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為何被稱為秋思之祖?

江湖夜雨92


細讀“唐詩宋詞元曲”你會發現,“秋”的主題甚多,且大多是“悲秋”。究其原因是因為封建社會中眾多文人墨客均是壯志難酬抑鬱不得志。這與歷朝歷代封建王朝多“重武輕文”密不可分,也與歷代文人墨客大多憂國憂民報國無門才華不能盡展分不開。

《天淨沙•秋思》元•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為何說這首小令是秋思之祖呢?這得從作者人生境況說起。

一、少有才名。年少時勤奮好學,追求上進,被同裡鄉鄰樹立為“學習榜樣”。

二、青年不得志,命運多舛。青年時期從未停止追求功名的腳步,對“雕樑畫棟”的廟堂心嚮往之。然一直處於“權力中心”的邊緣遊走,其政治抱負一直沒能實現,滿腹絕世才華亦未能盡情施展,抑鬱不得志。

三、晚年心生退意,辭官歸隱。大約五十歲辭官歸隱。一生壯志難酬,如一葉浮萍四處漂泊,孤苦無依,生活拮据困窘潦倒一生。在任時看透了官場黑暗及當朝當政者的醜惡嘴臉,故而心生“歸隱”之心,想過平淡幽雅恬靜的生活。

馬致遠是當世著名的大戲劇家,散曲家,有“曲狀元”的美譽。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並稱“元曲四大家”。


王國維在其《人間詞話》中稱《天淨沙•秋思》“深得唐人絕句之妙境”,可見這首小令藝術成就之高,深得後世讚譽,傳頌不衰。

作者通過“古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十種特定景物並置組合成一幅羈旅秋郊夕照圖。全令5句28字,可以說達到不能增其一字,減其一字之妙境,非常精煉。看似平鋪直敘純白描手法,卻生動勾勒了一幅憂鬱深秋濃烈僻靜村野圖。

“古藤老樹昏鴉”三組平常景物,給人營造了一種冷落暗淡寂寥的氛圍,又顯露一種清新幽靜之境地。“小橋流水人家”使人感到溫馨幽雅閒致之境,更心生淒涼之感。“古道西風瘦馬”渲染一種秋風蕭瑟蒼涼悽苦的意境,給前兩幅圖景增加一層荒涼之感。“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為全令主旨句,也是點睛之筆。本來已經夠淒冷悲苦啦,恰遇夕陽西下,一位漂泊天涯的遊子,在殘陽晚照的荒涼古道上,唯一與之相伴的是一匹瘦骨嶙嶙的老馬,迎著凜冽悽苦的秋風,漫步遊走愁腸千結,不知自己人生歸宿在何方。一種懷才不遇四處飄零的悲苦情懷瀰漫開來,讀之詠之令人悲泣。




這首小令採用“寓情於景”的表現手法,把漂泊天涯的遊子的秋思愁苦貫穿於特定景緻之中,情真意切。最難能可貴之處,這些特定景物不但是作者眼觀之景,且是作者身受之境,較之其他頌秋吟秋悟秋之詩詞大多“眼觀心悟”來得真切,
生動感人。讀之詠之有很強烈的畫面感,有一種身臨其境,感同身受之妙意,譽為“秋思之祖”一點也不為過也。


一朵芙蓉著秋雨


馬致遠的這首小令,極為後人推崇,一度被譽為秋思之祖。認為它宜列群英之上,稱讚他有振鬣長鳴,萬里皆喑之意,如千里馬振動頸毛,一聲長嘶,其他的馬都自愧弗如,不敢鳴叫了。意為其它同類作品和它比起來,都相形見絀。原曲如下: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這首詞為什麼能被稱為秋思之祖呢?

小令有景有情,情景交融,體現了絕妙的意境美。

前三句一詞一景,把九種景物組織在一起,渲染了一派淒涼蕭瑟的晚秋氣氛。一顆古老的大樹,挺立路旁,粗壯的枝幹,屈曲蒼然,暮靄四合之時,鳥兒鳴聲上下,結伴歸巢了。鳥兒尚能歸家,而我仍在漂泊。一道泉水,潺潺而下,一座小橋,連接著一處人家。家,是天下最溫馨的地方,可是我的家,還在千里之外。只能在西風中,騎著瘦馬踽踽前行。小橋流水人家,是溫暖的景物,這裡反襯了遊子的孤寂。一個“瘦”字,表現了旅途之遙,之苦,之勞累,難道僅僅是寫馬瘦嗎?馬尚如此,人何以堪?旅人的憔悴之狀,躍然紙上。



夕陽已經隱沒在地平線下,一天又過去了,想到關山杳杳,渺無歸期,仍流浪在天涯,不禁肝腸寸斷,有淚如傾。後兩句,直抒胸臆,表達了遊子在漫漫歸程中的羈旅之苦,思鄉之愁,念親之痛。

此尺幅之間,有王維的“詩中有畫”之妙。

《元明散曲》評註中說,馬致遠的小令清逸,更像他本家,南宋畫家,馬遠的山水畫。淡墨枯毫,寥寥數筆,而蒼茫蕭索,趣味無窮。而這首小令,景物鮮明,富有色彩,有黑色的老樹,昏鴉,黃色的古道,碧綠的泉水,血紅的夕陽,有動有靜,動靜相得益彰,我們腦海中閃現的,不就是一幅山水丹青嗎?

結束語:難怪王國維如此評價,小令寥寥數語,深得唐人絕句妙境。其它元一代詞家皆不能辦此。看來,大家一直認同,寫秋思的無能出其右者。只有白樸的《天淨沙》,勉強能和它相提並論:



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

這首詩也勾勒出了一幅優美的畫面,有高超的意境美,給人以豐富的美感。前兩句描繪了淡雅的秋景,傍晚霞光滿天,水面上斷雁落下,平靜中蘊含著淒涼,接下來,放眼望去,遠處仍是青山綠水,走近一看,卻是白色的霜草,火紅的楓葉,和鮮明的菊花。細品味,沒有上一首蘊藉深遠。


江湖夜雨92


一、曲中未著秋字,卻寫盡秋意。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馬致遠的這首散曲《天淨沙·秋思》只用了28個字,就將秋天特有的緊緻所引起的對家鄉的思念淋漓盡致的表現了出來。

藤蔓樹木烏鴉本是最常見之景,可馬致遠觀察的極為細緻入微,他抓住了景物最準確的特點:

藤蔓是枯萎的、樹木是蒼老的、烏鴉的鳴叫又在黃昏的時分。

眼前的景是蕭索就如同曹丕詩裡寫的“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

在許多詩詞曲中的黃昏,就是裊裊炊煙升起的時候,就是在外幹活的人扛著鋤頭往回走的時候。“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還有扛著鋤頭回家的人,甚至鳥雀都知道呼朋引伴的回巢。

唯有浪跡天涯的遊子,望穿秋水也望不見故鄉的邊角。

那種傷感就在看小橋流水人家中,在他一人一馬行走在古道中悄悄地

蔓延開來。

二、曲中未著思字,卻道盡思念。

一句“斷腸人在天涯”足以表明了思念之深切。

他是如此盼望回到家鄉,回到熟悉的家人身旁。看妻子溫暖如春的笑臉,享受其樂融融的家庭氛圍。

可是現在呢,就算自己馬不停蹄地趕路,依然孑然一身。那滿身的疲憊與內心的感傷只有自己才能夠深刻體會。

原來思念是如此的會讓人肝腸寸斷那種發自肺腑的感覺,又如何不讓人感傷。

也因此這首神曲歷來受到了極高的評價:“不著一字,盡得風流。”——曲中意味,既“深得唐人絕句妙景”(《人間詞話》),又兼具宋詞清雋疏朗之自然,歷來被推崇為描寫自然的佳作,堪稱秋思之祖(《中原音韻》)。



語凝ly


《天淨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馬致遠創作的一首小令。

前三句“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九種景物構造,意境淒涼,讀來讓人黯然悲傷;後兩句“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讓天涯遊子騎一匹瘦馬出現在一派淒涼的背景上,從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調。這首小令抒發了一個飄零天涯的遊子在秋天思念故鄉、倦於漂泊的悽苦愁楚之情。

全篇在行文句式上很別緻,前三句由名詞性詞組構成,一共列出九種景物,語言精簡而意境豐富。行文總共用了五句二十八字,言簡意豐,蘊意深遠,結構精巧,頓挫有致,被後世譽為“秋思之祖”。




陳清子


馬致遠,這個在後世的嘴裡傳得神乎其神的名字,一說字千里,號東籬,一說名不詳,字致遠,晚號東籬,無論是哪一種說法都足以表示人們對於他的關注和不停的研究探索,都無不能看出他在我國曆史上的地位。

說其馬致遠很多人應該都會想起他的《天淨沙.秋思》,詩中的“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無不成為千古傳唱的經典名句,更是用寥寥幾句在眾人心中勾勒出一幅亙古不變的景色,讓多少人感慨不已,馬致遠是著名的戲曲家,作家,同時還是一名散曲家,雜劇家,被後世譽為“馬神仙”,也是“元曲四大家”之一,因為一首《天淨沙.秋思》被稱為秋思之祖。

馬致遠在年輕的時候就非常的好學上進,據說馬致遠原名為‘馬視遠’,在小的時候就在他的家鄉中因為好學而且聰明就小有名氣,馬致遠當時為了能夠有一個更好的前途,還為了能夠有一個好的未來知曉更多的知識,就想要離家遠行。

在走之前,他來到縣城中的一座寺院中參拜佛像,參拜的那尊佛像在遠近都頗有盛名,而且來來往往上香的人絡繹不絕,寺院中的僧徒也因此多了很多,其中的長老學問非常的高。拜完佛像的馬致遠前去求見長老,說道“我的名字叫做視遠,想要求得更多的學問,但是無奈家裡沒有很好的條件沒有人能夠教給我很多的知識,所以我特此來詢問長老,求您能賜給我一個名字,可以讓我的學業更加順利。”

長老聽完後打量馬致遠一番,發現他器宇不凡,便和他長談起來,在交流結束後,馬致遠聽從了長老的意見改名字“視遠”為“致遠”,號東籬。但是馬致遠的仕途奔波並不像他所想的那樣順利,雖然奔波了數載但是卻還是一直壯志難酬,仕途上的不如意並沒有讓馬致遠灰心喪氣,讓他頗感欣慰的是自己在沒有事情的時候創作的雜劇和散曲卻超出他的期望名聲日盛,他的文學作品深受當時世人的喜愛,更是有了很高的名號。

馬致遠的名聲越來越大也因此有了很多他本人都不知道的好處,當時的燕王曾學過馬致遠所寫的雜劇和散曲,因此非常的敬佩馬致遠的才華,對於馬致遠更是非常的崇敬,在北征來到東光的時候聽說這裡曾經是馬致遠的家鄉,便當即下令道“逢馬不殺!”沒有想到的是手下的士兵誤解了意思,當下宣佈王命“馮馬家的,一個都不殺!”於是因為馬致遠的原因馬氏宗族成功了躲過了這一場劫難,而且毫無干係的馮氏宗族也因此沾了光,就連當時其他不姓馬的家族也紛紛說自己姓馬,也因此保住了一家老小的性命。

從這些事例中就不難看出馬致遠的影響和他的成就之大了,這也是後人為什麼這麼仰慕他的原因。在當下馬致遠的紀念館就位於河北省境內,偉人的事蹟在時代的變遷中更顯光輝,在沉默中講述著過去的故事。


妙妙說教


自古以來:女傷春,男悲秋。

馬老師這首秋思無論從文字上還是從寓意上還是情思上都描寫的深入骨髓。

首先文字上,全篇除了曲牌名上,沒有一個秋字也沒有一個思字,全是寫景,單從內容上看不出寫的是什麼,恰恰是名字點睛,告訴大家這是寫的秋思。這是神來之筆。

其次,描寫上沒有任何一個動詞,描寫的就像一副畫。這幅畫看似靜止,但是卻讓人思潮湧動。讀著讀者我們就進入畫中,成為畫中人,這個畫中人是每一個讀者。意境相當深厚。

最後,一個“斷腸人”,說不盡的萬千愁思。這個斷腸人和題目秋思的遙相呼應,把思愁體現的淋漓盡致。

把它成為秋思之祖絲毫不為過!


不與群芳爭春夏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這是自宋玉:悲哉秋之為氣也以來,寫秋思最好的一首,被譽為秋思之祖,前面三句並列九景,都是一些帶有衰颯情調和孤寂氣氛的景物,這些景物就構成了一個荒涼蕭瑟的畫面,在這樣的情境下,在夕陽西下的那種容易引起人的惆悵情懷的黃昏時光,那最後的一句斷腸人在天涯一句就特別顯得淒涼孤單,幽渺深遠了。因此就有:枯藤老樹寫秋思,不許旁人贅一詞的讚語了。其實這首小令的好處並不一定在他所抒寫的那種情感本身,而在他正確有效地處理了描寫景物與抒情之間的關係。那些景物並不是外加的,而是為了最後一句而存在的,這就使秋思的感情具體化了。


文山木


秋天是收貨的季節,秋天的特點也是凋零,突出一個字 悲。

簡單幾個詞,幾個字,就讓秋的景象,浮現眼前。也許不一定是秋天才有這種景象。主要是作者的心情如此,一種滄桑,很可能是寫內心之言,景物反而成為襯托。

一種很安寧,很靜,卻有些孤寂,蹦兩個小孩嘻戲多好,可是並沒有。


月亮林地的鵪鶉


馬致遠的小令名作《天淨沙·秋思》被稱為“秋思之祖”。作品內容本身,簡簡單單,普普通通,敘述羈旅漂泊人,時逢黃昏,感應突襲。感而發,發而思,思而悲,悲而泣,泣而痛。

望秋野之悲涼氣氛、“枯藤老樹 昏鴉”,荒涼凋謝的蒿草,孤枯敗落 的藤枝,蔓纏在飽經滄桑的老樹上, 時不交運的“昏鴉”,呱呱呱,聲聲催 人心魄,把秋日黃昏的氛圍一下子 捲入落魄流浪人的心裡。

冷冷清清,座落的小橋,似給旅 人鋪路,又似讓旅人沉落。路漫漫其 修遠兮,官宦仕途又幾何。零汀的 人,綸巾青衫,滿身風塵,踽踽獨行。 “流水”“人家”,似喜似怨;萬里原野, “流水”是意境,“人家”是夙願,卻難 賦深情,一雙哀淡的秋目,拂袖欲斷 水,愁緒任橫流。驛站飄失了,殘留 的“古道”依然通向天際,功名利祿, 仕途失意,難耐淒涼,是是非非,融進 蕭蕭悲涼的“西風”。瘦弱羸馬,馱著 書卷,催著旅人,行吧行吧。人生失意常八九,文人的落魄,漂泊的流離,誰道世事不唯艱?

上段三句十八字,九個名詞連 綴成不塗濃墨的書畫,亦無一個虛 造硬加的詞,不同的景物天衣無縫 地和諧地造化在—起,不得不令人 拍案道奇。這種音節和諧、情景交 融、妙含無垠的小令曲,故有“枯藤 老樹寫秋思,不許旁人贅一詞”之 譽,的確委實不過。

倘若只有這九個名詞,豈不是遭後人“怡其笑矣”?

一組組巧妙的結合,伏著千萬 思緒惆悵,筆鋒一轉,漂泊者的坎坎坷坷,深層的意境,躍然跳出,一幅 精美絕倫的古畫浮在眼前!夕陽傍 斜,“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蕭蕭悽悽,無聲似有聲:“斷腸人在天涯”,頓時令人拊 胸掩面哽咽,潸然淚下,淚悲情亦痛,化景為情,情從景出,勾勒出充滿憂傷的旅人遠離家鄉,孤身漂泊的身影。

“悲落葉於勁秋”,秋古來觸發 深思。光陰如夢,往事堪嗟。馬致 遠曾熱衷於功名,但未得志,漂泊二 十餘載,五十入仕,看不慣黑暗的官 場,退而隱居。《秋思》是他在漂泊旅途時的作品之一,現實的體驗、憤 世,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對現實的不 滿。飽腹之學,無所用之。失意、痛 苦、悲涼、孤獨,一切衷腸,只能用枯 禿的筆,痛吐出來,傾訴出來。

意深,含蓄無限,玩味無窮;調高,心馳物外,意溢於境。是境,是景,水乳交融,情景映襯;是意,是情;相輔相成,相濟相生。怪不得王 國維在《人間詞話》曰:“文章之妙,亦一言蔽之,有境界而已。精品,不可不讀;美文,不可不品。一曲《秋思》,心中隱隱作痛,悲淚欲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