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憂制度,設計巧妙的幹部輪換制度

同治5年(1866年),時任軍機大臣、禮部右侍郎,兼署戶部右侍郎的李鴻藻母親去世了,按照制度,他需要丁憂出缺,也就是離任守孝,除了品級待遇不變外,擔任的官位職務都要辭去,所有工作都要交給別人。

本來是個很簡單的事,李鴻藻把工作一交,穿喪服,戴孝帽,外不能旅遊拜客,內不能宴樂同床。總之,戒了酒色娛樂,安心守孝讀書。對於道德文章俱佳的李文正公,也是一段可以專心做學問的清靜時光。

可是偏偏做不到,因為工作離不開。李鴻藻除了本職工作外,還有一個職務“弘德殿行走”,弘德殿是乾清宮西邊的三間小房,現在的用途是皇帝教室,是十歲的同治皇帝讀書的地方。李鴻藻是載淳同學的老師之一,雖然是老師之一,但李鴻藻教的這一科極重要,而且李老師能夠深入淺出,講課生動活潑,讓載淳同學學習很有興趣,成績也不錯。學生家長兩宮太后都很滿意,但是現在李老師家裡有事,要請假,一請就是三年。三年啊,整個初中不教了,載淳同學也要高考的,他的大考是十六歲親政,如果這六年教育不出來一個聖明天子,豈不是天下百姓之禍嗎?

學生家長絕不能同意李老師三年不教課,老師的事都是小事,只有學生的事才是天大的事。慈禧太后這樣的想法是真真符合實際,雖然李老師的後媽也是媽,也需要按制度丁憂,但制度總有例外,丁憂請假的例外就是奪情。而且做為關外來的北狄,對於這種薄生厚死的喪葬守孝,實在是難以理解文化精髓。

中原的居喪文化源遠流長,《禮記》上對居喪的各個環節都有明確要求,衣、食、住、行、寢都規定的很詳細,時間是三年,準確的說是二十七個月,為什麼是這個時間呢,孔子認為父母養育孩子從落地出生到童智漸開,大概需要這麼多時間,這三年父母須臾不能離手,浪費了自己的青春年華,那麼當父母逝世,做兒女的也應該放下一切陪伴父母三年,以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秦漢時候,守喪還是一種道德良俗,是有孝心有道德有文化的人必須要做的,但並不是法律制度。

東漢以來,逐漸規範,以後歷朝歷代都有增刪,但總原則是越加規範,明清已經明確違制入刑。那麼政府為什麼非要大力推動浪費人才華時間的制度呢,應該和政府官員管理制度有關。

官員管理,無非是選拔、考核、獎罰、替換、退休等方面。各項制度雖然都很完備,但總讓人感覺缺點什麼,缺什麼呢,缺強制休假制度。古代官員都是讀書人,都是意誠心正修身的篤行者,都有強烈的自尊心和道德底線。那個朝代也沒有辦法對正在工作的大臣說,你先停下手頭工作,啥也不要幹,讓我觀察觀察你過去有沒有徇私舞弊或者工作失誤疏忽大意的地方,沒找到你再接著幹。就算可以對一個大臣說,也沒有辦法形成制度讓所有的官員都來一遍或者二遍。丁憂制度就很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而且雙方都感覺比較滿意,朝廷可以不動聲色的考察官員,滿意了可以幹,不滿意了等你回來可就不一定再能上崗了,而大臣有一個較長時間的帶薪休假,可以好好的做一番知識儲備和體能儲備,學成歸來,事業再上一層樓。

丁憂制度,設計巧妙的幹部輪換制度
丁憂制度,設計巧妙的幹部輪換制度

李鴻藻做為清流領袖,決意要按最高的道德標準要求自己, 寧可辜恩,也不負疚,先做孝子再成忠臣。休假三年的李鴻藻也許沒有想到,沒有他的教導,載淳同學正學興趣大為減弱,逐漸開始喜歡花邊文學,幾年之後身體力行,終於天子出天花。看來,好老師不能輕易換,是古往今來學生家長想法是一樣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