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欄定律:孩子面對挫折的態度,是人生成敗的關鍵

(一)阿費烈德與“跨欄定律”

外科醫生阿費烈德在解剖屍體得時候,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

那些患病器官並不如人們想象中那麼糟糕,相反,在與疾病抗爭的過程中,為了抵禦病變,他們往往要代償性地比正常的器官機能更強!

如果有兩個相同的器官,當其中一個器官死亡後,另一個器官就會努力承擔起全部的責任,從而使健全的器官變得強壯起來。

在後期,他又對藝術院校教授進行調研,結果與他的預測完全相同。一些頗有成就的教授之所以走上藝術道路,大都是受了生理缺陷的影響,缺陷不是阻止他們,而是促使他們走上了藝術道路。

阿費烈德將這種現象稱為“跨欄定律”。

即:一個人的成就大小,往往取決於他所遇到的困難的程度。豎在你面前的欄杆越高,你跳得也越高。

跨欄定律:孩子面對挫折的態度,是人生成敗的關鍵

(二)你若幫孩子掃清所有障礙,孩子便只會在地上匍匐前行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盾姆斯通過各種研究證實:

人在沒有受逼迫和激勵的情況下,最多隻能發揮自身能力的20%~30%;當受到某種逼迫和激勵時,其能力的發揮程度可以提高到80%~90%。

因此,許多成功人士即使身處順境之中也主動切斷自己的退路,以這種方式來激勵自己,刺激自己獲得更大的成功。

成功人士主動切斷自己的退路,讓自己面對更高的欄杆,以激發自己更大的潛力,跳得更高,站得更遠!

身為父母的我們,都盼著自己的孩子能成為成功人士,擁有開掛的人生,可是,我們的行為卻總是與這個期望“背道而馳”!

因為,我們總是想著幫助孩子掃清他面前的所有障礙,不想孩子走任何的彎路,及時給孩子提供足夠的幫助,以為這樣孩子就能走得更快,更遠。孰不知,當你把孩子面前的欄杆都拔除或者降低高度後,孩子的潛能反而會被壓抑,最多也就只能發揮出自身能力的20%~30%。

比如:當孩子感冒後,很多家長看不得孩子發燒、流鼻涕、咳嗽,總是要去醫院或診所,要立刻見效的藥物,比如抗生素,以便讓孩子快速恢復健康。

可是,如此快速的用藥,完全沒有給孩子自身抗體表現的機會!自己的軍隊長期不用,戰鬥力一定會懈怠。久而久之,孩子自身抗體就會越來越弱,每次生病就只能坐等外部軍隊支援,才能戰勝疾病。這也就是為什麼孩子越用藥,所需劑量越大,用藥時間越長的原因。

你以為你是幫了孩子早日康復,實際上你破壞了他整體的抵抗力!

生活和學習上的事情,也是同理。你如果我們竭盡所能幫孩子掃除所有障礙,那麼孩子這一生也許一直會匍匐前進,年齡越大,便越失去了跳躍的能力。

跨欄定律:孩子面對挫折的態度,是人生成敗的關鍵

(三)沒有經歷過不幸,就是最大的不幸

前世界首富洛克菲勒說:“那些沒有過不幸經歷的人,才是更不幸的人。”

洛克菲勒這句話中的“不幸”,我理解為:挫折、不如意、失敗、沮喪、被孤立、被嘲笑、被拒絕……這些所有我們不那麼歡迎的事情。

每一個父母都不希望孩子經歷不幸的事情,包括我在內。

可是,連我們自己都無法讓自己不去經歷,又如何有能力保護孩子不去經歷呢?

若是我們沒有能力成為孩子一生的保護傘,那麼我們在孩子小的時候極盡保護,不給他獨立成長的時間,不給他經歷挫折的機會,那這本身就是對孩子的一種傷害,是給孩子建起的不知何時會豎起來擋住孩子前行的大挫折。

跨欄定律:孩子面對挫折的態度,是人生成敗的關鍵

為了訓練小狼的自強自立,母狼會故意把它趕出去,讓它處於除了自己以外無可依賴的環境中,通過在困境中掙扎求生的過程,鍛煉出飛一般的速度、準確的判斷力,以及無窮的智慧。還有老鷹,為了讓小鷹學會堅強,會故意把幼鷹推下深谷,讓它學會飛翔。

連動物都知道要訓練孩子獨立面對世界,處於進步如此之快的現代社會的我們,卻不捨得鍛鍊孩子的獨立,不捨得與孩子分離,不捨得讓孩子承擔生活中的風雨。

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不捨得讓孩子做家務,不捨得讓孩子受苦,不捨得讓孩子經歷挫折,面對風雨;於是,就養出了一批不願意面對社會艱辛、窩在家裡不見天日的“啃老族”。


  • 有的人都三四十歲,沒有對象,不工作,窩在家裡打遊戲,啃老;
  • 有的人娶了媳婦,帶著媳婦孩子一起,窩在父母家裡啃老;
  • 甚至有的人娶完了媳婦,會理直氣壯地把父母趕出去……

  • 有的父母到了這一步才去後悔,才去想盡辦法讓孩子出去面對社會,但是孩子不但沒有勇氣,反而怨恨父母不心疼他;
  • 有的父母還想到當孩子某一天出去了,就馬上換一把鎖,不讓孩子進來了;
  • 甚至有的父母被窩在家裡啃老的孩子逼得老兩口離家出走了……

這些情況,都是我們願意面對的嗎?

如果不是,請儘快放手!

讓孩子做所有他自己能做的事情,讓孩子經歷一些他能承受的挫折,從而幫助他成長、蛻變,破繭成蝶!

跨欄定律:孩子面對挫折的態度,是人生成敗的關鍵

(四)我們要陪著孩子並行,引導他應對挫折,而不是幫他代勞!

有的事情比較輕鬆,即使我們不引導、不陪伴,孩子依然能學會,能做好。

比如:吃飯、穿衣服、去上學、逛超市……

即使飯粒掉地上了,即使衣服穿反了,即使上學遲到了,即使東西買貴了……這些事也都在孩子們的承受範圍之內,我們沒有理由不去放手,更沒有理由擔心。

孩子餓了就和你要吃的,反而吃撐了容易積食,傷脾胃。

可是有的事情比較嚴重,孩子獨自承受不了,如果我們不加以引導和支持,孩子也許會放棄,甚至會一蹶不振。

比如:考試失利、比賽輸了、被好朋友孤立了、失戀了……

此刻,需要我們干預,給孩子足夠的安慰與支持。

前世界首富洛克菲勒還說過:“每個人都有失去自信、懷疑自己能力的時候,尤其是在逆境中的時候。”

即使身為大人的我們,也會有失去自信、懷疑自己的時候。何況是孩子呢?

所以,當孩子在挫折面前抬不起頭的時候,我們就要給孩子提供合適的、恰到好處的引導。

我們對孩子放手,不意味著什麼都不管,什麼都不做了。那不是放手,那是冷血,是冷漠。

我們的放手,是和孩子並行的姿態,不是幫助他解決,更不是代勞,而是陪伴著、引導著孩子有勇氣、有方法的面對挫折。

跨欄定律:孩子面對挫折的態度,是人生成敗的關鍵

(五)人類最奇妙的特性之一,就是把負變成正的能量

安德爾探索成功規律發現:“人類最奇妙的特性之一,就是把負變成正的能量。”

克萊門特.斯通告訴人們:“把失敗轉變成成功,往往只需要一個想法,緊跟一個行動。”

雙目失明的人聽覺跟觸覺會更靈敏,失去雙臂的人平衡感更強,雙腳也會更敏捷。貝多芬耳聾之後,寫出了更加美妙的樂曲……

這些生理缺陷,和我們人生中遇到的挫折是相同的,都能激發我們身體中潛在的能量。

跨欄越高,人跳起的力度就越大,因而跳的也就越高。

我們要正視自己,不懼挫折,用榜樣的力量引導孩子勇敢向前。我們有這個特性,我們也有這個能力。

我們要相信自己,也要相信孩子。只要我們肯放手,他們一定能成長為令我們佩服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