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哥的農村生活
中國大學唯分數論的思維模式不僅讓自己的科研能力和水平突破不了天花板,而且助推了應試教育。教育體制改革的重點應該放在大學,只有大學的人才觀改變了,才能引導中小學應試教育的改變和家長的思想觀念改變。
飛雁164336434
清華大學歷史悠久,作為中國目前最好的大學,它和北大一起構成了中國高等教育的泰山北斗。它每年享受著大量的財政補貼。但是卻沒有一人獲得過諾貝爾獎。這讓人失望,它畢竟是中國最好的大學,是國之利器。
清華大學匯聚著全國最好的生源,但是卻沒有出大科學家,是由於目前我們培養的大學生都是精利主義者。我們上大學就是為了文憑,為了金錢,現在的大學,每年不以培養多少科學家為榮,而是以培養多少富豪,政治家為榮。
不管是學生,大學教育制度的缺失也造成了學校的失敗。清華每年的學生大量的出國,我們最優秀的學生都去了國外,你還可以依靠哪個呢?
寬進嚴出的高校氛圍,在歐美的高校大多是做學問的地方,而中國很多大學已經來就是想著怎樣抓權力,怎樣賺錢,培養出越來越出的“利己主義者”,而且中國的大學是“嚴進寬出”,這樣的政策很容易教出“混日子”的大學生;
還有歐美與中國不同的學術氛圍,歐美教育善於質疑,更多的有自己的想法,有創造性,從來不迷信權威,他們的教育最為突出的特點就是認真探討、挑戰權威。而中國的學術氛圍更多注重尊師重道的痕跡,相信權威,缺乏創新精神,這同一個圈子裡,如果你敢質疑比你地位高的人,那你就是不想混了。
獨秀文苑
發明創新需要有:1.質疑的精神;2.思想自由的環境,兩個條件在我們國家現有的教育制度下有嗎?
為什麼創新思維必須要有這兩個條件呢?
看待一個事物,要從多種角度,多個方面上去觀察,去思考,才能全面的瞭解該事物,並且還要敢於質疑權威,敢於衝破傳統,才有創新,才有發明的思維。
回想一下,我們從小學到中學以及到大學是怎麼樣教育模式?所有的學習內容都是有標準答案的,所有的考試試題也都是有標準答案的,要考高分,必須要按標準答案來答題,對課本以外內容的質疑,純屬是浪費時間,這就是當前應試教育帶來的結果。
當然,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設置過質疑環節,但那個質疑內容是被限制了的,被人為設定的在一個很小範圍裡面,如此,限制了學生對事物的全面認識和了解,對學生的知識擴展不利。
另外,判斷事物的“是非標準”也是事先設定好了的,學生對問題的質疑決不能超出標準範圍,超出了範圍就是“立場”有問題,而必須按預先設定好立場,預先設定好的角度來思考問題,這樣的設定如何開發學生的開放性思維?
這樣的教育模式發展到後來結果是,造就了很多人在思考問題時,習慣首先選定“立場”的模式,這種只重“立場”的單一角度看問題,導致以“我”的立場為中心的片面看問題的思維模式;養成了別人都是錯的,唯有自己是對的思維模式,並對此深信不疑;造就了排斥多元化的思維模式;造就了不敢質疑權威的模式;造就了教條主義,思想僵化的模式等等。
以上這些,都是制約了一個民族發明創新的原因所在,所以也就有了錢學森的千年之問。
如果這種狀況不改變,諾貝爾獎與中國無緣。
民智則國強
錢學森教授也問過類似的問題就是:“我們的大學怎麼培養不出世界級尖端人才?”我國清華大學屬於國際一流大學,可是百年以來為什麼泛善可陳,顆粒無收,甚至落下了“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的稱謂?我想錢理群教授的舊聞“培養精明人的社會”批評的很有道理!不僅僅如此,我想國內高等教育和歐美高等教育之間還是有所差距的!
我覺得中美之間的高等教育差距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就是寬進嚴出的高教體制,在歐美的高等教育中,大學就是做學問的地方,但是中國很多的大學生卻喜歡專注於研究怎麼賺錢,怎麼去追求權力,培養出很多精緻利己主義者,完全不像一個做學術的地方,而且到了大學很容易混,畢業要求很低,所以很多學生到了大學之後就徹底的放鬆了,其實是到了大學才更應該努力學習,反觀歐美的高等教育,就說教職工,他們的薪水待遇升降獎懲機制與授課質量 學術成果轉換率等等動態進行掛鉤,有著一套完整的評估體系,因而歐美高校師資力量大都學術嚴謹 作風優良!學生們畢業要求更高,所以說學術氛圍要好於中國大學。
錢理群教授的批評言論
還有就是歐美教育敢於質疑的環境,西方教育最突出的特點就是認真探討研究已有的思想觀點理論學術研究成功,但又不迷信權威,甚至敢於挑戰質疑權威,但是中國大學的環境就完全不同,敢質疑導師除非是不想混了,這點我想大家都明白吧,而且還廣泛缺乏科研精神,想要獲得諾貝爾獎,不僅僅需要從體制上 機制上去完善大學教育制度,還需要持之以恆的探求欲和工匠精神!
起碼五十人格
這個問題太好了,目前中國的學術氛圍非常浮躁,大多數所謂的專家教授,他們的論文,研究都壓根兒不是自己做的,都是手下的研究生,博士生在做,出來的文章都掛他的名字,所謂的學術著作多少篇,其中SCI多少篇,全是他媽騙人的,自己躺在家裡賺錢,把科研經費套出來買房買車的大有人在,你說這樣的學術環境,能出諾貝爾獎嗎?我可以斷定,中國的高等學府在20年之內,一個諾貝爾自然科學獎都不會有!
崐崘大師
清華大學為何沒有培養成諾貝爾獎得主?這個問題說來話長。
先從諾貝爾獎的獎項說起吧。諾貝爾獎初始只是設定了物理,化學,數學等基礎科學獎。後來又加入了醫藥學獎(如我國的屠呦呦女士因為提取青蒿素而獲得醫藥學獎)、文學獎(莫言曾經獲得文學獎)。
總體而言,諾貝爾獎主要是針對基礎科學領域的重大發現而設定的。 至於技術類突出成就的,諾貝爾獎沒有涉及。其實技術類的重大發明容易轉化為工業產品,短期產生效益,諾貝爾獎的支持對其只能是錦上添花,算不得多大幫助。但是對於相對基礎科學領域的研究,往往枯燥乏味,需要科學家夜以繼日,孜孜以求,幸運者才可以窺見真知。大多數是默默無聞的。基礎科學研究的苦,難以吸引學者投入很多精力研究,所以才需要諾貝爾的精神和物質支撐。
清華大學是以工科技術見長的綜合性大學。其工科技術實力國內首屈一指。但是對於基礎學科學研究,則是後期增加的院系,其實力比之工科,遜色不少。所以,二者難以對接。而對於技術類的,國際上有小羅克韋爾獎,堪稱技術類諾獎。錢學森曾經獲得過這一獎項。
另外,諾貝爾獎是西方國家掌控評選的一個重大獎項。評選過程往往摻雜西方人多思維視角。而對於中國大陸,則源於意識形態的不同,大陸學術成果,一直是基於意識形態而屬於扣分的。再加上我國對於諾獎的評選初期瞭解不夠,致使我們也錯過了。比如1965年的我國中科院合成的第一個具有生理活性的蛋白質結晶妞胰島素,完全可以獲得諾貝爾生物獎的,但是由於我們選送形式不合,加之西方帶著有色眼鏡看待,終失之交臂。
翰鈞
中國人思想保守,價值觀與西方人不同!誰改革,誰改變傳統,就會讓其他人批評諷刺!中國歷史上多少改革家李斯,王安石,商鞅,戊戌六君等改革家,最終都沒有好下場!只有鄧小平的改革取得了最終的成功!
很多人總怕別人說自己格格不入,如果一個人自己幹事,不和別人共處,周圍人會對你很看不慣!還會說你驕傲自大,高高在上!不合群等等!這都是傳統儒家思想根深蒂固,紮根在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和風俗習慣裡!
比如,現在姑娘訂婚,房車等貌似共識,如果一個姑娘為愛情裸婚,會被俗人取笑為:“傻瓜”,“老實”“沒人要”“不值錢”我在農村,叫電焊工把鉄揪把焊上鐵筒,他笑戲我大概意思“你這麼大年齡,怎麼能說這種幼稚的話?”意思是,你這麼大年齡,學了一輩子,還不相信傳統的是最好的?我說,你給我弄試試,結果弄好後非常棒!
諸如此類的事多的是!比如穿衣服,60多歲女人穿裙子,被人笑為,把年齡忘了!而西方婦女,80歲穿裙子而很自然!
一句話,儒家思想,根深蒂固,束縛了中國的文化、代代人的思想和創新靈魂,反對不斷改革前進發展,束縛了中華民族的智慧!
結論,一萬個“打到封建的反人性的儒家傳統思想”,“堅持科學發展觀”!
湖泊廣闊
三觀不正,以“盈利為目的的教育”是絕對教育不出“真正的國家棟梁之材”的!!!
1.有才無德者,就是廢材!
2.貢高我慢者,德不配位。
3.所以,子曰“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解釋一下:女子有才,但不四處炫耀,便是德。…這裡的“無才”是指“不顯擺”的意思。
4.厚德載物!!!…
5.積厚德,才能載重物!!!這,才是中國人必須世代相傳“中國式的教育”!!!…
丁香88577228
清華大學沒出過諾貝爾獎金獲得者,這不怪清華,這隻能怪諾貝爾獎評獎委員會設置的評獎規則對清華大學不公平。它要是採取考試的方法評獎,我估計一半的獎金都得被清華大學學生獲得,另一半屬於北大。
這體現出諾貝爾獎有很大可能已經被“操控”,對清華有歧視。
這樣回答不知道合適不合適?!
智者三問
標準答案:清華大學畢業的青年一出社會就得考慮買房結婚的壓力,因為他們是頂尖人才,為了充分施展才能,所以他們必須在北上廣深這種一線城市找工作,但是這裡的房價很貴,必須用“六個錢包”才可以勉強湊個首付,在馬上面臨結婚的緊迫時間內趕緊買房,才能先成家後立業,有了孩子便有了努力奮鬥的希望。問題就在於房子太貴了,結婚時間也很緊迫,所以他們被迫去從事那些“短時間”“高回報”的行業,如互聯網,金融,保健,甚至不惜良心代價從事缺道德的暴利行業,說白了這些短期暴利都有一個特點:務虛。然而諾貝爾獎是什麼,這種獎是踏踏實實的基礎科學研究領域,需要的都是可以靜下心來用幾十年或者一生的努力才可以獲得到的。
所以一個優秀的人,如果他被現實所迫而從事虛擬行業,而在短期內獲得暴利,那他會繼續追逐利益,為紙醉金迷所困,從而永遠不會去從事清貧,枯燥,奉獻一生美好青春的科學研究,雖然這些科學研究的進步是有益於全人類命運的。
所以就不難解釋為什麼清華出不了諾貝爾。
還有一個原因在:科學精神在於敢於質疑權威,永遠懷著好奇心和想象力,過度的強行使孩子從小思想統一對於科學精神的打壓是毀滅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