十無熱惱龍王,而這些龍王的職務是什麼呢?在《華嚴經》中的記載是這些龍王“莫不勤力興雲佈雨,令諸眾生熱惱消滅“。很明顯的可以看出這些龍王扮演的是跟興雲佈雨有關的神職,而這些傳說到了明清的小說時更有了許多的分支出現,在《封神演義》中,東海龍王是敖光,南海龍王敖順,北海龍王敖明,西海龍王敖吉,而在《歷代神仙通鑑》中他們的名稱更長也更為詳細,東海滄寧德王敖廣,南海赤安洪聖濟王,西海素清潤王敖欽,北海浣旬澤王敖順。而在吳承恩的《西遊記》中,花果山上的大王孫悟空為了找到一些稱手的兵刃,一路殺到了東海龍王敖廣的龍宮,拿到了一個“天河定底神珍鐵”,就是金箍棒,而得到了這神兵之後,老孫仍不滿意,再向南海龍王敖欽要了一頂鳳翅紫金冠,向西海龍王敖閏要了一副鎖子黃金甲,向北海龍王要了一套藕絲步雲履,穿戴妥當之後,老孫感到十分滿意,一路打了出去……。而在道教的經典中,承繼了佛教的概念,出現了許多的龍王,四海龍王、諸天龍王、五方龍王等等,而這些龍王都必需要聽從太上老君、元始天尊的旨意來進行他們的職務。印度傳說,雷雨之神因陀羅,就是佛教中的帝釋,住在須彌山頂,當帝釋要出巡的時候,伊羅婆那龍王,就幻化為莊嚴的六牙白象,帝釋就騎乘而去,這既是乘龍也是乘象,印度的“那伽”一語,可以是蛇,也可以是龍,也可以是象,所以當時佛經的翻譯者將“那伽”譯為龍象。 \r \r 龍的身份、種類複雜自不在話下,但是連他們的龍子龍孫都是複雜的緊,“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而且這民間傳說中的九子還都不大爭氣,沒有一個有龍的神威的。他們是:一曰霸下,形似龜,好負重,宮殿、祠堂、陵墓的石碑多豎在龜背上,而這些被重物壓得不亦樂乎的傢伙就是龍子中的老大。二曰螭吻,形似把尾巴去掉的四腳蛇,好東張西望,宮殿階柱及殿頂,以及在民間房屋上雕的獸頭是其遺像。三曰蒱牢,有點像龍,但是非常喜歡大吼大叫,雖然生活在海邊,但是卻沒有辦法像他的父祖輩一樣呼風喚雨,相反的還十分害怕鯨魚,所以古代人掌握了他這個弱點,在寺廟、祠堂上的鐵鑄鐘鈕就是照著他的形象來做的,而撞鐘的木柱都是雕成鯨魚狀,這樣據說撞擊起來會特別大聲,這個傢伙可真是把他老爸的臉都丟光了!四曰狴犴,形似虎,有怪力,又好訟,古代監獄門上刻的虎頭是他的樣子。五曰饕饜,形似狼,好飲食,鼎蓋上雕的獸頭就是這位龍子。六曰狻猊,形似師,好煙火,又好坐,廟中菩薩坐騎和香爐上雕的獸頭是其遺像。七曰囚牛,形似有鱗角的黃色小龍,平生好音樂,胡琴上刻的獸頭就是這一位龍子。八曰睚疵,形似豺,性好殺,通常在一些武器的柄上,或是尾端的環上上面可以見其雕像,以加強殺氣。九曰椒圖,形似螺蚌,性好閉,所以大多將其雕像雕在門上,取其好閉之意,當然是希望除了主人之外,不要有人能進入這個家中,免得宵小光顧。 \r \r “武林至尊,寶刀屠龍,號令天下,莫敢不從,倚天不出,誰與爭鋒”,這句話相信只要是看過“倚天屠龍記”的人都是十分熟悉的,有關屠龍刀的故事也不需要在這裡再多提,只不過在歷史上的確有種寶劍是跟龍有關的,而且這些神兵有些時候還會以龍的形象出現,他們就是所謂的“龍泉劍”,原產地是浙江。據說春秋戰國時代的著名鑄劍家歐冶子,四處雲遊要找尋可以供他一展身手的地點,當他來到秦溪山下時,發現了一池清冽甘寒的湖水,湖邊有井七口,恰似天上的北斗七星,歐冶子就在山邊架起了爐火,採附近山中鐵礦之精融鑄,並且用七星湖水焠煉,鑄成“龍淵”、“泰阿”一雌一雄兩劍,劍一鑄成,就化為飛龍雙雙飛去。於是此處就改名為“龍泉”。 \r \r 傳說禹治水時降服過一隻孽龍,但它居住的地方五穀都無法耕種,禹索性在該地深掘坑洞,並且建了一座祭壇以為鎮壓,以免這個上古魔獸再有機會作怪,再讓世間生靈塗炭;不過很明顯的,在“仙劍奇俠傳”中不知道經過什麼樣的過程,這一隻“水魔獸”又被喚了出來,為禍人


南宮林梵


從古到今,這個世界上的物種每天都有消失。太多的物種,消失就消失了。傳說中的東西,誰又能肯定它沒有存在過呢?

不是有傳說說,熊貓還是蚩尤的坐騎嗎?🐼憨貨猶存,英雄不再!😂

《春秋.哀公十四年》:“十有四年,春,西狩獲麟。”孔子認為麒麟是仁獸,在不該出現的時候出現,又被人捕獲,預示著“大道不行”,理想破滅,夫子悲痛欲絕,哭得好不傷心!

且不說麒麟的文化標籤,單說它的出現,在孔子時期還有,很有可能,那個時候,這種動物已經瀕臨滅絕。再加那時候人迷信,有人認為它是祥瑞,捕而獲之;有人認為其為怪物,捕而殺之。更加快了它的滅絕。

近兩年來,家中小兒很喜歡看一部美國動畫片,中文名為《恐龍列車》,是一部有關古生物學的科教類動畫片,題材故事以古生物科考為依據。裡面有個專題,提到了在古老的中國地界,有一種恐龍叫“孔子鳥”!跟著畫面顯示的,是一隻鳳凰形態的鳥。。。跟始祖鳥是不是親屬關係?!😲

至於“龍”,我們就當它曾經來過,跟我們華夏祖先有過一段緣分,僅此而已,有何不可呢?😇

風蕭蕭兮,你我皆過客。😪



唐棣花開js


在探討這個問題前,我們先了解一下傳說中的神物——龍。

  說起龍,有很多相關的詞語,如真龍天子,龍鳳呈祥,龍馬精神等等。

  關於龍的神話傳說,更是多不勝數。其中“二月二,龍抬頭”。最廣為人知。

  民間更多的是把龍做為一種祥瑞看待。逢年過節時的舞龍作為一種祈求平安和豐收的習俗在中國各地都有。

  雖然龍的形象很常見,但同時又很陌生。因為,它只是一種傳說中的生物。

  較早的《說文解字》中曾記載:"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

  一種常見的龍的形象為九似:角似鹿、頭似牛、眼似蝦、嘴似驢、腹似蛇、鱗似魚、足似鳳、須似人、耳似象。可見龍是集多種生物為一體,有著相當複雜的形象。

  龍形象的多樣性,還體現在龍生九子這一傳說。傳說,龍生九子,各個不同。分別為囚牛、睚眥、嘲風、蒲牢、狻猊、贔屓、狴犴、負屓、螭吻。

  那麼龍這種奇特而複雜的生物是如何產生的呢?

  這要從圖騰文化說起。遠古時代,生產力低下,先民們在嚴酷的自然環境中生存,對自然界中的各種奇異的自然現象無法解釋,於是對此充滿恐懼和想象,開始崇拜各種超自然力量,於是就有了圖騰的崇拜。

  《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黃帝在打敗炎帝和蚩尤後,四方征戰,謀求和平,後來"合符釜山,而邑於涿鹿之阿"。合符,即將原來各氏族、部落的圖騰一律廢除,同時,又將各氏族、部落各自的圖騰的某一突出點組合創造了一個虛擬的、集多種形象於一身的、統一標識的圖騰——龍,做為中華民族的共同的圖騰。可以說龍的產生是中華民族先民集團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大融合,大統一的標誌。

  從此,華夏大地各個部族有了共同的龍圖騰,中華文明大一統的歷史就此開啟,因而中國人都是"龍的傳人"。

  龍作為一種多種動物形象的集合,其實有多種起源說。其中,最多的是認為,龍的原型是蛇,後來加上被征服的其他部族的圖騰,如牛,驢等等,經過發展融合,最後形成了中華龍的形象。也有人認為是鱷魚,還有蜥蜴、馬、彩虹、閃電等。

  在漫長的民族發展進程中,漸漸形成了獨具中華民族特色的龍文化。在中華,龍文化蘊涵著中國人所崇尚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觀;陰陽交合的發展觀;兼容幷包的多元文化觀。

  在當代,在宣傳和弘揚龍文化的過程中,還應當發揮龍文化的凝聚作用。

 


隆十五


龍是真實存在的,是由蛇進化而來。蛇大為莽,莽大為蛟,蛟大為龍!為什麼蛇能進化呢?因為蛇有天生養氣的本能,冬眠!蛇通過養氣而達到長壽。成長到莽以後養氣功夫有了一定的功底,逐漸懂得吸取日月精華。通過不斷養氣,最終進化為蛟。這個進化過程讓它大腦智商有個高的飛躍,從而懂得怎樣修練天地之氣!這個進化讓它繁殖出了地球新產物,人類!這也是伏羲與女媧為什麼是人首蛇身的由來,這也是為什麼中華民族是龍的傳人的由來,這也是為什麼上古先人就懂得修仙的由來!


手機用戶18229791761


龍是中華文化中最為神秘的生物之一。來無影,去無蹤能飛上天,能入海,行雲布雨。中國人稱自己為龍的傳人,古代皇帝也把自己比作真龍天子。然而龍是否存在這個問題,一直存在著爭議。

龍是十二生肖中唯一找不到的生物。中國各地的墜龍傳說也為龍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考古專家認為龍是遠古時期各個部落圖騰組合的產物龍,這種生物是不存在的。那是河南濮陽出土了最早的貝殼龍虎形象。比專家推測測的時間要早。加上一直比較熱議的營口墜龍事件。讓許多人接替龍這種生物是現實存在的,只是不同於其他生物。

就我個人的觀點而言,我是相信龍是存在的,因為從小就聽長輩講有關龍的傳說。也聽了很多墜龍事件。後來我也問了一些宗教人士,發現他們所說的龍都有幾個共同的特點。

1、只要龍出現就會天空出現異象,會電閃雷鳴下大雨,甚至有洪水。

2、龍如果從天空掉下來,不趕快飛上天,就會很快腐爛,即使活著身體也會快速腐爛。

3、死去的龍魂可以附體在水中其他魚類身上。

這是目前我聽了很多有關龍的傳說總結出來的三個特點。

作為炎黃子孫,龍的傳人,我堅信龍是存在的,並且希望在有生之年能親眼見到。






公孫衛鞅


現代大多數學者認為,龍圖騰是由其他動物圖騰演變而來的。早期比較具有廣泛代表意義的是“蛇演變說”,當蛇演變為龍後,我們自然也變成了“龍的傳人”。

但在實際上,龍的傳人這一說法直到五四運動之後才流行起來。

近代流行一種說法,認為源自黃帝的釜山合符。《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黃帝在打敗炎帝和蚩尤後,巡閱四方,“合符釜山”。這次“合符”,不僅統一了各部軍令的符信,確立了政治上的結盟,還從原來各部落的圖騰身上各取一部分元素組合起來,創造了新的動物形象-龍。

從此,中原大地上各個部族有了共同的龍圖騰,統一中華文明的歷史就此開啟,因而中國人都是“龍的傳人”。

在中國,龍經歷了四個較大的發展階段:圖騰崇拜階段、神靈崇拜階段、龍神崇拜與帝王崇拜相結合的階段、佛教娜迦龍崇拜與中國龍崇拜相結合的階段。

在圖騰崇拜階段,中國遠古的某些部落把龍視為圖騰,作為自己部落的祖先和標誌。根據歷史文獻資料和有關傳說,龍(原形為蛇)原為伏羲氏族的圖騰,後來成為太暤(太昊)部落的圖騰。太暤部落是龍圖騰崇拜最為重要的起源地之一。

在神靈崇拜階段,農牧業逐漸形成,宗教信仰也得到發展,從較為單一的圖騰崇拜過渡到多神崇拜。龍圖騰崇拜也發展為龍神崇拜。人們把龍神化,奉龍為水神、虹神。

最後是佛教娜迦龍崇拜與中國龍崇拜相結合的階段。隋唐時代,佛教在中國迅速傳播,佛教中的龍王崇拜也傳入中國。在中國本土的龍崇拜中,原來只有龍神崇拜,沒有龍王崇拜,龍王崇拜是在佛教傳入後引進的。隨著佛教的傳播,龍王、龍宮、龍女等也得到迅速流傳。






哎呀馬呀


古人理解世界,特別是觀察異常的天象,主要靠想象。比如把星星的排列分佈和移動規律,想象成世間的人物、動物和物體,並給它們創造傳說成神話故事。牛郎織女、嫦娥玉兔皆是如此。

龍者,貌如蜥、狀像蟒、吟似雷。其頭有角、嘴有須、腹有爪。身披亮鱗、口含火珠。忽現忽隱、上天下海、騰雲駕霧、呼風喚雨。

那麼,什麼異象最符合我們現在所熟知的龍的形象呢,答案是閃電。如果你是古人,遠遠看到雲層中的雷電,或是瞬間擊中地面的閃電會怎麼理解?把它與現實中能見到的古代巨獸猛禽結合起來,就成了人們對於龍,最初想象中的原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