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學者:這是黨史警史的重大發現

<table> 專家學者:這是黨史警史的重大發現

這座靜謐矗立在梅州市大埔縣茶陽鎮的磚混結構三層木棚瓦房,迎來了大批專家學者。

/<table><table> 專家學者:這是黨史警史的重大發現
/<table><table> 專家學者:這是黨史警史的重大發現 /<table><table> 專家學者:這是黨史警史的重大發現
/<table><table> 專家學者:這是黨史警史的重大發現 /<table><table> 專家學者:這是黨史警史的重大發現
/<table>

斑駁的牆垣、灰雕的人民公安第一代警徽、與警政有關的碑刻、毛筆書寫的標語……10月25日,這座靜謐矗立在梅州市大埔縣茶陽鎮的磚混結構三層木棚瓦房,迎來了來自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博物館、軍事科學院、國防大學、中央黨史研究室、全國公安文聯等單位的20多位專家學者。當天大埔縣工農革命政府公安局歷史定位研討會在梅州大埔舉行。

研討會上,黨史、軍史、公安史等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從不同角度闡述和討論了大埔縣工農革命政府公安局的背景、經過及其政治影響、現實意義。

“召開大埔縣工農革命政府公安局歷史定位研討會,不僅是銘記光輝歷史、傳承紅色基因的具體舉措,更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信念表達。經過考察論證,進一步明確了大埔縣工農革命政府公安局的歷史定位,極大地豐富了人民公安警史,也為梅州的紅色蘇區歷史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研討會上,梅州市副市長、市公安局黨委書記、局長寧惠軍如是說。

南方日報記者 黃韜煒 實習生 邱珂娜 攝影 何志林 通訊員 梅公宣

銘記光輝歷史

曾為三河壩戰役和革命事業作出重大貢獻

地處粵東北的梅州,是閩粵贛邊區中心,歷史悠久,人文底蘊深厚,被譽為“世界客都”,是廣東唯一全域被確認為原中央蘇區範圍的地級市和重點革命老區。其中,梅州大埔更是廣東接受新民主主義思想傳播較早的一塊紅色土地,在這片熱土上,湧現了大批仁人志士。

走進位於梅州市大埔縣茶陽鎮萬川路的工農革命政府公安局舊址,映入眼簾的是一座磚混結構的三層木棚瓦房,大樓正門上方灰雕的人民公安第一代警徽赫然入目。推開鏽跡斑斑的鐵門,大門右邊牆面上鑲嵌著4塊清道光、同治和民國時期與警政機構相關的碑刻,上堂左右兩邊是兩間監牢。

秋日的陽光灑在斑駁的牆垣上,用毛筆書寫的“警所重地,閒人勿進”和“奸臣黨羽計謀多,欲把雄軍入網羅”等標語依稀可見,將人們的思緒帶回到那段烽火歲月。

1927年9月16日,為接應南昌起義部隊入粵,中共大埔縣部委全力組織策應,舉行大埔縣城茶陽暴動,一舉奪取了政權,成立了大埔縣人民革命政府。9月18日,南昌起義部隊主力在大埔農軍的引導下進駐大埔縣城茶陽。

根據黨的“八七會議”精神和中共廣東省委有關決議及暴動工作綱領,19日,李立三、彭湃、朱德等出席歡迎南昌起義軍大會並作講話。會上,中共中央前委將大埔縣人民革命政府改為大埔縣工農革命政府,委任中共大埔縣部委書記饒龍光為政府主席,郭瘦真、郭棟材為副主席,李卓寰為公安局局長,並贈送步槍150支,由擔任公安局主要警力的大埔縣農民自衛軍獨立第一團第一連留守縣城,負責衛戍任務,維護治安,並鎮壓反動分子。由此,中共領導的人民公安機關——大埔縣工農革命政府公安局誕生。

作為“政治警察”機構的大埔縣工農革命政府公安局成立後,開展了轟轟烈烈的鎮壓反革命、保衛工農革命政府、禁菸禁賭、實行土地革命等一系列運動,嚴格按照中共部隊的規定整頓警風、嚴肅警紀,張貼“安民告示”,明令不準擾民,並日夜嚴密佈防,加強巡查警戒,保境安民,維護社會治安,打擊違法犯罪活動,其間處決了4名反動分子。同時,發動群眾參加起義部隊,幫助籌糧捐款縫衣,幫助部隊補給和蒐集情報,全力支援南昌起義軍。

10月1日,南昌起義三河壩戰役打響,大埔公安戰士和農軍緊密配合戰鬥。在與敵軍激戰三晝夜後,朱德率領部隊向饒平進發,大埔縣公安戰士和農軍協助朱德部隊據守三河壩,做好向導和送糧送水工作,掩護主力撤退。

10月4日,大埔商團軍反撲縣城,中共大埔縣部委、工農革命政府、公安戰士及獨立第一團第一連指戰員被迫撤至茶陽太寧,繼而轉移到埔南桃源的東爪坪整訓,最後轉入農村山區,繼續開展武裝鬥爭,創建了多塊紅色革命根據地,領導蘇區人民反擊國民黨的鎮壓。

10月12日,部分精幹警力掩護朱德、陳毅等人突圍到達閩西,後隨朱德走上井岡山會師。其中有5名參與當年暴動和公安工作的同志先後到瑞金國家政治保衛局工作,保衛中共中央和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領導人,隨後隨中央紅軍參加長征。

紅色基因在一次次的抗爭中深植於梅州大埔。如今,見證歷史的革命舊址仍在,帶著今日的參觀者重溫艱苦抗爭歲月,激勵著一代又一代青年不斷前進、不斷髮展。

傳承紅色基因

打造一流公安民警紅色教育基地

丹心築忠誠,不忘來時路。當天下午,大埔縣工農革命政府公安局歷史定位研討會在大埔縣湖寮鎮舉行。黨史、軍史、公安史等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暢所欲言、集思廣益,從不同角度闡述和討論了大埔縣工農革命政府公安局的背景、發展經過及其政治影響、現實意義。

“這次,我是被一個非常激動人心的消息所吸引而來的——大埔發現了工農革命政府的公安局。”從事民主革命歷史研究20多年的中央黨史研究室研究員李蓉說,在其所見到的檔案文獻資料裡,迄今為止還沒聽說過在1927年9月就建立了公安局。“這是一個重大的發現!”

全國公安文聯警事收藏協會主席、湖北省公安廳原副廳長、湖北省警官學院原黨委書記趙志飛則認為,1927年9月19日成立的中共大埔縣工農革命政府公安局是中共獨立控制局部地區政權後,創建的首個縣級工農革命政府公安機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早期基層人民政權建立公安機關的最初實踐,在中國人民公安發展史上有著發端性的歷史地位。

“大埔縣工農革命政府公安局雖然存在時間很短,機構還不健全,但它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建立革命政權、實行工農民主專政以及人民民主專政的最初嘗試,是獨立行使人民公安職權的開端。”廣東省社科院歷史研究所原所長、教授黃振位說。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研究員徐佔權則認為,大埔縣公安機關的建立不是一件小事,影響很大。研究大埔縣的公安歷史沿革不能僅限於大埔縣,視野要更開闊,要放眼全國,這樣才能夠比較出大埔縣公安機關的不同。

南方醫科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原院長林雄輝教授認為,構成人民公安需要三個要素。“第一必須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組織,這個區別於國民黨左派和國民政府建制下的公安;第二,必須是革命政權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有了政權才有公安,它是一個政權的組成部分;第三是有特殊職能的常設專職機構,而不只是有公安屬性的臨時組織。”因此,他認為大埔縣公安局處於人民公安起源階段,符合這三個構成要素,具有領“人民公安成長之先”的理論依據、組織保障、行為業績。

南京理工大學副研究員、警史研究專家王虹鈰通過闡述一系列論據後認為,大埔縣工農革命政府公安局是早期建立人民公安機構的一個嘗試,是人民政權公安保衛組織的首創發端。

經過研討論證,會議初步理清了錯綜複雜的歷史脈絡。與會專家認為,從目前考證情況看,大埔縣工農革命政府公安局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建立的首個縣級公安局。這一發現,不僅進一步豐富了人民公安史,也為梅州的紅色蘇區歷史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這個課題是非常有意義的,這不僅僅是一個愛國主義教育的紅色資源利用的問題,更是對無數為人民公安事業奉獻出熱血、生命的先烈的懷念,是對至今仍然戰鬥在公安戰線的廣大公安幹警的尊重。”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研究員、大校陳力說。

研討會上,專家學者們還對進一步完善史實資料、挖掘意義內涵、舊址修復保護等方面提出了建議。

目前,該舊址已被有關部門確認為批准為“廣東省紅色革命遺址”“梅州市公安民警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大埔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現正加緊向相關部門申報“文物保護單位”“黨史教育基地”等,努力打造全省乃至全國一流的公安民警紅色教育基地。

■聲音

全國公安文聯警事收藏協會主席趙志飛:

大埔縣工農革命政府公安局

在中國人民公安發展史上有發端性歷史地位

“研究共產黨領導下1927年9月19日在梅州市大埔縣成立的工農革命政府公安局發源史記,意義重大,是回答我們人民公安是誰、從哪裡來、到哪裡去的重大歷史性課題。”趙志飛表示,與會專家學者前期調研工作站位高、論證嚴、功夫深、成果大,為研討會奠定了很好的基礎,為全國的警史研究提供了梅州樣本,更為豐富和充實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公安史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趙志飛認為,1927年9月19日成立的中共大埔縣工農革命政府公安局是中共獨立控制局部地區政權後,創建的首個縣級工農革命政府公安機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早期基層人民政權建立公安機關的最初實踐,為鞏固和保衛人民政權實行人民民主專政、維護社會治安、配合南昌起義作戰等方面作出重大貢獻,在中國人民公安發展史上有著發端性的歷史地位。

“從現有的中國警史研究成果來看,我們至今還沒有發現與此出現衝突的反證。我認為這個研討是實至名歸,嚴謹準確,是經得起歷史檢驗的。”趙志飛說。

關於後續保護開發工作,趙志飛建議,當地應儘可能深化調研和文物收集,讓這段歷史更加鮮活,比如收集大埔縣公安局存續期間開展的相關活動、公安局局長的回憶錄等;其次,申請建立省級以上革命舊址紀念館,做好文物保護工作,整舊如舊,重現原貌;同時,申請掛牌警察教育基地,弘揚公安警史文化;最後,形成調研文章,擴大宣傳,直至寫進人民公安史。

廣東省社科院歷史研究所原所長、教授黃振位:

大埔縣工農革命政府公安局

是中共獨立領導建立的第一個縣級公安局

“大埔縣工農革命政府的性質,決定了公安局的性質,也是公安局的母體和載體。所以,首先在此確立大埔縣工農革命政府成立的史實及性質,以證明公安局的性質。”黃振位表示,從目前掌握的材料看,可以證明大埔縣工農革命政府已經是由中共獨立領導建立的紅色政權,並且相關資料顯示,從1927年4月12日至9月19日期間,在中共廣東組織領導建立的十多個縣一級革命政權中,尚沒有發現設立公安局的機構。

根據以上考量,黃振位認為,大埔縣工農革命政府公安局是中共獨立領導建立的第一個縣級公安局,也是中共獨立領導武裝鬥爭、建立革命政權設置的全國首個縣級司法機構,是工農民主政權司法機構的首創。

黃振位表示,大埔縣工農革命政府公安局雖然存在時間很短,機構還不健全,但它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建立革命政權、實行工農民主專政及人民民主專政的最初嘗試,是獨立行使人民公安職權的開端。

對於革命舊址的修復,黃振位提出幾點建議:首先,革命舊址的修復要嚴格執行國家文物法和遵循法律等的相關規定,要切實維護革命舊址本體安全和特有的歷史環境風貌,最大限度保護和呈現歷史真實性、風貌完整性和文化延續性,做到“修復舊址、修舊如舊”。

其次,舊址修復後,要落實固定日常工作經費和專職管理(講解)人員,要編寫革命舊址簡介,免費對外發放,同時編寫解說詞,經審查後對外宣傳講解,以充分發揮宣傳教育效果。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博物館研究員姜廷玉:

“黨領導的紅色政權”“縣級”為關鍵詞

姜廷玉表示,大埔縣工農革命政府公安局的歷史地位研討很有意義,它有利於瞭解和銘記我黨領導下的人民公安史,有利於對公安歷史遺蹟的保護和利用,有利於對廣大公安幹警進行傳統教育。

關於定性問題,姜廷玉認為,表述很多,有兩個關鍵詞:一是“黨領導的紅色政權”,二是“縣級”。“我個人認為,可以留有餘地,認定大埔縣工農革命政府公安局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早期縣級公安機關。經進一步的考證研究,也可以說是第一。”

“人們去觀看歷史遺蹟,是通過觀看歷史原貌去了解歷史,最重要的是要保留好特徵標誌、文字等。”在舊址保護方面,姜廷玉建議,要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保持歷史原貌,同時修復處理石碑文字,增設陳列等。

中央黨史研究室研究員李蓉:

打造全國公安系統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黨性教育基地

“這次,我是被一個非常激動人心的消息所吸引而來的——大埔發現了工農革命政府的公安局。”從事民主革命歷史研究20多年的中央黨史研究室研究員李蓉說,在其所見到的檔案文獻資料裡,迄今為止還沒聽說過在1927年9月就建立了公安局。“這是一個重大的發現!”

李蓉表示,大埔縣是紅色熱土,是廣東第一個成功申請蘇區縣的地方,目前三河壩戰役紀念園已經打造得非常不錯了,現在又挖掘出工農革命政府公安局,以此為契機,打造全國公安系統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黨性教育基地是非常有希望的。

“雖然這麼多年過去了,資料收集整理工作難度較大,但有了這麼一個難得的舊址,那我們就要好好下功夫,收集完善更多資料,打造紅色教育基地。”李蓉說。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研究員郭必強:

保留歷史原貌 設立人民公安舊址維修委員會

如何維修舊址?郭必強建議,一定要保留歷史的原貌,並且考慮革命文物地理環境的整體性。他希望設立人民公安舊址維修委員會,在大埔縣工農革命政府公安局舊址中間實現實景復原,而後周邊增加其他聯合建築,成立史料陳列和人民公安展館。“如此一來,史料陳列與原始資源將形成標配,我認為是非常好的。”郭必強說。

以上內容根據專家現場發言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