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不擇細流,方成江河

今天給大家推薦一本書籍《李嘉誠:我一生的理念》。這本書是由很多個小故事組成的,這些小故事是李嘉誠先生真實的經歷。記載了當時的場景和李嘉誠先生的應對策略,以及心得總結。語言精練質樸,表達方法很親切,沒有一本正經嚴肅的說教。



如同一個春秋的午後,在一間有陽光傾斜的茶室,你和一位老人相伴品茗,然後他帶著慈和的微笑,跟你說他經歷過的故事,以及他對你的期待和美好祝願。

李嘉誠:不擇細流,方成江河

這位老人財富驚人,但要問他成功的秘訣,他的回答卻一點不驚人,無非工作勤勞、學會做人、修煉品德。

01

人的品格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一種力量。”


以前對“厚德載物”、“大智若愚”兩個詞,不太能夠理解,直到看到李嘉誠先生這本書裡的小故事。

李嘉誠經常教導兩個兒子,在和別人做生意時,如果能拿到七分的利潤,甚至能拿到八分的利益,那麼就拿六分好了,因為只有這樣,才會為自己贏得好聲譽,吸引更多的人來合作。如果能拿七分利潤你偏要拿八分利潤,能拿八分利潤偏要拿九分利潤,那麼誰還會和你合作?李嘉誠一生中和許多人進行過或長期或短期的合作,合作結束後他總是願意少拿一點兒利潤。

書中還有個小故事,與李先生的做法異曲同工。

在日本有“繩索大王”之稱的島村方雄,在年輕的時候是一個不名一文的窮光蛋,急於致富的他把目光瞄準本錢很少的麻繩生意。和其他賣麻繩的人不一樣的是,剛開始的時候,他進價是多少就原價賣出。很快,島村方雄傻子式的經營方法讓訂單像雪花一樣向他飛來。


在接到大量訂單後,島村方雄開始向客戶訴苦,說自己原價賣給他們,一分錢賺不到,長此下去,他會無法生存下去,想要在原來的基礎上提高點價格,客戶們都被他的誠意所打動,同意了他的請求。雖然提高後的價格仍然低於市場價,但是因為銷量上去了,積少成多。幾年後,島村方雄就從一個窮光蛋變成日本的“繩索大王”。

弘一法師說君子與小人的區別:“我不識何等為君子,但看每事肯吃虧的便是。我不識何等為小人,但看每事好便宜的便是。

02

李嘉誠先生為企業取名“長江”,取意“長江不擇細流,故能浩蕩萬里,匯聚百川,才能氣勢如虹、長流不息。”

由此可見他的氣魄格局非常大,同一件事情,李嘉誠先生的思維方式在普通人看來,甚至有些奇怪,但其實是格局大到常人難以想象。

比如記者問他:“90%(的時間)考慮失敗,可以說是全方位預測風險的能力嗎?為什麼這件事比思考成功來得關鍵重要?”

李嘉誠先生的觀點是:因為成功的效果是100%或50%,之間的差別根本不是太重要,但是如果一個小漏洞不及早修補,可能帶給企業極大損害。所以當一個項目發生虧蝕問題時,即使所涉金額不大,也會和有關部門商量解決辦法,所付出的時間和以倍數計的精神都是遠遠超乎比例的。

一個機械手錶,只要其中一個齒輪有一點毛病,你這個表就會停頓。一家公司也是,一個機構只要有一個弱點,就可能失敗。瞭解細節,經常能在事前防禦危機的發生。

李嘉誠先生及其企業,是難得的常青樹,想來也離不開李嘉誠先生的這種思想。

03

丘吉爾在自傳中寫道:“苦難是財富還是屈辱?當你戰勝了苦難,它就是你的財富;可當苦難戰勝了你,它就是你的屈辱。

李嘉誠先生年輕時也飽受苦難,全家逃難到香港,14歲喪父,從此輟學養家。

李先生這樣描述他的那段經歷:“在我成長的年代,香港社會的艱苦,是殘酷而悲涼的。那時候沒有什麼社會安全網,飢餓與疾病的恐懼是強烈的。求學的機會不是每一個人的權利,貧窮常常像一種無期徒刑。今天社會前行,新的富足為大部分人帶來相對的緩衝保障,貧窮不一定是缺乏金錢,而是對希望及機遇憧憬破滅的挫敗感。


很多人害怕可上升的空間越來越窄,一輩子也無法衝破匱乏與弱勢的侷限。我理解這些恐懼,因我曾經一一身受。沒有人願意貧窮,但出路在哪裡? 70年前這個問題每一個晚上都在我心頭,當年14歲時已需要照顧一家人,沒有接受教育的機會,沒有可以依靠的人脈網路,我很懷疑只憑刻苦耐勞和一股毅力,是否足以讓我渡過難關?我們一家人的命運是否早已註定?縱使我能餬口存活,但我是否有出人頭地的一天?”

李先生的心境讓人感同身受,即便不能完全理解,但我們每個在社會上打拼求生的人,也多少有些同感,倍感親切。李嘉誠先生終究戰勝了苦難,獲得了物質上和精神上的財富。

看了這本書,終於明白為什麼那麼多人將李嘉誠先生視為榜樣。


這本書中,包含了李先生對商業的理解、經商和財富之道,如何抓住人生中轉瞬即逝的機遇,如何滾雪球一般積累自己的財富,如何判斷經濟的趨勢和未來的方向從而長期保持財富等等,是一本值得青年人收藏和閱讀的書,從中收穫成長的智慧和養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