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講:“飽漢不知餓漢飢”,下半句更為精髓,說透了現實生活

古人講:“飽漢不知餓漢飢”,下半句更為精髓,說透了現實生活

我國廣大農村地區有許多流傳甚廣的俗語、民諺,用簡單粗暴的語言去闡明一些顯而易見而又難以運用的道理。就比如今天這句俗語“飽漢不知餓漢飢”,這句話在很多文學作品或者電視劇當中都有出現,因立場不同故意義不明,其實這句話還有下半句,說透了現實生活,你知道嗎?

“飽漢不知餓漢飢”最早出自《官場現形記》第四十五回中,小說原話是“飽人不知惡人飢”,後時間變化演變成了今天這個模樣。當然也有另一個版本,這個故事就比較久遠了。

據說在司馬衷坐擁天下的時候,一日有地區鬧饑荒,經大臣稟報之後,皇帝得知百姓顛沛流離吃不上飯,甚至許多逃難的流民在紛紛往京城湧去,一時間京城治安非常混亂。

古人講:“飽漢不知餓漢飢”,下半句更為精髓,說透了現實生活

看到這個問題,司馬衷陷入沉思,若說這最近天災人禍確實很多,百姓吃不上飯必須得有個解決辦法不是?那麼為什麼這些百姓不用肉粥充飢呢?這就是“何不食肉糜”的典故,不得不說,這個邏輯真的是清晰且強大。

當時司馬衷把心中所想與大臣說了之後,各位大臣內心相當無奈,於是便有了“飽漢不知餓漢飢”的說法,用來諷刺當朝權貴。

在民間也有著另一個傳聞,這個傳聞則和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有關,話說這個齊桓公喜歡沒事微服私訪,明面上說是為了體察民情,實際上是為了充實自己的後宮,不得不說這可真是一個“身體力行”的君主啊。

古人講:“飽漢不知餓漢飢”,下半句更為精髓,說透了現實生活

這一天,齊桓公看見一個年邁老婆婆獨自生活做飯,於是上前問道,為何不讓兒女伺候,老婆婆回答其三個兒子都是光棍,他們連自己都沒法照顧又如何來照顧好我?於是乎齊桓公便很奇怪,話說這天底下難道有娶不到媳婦的人嗎?這可真是一個尷尬的問題呀。當然這是民間野史作不得真,這個故事傳下來之後,“飽漢不知餓漢飢”也算是徹底定型了,大多數時候都是被光棍用來吐槽。

古人講:“飽漢不知餓漢飢”,下半句更為精髓,說透了現實生活

“身在福中不知福”作為“飽漢不知餓漢飢”的下半句,在古代自然是因為古人慣有的互文手法,用後一句強行解釋前半句,但實在是因為前半句知名度太廣,以至於後半句無人問津。

仔細想想這也情有可原,身在福中不知福似乎早已被孤立了出去,比如長輩教訓晚輩,說自己當年如何辛苦的活在這世上,而如今你卻不珍惜這麼好的條件,可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諸如此多,可惜在如今這世上終究是願意吐槽的人多,而反省自身的人少。

古人講:“飽漢不知餓漢飢”,下半句更為精髓,說透了現實生活

很多朋友都知道“良言一句三春暖,惡語傷人二月寒”,更是被很多朋友立為為人處世的準則,然而在家裡時卻忘了這句教誨,父母對他們百般呵護,有時候不順心的事兒拿到家裡卻會隨意發脾氣,作為子女,父母可能不會跟我們計較,但仔細想過之後良心卻是難安。

古人曾說“道理全在書上,做人卻在書外”,一個人的說話決定了一個人的風水,可能現實生活中總是料峭春寒遮不住,若處在人生逆旅當中,不妨想想此刻自己所擁有的一切,又何嘗不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呢?

古人講:“飽漢不知餓漢飢”,下半句更為精髓,說透了現實生活

“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以平常心看待無常事。便是世上一等一的萬全法”,這句話出自一本小說,書名卻是忘了,但道理記得清楚。的確在生活當中,有太多太多的“飽漢不知餓漢飢”的事情,畢竟世間熙熙攘攘,大多時候都是“不患寡而而患不均”

不管是男女之間的情事,還是社會財富,想要分配均勻,那是不可能的,但不管怎樣切莫忘記“身在福中不知福”,總有一片雲彩會為我們默默擋住陽光,您說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