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美食来凤鱼,辣而不麻,辣而不燥,值得来来回回pick

无论是古代还是如今,迁徙

一直都是中国比较特殊的一个社会现象,而其中的原因要么是战争自然灾害导致的,要么是因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的。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影响的不仅是当地的生活结构,还有肉眼可见的饮食习惯变化,这种饮食变化直接造就了一个称呼的出现:江湖菜。

江湖菜是相对于正宗菜而言的一种菜式,因特色,风味,低价,大众等一系列特点得到了人们的普遍喜爱。从鸡鸭鱼肉,到山珍鱼虾,江湖菜的菜式可以用不计其数来形容,但今天想说的是跟鱼有关的一道江湖菜----来凤鱼

来凤鱼,用来凤当地生产的鱼,配以当地种植的朝天椒和各种调味料烹饪而成,因麻辣鲜香的口味和浓油红亮的外表,来凤鱼一直被当做重庆江湖菜的鼻祖。不过名字里虽然占了一个"凤",但待遇却没有体现"凤",跟毛血旺,泡椒牛蛙等菜式相比,来凤鱼在一些外地人心里的存在感简显得有些低了,但俗话说"吃人嘴短,拿人手软",今天就好好说说吃的过瘾

的来凤鱼。

非遗美食来凤鱼,辣而不麻,辣而不燥,值得来来回回pick

来凤鱼的由来

来凤鱼的名字来源于地名来凤镇,镇上的来凤驿站跟龙泉驿站、双凤驿站、白市驿站一起被称为成渝古道上的"四大名驿",而且这个地方自古就是盛产鱼米的地方,重要的交通要道和丰富的美味物产,为来凤鱼的出现奠定了先天的条件基础。

来凤鱼的由来跟历史上的"湖广填四川"有关。清朝康熙年间,四川因为年年战乱的原因,人口骤减,田地荒芜,已经不是原来的"天府之国"了,为了恢复生产,巡抚张德地请旨从别处迁人,考虑到四川的重要性,康熙下旨从江西,湖南,湖北,广东,福建等地迁一部分人到四川,因为生产需要,其中的一小部分人就在来凤镇定居了下来。填四川的人多以渔民为主,他们依水而生,与鱼为舞,热情好客,为了照顾不同地区人的口味,在烹饪主要食材鱼肉时调料放的比较杂,没想到大家不仅喜欢上了,还都吃出了自己家乡的味道,久而久之,来凤鱼就这么流传开来。

非遗美食来凤鱼,辣而不麻,辣而不燥,值得来来回回pick

来凤鱼的发展

来凤鱼的发展,离不开中国历史上两个重要的时期,一个是抗日战争时期,一个是改革开放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来凤鱼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做法上,由粗糙的烹饪方法逐渐走向精细化。这一改变得益于国民政府迁到重庆,让这座习惯了宁静的山城变得熙熙攘攘热闹起来,一时间达官贵人社会名流齐聚重庆。来凤盛产的壁河鱼是封建社会的贡品,这一特质让很多权贵慕名而来,但是在吃上面他们很挑剔,为了迎合这些贵人的需求,争相献艺的厨子细中求细,精中求精,煎炸烧炒熘烩等做法统统来一遍,积极促进了来凤鱼由粗变细的烹饪做法。

改革开放时期的来凤鱼,变化主要体现在味道创新上。1984年政府鼓励农名进城务工经商,一些有经营头脑的人就地取材,开办起了专门烹饪"来凤鱼"的餐馆,改变了以前单一的局面,但是随着餐馆数量的逐渐增多,竞争也越来越明显化,为了留住顾客生存下去,商家纷纷使出十八般武艺,创造出各种新的口味,除麻,辣两种基本味道外,还有甜,咸,鲜香,外加十多种复合型的味道。

烹饪的精细化,味道的创新化,促使来凤鱼渐渐走出本土,面向全国乃至国际,2016年6月,来凤鱼传统烹饪技艺被列入重庆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单里,正式成为一道非遗美食。

非遗美食来凤鱼,辣而不麻,辣而不燥,值得来来回回pick

来凤麻辣鱼的特色

来凤鱼相关的菜品有很多,但其中最值得一说的我认为是

具有代表性的麻辣鱼,不仅因为它最接近原始的烹饪技艺,还因为它是我唯一吃过的。

来凤麻辣鱼的做法颇有粗犷豪放之风,鱼块切的又大又厚,在一盆红亮诱人的调料里显得格外晶莹剔透;

相关的调料用量多且足,再加上配菜的种类很少,看起来颇为夸张的一大盆,除了调料就是鱼肉,跟现在市场上的一些麻辣菜肴比起来,来凤麻辣鱼经济又实惠;

重庆的菜肴最大的特点我觉得是辣而不麻,辣而不燥,来凤麻辣鱼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入口的鱼肉吃起来鲜辣细滑,辣的巴适,让人直呼过瘾。

非遗美食来凤鱼,辣而不麻,辣而不燥,值得来来回回pick

一条鱼,能被端到餐桌上成为一个地方的代表名菜,能让人们趋之若鹜地去品尝,能让人们按照舌尖上的记忆去寻找,这应该就是食物的魅力,烹饪的魔力,来凤鱼,有机会我还要去吃你的,等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